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著《儒家文明論稿》出版暨序跋
書名:儒家文明論稿
著者:陳明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月【圖書特色】一種文明意味著一種世界圖景,一種關於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係統論述。如果說當下中國的儒學研究,已經進入由哲學範式經思想史範式向文明論範式轉換的階段,本書正是對儒家文明相關問題的討論。著者陳明作為當代儒家學者,通過與現代新儒家對話,反思五四以來那種基於普遍主義視角的研究範式;與康有為對話,重思廣土民眾的國家如何塑造認同建構國族;與朱子對話,直麵四書與五經之間的理論緊張與化解;與經典對話,在宗教比較的視域裏揭示其敘事方式及意義特征。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覺以及民族複興成為時代主旋律的時候,思考儒學與文明的關係,在這一前提下重思儒教個體論述的可能與必要,是本書的突出貢獻。【作者簡介】陳明,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六二年生於湖南省長沙市,一九九二年中國社科院博士畢業後留所工作,二〇〇六年調入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二〇一八年調入湘潭大學碧泉書院。著述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儒教與公民社會》等,一九九四年創辦學術輯刊《原道》(2012年成為南大C刊)並任主編至今。【自序】2010年前,筆者的研究都以“文化”為視角,如博士論文《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和論文集《文化儒學》等。這一方麵是因為研究生階段閱讀了不少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著作,另一方麵也因為對從五四到八十年代以來將儒學定位為封建意識形態的主流認知不滿。從牟宗三、徐複觀、錢穆等港台新儒家那裏看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儒學敘述後,覺得有必要從曆史角度對儒學的社會功能進行考察驗證。由於我曾經對知識分子問題有過關注,就以士族為對象,在一個可稱為國家-社會的分析框架裏進行個案研究。這個分析架構暗含的預設是:國家與社會二分,關係緊張,社會相對於國家不僅曆史在先,邏輯上也更重要。由此展開的書寫,就是將儒家係屬於社會,在國家層麵以倫理價值約束政治權力,在社會層麵以共同善凝聚群體,塑造認同。許多的前輩和同輩學者都肯定這種論證和辯護的有效性,如陳來先生和楊陽教授。但是,隨著冷戰結束、中國崛起和自己思考的深入,主要是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印證以及對儒學宗教認知的強化,我開始意識到有必要做出改變,否則無法對儒學與曆史和現實的意義關係做出更加深刻和全麵的描述與解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個國家-社會的分析框架。作為基於西方曆史經驗的方法論,從洛克、黑格爾到馬克思等,無不將二者的雙向關係及其演化視為曆史發展的基礎與問題分析的邏輯。自然地,這一方法也隨著這些思想巨擘的到來而被學界引入、接受。雖然無法否認孟子、賢良文學以及王船山等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本位論預設甚至反國家傾向與此遙相契合,現代新儒家的政統、道統分離說也隱隱與之呼應,但仍不能不指出,這種相似性後麵存在某種基本的差異。作為自由主義之社會契約論的衍生物,“國家-社會”框架與歐洲民族國家的產生方式相關。進一步向上追溯,它又與古代希臘城邦社會父權被財產權替代、城邦鄉村二元對立的文明路徑有關。如果這兩個節點具有曆史考察的普遍意義,那麽,我要說它在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容:文明路徑上,中國是在分封製中通過父權演變為王權而確立其文明形態,國是家的放大、王權是父權的延伸;所謂現代轉型,則是帶著古老帝國相對完整的地理疆域和族群結構開始其共和國曆程的,迥異於歐洲帝國裂解分化為民族國家。這促使我在國家與社會的積極互動的關係之中去重新思考儒學,尤其是其作為一種宗教的儒學在這一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羅伯特•貝拉觀察到的清代滿族統治者在公共領域接受儒教(事實上天地君親師信仰就是在雍正時期發展定型),即是這種積極互動關係的最好說明。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例證就是孔廟及其春秋祭祀。所以,我用“霸王道雜之”表述我們文明的內部結構——霸道是法家設計的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王道是儒家傳承的敬天法祖的教化體係敬天法祖的信仰;雜,按照《說文段注》,乃是五采相合的意思。這是孔子“春秋大一統”理念的董仲舒操作版。為什麽文明多以宗教命名?按照宗教學和沃格林的說法,因為宗教為該文明建構了一個世界圖景,由這個世界圖景確立了一種存在秩序(order ofBeing),這一存在秩序又為人的活動提供了一種人生規劃(order of human existence),使其生命活動獲得意義與方向。