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妮妮 著《真德秀研究》出版
書(shu) 名:《真德秀研究》
作者:孔妮妮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內(nei) 容簡介】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又更為(wei) 希元,號西山。建寧府浦城縣(今福建省浦城縣仙陽鎮)人。南宋理學大家、名臣。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進士及第,開禧元年(1205)再中博學宏詞科,曆任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太常少卿、江東(dong) 轉運副使、戶部尚書(shu) 、參知政事等,知泉州、隆興(xing) 、潭州、福州。本書(shu) 通過對真德秀學術思想和社會(hui) 行為(wei) 的係統解讀,全麵展現其中所蘊藏的政治圖景;通過對以真德秀為(wei) 中心的晚宋士人群體(ti) 考察,厘清理學在社會(hui) 各層麵不斷延伸的脈絡,對理學影響下的宋元社會(hui) 轉型進行連貫性研究。本書(shu) 以傳(chuan) 統史學方法為(wei) 基礎,盡可能用多種來源的文獻資料充實思想史和社會(hui) 史的研究。除大量文集外,還在各種方誌、家譜、碑刻、筆記中細致搜求,力求通過實證還原曆史。
【作者簡介】
孔妮妮,1976年生,安徽合肥人。複旦大學博士。2010年進入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出站後留校任教,現為(wei)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宋元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宋明理學及宋元社會(hui) 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基地規劃課題、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多項。出版專(zhuan) 著《南宋的學術發展與(yu) 詩歌流變》(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發表學術論文20餘(yu) 篇。
【目錄】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序言
緒論
第一章 從(cong) 閩北寒士到更化詞臣
第一節 真德秀的成長曆程
第二節 真德秀與(yu) 嘉定初年的詞臣群體(ti)
第二章 真德秀對君臣之學的詮釋與(yu) 建構
第一節 《大學衍義(yi) 》與(yu) 帝王之學的建構
第二節 對輔臣之學的義(yi) 理詮釋與(yu) 價(jia) 值導向
第三節 《心經》《政經》與(yu) 守牧之學
第三章 廟堂之策與(yu) 真德秀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敬天保民與(yu) 仁君之道
第二節 朝臣公議與(yu) 士風重振
第三節 權臣政治與(yu) 直諫勇退的名節觀
第四章 戰守之爭(zheng) 與(yu) 真德秀的戰略規劃
第一節 不主和議與(yu) 拒送歲幣的外交政策
第二節 對邊防的戰略規劃
第三節 蓄力待時、以備戰守的積極防禦
第五章 真德秀的施政主張與(yu) 地方治理
第一節 “廉”“仁”“公”“勤”的為(wei) 官之道與(yu) 治邑之績
第二節 官方祭祀的世俗傾(qing) 向與(yu) 牧民官的現實考量
第三節 淳風化俗與(yu) 地方秩序的穩定
第四節 真德秀對地方官員的薦舉(ju) 與(yu) 按劾
第六章 真德秀的文道觀與(yu) 正宗典範的確立
第一節 真德秀對文道觀的論述
第二節 《文章正宗》的編選與(yu) 作文範式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shu) 摘】
