此時無聲勝有聲——許石林雜文隨筆讀劄
作者:周思明
來源:《寶安日報》2023年1月5日
認識石林,大抵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彼時,他在深圳商報副刊部供職,我在深圳市委宣傳(chuan) 部當差。由於(yu) 本人研究生專(zhuan) 業(ye) 為(wei) 中國現代文學史,加之搞寫(xie) 作更早,因此斷不了業(ye) 餘(yu) 寫(xie) 點散文、小說、評論之類的玩意兒(er) ,與(yu) 報刊打交道、為(wei) 之投稿也就順理成章。其中,深圳商報是交往較多的媒體(ti) 之一,於(yu) 是就結識石林兄。後來,於(yu) 新世紀第二個(ge) 十年中,彼此一同進入深圳市評協班子,接觸就更多了些。與(yu) 當下許多寫(xie) 作者崇洋媚“大”相反,石林寫(xie) 作,崇“土”重“小”——即崇尚民族傳(chuan) 統本土文化,喜好把文章往“小”裏寫(xie) 。此乃石林寫(xie) 作的獨特風格。
我以“此處無聲勝有聲”形容石林的雜文隨筆寫(xie) 作,絕非故作溢美之詞,實乃對其作品風格的精準概括。何也?原本,寫(xie) 文章、發文章、出書(shu) 等等事情,均屬“無聲”之事,它們(men) 不像視聽藝術、影視藝術,乃以聲光電開路,作品一出,動靜便起。所以我說,搞文學寫(xie) 作,就是一項“無聲”的事業(ye) 。但是,也未必都是如此,如果你的文章、書(shu) 籍出版發行後,引起反響,或者是較大反響,就有可能讓受眾(zhong) 產(chan) 生“勝有聲”的效果。當然,這其中也分聲音分貝的大與(yu) 小。但如果你的文章、書(shu) 籍麵世以後,能鬧出點動靜,產(chan) 生“有聲”的效果,則分貝大小勿論,總是一件“聊勝於(yu) 無”的好事。
石林的雜文隨筆,往往以“解構”或“顛覆”的形態出之,這也是他作為(wei) 雜文家最可寶貴的個(ge) 性所在。一件事物,或一種觀點,在人們(men) 看來,習(xi) 以為(wei) 常,已被認同,但在石林這裏,卻常常成為(wei) 了一個(ge) “解構”或“顛覆”的契機,而且道理總是被他講得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令人不得不心服口服。《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一書(shu) ,乃是以故鄉(xiang) 為(wei) 題材的散文隨筆集,該書(shu) 以“望故鄉(xiang) ”為(wei) 主題,以作者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陝西關(guan) 中風土人情為(wei) 敘述客體(ti) ,涉及山川地理、物產(chan) 工藝、風俗禮儀(yi) 、人物言語等內(nei) 容;全書(shu) 分為(wei) “風土”“禮俗”“人情”三個(ge) 單元,“經史作骨、藝文為(wei) 氣”,凡所描述,皆有出處,對司空見慣的大事小情、風俗禮儀(yi) ,探幽發微、據理言說,讀後予人諸多啟迪。《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以弘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旨,49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圍繞中國傳(chuan) 統禮儀(yi) 及良風美俗,從(cong)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細節入手,談吃、說戲、引經典、評藝術、論讀書(shu) 。無論複雜如社會(hui) 萬(wan) 象,抑或簡單如一碗油潑麵,都能有所發現,有所頓悟;全書(shu) 出經入史,探究情理,貫通古今,收放自如。《清風明月舊襟懷》一書(shu) ,乃以睿智機敏視角,文思遊刃於(yu) 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將、黎民百姓,小到個(ge) 人慎獨功夫大到社會(hui) 建製,鉤沉綿密得當,語言敦厚詼諧,有《世說新語》之韻味,無虛張聲勢之浮華。作者善從(cong) 一字生發故事,勾連今昔,重演典故,翻新舊義(yi) ,妙語連珠。《桃花扇底看前朝》則遊刃於(yu) 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將、黎民百姓;小到個(ge) 人慎獨功夫大到社會(hui) 建製,五行八作、三綱五常、嬉笑怒罵、躍然紙上;將憂世之心,化作崇古之文,把笑罵之筆,融入普世情理。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言之有文,行之漸遠。石林的雜文隨筆寫(xie) 作,就這樣一篇篇、一部部地寫(xie) 成、推出,《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等,接踵而至,紛至遝來。此外,還主編有《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等文化類叢(cong) 書(shu) ,為(wei) 弘揚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作者簡介】周思明,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華曲藝學會(hui) 曲藝創新發展委員會(hui) 理論委員會(hui) 主任,廣東(dong) 省作家協會(hui) 文學評論委員會(hui) 委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顧問。出版文藝批評著作四部,長篇紀實文學一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學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中國文學批評、中國文藝評論、魯迅研究月刊、書(shu) 屋、學術研究、南方文壇、名作欣賞、長江文藝評論、文學自由談等刊發學術論文、文藝評論逾千篇。在文學期刊發表小說散文若幹。獲首屆中國網絡文學評論獎、全國生態文學大賽散文獎等30多項。獲年度中國文藝評論達人、《藝術廣角》“今日批評家”、2019年第四期《文學自由談》封麵人物等榮譽稱號。多篇文藝批評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當代文藝文論選、馬克思主義(yi) 文摘以及國家省市高中語文測試卷等選載。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