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如何以國學鋪染民族文化底色?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12-17 22:59:43
標簽:國學、民族文化底色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如何以國學鋪染民族文化底色?

作者:楊朝明(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

來源:“中國新聞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一月廿二日壬寅

          耶穌2022年12月15日

 

國學是國人的文化基因,中國人應對國史與(yu) 文化懷有溫情和敬意。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就要複興(xing) 國學,從(cong) 曆史深處尋找民族精神基因,從(cong) 民族基因深耕精神家園,溫古鑒今,探尋傳(chuan) 統元素的轉化與(yu) 新生。作為(wei) 一個(ge) 偉(wei) 大文明的存在,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孔子儒學代表了文化的樣態與(yu) 氣質,使中華民族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今天我們(men) 應尋繹傳(chuan) 統,認識國學精華,發揚儒學傳(chuan) 統,鋪染中國人的生命底色。

 

國學就是孔子儒學傳(chuan) 統

 

說到國學,人們(men) 皆知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內(nei) 容寬廣,義(yi) 理精妙,曆史悠久,根底深厚。盡管人們(men) 對“國學”理解不同,但時至今日,已形成兩(liang) 點共識:其一,國學是決(jue) 定道德與(yu) 價(jia) 值信仰的學術,決(jue) 定國家文化的境界與(yu) 品質;其二,國學以孔子儒學為(wei) 主幹,以儒家六經為(wei) 中心。

 

作為(wei) 一個(ge) 概念,“國學”一詞出現較早,《周禮》有“樂(le) 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記載,這裏的“國學”指邦國學校。中國自古重視社會(hui) 教化,“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wei) 先”,將教育視為(wei) 立國之本。《學記》言:“古之教者,家有塾,黨(dang) 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yi) 。”古代中國,很早就通過興(xing) 辦庠、序等學校,向社會(hui) 傳(chuan) 授孝悌之義(yi) 。

 

 

 

山東(dong) 臨(lin) 淄的稷下學宮遺址。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百家爭(zheng) 鳴”就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wei) 中心的。梁犇攝

 

今天所說的國學有所不同,它是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後,中華民族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為(wei) 區別“西學”與(yu) “中國之學”而誕生。中日甲午戰爭(zheng) 前,人們(men) 討論“中學”與(yu) “西學”的關(guan) 係,談“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甲午戰敗後,全盤西化的聲音甚囂塵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又打破了西方文明優(you) 越的神話。人們(men) 對中國固有學術不斷反思。胡適等提出“整理國故”,章太炎等人主張“研究國學,保存國粹”,創辦國學講習(xi) 會(hui) ,中學、國故、國粹等詞匯也成為(wei) “國學”的代名詞,均指與(yu) “西學”相對而言的中國傳(chuan) 統學術。

 

說起來,舉(ju) 凡中國傳(chuan) 統學術,包括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思想文化、典章製度,乃至醫術、建築、文字、音韻、訓詁等,都可以視為(wei) 國學。然而,正像一棵大樹有樹根、樹幹、枝條以及花朵、果實,中華國學之樹也結出了許多文明花果。但必須了解大樹的根脈,才能固本培元。要看到國學內(nei) 容上的宏富廣闊,更應看到其體(ti) 係上的主次分明,走近國學的中心意涵,把握作為(wei) 文化底層或深層的價(jia) 值、精神、靈魂。

 

 

 

南京夫子廟大成殿前,一年級新生行古禮。泱波攝

 

學習(xi) 國學,要理解國學之根,認識華夏之魂,挺立民族精神。國學不排斥各民族的文化傳(chuan) 統、各地區的文化特點,但要看清主次,區分本末,“統之有宗,會(hui) 之有元”。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其主流,中華國學有其中心意涵。李學勤先生說: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明朝曾有人說:“蓋中國之所以為(wei) 中國者,以有禮義(yi) 之風,衣冠文物之美也。”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後立。”梁啟超先生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就在儒家”,“中國文化,離不了儒家”。何以中國?是以中國!

