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天下為公”與中國文化精神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12-27 23:26:34
標簽:中國文化精神、天下為公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天下為(wei) 公”與(yu) 中國文化精神

作者:楊朝明(孔子研究院原院長,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濟寧幹部政德教育學院特聘教授)

來源:掌上濟寧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天下為(wei) 公”就很好地體(ti) 現了中國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崇高追求。

 

“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大同社會(hui) 理想。2500多年以前,孔子站在當時的曆史高端,總結上古三代,深刻反思現實,思考社會(hui) 和順與(yu) 和諧,希望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各盡所能,相互關(guan) 心。奸謀閉而不興(xing) ,盜竊亂(luan) 賊不作。

 

孔子倡導天下為(wei) 公,是他立足於(yu) 人類發展中心點,以人為(wei) 本,研究人性與(yu) 人的價(jia) 值所提出的。孔子深刻思考人心與(yu) 道心、人情與(yu) 人義(yi) 、天理與(yu) 人欲的關(guan) 係希望人們(men) 按照“社會(hui) 人”的要求修養(yang) 自身。《說文解字》說“背私為(wei) 公”,“公”就是“公共意識”“公共道德”。“為(wei) 公”就是修為(wei) 自己的公心,“天下為(wei) 公”希望世人都能克己修身。它與(yu) “為(wei) 己”一致,“為(wei) 己”即“修己”。因此,儒家講求“角色倫(lun) 理”,也就是人各正其名,各盡其分。

 

在孔子心目中,堯、舜、禹、湯、文、武等“明王”之治給了後人很多啟示,天下為(wei) 公的思想正是既往政治思想智慧的凝結,因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例如,唐代有人說“心苟至公,人將大同”,明末思想家認為(wei) “天下非一家之私”,“天下”為(wei) 人民所共有,提出了“公天下”主張。人們(men) 還把這一道德理想凝聚成“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要求。孫中山先生希望實現的“真正的三民主義(yi) ”,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因此,“天下為(wei) 公”是中國社會(hui) 公德的最高原則,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

 

中國先民認知世界,以天地為(wei) 師,著眼古往今來,關(guan) 注四方上下。在中華文化早期典籍中,“天下”“萬(wan) 方”“四海”等概念層出不窮,這源於(yu) 中華文明的天下觀、世界觀、整體(ti) 觀、係統論,在與(yu) 世界的互動中,人們(men) 深刻理解“天道成而必變”“道彌益而身彌損”的道理,從(cong) 而強調人際之間、邦國之間的相互依存、休戚與(yu) 共、合作共贏。中華禮樂(le) 文化正是致力於(yu) 人心教化,率性就道,用以預防人欲橫流,在人的思想中構築堤防。所以《禮記·坊記》說:“君子之道,辟則坊與(yu) ,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為(wei) 之坊,民猶踰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中國“天下為(wei) 公”的思維是一種整體(ti) 思維,是“一”的思維。以孔、孟、老、莊為(wei) 代表的中國古代聖哲,他們(men) 的思想彰顯了人類應有的“整體(ti) 性”思維方式。莊子推崇“道術”而不是“方術”,“道術”的最重要特點就是整體(ti) 思維,包含有天地之美、萬(wan) 物之理,包含著係統思維、全局意識。他說的“道術”是指內(nei) 聖外王之道,而這個(ge) “內(nei) ”與(yu) “外”就是老子和孔子共同特別追求“一”的思維。儒家講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之交“五達道”,認為(wei) 各種關(guan) 係就像陰陽關(guan) 係,都可以、都應該看成是一個(ge) 整體(ti) ,處理各種關(guan) 係都要執中而行,才能達到“致中和,天地位,萬(wan) 物育”的效果。陰陽和諧是一種中和狀態,隻有和諧、穩定,才能發展。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這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必然要求。隻有自信自強,才能更好推動文明相通、文化相融。上世紀80年代西方諾貝爾獎獲得者就呼籲:“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埃及前總理伊薩姆·謝拉夫認為(wei) ,這個(ge) “無序混亂(luan) 的世界”要“找到一個(ge) 理想的平衡點”,做到這件事情的主角,應該是有著悠久文明曆史的中國。他特別強調,中國人一定要珍視自己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他進一步認為(wei) ,“不光中國人民需要這些價(jia) 值觀,全世界也需要”。

 

“天下為(wei) 公”的思想是中華“王道”理想。中國自古追求“王道行天下”,這是中國古聖先賢心中的理想政治。孔子談“王天下之言”,孟子言“王”“霸”之別。霸道依靠兵甲之力使人被動屈從(cong) ,王道以德行仁使人心悅誠服。“天下為(wei) 公”,是中華文化最“珍貴的遺產(chan) ”,世界要和合共生,就需要大力弘揚“天下為(wei) 公”理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既是中國治國理政的理念,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的深層根源。他倡樹“天下為(wei) 公”,這既是中國的外交理念,更是文化理念、價(jia) 值理念,是為(wei) 了共商、共築、共贏、共享,建立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guan) 係,維護人類社會(hui) 的持久和平與(yu) 共同繁榮。

 

美國學者卡裏·托克(Khairy tourk)著有《“一帶一路”為(wei) 什麽(me) 能成功》,他從(cong) 比較的視角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必然成功的邏輯,認為(wei) 這一項目的本質特征,就是禮讓、合作、協作、互聯互通、溝通和協商。“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平等包容性原則,有著不同價(jia) 值觀,文化和政治製度的國家能夠相互合作。他看到,在如何建立世界秩序和國家間關(guan) 係的原則上,中國提供了高質量的發展建議,可以很好引導“一帶一路”沿線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代化。

 

中國人信奉創造、分享、助給,創造在自己,分享給他人,助給予弱者。按照美國學者休斯敦·史密斯《世界宗教》的說法,當一個(ge) 人深入關(guan) 注的中心從(cong) 自身、家庭、社會(hui) 、國家向著全人類不斷提升超越時,格局與(yu) 氣象也就不斷放大。中國思考人類的共同命運,已經“同民族沙文主義(yi) 針鋒相對”,也應該是符合人類整體(ti) 利益的世界精神的最佳選擇。西方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中國則強調提升力量先確定方向。中國人特別強調“人能弘道”,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中庸》說“道前定則不窮”。思維模式標識價(jia) 值取向,決(jue) 定行動走向,中華傳(chuan) 統將榮譽與(yu) 責任看得很高,特別注意兼顧多方利益,認為(wei) “道並行而不相害”。

 

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再到黨(dang) 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都明確指出了“天下為(wei) 公”,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理念,也是當代中國的文化精神體(ti) 現。今天我們(men)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yang) 分,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天下為(wei) 公的文化理念,彰顯著中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中國也會(hui) 與(yu) 全人類共享中華文化智慧。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