理學經曆了百餘(yu) 年的發展後,在南宋中期集為(wei) 大成。南宋後期,道學群體(ti) 迫切期待著能出現在官方層麵確保理學合法地位的政治領袖。鄭昭先、趙汝談、柴中行等人紛紛上書(shu) ,希望得到君主的支持,使理學官學化的理想得以實現。慨然以斯文自任的真德秀通過綱領設計、經筵進講、複興(xing) 文教等一係列的精心設計,最終確立了理學官方哲學的政治地位。真德秀將朱熹所崇尚的政治倫(lun) 理貫徹在帝王之學的建構與(yu) 講授中,以“君仁臣敬”“不謀功利”的道德標準對君臣之道進行政治詮釋,符合以宋理宗為(wei) 首的統治集團的政治需求。從(cong) 寶慶三年(1227)朱熹被追封為(wei) 信國公,到淳祐元年(1241)與(yu) 北宋四子並從(cong) 祀孔廟,宋理宗對朱熹的評價(jia) 也從(cong) 道德學問的讚譽上升到當代宗師的政治定論:“中興(xing) 以來,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裏混融,使《大學》《論》《孟》《中庸》之書(shu) ,本末洞徹,孔子之道,益以大明於(yu) 世。朕每觀五臣論著,啟沃良多,今視學有日,其令學官列諸從(cong) 祀,以示崇獎之意。”真德秀把握住理宗親(qin) 政更化的重要時機,使君主明詔確立了朱熹正學大宗、傳(chuan) 承道統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朱子學說向政治領域的拓展,“黨(dang) 禁既開,而正學遂明於(yu) 天下後世,多其力也”。
在南宋理學的社會(hui) 化進程中,真德秀是重要的領軍(jun) 人物。真德秀畢生努力,力圖集群體(ti) 合力在對人際網絡、政教網絡、文化網絡的建構中,逐步將上到天子下到庶民的所有階層都納入理學的發展體(ti) 係中,在晚宋理學由思想領域向社會(hui) 領域拓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正統定則理學失其光”的傳(chuan) 統思維定勢下,對於(yu) 真德秀的研究長期局限於(yu) 權利操控的政治層麵與(yu) 道統束縛的學術層麵,對於(yu) 以真德秀為(wei) 代表的晚宋理學家在基層社會(hui) 秩序建構中的推動作用,目前的研究還較為(wei) 薄弱。對真德秀進行整體(ti) 研究,深入考察南宋後期理學的社會(hui) 化進程,無論是深化對理學的理解、促進理學研究的轉型,還是實現對宋元明清社會(hui) 的貫通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對君臣觀的學術與(yu) 政治建構是理學與(yu)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相結合的重要體(ti) 現。繼承了先秦儒家“正君而國定”的君臣理想,真德秀在以《大學》為(wei) 框架建構帝王之學的同時,也以“正己”“格君”“謀國”“用人”為(wei) 四目建構起輔臣之學,從(cong) 而形成了君臣之學雙翼並行的經世理論體(ti) 係,以期為(wei) 維護綱紀、穩定秩序立萬(wan) 世之程,從(cong) 而被曆代為(wei) 政者奉為(wei) 政教之要,對元明清三代乃至周邊國家都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真德秀對君臣之道的闡述蘊含了儒家治國理想的核心精神,在引導意識形態、提升政治素養(yang) 、重塑價(jia) 值觀等方麵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對君臣之學的義(yi) 理詮釋,真德秀將理學家的治國方略以政治倫(lun) 理的形式予以固定,並與(yu) 時政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時代意義(yi) 的經典範式,不僅(jin) 為(wei) 士人致君廟堂提供了理論指導,同時也進一步加速了理學由思想領域向政治領域的拓展。
南宋一朝,理學諸儒對道的踐履不僅(jin) 有書(shu) 院講學或著書(shu) 立說形式的道統傳(chuan) 承,還有對基層事務的廣泛參與(yu) ,在濟民化俗的社會(hui) 活動中不斷擴大理學的社會(hui) 影響。秉承“廉”“仁”“公”“勤”的施政原則,真德秀以朱子學說為(wei) 本,參以時製,以宣揚倫(lun) 理道德、更易民俗風習(xi) 、強化社會(hui) 保障等多種方法,在理論與(yu) 實踐層麵對基層社會(hui) 的秩序構建進行積極探索。在任職期間,真德秀積極承擔起建構文教體(ti) 係、樹立公共道德的教化職能,加強對祠廟體(ti) 係的控製與(yu) 改造、引導學風、普及禮儀(yi) 。同時,真德秀建社倉(cang) 、主義(yi) 役、行賑濟,通過保障民生、淳風化俗,在各地諭俗化民、定規垂範,進一步推動了理學的社會(hui) 化進程,為(wei) 理學在基層社會(hui) 的深入拓寬了空間。
