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王陽明的教化事業

欄目:往聖先賢
發布時間:2022-12-15 00:54:47
標簽:教化事業、王陽明
朱承

作者簡介:朱承,男,安徽安慶人,西元1977年生,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治心與(yu) 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儒家的如何是好》《信念與(yu) 教化——陽明後學的政治哲學》《禮樂(le) 文明與(yu) 生活政治》等。

王陽明的教化事業(ye)

作者:朱承(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係教授)

來源:《走進孔子》2022年第3期

 

儒家往往認為(wei)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因為(wei) 有德有位,故而能夠很好地“行儒家之道”,但是到了孔孟那裏,往往是有德而無位,隻能“傳(chuan) 儒家之道”,而按照韓愈在《原道》裏的說法,孔孟之後,連“傳(chuan) 儒家之道”也陷入了困境。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來看,宋明理學家十分在意韓愈的這一說法,紛紛以“傳(chuan) 儒家之道”作為(wei) 自己的學術理想。在宋明理學家那裏,“傳(chuan) 儒家之道”主要有兩(liang) 種做法:一是從(cong) 新的角度來詮釋或者接續先儒遺留下來的經典或思想,從(cong) 理論上對儒家學說予以發明闡揚;二是通過講學、授徒、辦學或者製定鄉(xiang) 約、改進禮儀(yi) 等教化形式來傳(chuan) 播儒家思想,以期實現影響人心、改造社會(hui) 的目的。就“傳(chuan) 儒家之道”上述兩(liang) 種做法而言,王陽明的為(wei) 學事業(ye) 屬於(yu) 前者,而其教化事業(ye) 則屬於(yu) 後者,他所發明的心學思想也是通過其教化事業(ye) 而呈現出最大的效果。王陽明的教化事業(ye) 不僅(jin) 僅(jin) 是“傳(chuan) 儒家之道”,而且還通過“傳(chuan) 道”來實現其現實關(guan) 懷與(yu) 治世理想。

 

 

 

王陽明畫像

 

王陽明曾將具有啟迪、教化作用的講學活動,作為(wei) 自己人生中最為(wei) 重要的事業(ye) 來看待。據王陽明弟子鄒守益回憶,“當時有稱先師者曰: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氣節,或以勳烈,而公克兼之。獨除卻講學一節,即全人矣。先師笑曰:某願從(cong) 事講學一節,盡除卻四者,亦無愧全人”(鄒守益:《陽明先生文錄序》,《王陽明全集》卷四一)。在王陽明因心學與(yu) 事功聞名天下的時候,曾有人稱讚王陽明在文章、政事、氣節、勳烈上皆有過人之處,能夠青史留名,但在講學上還差了點,如果講學事業(ye) 也做得很好的話,應該就是“全人”了。對於(yu) 這一評價(jia) ,王陽明付諸一笑,並指出他其實最願意從(cong) 事的就是講學之事,僅(jin) 講學這一件事就足以成為(wei) “全人”。王陽明在麵對他人讚譽時的反應,一方麵說明了他對眾(zhong) 人稱讚的各項功績表示了應有的謙虛,認為(wei) 所謂的“功績”不值一提;另一方麵也說明了他對講學、教化事業(ye) 的看重,認為(wei) 隻有講學教化才是真正的人生功業(ye) 。而正是因為(wei) 對於(yu) 講學、教化事業(ye) 的高度重視,王陽明一生啟人無數、會(hui) 講不懈、教化不息,在講學、教化事業(ye) 上做出了不少功績。

 

王陽明33歲時主考山東(dong) 鄉(xiang) 試,34歲時開始在京師授徒講學,此後一直到56歲病逝的20多年間,無論是他處在貶謫流離之際,還是困居蠻荒之野、居鄉(xiang) 賦閑之時,抑或政務勞頓、戎馬倥傯(zong) 之餘(yu) ,都一直做到授徒、講學不輟。早年在京師授徒是王陽明講學事業(ye) 的序曲,真正形成較大的社會(hui) 影響是在貴州龍場時期。王陽明被貶謫到當時還屬於(yu) “蠻荒之地”的貴州龍場,作為(wei) 中原地區過來的儒家士大夫,王陽明有責任在當地進行文化教育活動以提升當地的知識文化水平。另外,在龍場時期,王陽明的思想漸趨成熟,也有必要在講學活動中予以豐(feng) 富完善。王陽明在龍崗山上開辟講堂,建龍崗書(shu) 院,後又被貴州提學副使席書(shu) 聘請主持貴陽文明書(shu) 院,當地諸生紛紛前來就學。

 

 

 

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陽明洞

 

