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研討會在線舉行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2-12-27 23:20:56
標簽: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

“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yu) 詮釋”研討會(hui) 在線舉(ju) 行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臘月初一日庚戌

          耶穌2022年12月23日

 

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訊(記者 班曉悅 通訊員 黃漢)禮學是中國古典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禮學文本則是禮學研究的基礎。12月10—11日,“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yu) 詮釋”學術研討會(hui) 在線舉(ju) 行。開幕式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劉玉才主持。

 

深化新時期的禮學研究

 

北京大學中文係主任杜曉勤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會(hui) 議是中國古典學平台年度大型學術活動的最後一場,有曲終奏雅之意。會(hui) 議主題由“禮學、文本、文獻、經典化、闡釋”五個(ge) 關(guan) 鍵詞組成,涵蓋文獻形態的研究、文本考據與(yu) 分析、曆代思想闡釋、中國生活社會(hui) 方式影響等方方麵麵,這是一個(ge) 真正有係統性、有機性的中國古典學研究的話題。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在致辭中提出,由於(yu) 中國古代特有的生產(chan) 方式、政治體(ti) 製、社會(hui) 結構、文化體(ti) 係等方麵因素的影響,禮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涉及民俗、倫(lun) 理、政治、法律、文學、教育等多個(ge) 方麵,體(ti) 現為(wei) 禮俗、禮儀(yi) 、禮樂(le) 、禮製、禮教、禮法、禮學等,構成了極其豐(feng) 富的禮文化。本次研討會(hui) 將禮學文獻的變化放在中國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動態過程和複雜環境中進行考察,同時通過觀察禮學文獻的變化,折射中國古代社會(hui) 曆史的變化,將打通文獻研究與(yu) 曆史文化研究。

 

劉玉才談到,眾(zhong) 所周知,近一二十年,禮學研究在文獻整理、名物考釋、製度解構、禮儀(yi) 實踐等方麵取得了豐(feng) 碩成績,日益成為(wei) 傳(chuan) 統學術研究最為(wei) 活躍的部分,但是禮學作為(wei) 經學的屬性依然根深蒂固,關(guan) 注經學史、經學文獻的研究仍然占據較高比例。相對而言,結合考古名物的實證研究、出經入史的禮製研究等,提供了更為(wei) 開闊的詮釋視野,也更能體(ti) 現多維交叉的現代學術屬性。現在學界提倡回歸文本、回歸古典語文學,而古典文獻學不應局限於(yu) 文獻表象的著錄、描述、發掘整理,而是應經由語言文字路徑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生成、變異、詮釋、理解的過程,最後達至揭示本文意義(yi) 的目的。本次會(hui) 議聚焦於(yu) 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yu) 詮釋,提倡以揭示文本構成與(yu) 意義(yi) 為(wei) 旨歸。語文學的終極目的就是閱讀理解文本,而禮學文本的曆史語境還原解讀,無疑是深入研究的基礎,也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環節所在。近些年,諸如上博簡《民之父母》、郭店簡《緇衣》、安大簡《仲尼曰》、清華簡《參不韋》等文獻的發現,為(wei) 禮學文本的成立、選擇、詮釋提供了許多新材料。根據這些新材料,可以重新審視傳(chuan) 世文獻複雜的文本生成過程。同時,數字人文的長足進步,又為(wei) 通過算法技術離析文本層次、比對互文、串聯文本提供了輔助手段。本次會(hui) 議對以上諸多重要論題展開討論,必能拓展禮學研究的視野,使禮學研究走向更開闊、更深入的空間。

 

注重禮學經典化闡釋

 

