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王陽明裔孫在貴陽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22-12-03 10:23:03
標簽:王陽明
張明

作者簡介:張明,男,西元1970年生,貴州印江人。現任貴州大學曆史與(yu) 民族文化學院曆史係副教授,貴州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

王陽明裔孫在貴陽

作者:張明

來源:《文史天地》2022年第12期


偶然得知1949年貴大有王姓畢業(ye) 生是王陽明裔孫,不禁十分好奇,於(yu) 是搜考清末貴州文化名人資料,果然發現晚清“西南巨儒”鄭珍、莫友芝的交友圈中,有來自浙江山陰的王姓父子。他們(men) 在晚清貴州政界和學界十分活躍,捐贈陽明遺像,重刻珍稀古籍,在貴州掀起一股王學熱潮。他們(men) 在貴州活動的時間,由道光年間延續到光緒年間,前後長達40餘(yu) 年。他們(men) 就是王陽明的裔孫——王惠、王介臣父子。這是王陽明貶謫貴州300多年之後,王陽明裔孫在貴州有明確記載的活動痕跡。本文將王惠、王介臣父子事跡梳理出來,為(wei) 學界朋友提供一些線索;至於(yu) 王惠、王介臣父子是否與(yu) 後來貴大王姓畢業(ye) 生有關(guan) ,尚待進一步深入考證。

 

一、王惠、王介臣父子遷居湖南善化

 

王惠(約1774—約1854),字蘭(lan) 陔,號蘭(lan) 上,浙江會(hui) 稽蘭(lan) 上裏(今紹興(xing) )人。王惠是王羲之第四十七代孫,又自稱王陽明裔孫,這一重要信息被鄭珍記錄下來。《王陽明年譜》稱王陽明是王羲之第三十九代孫,則王惠與(yu) 王陽明都是王羲之家族的後代,他們(men) 相隔八代人。《王陽明家譜》字輩前十個(ge) 字是:“守正承先業(ye) ,貽謀裕後昆”,如此算來,王陽明是“守”字輩,王惠則應當是“後”字輩,屬於(yu) 王陽明第九代裔孫。關(guan) 於(yu) 王惠的生平,鄭珍於(yu) 《巢經巢文集·王蘭(lan) 上小傳(chuan) 》中有載:

 

蘭(lan) 上先生惠,姓王氏,會(hui) 稽人,居近古蘭(lan) 上裏,故以為(wei) 號。君於(yu) 晉右軍(jun) 將軍(jun) 逸少為(wei) 四十七世孫。自少已習(xi) 聞父兄讀書(shu) 作詩文之法。

 

作為(wei) 名門之後,從(cong) 小接受良好教育是必需的。王惠在貴州編有《王蘭(lan) 上詩文稿》一書(shu) ,同鄉(xiang) 紹興(xing) 新昌人俞汝本(道光間任貴州黔西知州)作《序》,記載王惠幼時學詩於(yu) 餘(yu) 浣公(餘(yu) 縉)家,少時又學於(yu) 其姊夫何琴山處。另據鄭珍《王蘭(lan) 上小傳(chuan) 》記載,王惠還曾就讀於(yu) 著名學者阮元主辦的杭州西湖“詁經精舍”(1803),另一學者孫星衍也主講其中。王惠《王蘭(lan) 上詩文稿》遺著現收藏於(yu) 貴州省博物館,其中有一篇題名《第一樓》的長詩,其雲(yun) “當諸生之肄業(ye) 於(yu) 斯樓也,侍豹座,升鱣堂,如入四庫,如遊上庠”,描寫(xie) 了他就讀於(yu) “詁經精舍”時親(qin) 見人才濟濟的盛況。由上可見,王惠的學問基礎應該是比較紮實的。

 