 

儒學凝結中華文明精華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孔子與(yu) 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一樣,開創了一種思想文化的傳(chuan) 統,對世界文明產(chan) 生深遠影響。但中國文化又有所不同,它有著更為(wei) 久長的源頭活水。孔子思想不是個(ge) 人的“無中生有”,而是“述而不作”:孔子不僅(jin) 繼承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髓,不僅(jin)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甚至還研究“五帝”之“德”,為(wei) 其“開創”儒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人談及世界文明,喜用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理論。但這一理論沒有關(guan) 注到中華文明在孔子、老子以前的漫長發展,沒有論及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何以那樣尊崇古代先王。他們(men) 心目中,有對先聖、先王的理解、崇敬、闡釋與(yu) 繼承。春秋戰國諸子爭(zheng) 鳴的時代以前,中華文明已有漫長的發展曆程,有較高的發展水準。在孔子時代,中華文明已到達成熟期、鼎盛期。

 

 

 

北京的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法文本《論語導讀》原著。儒學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國界。杜洋攝

 

學術研究以及考古材料都證實,孔子儒學思想深深紮根於(yu) 上古文明的土壤,這棵文明大樹的樹幹之所以粗壯,是因為(wei) 它的根紮得很深很牢。不理解孔子儒學的思想來源,不了解上古三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很難認識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寬度及其超越性。隻有了解這一點,才能思考孔子學術對中華國學的意義(yi) 。

 

早在堯舜時代,中華文明已有了“國家”的基本形態。到西周初年,中國建立了完備的禮樂(le) 製度,政治體(ti) 係中的中央權力機構、設官分職原則、刑罰製度、度量衡製度、祭祀製度等已誕生,民本思想、德治體(ti) 係、倫(lun) 常觀念等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觀念已初步形成。周文化乃是“損益”夏、商文化而來,周公“製禮作樂(le) ”,禮樂(le) 製度成為(wei) 人們(men) 社會(hui) 生活的行為(wei) 規章。周公是周朝禮樂(le) 文明的奠基人,孔子所居魯國乃周公封國,魯國文化與(yu) 周文化一脈相承,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禮樂(le) 傳(chuan) 統。春秋末年“禮壞樂(le) 崩”之際,孔子收拾遺散,整理詩書(shu) 禮樂(le) ,讚《周易》,作《春秋》,集合周代典章文籍、倫(lun) 理道德,全麵繼承了周代文明成果,從(cong) 而構建起他的儒學思想體(ti) 係。

 

 

 

丁酉年祭孔大典在山東(dong) 曲阜舉(ju) 行。沙見龍攝

 

孔子整理六經的過程,也是他闡發學說的過程。整理六經,不是簡單的編集,而是一個(ge) 係統的文明集成。正因如此,他的思想學說才具有超越其所處時代的突出特征。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梁漱溟先生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裏,孔子以後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cong) 孔子那裏出來。”孔子站在當時曆史的製高點上,承上啟下,濟古維來,成就了孔子儒學的全體(ti) 大用。

 

學國學要得其門而入

 

國學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是知識精英之學,也是國民大眾(zhong) 之學。但是,國學宮牆萬(wan) 仞,博大精深,如果不得其門,難免望而興(xing) 歎。學習(xi) 國學要有抓手,需要得其門而入。以四書(shu) 五經為(wei) 代表的中華經典,承載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價(jia) 值體(ti) 係、思維方式,是國學的根基與(yu) 靈魂。學習(xi) 傳(chuan) 統經典、走近孔子儒學,是通往國學殿堂的門徑,是走進國學的牢靠抓手。

 