顯然,這樣一種文明論視域意味著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曆史具有更深層、更緊密的聯係,意味著作為一種文化的儒學比其他文化如道家、佛家之類有著更大的文化權重和更普遍、廣泛的社會滲透性和接受度。另一方麵,它也提示我們,文明是有邊界的,將來怎樣無法預知,但至少迄今為止中華文明有著自己的節奏和軌則。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以自己的色彩豐富著人類文明的圖譜。所謂文化自信、文明自覺,我想就是對這二者的清醒意識與認知,以及由此而來的斯文自任和道統承擔。這意味著,我們不應該隻是從版本差異想象現代性的複數形式,更應由此出發去理解世界的多元性、中國的獨特性及其未來前景,努力開創出中國的現代性形式,為日漸失去說服力的西方現代性或後現代性探索新的可能。這一切的前提,則是我們對自己被叫做儒教文明的世界圖景、存在秩序與人生規劃給出理論描述,並對它的現實說服力進行論證開拓。這樣的儒學文明論研究相對於文化論的研究,與其說是一種顛覆,不如說是一種拓展升級,由知識的變為實踐的,批判的變為建構的。這也就是我近些年的工作。現在,當這些工作記錄結集出版,或可用“敝帚自珍”一詞來形容我的心情:它們的學科性和完成度都不太叫人滿意,這也是自己將書名定為“論稿”的原因所在。但是,我相信它們跟那些精致的平庸之作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梁漱溟先生說自己是問題中人,不是學問中人——曾經覺得是自傲,後又覺得是自謙,現在又突然感覺在兩者之外似乎還帶著幾分自我調侃。是為序。【目錄】
從(cong) 哲學、思想史到文明論:儒學研究的範式問題略說
乾父坤母:儒教文明的世界圖景——基於(yu) 比較宗教學的考察
從(cong) 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易經》到《易傳(chuan) 》的文化轉進述論
易庸學:儒教三典論略說
《中庸》的儒教解讀——以經學天人論與(yu) 理學心性論為(wei) 參照
埶:“勢”還是“藝”?——《易傳(chuan) ·坤·大象傳(chuan) 》“地埶坤”新釋
儒教:作為(wei) 一個(ge) 宗教的初步考察
孔子與(yu) 子夏——君子儒與(yu) 孔門思想譜係的新可能
帝國的政治哲學:《春秋繁露》的思想結構與(yu) 曆史意義(yi)
霸王道雜之:中華帝國的政治架構與(yu) 文化精神——基於(yu) 文明論範式的宏觀掃描
民族國家的製度文化與(yu) 帝國性質的社會(hui) 結構之間的矛盾——美國現實問題的東(dong) 方觀察
朱子思想轉折的內(nei) 容、意義(yi) 與(yu) 問題——以儒家文化與(yu) 中華文明之結構關(guan) 係為(wei) 視角的考察
天人之學與(yu) 心性之學的緊張與(yu) 分疏——文明論範式中湖湘學與(yu) 理學關(guan) 係之厘定
超越牟宗三,回到康有為(wei) :在新的曆史哲學中理解儒學的發展——對話李明輝、陳昭瑛等港台新儒家
當代與(yu) 現代:大陸新儒學與(yu) 港台新儒學的一種區分
啟蒙的意義(yi) 與(yu) 局限——思想史視域裏的李澤厚
序楊莉《民國時期天津文廟研究》
序袁燦興(xing) 《中國鄉(xiang) 賢》
序趙峰《四書(shu) 釋講》
序鄒曉東(dong) 《意誌與(yu) 真知——學庸之異》
序張晚林《儒教的宗教動力學研究——先秦儒學的內(nei) 涵與(yu) 脈絡》
序王文鋒《從(cong) 萬(wan) 國公報到牛津共識——基督教與(yu) 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hui) 思潮》
回望與(yu) 前瞻——答延世大學趙京蘭(lan) 教授問
鳴謝
【鳴謝】
首先要感謝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它為(wei) 論文集出版提供了資助。
來書(shu) 院是因為(wei) 陳代湘教授的邀請,四年前一次學術會(hui) 議餐敘時他說湘大重建碧泉書(shu) 院,會(hui) 沒開完就帶我去看,然後我就從(cong) 北京回來了——謝謝老院長!
然後是秦千裏,老朋友很久以前就說要幫我出散文隨筆。童子雕蟲不足道,另有龍的想象如何?他說沒問題!
最應該感謝的是餘(yu) 敦康和李澤厚兩(liang) 位老師,雖然他們(men) 已經駕鶴西去成為(wei) 夜空中的星星。
李先生作為(wei) 當代儒學甚至總個(ge) 思想界範式的象征意味著某種權力,像要我的中體(ti) 西用快快向他的西體(ti) 中用投降之類,就促使我去深溝固壘並努力尋找他的理論罅隙進行反擊。餘(yu) 先生作為(wei) 業(ye) 師對我一直寄以厚望,但一度卻失望難掩,到後來又一句看似沒有來由的“你是對的”使我熱淚盈眶。他是不讚成儒教說的,而我卻是以此為(wei) 起點開始儒教文明的思考。回想當年種種於(yu) 推杯換盞間的唇槍舌劍,正所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yu) 悲風”。
還有一些朋友,以各種形式幫助我這個(ge) 特立獨行人或彷徨夢遊者把自己的渾淪思考變成文字變成文章變成這本書(shu) ,冥冥中仿佛天意——感謝老天!
2022 初冬於(yu) 長沙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