不巧的是,王惠雖得名師指點,但性格孤傲,不肯以時文媚俗,故屢考不中,困於(yu) 科場數十年未能如願,其家因此陷入貧困,乃以私塾為(wei) 業(ye) 。浙江紹興(xing) 是出師爺的地方,世稱“紹興(xing) 師爺遍天下”,王惠的父親(qin) 大概就是一位紹興(xing) 師爺,久居湖南長沙府善化縣(今長沙市),王惠於(yu) 是前往善化投奔父親(qin) ,成為(wei) 善化縣的一名諸生。

 

善化是湖南長沙府所在地,文化較為(wei) 發達:早在宋代,大儒朱熹、張栻就會(hui) 講於(yu) 嶽麓書(shu) 院;明代王陽明及其弟子也先後講學於(yu) 嶽麓書(shu) 院。就在王惠到達長沙善化投奔父親(qin) 的時候,善化出現兩(liang) 個(ge) 著名學者唐鑒(1778—1861)、賀長齡(1785—1848)。古代學人惺惺相惜,就在善化,王惠作為(wei) 阮元、孫星衍的弟子,有幸與(yu) 年齡相仿的唐鑒、賀長齡結識,他們(men) 成為(wei) 興(xing) 趣相投的學友。

 

王惠在善化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後來成家立業(ye) ,生有一個(ge) 兒(er) 子,取名王介臣,字個(ge) 峰。王介臣在父親(qin) 王惠教導下成長,也成為(wei) 善化縣一名諸生。王介臣大致生於(yu) 嘉慶十年(1805)之後,與(yu) 貴州鄭珍(1806—1864)年齡相當。他們(men) 後來在貴州相遇,結下深厚友誼。

 

二、王氏父子遊幕貴州遵義(yi)

 

道光年間,唐鑒前往貴州就任按察使,賀長齡就任貴州巡撫。此時王惠的兒(er) 子王介臣也已經長大成人,繼承了父親(qin) 師爺的職業(ye) 。可能由於(yu) 父輩的關(guan) 係,王介臣跟隨唐鑒、賀長齡到達了貴州,並在貴陽、遵義(yi) 等地衙門辦事。為(wei) 了照顧父親(qin) ,王介臣也把父親(qin) 接到貴州。王介臣在遵義(yi) 的時間為(wei) 多,王氏父子於(yu) 是在遵義(yi) 團聚,還將家藏古書(shu) 也帶到了遵義(yi) ,藏在“香雨堂”之中。王氏藏書(shu) 吸引了遵義(yi) 沙灘著名學者鄭珍前來拜訪。鄭珍在《王蘭(lan) 上小傳(chuan) 》中記載了他與(yu) 王氏父子在“香雨堂”相見的情形:

 

道光丙申(1836),(王惠)年六十□矣。其子介臣上舍持名法家言食貴州。因策杖觀黔山而就子於(yu) 遵義(yi) 。餘(yu) 數過從(cong) 於(yu) “香雨堂”,聆其言,樸而文,挹其容,靜而虛,蓋藹然君子儒也。

 

以上是鄭珍第一次見到王氏父子的具體(ti) 時間(1836)。王惠來到貴州時,已是古稀老人,他將一生著作匯編成帙,主要有:《經學臆言》《東(dong) 皋家乘》《王蘭(lan) 上詩文稿》《王蘭(lan) 上詩文合集》。鄭珍整理過《王蘭(lan) 上詩文稿》《王蘭(lan) 上詩文合集》,兩(liang) 稿至今收藏於(yu) 貴州省博物館。

 

此時的遵義(yi) 知府是著名學者平翰,他於(yu) 道光三十九年(1839)邀請鄭珍、莫友芝纂修《遵義(yi) 府誌》,鑒於(yu) 王氏父子藏書(shu) 較多,鄭珍、莫友芝應當得到他們(men) 文獻資料上的幫助。就在當年(1839),遵義(yi) 發生“溫水民變”,盡管“民變”很快平定,但知府平翰還是因此事被貶為(wei) 仁懷廳(今赤水市)同知。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鄭珍與(yu) 王介臣等前往仁懷廳,一是拜訪平翰,二是搜集《播雅》資料。他們(men) 到達仁懷廳的第五天,鄭珍就不幸患病,王介臣等細心照料。鄭珍病稍好後,王介臣陪同遊覽仁懷廳城內(nei) 名勝古跡。鄭珍作《病起同山陰王個(ge) 峰上舍、綏陽丁右衡孝廉登城南文昌閣》詩紀其事。詩題中“山陰王個(ge) 峰上舍”即王介臣,“山陰”是籍貫,“個(ge) 峰”是其字,“上舍”是對讀書(shu) 人的尊稱。王惠大約也到過仁懷廳,並作有《題八十八翁陳複廬先生鬆陰聽讀圖》一詩。