真德秀將對文道觀的詮釋與(yu) 理學的社會(hui) 化發展趨勢相結合,使正君行道、明德新民的政教實踐與(yu) 文學創作互為(wei) 體(ti) 用。在發明義(yi) 理的同時,真德秀也充分發揮文學經世致用的功能,《文章正宗》的編選正是為(wei) 了從(cong) 內(nei) 容到形式全麵確立創作的正宗範式,為(wei) 後學提供學習(xi) 效法的文章典範。在內(nei) 容上,彰顯義(yi) 理、有益治道的辭命、論諫等是選文的重點,約占選文數量的一半,義(yi) 理不明、無益教化之文,即使文辭精工,亦不可列入正宗。在形式上,重視雕琢技法的格律詩與(yu) 駢文排除在正宗的編選範圍之外,一方麵體(ti) 現了理學家崇古卑今的審美價(jia) 值觀,另一方麵也是駢文和律詩的藝術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其反映現實的深度和社會(hui) 傳(chuan) 播的廣度。對於(yu) 在時論中以“文”著稱的若幹篇目,真德秀也選取了其中代表以附錄形式保留在《文章正宗》中,並著意通過與(yu) 自己所選“正宗”之文的對比分析,凸顯理學家的文道觀及其現實意義(yi) 。
魏了翁是真德秀的摯友和繼承弘揚朱子學說的同道者,曆來真、魏並稱,“惟公立朝大節,及講明道學之功,當時與(yu) 真文忠公相上下,故人以真魏並稱”。二人在晚宋政治史和理學發展史上都享有崇高的聲望。魏了翁為(wei) 真德秀撰碑誌,以司馬光與(yu) 範鎮“生同誌、死同傳(chuan) ”期許:“嚐觀先正司馬文正謂範忠文公曰:‘吾與(yu) 子生同誌,死當同傳(chuan) 。’而天下之人亦無敢優(you) 劣之者,後死則誌其墓。了翁何敢以是自擬,重惟與(yu) 公同生於(yu) 淳熙,同舉(ju) 於(yu) 慶元,自寶慶訖端平岀處又相似。然而誌同氣合則海內(nei) 寡二,然則公之誌非後死者之責與(yu) !”對於(yu) 真德秀的學術成就和時代影響,魏了翁給予了充分肯定:“公出雖後,考尋遺言。精探力踐,旁索細論。以淑同誌,以儆群昏。散在宇內(nei) ,如衢置尊。最後一書(shu) ,細大畢陳。上自帝王,繼天牧人。次及聖賢,明德新民。而孜孜者,正家明倫(lun) 。至公血誠,貫徹乾坤。”門人弟子也從(cong) 學術和政治兩(liang) 方麵高度評價(jia) 真德秀承繼道統、學問深粹如程顥,忠直立朝、行道踐履如司馬光,堪稱真儒典範:“窮理致用,講學有宗,時雨之教,春風之容,偽(wei) 者獻誠,慢者致恭,人謂先生為(wei) 程淳公。方寸不欺,守道自信,曰思無邪,曰無不敬,口無過言,身無玷行,人謂先生為(wei) 馬文正。……先生之道,遠紹於(yu) 程,立朝補外,俊偉(wei) 光明。先生之位,雖不及馬,兒(er) 童走卒,無不知者。”
……作為(wei) “乾淳諸老之後,百口交推以為(wei) 正學大宗”的理學大儒,真德秀被朝野上下寄予了正君定國的厚望,但端平元年(1234)真德秀向理宗進獻《大學衍義(yi) 》後,並未實現激勵理宗、安定時局、振立軍(jun) 政、改善民生的目標,這令時人頗為(wei) 失望,認為(wei) 其言行皆不切時務,“真文忠負一時重望,端平更化,人徯其來,若元祐之涑水翁也。是時楮輕物貴,民生頗艱,意謂真儒一用,必有建明,轉移之間,立可致治。於(yu) 是民間為(wei) 之語曰:‘若欲百物賤,直待真直院。’及童馬入朝,敷陳之際,首以尊崇道學,正心誠意為(wei) 第一義(yi) ,繼而複以《大學衍義(yi) 》進。愚民無知,乃以其所言為(wei) 不切於(yu) 時務,複以俚語足前句雲(yun) :‘吃了西湖水,打作一鍋麵。’”
同為(wei) 朱子學傳(chuan) 人的黃震亦對真德秀評價(jia) 不高:“寶、紹間,僉(qian) 謂用則即日可太平。端平親(qin) 政,趣召至朝,正當時道升降安危之機,略無一語及之,乃阿時相鄭清之,飾其輕舉(ju) 敗事,謂為(wei) 和、扁代庸醫受責。又以清之開邊地,建議禦關(guan) ,卒以府庫不足犒賞,事不可行。殿前諸軍(jun) 質貸備衣裝,無以償(chang) ,故哄,延及州郡兵皆哄,自是軍(jun) 政不複立。公知貢舉(ju) 事,複喧罵出院,除政府,未及拜,以疾終。”時值晚宋,國勢積重難返,真德秀雖有誌匡扶社稷,但亦無法改變時局,正如其摯友魏了翁在其神道碑中所述:“自長沙後,國人以公出處為(wei) 廟社安危,公身愈退,道愈尊,名愈盛而責愈眾(zhong) 。積憂成疾,亦自是始矣。”真德秀身為(wei) 理學大儒,對其評價(jia) 應從(cong) 儒者本位出發,不應求全責備,“先生紹道統,輔翼聖經,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愚民無知,乃欲以瑣瑣俗吏之事望公。雖然負天下之名者,必負天下之責。楮幣極壞之際,豈一儒者所可挽回哉?責望者不亦過乎!”