在貴州,王陽明開始向弟子門人講授“知行合一”學說,這是成熟意義(yi) 上的心學宣講之肇始。後來,王陽明在廬陵、滁州、南京、南贛等任職之地,政務之餘(yu) ,致力於(yu) 宣講心學。在講學中,其心學思想也不斷得到深化。王陽明一生講學規模最大者,是其回家鄉(xiang) 越城閑居的六年時間。居越六年,王陽明專(zhuan) 事講學,門人日進,規模空前。在《傳(chuan) 習(xi) 錄》一書(shu) 的下卷裏曾記錄這一盛況:各地來的學生環其居而住,人數多到以至於(yu) 數人在當地宮觀寺廟臨(lin) 時共食共宿,做講座時更是有數百人圍坐聽講。特別有意思的是,由於(yu) 人數太多,有人在王陽明左右待了年餘(yu) ,王陽明也無法記得其姓名。在這一時期,王陽明的思想體(ti) 係開始被弟子們(men) 係統地學習(xi) 和接受,並轉而傳(chuan) 播到大江南北。王陽明的骨幹弟子王畿、錢德洪、陸澄、鄒守益、歐陽德、聶豹、陳九川、王艮等人,他們(men) 的思想也於(yu) 此段時間裏逐漸成熟起來,並將陽明心學思想推廣至全國各地。居越六年的講學活動,使陽明心學在社會(hui) 上廣泛地傳(chuan) 播開來。在人生最後的歲月裏,王陽明受命赴廣西平定思恩、田州之民亂(luan) ,於(yu) 途中仍舊堅持講學,如到了江西吉安後,還曾大會(hui) 三百多士友於(yu) 螺川,講良知之學。在廣西時,即使政務繁忙,身體(ti) 又飽受疾病困擾,王陽明也依舊與(yu) 各學師生朝夕開講、傳(chuan) 道不倦。可以說,講學活動一直伴隨著王陽明發明心學、建立事功的人生旅程。

 

 

 

龍崗書(shu) 院

 

與(yu) 其授徒式講學活動相關(guan) ,王陽明的教化事業(ye) 還表現在興(xing) 建書(shu) 院、參與(yu) 會(hui) 講等公共活動上。在王陽明的生涯裏,他參與(yu) 了多個(ge) 書(shu) 院、學校的創辦、複建以及會(hui) 講活動。在貴州龍場時,創立龍崗書(shu) 院,以“立誌、勤學、改過、責善”為(wei) 教條勉勵諸生;還受邀主講貴陽文明書(shu) 院,生徒聽講者對新的學說思想予以接受與(yu) 傳(chuan) 播。在江西時,建立義(yi) 泉、正蒙、富安等一係列具有社學性質的書(shu) 院,修複了濂溪書(shu) 院,集門人講學於(yu) 朱熹理學聖地白鹿洞書(shu) 院。晚年居越時,主講稽山書(shu) 院,聽眾(zhong) 有三百之眾(zhong) ,很多人來自外地;另外,門人還集資建立了具有心學基地性質的陽明書(shu) 院。在廣西時,辦學校,興(xing) 南寧學校,創辦並主講敷文書(shu) 院。王陽明還曾為(wei) 萬(wan) 鬆書(shu) 院、稽山書(shu) 院、山陰縣學、平山書(shu) 院、東(dong) 林書(shu) 院、浙江貢院等書(shu) 院、縣學專(zhuan) 門撰寫(xie) 過文章,為(wei) 書(shu) 院講會(hui) 製定規章,闡發心學思想,表彰書(shu) 院事業(ye) ,推進書(shu) 院製度化建設。在明代中後期,書(shu) 院會(hui) 講是王陽明心學思想傳(chuan) 播的主要平台,關(guan) 於(yu) 王陽明心學所引發的書(shu) 院會(hui) 講風潮,《明史》中如是評說:“正(德)嘉(靖)之際,王守仁聚徒於(yu) 軍(jun) 旅之中,徐階講學於(yu) 端揆之日,流風所被,傾(qing) 動朝野。於(yu) 是搢紳之士,遺佚之老,聯講會(hui) ,立書(shu) 院,相望於(yu) 遠近。”(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三一)可見,王陽明心學在當時帶動了大量書(shu) 院的建立以及會(hui) 講活動的舉(ju) 辦。不同於(yu) 宋儒,王陽明學派較少去注疏經典,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書(shu) 院會(hui) 講活動的事業(ye) 中去。王陽明去世以後,其門人弟子、再傳(chuan) 弟子四處興(xing) 建書(shu) 院,用書(shu) 院來聚眾(zhong) 會(hui) 講心學思想,“自武宗朝王新建以良知之學行江浙兩(liang) 廣間,而羅念庵、唐荊川諸公繼之,於(yu) 是東(dong) 南景附,書(shu) 院頓盛”(沈德符:《萬(wan) 曆野獲編》卷二四)。王陽明參與(yu) 推動的明代書(shu) 院及會(hui) 講活動,促成了中晚明心學思想運動的盛況,也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ye) 的民間下移。

 