 

三、《陽明先生燕居小像》

 

王陽明作為(wei) 明代卓越的政治家、軍(jun) 事家,他安定南方政局,維護一方平安,深受人們(men) 崇敬。早在1518年王陽明平定贛南“匪患”時,民間就有人將王陽明畫像恭拜,其中有一幅“陽明先生燕居小像”,出自王陽明江西弟子蔡世新之手,並得到王陽明首肯。當時民間流傳(chuan) 的陽明畫像和摹本不在少數,陽明後學、大學士徐階《陽明先生畫像記》稱其親(qin) 見“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可證。據錢明先生文章介紹,海內(nei) 外流傳(chuan) 至今的王陽明畫像還有38種之多。 

 

▲陳洪綬《陽明先生像》(原件),現藏美國

 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Fogg  Museum

 

明清之際,受蔡世新“陽明先生燕居小像”影響,諸暨著名畫家陳洪綬(老蓮)也畫有《陽明先生像》一幅,也稱“陽明先生燕居小像”(本文後稱“小像”)。浙江名士張岱(陽明弟子張元忭之孫)《有明於(yu) 越三不朽圖讚》所藏王陽明先生像與(yu) 陳洪綬所畫《陽明先生像》相同,張岱與(yu) 陳洪綬熟悉,曾搜求陽明畫像,故將該像收入《有明於(yu) 越三不朽圖讚》中。該像原件後來又流傳(chuan) 江西南昌,被歐陽秋笙收藏,乾隆三十一年(1766),歐陽秋笙請朱文震在“小像”原件上題詞雲(yun) :

 

陽明先生文治武功,昭垂中外,贛縣遺留宦跡,至今實利賴之。邦人君子故亦多摹繪遺像,以肅瞻仰。餘(yu) 至洪都,得見老蓮畫先生遺像,顏長眼炯,上端有二黑痣,如貫珠下垂,此坐像而右側(ce) 勢,故掩蔽不及見耳。今年秋七月,歐陽秋笙君出其家藏此幀,囑題圖識數行,並以至諸今之崇拜先生者。

 


丙戌九月,後學朱文震青蕾莆敬題。鈐印:朱文震 


老蓮洪綬畫在西湖舟次。鈐印:陳洪綬印、老蓮

 

據錢明先生介紹,陳洪綬所畫並有朱文震題詞的《陽明先生像》原件,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Fogg Museum)。

 

王氏父子來到貴州,帶來了一件傳(chuan) 家之寶——陳洪綬所畫《陽明先生像》的摹本,這引起了貴州政界、學界的高度重視。王氏父子將“小像”摹本無私捐贈給貴陽扶風山陽明祠,該“小像”一直傳(chuan) 承下來,至今珍藏在貴州省博物館,而拓本則傳(chuan) 到國內(nei) 其他地區。

 

在此交代一下貴州陽明文化的源流和貴陽扶風山陽明祠的背景。貴州作為(wei) 王陽明龍場悟道和首傳(chuan) 心學之地,陽明文化遺址比較豐(feng) 富,具體(ti) 而言,不僅(jin) 有王陽明親(qin) 自創建的“龍岡(gang) 書(shu) 院”、始論知行合一的“文明書(shu) 院”,而且在王陽明去世後,貴州弟子還修建了“陽明書(shu) 院”“正學書(shu) 院”和“漁磯書(shu) 院”等。

 