主題發言環節由北京大學中文係副主任程蘇東(dong) 主持。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賈海生表示,廟見之禮是古時婚禮中夫之父母雙亡或偏亡的情況下,來婦必須踐行的禮典。通過梳理傳(chuan) 世文獻和銅器銘文所記載的廟見之禮的儀(yi) 節、所涉名物、特點、禮義(yi) ,賈海生提出文獻所見廟見之禮是以笲奠菜,銘文反映的廟見之禮則是以器饋食,相關(guan) 的儀(yi) 節等也各不相同。雖然禮典的麵貌不同,相同的禮義(yi) 則是來婦通過廟見之禮受室事於(yu) 已亡的父母而與(yu) 其夫共承宗廟。在此基礎上,賈海生又進一步為(wei) 廟見之禮溯源,將西周以降的廟見之禮追溯到殷商舊禮而非周禮的創舉(ju) ,同時銘文稱廟見已亡的夫之父母為(wei) 姑公,反映了母係交表婚;文獻稱廟見已亡的夫之父母為(wei) 舅姑,反映了雙係交表婚,二者皆是承載了曆史記憶的舊稱。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鍔將孔子所講儒者品行概括為(wei) 澡身浴德、仁義(yi) 忠信等六大特點。他排比《周禮》《說文解字》等文獻,梳理了“儒”的含義(yi) ,指出先秦對於(yu) “儒”有小人儒、君子儒之分,《儒行》之儒是君子儒,即《荀子?儒效》所謂之“大儒”。“士”原指主斷刑獄之官,其身份在先秦時期不斷變化,成為(wei) “四民”之首。在孔子所處的時代,儒、君子、士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同一類型之人,注重品德修養(yang) ,學習(xi) 六藝,通古今之道。王鍔教授揭示《儒行》對於(yu) 中華文化的影響,曆代不僅(jin) 刻印、賞賜《儒行》,更湧現出《儒行解》等一批注解之作。《儒行》所倡導的澡身浴德、博學篤行、守道不阿、剛毅不屈的君子儒之精神,至今仍值得發揚光大。

 

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曹建墩表示,東(dong) 周時因禮崩樂(le) 壞,思想家對禮的思考也日漸增多,逐漸呈現理論化趨勢,既有外在因緣,也有內(nei) 在的邏輯發展。儒家後學對禮的理論闡釋主要集中在《禮記》一書(shu) ,《禮記》的理論化主要是“禮義(yi) ”闡釋,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層麵,一是禮本體(ti) 相關(guan) 闡釋,二是從(cong) 人踐履這一主體(ti) 闡釋,主要從(cong) 人性情、道德等角度闡釋禮的義(yi) 理。曹教授比較了孟子、荀子對“禮義(yi) ”闡釋以及簡帛《五行》對禮的闡釋,將《禮記》闡釋結構分為(wei) 天人二元,禮在其中形成“天人”二元連接功能。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吳飛認為(wei) ,“禮者,天理之節文”,是朱子對理、禮關(guan) 係的著名界定。吳飛從(cong) 清儒戴震、淩廷堪等人對朱子的批評切入,追溯了先秦經子文獻中禮、理二字的含義(yi) ,提出它們(men) 都屬於(yu) 文質論的討論範疇,理作為(wei) 內(nei) 在紋理,與(yu) 作為(wei) 外在文飾的禮文,都是針對人情質實的節文。宋代張載、二程以後,由於(yu) 對天理的強調,對禮、理關(guan) 係的討論有所變化,朱子則堅持了“理”的文質論含義(yi) ,但其“節文”的用法,卻與(yu) 先秦多數文獻中的“節文”用法多有不同。節謂等差,文謂文采,因而,其“禮者,天理之節文”之說,雖使用了文質論語言,卻並非傳(chuan) 統的文質論結構,真正含義(yi) 是:理是生生質實的文理,禮則是實現天理的實踐方式。

 

主題發言後進行了6場研討和1場圓桌論壇,20餘(yu) 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學者對“禮學文本的整理”“新材料的發現與(yu) 舊材料的發掘”“重要論斷的重估”“禮學與(yu) 其他領域的交叉研究”“禮學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在閉幕式上,劉玉才作總結發言。他表示,本次研討會(hui) 主題聚焦於(yu) 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yu) 詮釋,各位學者的論文從(cong) 各個(ge) 角度對禮學文本加以討論,角度新穎,勝義(yi) 紛呈。既有對於(yu) 禮義(yi) 的深入闡發,又有對前輩學者成說的質證與(yu) 研究推進,還有新領域、新話題的開辟與(yu) 新方法的探索,個(ge) 案研究論文也都能基於(yu) 紮實的文獻功夫,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論文發表者分布在各個(ge) 年齡段,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是零零後,同時一天半的會(hui) 議也吸引了全國各地60多位師生線上旁聽,充分說明禮學研究後繼有人、未來可期。

 

本次會(hui) 議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古典學平台、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