 

 

陽明書(shu) 院

 

講學、書(shu) 院之外,王陽明還利用其作為(wei) 地方官員所掌握的行政資源來推動社會(hui) 教化活動。在結束三年左右的貴州龍場放謫生涯之後,王陽明到江西廬陵任知縣,用疏導人心的策略進行政治治理。在巡撫南贛、平定匪患時,王陽明在軍(jun) 事行動的同時,更加重視通過教化人心來改變當地的社會(hui) 治安狀況。他利用其獨特的政治地位和掌握的權力資源來告諭實施教化,特別是諄諄告誡那些從(cong) “匪”轉化過來的“新民”要恪守儒家禮法規範,形成良好的社會(hui) 風俗。另外,王陽明還在各地建立“社學”,推行思想教化。社學是元代以來的一種農(nong) 村教育製度,明代也在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文化教育、禮法教育、思想教化為(wei) 主要任務。王陽明認為(wei) 當地之所以民風不善,主要原因是教化不明,因此他在匪患剛剛平息的南贛地區大力興(xing) 建社學,期望以教化來徹底改變當地的風俗,使民眾(zhong) 能夠恪守禮教。《傳(chuan) 習(xi) 錄》中卷後麵所記述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教約》兩(liang) 篇,就是王陽明在南贛地區推行社學所建立的“社學教條”,後廣為(wei) 流傳(chuan) 。在這兩(liang) 篇文獻裏,王陽明提到“社學”的目的是推廣儒家的思想道德教化,“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yi) 廉恥為(wei) 專(zhuan) 務”(《傳(chuan) 習(xi) 錄中》)。“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qin) 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凊定省之儀(yi) ,得無虧(kui) 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飭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傳(chuan) 習(xi) 錄中》)這些內(nei) 容顯示,“社學”寄托了王陽明深切的社會(hui) 教化理想於(yu) 其中。王陽明還在南贛地區推行“鄉(xiang) 約”製度,而“舉(ju) 鄉(xiang) 約”的目的也在於(yu) “共成仁厚之俗”,這是王陽明將政治治理轉化為(wei) 道德教化的一種思路。“鄉(xiang) 約”既是一種鄉(xiang) 村基層組織,也是一種教化共同體(ti) ,其核心目的不在於(yu) 共同組織生產(chan) ,而在於(yu) 接受共同教化,是一種社會(hui) 教化組織。從(cong) 文字內(nei) 容上看,《南贛鄉(xiang) 約》的規條有十六條,大致包括:鄉(xiang) 約作為(wei) 社會(hui) 基層組織要有完整的組織機構;鄉(xiang) 約要有每月一次的全約例會(hui) ,以及時糾惡揚善;鄉(xiang) 約中成員要互相幫助,約中成員要在約長帶領下調解民間糾紛;鄉(xiang) 約的職責還有維護社區治安、進行社會(hui) 監督等;鄉(xiang) 約成員還要在生活中移風易俗。從(cong) 這些內(nei) 容大致可以看出,王陽明希望通過一種民間自辦的組織形式來教化人們(men) “隱惡揚善”,教導人們(men) 破除“心中賊”,企圖通過教化人心、改變社會(hui) 風俗的方式來治理社會(hui) ,將生產(chan) 生活共同體(ti) 轉化成道德約束共同體(ti) ,以此來保證儒家倫(lun) 理道德的廣泛落實。“鄉(xiang) 約”製度的製定與(yu) 推行,比較典型地代表了王陽明的社會(hui) 教化思想。

 

 

 

《陽明先生文錄》書(shu) 影

 

王陽明的授徒講學、書(shu) 院會(hui) 講與(yu) 社會(hui) 教化活動,是其一生教化事業(ye) 的集中體(ti) 現。如果說他挑戰朱子學而發明心學是為(wei) 了改變“學術不明”的狀況,那麽(me) 他的教化事業(ye) 就是為(wei) 實現這一目的而展開的具體(ti) 行動。王陽明的教化活動,把書(shu) 齋裏的抽象玄思變成鼓舞人心的現實力量,啟發弟子門人,引領普通公眾(zhong) ,改善社會(hui) 風氣。概括來看,王陽明不遺餘(yu) 力的教化活動,既是儒家傳(chuan) 道事業(ye) 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他本人作為(wei) 為(wei) 政者對儒家教化之道的身體(ti) 力行。在王陽明看來,隻有用心學思想啟發人心、教化大眾(zhong) ,社會(hui) 風俗才能發生改善,“三代之治”才可能實現,所謂“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傳(chuan) 習(xi) 錄中》)。由其一生的教化事業(ye) 來看,王陽明不僅(jin) 是一位勇於(yu) 創造新說的哲學家,更是能切實擔當啟迪人心、教化民眾(zhong) 之責的儒家“全人”,具有以思想改造社會(hui) 的典範性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