陳寅恪先生曾向夏曾佑先生請教讀書(shu) 問題,夏曾佑先生說自己已經把書(shu) 讀完了。在他看來,中國最重要的就是四書(shu) 五經和《荀子》《老子》《莊子》,這些書(shu) 最為(wei) 關(guan) 鍵,是“中國”的核心典籍。讀了這些書(shu) 後再讀其它,有利於(yu) 理解多元的思想。要保持社會(hui) 人心之正,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信仰,就一定要習(xi) 正學,讀正經,不能“索隱行怪”“攻乎異端”。要先讀重要的書(shu) ,先讀必讀的書(shu) 。

 

 

 

江蘇蘇州,外國留學生在祭孔大典上用漢語誦讀《論語》。王建康攝

 

經典是“入道見誌之書(shu) ”,讀經典讓人心中有道。經典承載中華民族所信奉的道術、常理,是中華文明存在的基礎。從(cong) 個(ge) 人層麵說,人要“誌於(yu) 道”,有目標,不迷茫。儒學教人明德向善,循理而動,遵道而行,這樣才能成為(wei) 有格局、有境界的人。從(cong) 社會(hui) 層麵說,孔子儒家追求大同理想,希望選賢與(yu) 能,人人講信修睦,遵守倫(lun) 理綱常,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能從(cong) “天下”“四方”“人類”的整體(ti) 利益著眼的民族與(yu) 個(ge) 體(ti) ,深刻理解了自己的文化理想與(yu) 情懷,就能生發出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人能弘道”“道不遠人”,從(cong) 孝悌出發培養(yang) 愛與(yu) 敬。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中國文化是關(guan) 於(yu) “家”的文化,傳(chuan) 統儒家把孝悌看成“為(wei) 人之本”,所以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孔子說“立愛自親(qin) 始”“立敬自長始”,這是中國“至德要道”所在。為(wei) 人之道要化為(wei) 行動,孝悌是行動的起點。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qin) 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人要成長,就要“明明德”,由愛親(qin) 之孝、敬兄之悌喚醒良知良能。親(qin) 親(qin) 而仁人,仁人而愛物,將家庭倫(lun) 理推衍為(wei) 社會(hui) 政治倫(lun) 理,可推廣愛敬,情滿世界。

 

 

 

浙江杭州,慈孝文化元素亮相街頭,市民乘坐中華慈孝文化節主題公交。楊舒涵攝

 

開放包容,守正創新,以世界視野挺立民族精神。儒學本身具有開放的品格,孔子就不停地向曆史、自然、社會(hui) 學習(xi) 。今日弘揚國學,建設時代新文化,也要吸收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改革開放前幾十年,塑造“中國心智”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既不是對傳(chuan) 統典籍的傳(chuan) 承,也非立足中國實際的當代研究,而是對西方學術名著經久不息的翻譯、學習(xi) 、研究和傳(chuan) 授。王學典先生明確指出,這期間形成的“中國心智”是一種“外向型心智”,如果不能改變這一態勢,當代中國學術可能永遠隻是西方學術在中國的回響。要改變這一態勢,還是要立足根本,光複中國哲學的原典時代。

 

今天,在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過程中,也有許多或激進冒進,或偏執一隅的做法,存在形式化、表麵化、功利化的現象。我們(men) 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就要把握中道智慧與(yu) 中庸學說,執中而行,不偏不倚。要理解把握“內(nei) 聖外王之道”特性,就要看到它的“道術”特質,有係統思維、整體(ti) 意識、全局觀念。守正創新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發展的特征,通過溫故而知新,處理“變”與(yu) “不變”之間的關(guan) 係,抓住精髓,把握實質,提升史識,考信釋古,開辟時代文化新境界。

 

專(zhuan) 家簡介:

 

 

 

楊朝明,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全國政協委員。先後擔任曲阜師範大學齊魯學刊編輯、孔子文化學院院長、曆史文化學院院長,孔子研究院院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出版《周公事跡研究》《魯國曆史與(yu) 文化》《儒家文獻與(yu) 早期儒學研究》《出土文獻與(yu) 儒家學術研究》《孔子家語綜合研究》《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論語詮解》《孔子家語通解》《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從(cong) 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