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永】講信修睦:君子處世之道 國家執政之基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01-06 18:51:43
標簽:講信修睦

講信修睦:君子處世之道 國家執政之基

作者:李煒永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十一日庚申

          耶穌2022年1月2日

 

講信修睦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這是目前所見“講信修睦”最早的出處。所謂“講信修睦”,就是人與(yu) 人之間要重視誠信,進而和睦相處。“講信修睦”的首要思想是誠信。《說文解字》雲(yun) :“誠,信也”“信,誠也”。“誠”與(yu) “信”一體(ti) 兩(liang) 麵、互為(wei) 印證,故而構成合成詞“誠信”。當然,若仔細深究,“誠”與(yu) “信”在內(nei) 涵上也有差別。誠的本義(yi) 是真實無妄,強調思想上的真實或內(nei) 心的誠實;信則更強調行為(wei) 方麵,要求做事誠摯守信。簡單來說,誠是本質,信是表現,所謂“誠信”,體(ti) 現的是內(nei) 與(yu) 外、體(ti) 與(yu) 用、哲學與(yu) 倫(lun) 理的統一。

 

中國古人十分重視誠信,並在幾千年的文化傳(chuan) 承中積澱成為(wei) 一項基本道德規範。孔子說“信以成之,君子哉”,就是說靠誠信取得成功,這才是君子呀。孔子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形象地將誠信比之車子的關(guan) 鍵部件,喪(sang) 失誠信的人,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終是無法“上路”的。“與(yu) 朋友交,言而有信”,“益者三友”,要與(yu) 講誠信的人交朋友。《後漢書(shu) ·朱暉傳(chuan) 》載:東(dong) 漢時,朱暉、張堪同為(wei) 南陽名士。張堪早知朱暉講信義(yi) 。原素不相識,後二人在太學相見,張堪把朱暉當朋友看待,並將妻兒(er) 托付於(yu) 他。張堪英年早逝,他的妻兒(er) 生活非常艱難。朱暉聽到這個(ge) 消息後,便年複一年資助關(guan) 心他們(men) 。朱暉的小兒(er) 子覺得奇怪,便問,您過去和張堪沒什麽(me) 交往,怎麽(me) 對他的家人如此關(guan) 心?朱暉回答說,我跟張堪的確相交不深。但他“嚐有知己者言”,“吾以信於(yu) 心也”,我又怎能辜負這份信任呢?與(yu) 利交,也要講誠信。盡管中國古代“重農(nong) 抑商”,但一旦參與(yu) 經商,即要遵循“市賈不貳,國中無偽(wei) ”“童叟無欺”的準則,即商業(ye) 經營活動必須誠實可信。

 

講誠信同樣是立國之本、執政之源。《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yu) 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yu) 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是說當政者必須取信於(yu) 民,政府一旦失去民眾(zhong) 的信任,也難以立得起來。南宋朱熹說:“無信如何做事?如朝更夕改,雖商鞅之徒亦不可為(wei) 政。”在他看來,誠信不再是單純的道德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hui) 穩定的重要前提。推而廣之,國家交往也應該講信義(yi) 。管子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即誠信是團結天下人的紐帶。而像有的國家那樣,為(wei) 一己之私之利,屢屢背信棄義(yi) ,說一套、做一套,也必失信於(yu) 國際社會(hui) ,失道寡助,寸步難行。

 

“講信修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睦”。《說文》雲(yun) :睦,目順也,一曰敬和也。《廣韻》:親(qin) 也,敬也。《六書(shu) 故》:睦,目諧也。凡人喜慍,必形於(yu) 麵目,故和為(wei) 睦。可見,“睦”多與(yu) “和”相通,即和睦、和順、友善。中國人給人的印象就是溫文爾雅、親(qin) 善友愛,這是由中華文化內(nei) 傾(qing) 性的特質決(jue) 定的。與(yu) 西方諸民族“好戰健鬥”的特點不同,中華民族崇尚“中庸和平”。比如,儒家講“仁”,強調“仁者愛人”,即在道義(yi) 和情感上人們(men) 應相互尊重和關(guan) 愛。講“中庸”“中和”,很大程度上是“抑其血氣之剛”,從(cong) 而使人的生理與(yu) 道德理性合為(wei) 一體(ti) 。此外,道家強調“不爭(zheng) 之德”與(yu) 中道思想,墨家強調“兼相愛、交相利”,這些都對塑造中國人的性格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日常生活實踐中,中國人也曆來重視和諧對穩定社會(hui) 的重要作用,講究“家和萬(wan) 事興(xing) ”,不僅(jin) 夫妻之間、長幼老弱之間要和睦,而且朋友之間、同窗同事之間、進而陌生人之間都要和睦,萬(wan) 事以“和為(wei) 貴”。

 

由於(yu) 中國文化是和平寬大的文化,由此塑造的中華民族亦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儒家倡言“民胞物與(yu) ”,以善心對待一切;老子強調,“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不以兵強天下”;墨子認為(wei) :“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並說:“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zhong) 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縱觀曆史,中國重文輕武,崇拜聖人超過崇拜英雄,軍(jun) 事戰備多是用於(yu) 自衛,很少用武力去侵略、壓迫和吞並弱小民族。即使與(yu) 異國的戰爭(zheng) ,也往往是在迫不得已之時才起而抗戰,極少主動挑起戰事。

 

講信修睦的道德倫(lun) 理觀主要源於(yu) 古典的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因此當下要弘揚講信修睦就必須賦予其當代的意義(yi) ,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我們(men) 也不能因為(wei) 現實生活中有種種違背誠信甚至惡德的事情就否定這套常道的價(jia) 值觀。上升到國際層麵,恃強淩弱、零和博弈是行不通的,和平與(yu) 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麵對局部地區衝(chong) 突、疫情、環境保護等全球重大問題,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個(ge) 國家能夠獨立麵對。以誠待人,講信修睦,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美美與(yu) 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才是我們(men) 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真正出路。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