降至嘉慶年間,鑒於(yu) 貴陽城內(nei) 的“陽明書(shu) 院”(即貴山書(shu) 院)日益狹窄,無法拓展,貴州巡撫慶保決(jue) 定在貴陽東(dong) 郊扶風山另建一處“陽明祠”,用於(yu) 專(zhuan) 門祭祀王陽明。嘉慶十九年(1814)開始修建,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終於(yu) 建成。新建的“陽明祠”內(nei) 有陽明先生《諭俗四條》《訓士四條》木刻和“陽明先生侯服大像”。

 

扶風山“陽明祠”建成之後,貴州政界、鄉(xiang) 紳,以及學界,每年春、秋兩(liang) 季都在此進行祭祀王陽明的活動。陽明祠中所藏“陽明先生侯服大像”一幀,幅高七尺許,其傳(chuan) 尚難言其詳,僅(jin) 有貴陽名士黃輔辰《陽明先生像讚跋》言及此事,提及敖薌坪從(cong) 雲(yun) 貴總督柏齡處乞得,密藏於(yu) 祠中,因管理不善,不久失去。至道光中,為(wei) 貴陽人王夢湘購得,乃奉歸祠中。黃輔辰之子黃彭年後來作有《明王文成公畫像記》,述及此事較詳。

 

道光十六年(1836),王惠來到貴州時,善化好友唐鑒、賀長齡正先後擔任貴州按察使和巡撫,他們(men) 經常在貴陽“貴山書(shu) 院”和扶風山“陽明祠”講學。王惠、王介臣父子因輾轉貴州各地,於(yu) 是將家藏“小像”放在唐鑒處;唐鑒離開貴州時,將其轉交賀長齡。鑒於(yu) 陽明祠“陽明先生侯服大像”失而複得,道光二十四年(1844),王惠、王介臣父子決(jue) 定將其捐贈給陽明祠,王陽明大、小兩(liang) 像遂成“雙璧”,一時成為(wei) 貴陽美談。

 

四、小像題跋、像讚詩集

 

鹹豐(feng) 元年(1851),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貴州全省也陷入混亂(luan) 之中。王惠、王介臣父子回到貴陽,居於(yu) 城北北衙。鹹豐(feng) 四年(1854),王惠因病去世。王介臣將父親(qin) 王惠的遺著請鄭珍整理,鄭珍作有《致王介臣書(shu) 》討論王惠遺稿之事。

 

鹹豐(feng) 五年(1855)冬,鄭珍攜全家從(cong) 戰亂(luan) 中的黔南荔波來到貴陽避亂(luan) ,暫居於(yu) 貴陽老友唐樹義(yi) 的“唐氏別業(ye) ”。在王介臣、莫友芝、黃彭年等諸友陪同下,鄭珍遊覽扶風山陽明祠,瞻仰陽明先生大、小兩(liang) 像。鄭珍作有《陽明先生像冊(ce) 跋》,其雲(yun) :  

 

此王陽明先生燕居小像冊(ce) ,曩為(wei) 先生裔孫蘭(lan) 陔所藏。蘭(lan) 陔自其父久客湖南,遂為(wei) 善化諸生;後攜此冊(ce) 遊黔,以存臬使唐鏡海鑒處而食於(yu) 他所。鏡海調官去,留之巡撫賀耦庚長齡。道光甲辰(1844),耦庚遂以藏行省東(dong) 郭外扶風山先生祠中,令祠祝世守。山陰王上舍個(ge) 峰介臣,為(wei) 先生疏屬裔,與(yu) 餘(yu) 言本末如此。餘(yu) 據袁簡齋題識所稱“無錫縣典史王裕猷”者,不知為(wei) 蘭(lan) 陔何人,以知冊(ce) 由裕猷始傳(chuan) ,至蘭(lan) 陔父子,其前不能詳也。

 

