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介原汁原味的中國哲學(海客話中國)
作者:安樂(le) 哲(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月三十日庚辰
耶穌2022年11月23日
安樂(le) 哲(Roger T.Ames)於(yu) 1947年生於(yu) 加拿大多倫(lun) 多,是享譽世界的中西比較哲學家、漢學家與(yu) 中國哲學典籍翻譯家,現任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榮譽教授、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hui) 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主席。他致力於(yu) 中西比較哲學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是向西方介紹中國哲學思想的先鋒。他先後翻譯了《孫子兵法》《論語》《道德經》等中國經典,並著書(shu) 《“生生”的中國哲學》《經典儒學核心概念》《哲讀論語》《孔子與(yu) 杜威:跨時空的鏡鑒》《通過孔子而思》等,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結緣中國哲學
受父兄影響,安樂(le) 哲從(cong) 少年時期就開始接觸中國哲學和文化。安樂(le) 哲的父親(qin) 是一位小說家,哥哥是英屬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文學教授,家庭氛圍使他在年輕時就對文學、詩歌產(chan) 生興(xing) 趣。1966年春天,19歲的安樂(le) 哲拒絕了家附近英屬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獎學金,獨自來到美國加州的雷德蘭(lan) 斯大學求學,隻因為(wei) 該校常邀請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授課,這正是他喜歡的。大一結束後,他偶然看到學校要派學生去香港中文大學做交換生的項目通知,懷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立馬遞交了申請。
來到香港後,與(yu) 想象中截然不同的世界激發了安樂(le) 哲的興(xing) 趣。在這裏,他開始為(wei) 期一年的求學曆程,遇到了自己的中國文化導師——勞思光與(yu) 唐君毅。這兩(liang) 位學者對他影響很大,也是他正式接觸、學習(xi) 中國哲學的開始。“我的中文名是同學給起的,不僅(jin) 與(yu) 我的英文名發音接近,還源於(yu) 《論語》的‘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非常適合我。”安樂(le) 哲說。
與(yu) 很多人不同的是,安樂(le) 哲是同步學習(xi) 中西方哲學的。他覺得很幸運:“如果先學一種哲學再去學另一種哲學,前者會(hui) 影響後者,有先入為(wei) 主的負麵影響。這種同步學習(xi) 方式使我能對中西哲學做更客觀的認識和比較。”此後,安樂(le) 哲在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繼續深造,分別前往台灣大學、倫(lun) 敦大學亞(ya) 非學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以中釋中”翻譯典籍
安樂(le) 哲運用“以中釋中”的特色翻譯方法,先後翻譯了《孫子兵法》《淮南子》《孫臏兵法》《論語》《中庸》《道德經》《孝經》等7部典籍。在他看來,英譯中國典籍的方法是讓中國哲學發出自己的聲音,用中國哲學自身的世界觀讓人們(men) 理解中國哲學。中國的考古新發現,如銀雀山、馬王堆、郭店等地出土的古墓文獻是他重譯中國典籍的主要原因。安樂(le) 哲說:“讓中國典籍走向更恰當、準確的解讀靠的不是提高翻譯方法,而是讓人們(men) 理解中國哲學的本來麵目。”為(wei) 了能讓中國學生向世界準確講述中國哲學,他還在北大開設了課程《中國哲學經典英譯研究》。
安樂(le) 哲獨創了“哲學解讀+翻譯”的中國典籍英譯模式與(yu) “導語+關(guan) 鍵詞術語表+譯文+附錄”的譯本行文體(ti) 例。他的翻譯方法是先寫(xie) 導論,講清楚自己對該典籍的理解,英譯文隻是後麵的一個(ge) 部分,譯本的前麵是很長的導論。導論提供了理解中國典籍的闡釋域境(interpretative context)。“我的翻譯方法不是直接去翻譯,而是先去理解原著,並告訴讀者:這是我對本書(shu) 的理解,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理解,那麽(me) 我的譯文就不會(hui) 對你有幫助,但我要提前講明白為(wei) 何如此翻譯,這是很重要的。”安樂(le) 哲說。
安樂(le) 哲還使用術語表,並在譯文中出現重要哲學術語的地方加括號,注明術語的音譯和漢字。譯本中有術語表,讀者才能在讀譯文的同時不斷翻閱術語表以理解術語,西方讀者才能將“天”理解成“天”而不是基督教的“Heaven”,將“道”理解成“道”而不是“the way”。他的中國哲學術語譯介的最終目標是鼓勵西方讀者學習(xi) 中文,從(cong) 中文層麵來理解中國哲學典籍。
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安樂(le) 哲翻譯得最困難的一部中國典籍是《淮南子》。為(wei) 了翻譯好這部“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百科全書(shu) 式漢代道家巨著,當時他每個(ge) 暑假都帶著自己的譯文前往香港,請導師劉殿爵提意見。
翻譯中國典籍前,安樂(le) 哲通常會(hui) 先閱讀已有譯本。優(you) 秀的中國學者的漢語注解在他看來更重要,因為(wei) 這能幫助他更好地理解原著、解決(jue) 翻譯中遇到的困難。“首先要保證對外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人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如果一開始就有誤讀,那麽(me) 後麵會(hui) 出現很多問題。”安樂(le) 哲說。
安樂(le) 哲曾獲得過包括2020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在內(nei) 的多個(ge) 獎項,他為(wei) 此深感自豪。在安樂(le) 哲看來,這些獎項可以鼓勵外國學者翻譯中國著作、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相對中國學者來說,或許外國人對中國典籍的理解有局限,但他們(men) 在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方麵有著母語者的天然優(you) 勢。通過中外合作積累,將更多的中國典籍翻譯、介紹到海外,可以為(wei) 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打下基礎。
在安樂(le) 哲眼中,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關(guan) 係構成的人”這一理念,這也是中國文化對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貢獻。與(yu) 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以日常經驗性的體(ti) 悟,將人定義(yi) 為(wei) “成人”這一持續性過程。個(ge) 人修養(yang) 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儒家學說將自我圓成的路徑轉化為(wei) 人們(men) 在適當得體(ti) 的角色和關(guan) 係中的演化發展。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是很聰明的。”安樂(le) 哲講道。在他看來,當今世界麵臨(lin) 的諸多問題,隻有通過人類的團結協作才能解決(jue) ,所以我們(men) 必須從(cong) 非贏即輸的個(ge) 人主義(yi) 人際關(guan) 係模式轉變為(wei) 合作共贏的人際關(guan) 係模式。而中國文化提供的共贏模式,既能豐(feng) 富世界文化資源,又有助於(yu) 審視現有的價(jia) 值觀,應該更好地理解它。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