……真德秀蒞民諭屬之文亦被作為(wei) 《政訓》《牧訓》廣為(wei) 刊刻,四川按察使彭韶治蜀,將真德秀諭僚屬文和朱熹與(yu) 弟子的問答合編為(wei) 《政訓》,以明修己治人之規,“繼文公而興(xing) 者,又莫如西山真先生焉。先生嚐著《心》《政》二經傳(chuan) 在學者。其帥湖南、守溫陵,於(yu) 僚屬吏民屢有諭教,諄諄一家之言委曲詳盡,讀之使人油然欣慕,亦非其僚吏所可專(zhuan) 也。韶以海隅鄙人,承乏按察使於(yu) 蜀……乃錄文公弟子問答之語與(yu) 西山諭屬之文,名曰《政訓》,刻梓以行,期與(yu) 吾僚吏共勉之,以所答詞為(wei) 己之答,以所諭詞為(wei) 己之諭,不患無益矣”。顧潛在民生凋弊之際取真德秀之諭僚屬文、諭俗文、箴規等編為(wei) 《西山牧訓》,以勉勵地方官員,“予故取公之文敘而刻之,名曰《西山牧訓》,尚冀在位君子時加玩誦,於(yu) 公所謂四事、十害者反而思之,期於(yu) 去民之瘼而盡己之心,將俾四海郡縣皆為(wei) 樂(le) 國”。《文章正宗》“明義(yi) 理、切世用”的宗旨對明清時期的文學複古思潮與(yu) 詩文編選都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有力地推進了理學在社會(hui) 領域的發展傳(chuan) 播。
為(wei) 了褒揚真德秀對理學發展的貢獻,嘉熙二年(1238),王埜承宋理宗陛辭之命,在建寧府城中創建安書(shu) 院以祀朱熹,而以真德秀並祠,“上之訓辭曰:‘遊、胡、朱、真流風未泯,表宅裏以善其民,則予汝懌。’”理宗親(qin) 書(shu) 建安書(shu) 院匾額,並對真德秀紹繼道統、進獻《大學衍義(yi) 》之功給予高度肯定。此後,東(dong) 南地區的書(shu) 院、官學逐漸形成了以黃榦、蔡元定、劉爚、真德秀從(cong) 祀朱熹的祠祀體(ti) 係,諸生進學皆需拜於(yu) 祠,以昭示四人在光大朱子學說、傳(chuan) 承道統中的作用和貢獻。元明清曆代地方官員及士大夫皆遵循奉行以為(wei) 典例,“今公祠以文肅黃氏榦配,舊典也;從(cong) 以文節蔡氏元定、文簡劉氏爚、文忠真氏德秀,建安武夷例也。我文公體(ti) 用之學,黃氏其庶幾焉。餘(yu) 皆守公之道不二,其侑公也實甚宜”。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十一月,江浙行省奏呈楊時、李侗、胡安國、蔡沈、真德秀五人從(cong) 祀孔廟,“真德秀《大學衍義(yi) 》亦備經筵講讀,是皆有補於(yu) 國家之治道者矣。……應追錫名爵,從(cong) 祀先聖廟庭,可以敦厚儒風,激勸後學”。至正二十二年(1362),朝廷下詔贈真德秀太師、追封福國公。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朝廷下詔令真德秀從(cong) 祀孔廟。成化二年(1466),又追封真德秀為(wei) 浦城伯。康熙四十四年(1705),從(cong) 學政沈涵所請為(wei) 楊時、胡安國、蔡元定、真德秀等先賢祠頒宸翰,清聖祖為(wei) 真德秀祠賜“力明正學”匾額。元明清曆代帝王對《大學衍義(yi) 》的推崇使真德秀在官學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而真德秀所提出的為(wei) 政綱領也在政教領域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黃克劍 著《《論語》解讀(人文大講堂)》出版暨自序
【下一篇】伟德线上平台敬挽孔徳墉先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