鄭珍此《跋》具有重要信息:第一,追溯了王惠、王介臣的身世,明確指出他們(men) 是王陽明先生的“裔孫”“疏屬裔”;第二,交代王惠與(yu) 其父客居湖南而後隨子王介臣入黔的緣由;第三,強調王陽明八世孫王裕猷和袁簡齋題識;第四,指出“小像”由王裕猷始傳(chuan) ,中經王惠、王介臣父子,最後由唐鑒、賀長齡轉藏扶風山陽明祠的經過。  

 

▲《陽明先生像冊(ce) 跋》

 

以上有兩(liang) 處值得重視,一是王陽明八世孫王裕猷,二是袁簡齋題識。鄭珍《跋》文與(yu) 袁枚《題識》均提及一個(ge) 人——王裕猷,但倆(lia) 人記錄有差異:鄭珍《跋》稱“無錫縣典史王裕猷”,這是依據王介臣介紹而記載有誤;查袁枚在此像之後所題的《題識》雲(yun) :

 

講學裁停口,勤王便挽弓。

 

山河雙手定,孔孟一心通。

 

像畫淩煙外,神傳(chuan) 阿堵中。

 

焚香展卷拜,紙上起英風。

 

先生□世孫王裕猷作,無錫縣典史出此卷屬題,敬書(shu) 一律。

 

錢塘後學袁枚

 

由袁枚《題識》所稱“先生□世孫王裕猷作,無錫縣典史出此卷屬題,敬書(shu) 一律”可知:王陽明□世孫王裕猷撰像讚、無錫縣典史屬題、袁枚題識。但袁枚沒有指出王裕猷的確切世係。可喜的是,通過《王陽明家譜》字輩前十個(ge) 字順序“守正承先業(ye) ,貽謀裕後昆”可知,“王裕猷”是王陽明八世孫“裕”輩;再根據王陽明為(wei) 王羲之三十九代、王惠為(wei) 王羲之四十七代推算,可知王惠與(yu) 王陽明九世孫“後”輩應為(wei) 同輩。這樣算來,王惠的父親(qin) 與(yu) 王陽明八世孫“王裕猷”同輩,而王惠當為(wei) 王陽明九世裔孫。

 

在王氏父子所藏“小像”摹本上第一個(ge) 題詞的袁簡齋,即著名書(shu) 法家和學者袁枚(1716—1797),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袁枚所作“小像”題識清楚表明:像讚詩是王陽明八世孫王裕猷親(qin) 自所撰,而由無錫縣典史出麵請求袁枚題寫(xie) 的,這就說明“小像”摹本在無錫地區傳(chuan) 播,並從(cong) 王陽明八世嫡孫王裕猷傳(chuan) 到九世裔孫王惠手中。王惠、王介臣父子後來請唐鑒、賀長齡、戴熙、何紹基等撰像讚並題跋,入藏於(yu) 貴陽陽明祠,其來有自也。  

 

▲王陽明八世孫王裕猷撰像讚、無錫縣典史屬題、袁枚題跋

 

鹹豐(feng) 五年(1855)鄭珍見到“陽明先生大、小兩(liang) 像”時,十分激動,立即作《偕郘亭、子壽遊芙蓉山,觀王陽明先生大小二畫像》詩,其第二首雲(yun) :

 

微雨歇還作,沙沙鳴竹林。

 

登樓一周眺,城共山色深。

 

幹戈百裏外,欲拯力不任。

 

方為(wei) 麋鹿遊,遙遙沮溺心。

 

鹹豐(feng) 乙卯(1855)仲冬丁卯,過扶風謁陽明王先生祠,拜瞻畫像,敬係讚語。遵義(yi) 後學鄭珍。

 

鄭珍尊崇陽明先生,自稱“遵義(yi) 後學”。他回想王陽明當年降服貴州宣慰使安貴榮的故事:通過三封書(shu) 信,就讓蠢蠢欲動的安貴榮安靜下來,不敢造次,服服帖帖聽從(cong) 朝廷命令,出兵幫助水東(dong) 土司平定叛亂(luan) ,即所謂“三紙書(shu) 信,勝當十萬(wan) 雄兵”。鄭珍麵對天下混亂(luan) ,無力拯救,感慨萬(wan) 千,不禁發出“幹戈百裏外,欲拯力不任”的感喟。

 

在《偕郘亭、子壽遊芙峰山,觀王陽明先生大小二畫像四首》第三首詩,鄭珍稱讚王陽明能做到“一丞落酋膽,三使國日蹙”,而感歎今天下無人,生靈塗炭,眼看百姓“古今不相及,生齒付魚肉”,心中充滿無比的悲憫!從(cong) 鄭珍以上這組詩來看,麵對貴州的亂(luan) 局,鄭珍觸景生情,希望能有人像王陽明一樣文治武功,平定天下,救民於(yu) 水火。

 

鹹豐(feng) 六年(1856),鄭珍再次來到貴陽避亂(luan) ,王介臣等貴陽諸友陪同鄭珍排解其心中愁悶。三月八日,王介臣等再次陪同鄭珍遊覽扶風山陽明祠,鄭珍畫《遊芙風山圖》一幅並係長句於(yu) 其上。這次會(hui) 麵,是王介臣與(yu) 鄭珍的最後一次見麵。鄭珍不久輾轉回到遵義(yi) 沙灘老家,不再外出,不幸於(yu) 1864年去世,享年59歲,王介臣等貴陽諸友聞訊,唏噓不已。

 

五、重刻珍稀古籍

 

作為(wei) 王陽明的裔孫,王惠、王介臣父子乃是詩書(shu) 之家,藏書(shu) 豐(feng) 富,其中明末貴州大詩人謝三秀的《雪鴻堂詩蒐逸》和浙江大文豪張岱的《琅嬛文集》兩(liang) 書(shu) 被外人視為(wei) 秘籍,特別是《琅嬛文集》成稿後,一直以手稿本存世,清初藏於(yu) 浙江諸暨著名學者餘(yu) 縉的“大觀樓”中,後被王惠借出閱讀,攜往湖南、貴州。道光戊戌(1838),王惠識雲(yun) :“書(shu) 藏浣公及餘(yu) 家二百餘(yu) 年,迄未付梓,亦不輕示人。”鄭珍於(yu) 道光年間在貴陽初見《琅嬛文集》稿本時,喜不自禁,晝夜抄錄。王介臣描述鄭珍抄錄《琅嬛文集》的過程如下:“昔鄭廣文珍見之曰:‘精渾勝歸唐,何論二十四家耶?篋中有此,盜賊水火不能近也。’竭數晝夜力鈔錄去,此外無人見也。”夏鹹淳在《張岱詩文集》(增訂本)前言中也介紹道:“其《琅嬛文集》先為(wei) 王惠借出……道光間攜此稿宦遊貴州,遇當地著名學者鄭珍,出示《琅嬛文集》。珍見而奇之……竭數晝夜力鈔錄去。”由兩(liang) 條上述史料可見,鄭珍對《琅嬛文集》的喜悅之情。《琅嬛文集》一書(shu) 經鄭珍抄錄,並經王惠親(qin) 自校對,成為(wei) 善本。

 

王惠校對《琅嬛文集》之後不久去世。鹹豐(feng) 十一年(1861)太平軍(jun) 攻陷浙江紹興(xing) 城,王惠老家的其他藏品盡數被毀,而《琅嬛文集》由於(yu) 王惠於(yu) 道光年間帶到貴州,於(yu) 是躲過這場兵災而保存下來。

 

王介臣鑒於(yu) 戰亂(luan) 頻仍,文獻荒疏,於(yu) 是決(jue) 定將家傳(chuan) 古籍捐贈給貴州,同時將幾種珍稀版本陸續重刻行世,特別是重刻《雪鴻堂詩蒐逸》和《琅嬛文集》的責任,自然落到了王介臣身上。

 

鹹豐(feng) 元年(1851),王介臣出資並聘請莫友芝將謝三秀《雪鴻堂詩蒐逸》在貴陽重刻。光緒三年(1877),王介臣老友湘潭黎培敬出任貴州巡撫,黎培敬得觀《琅嬛文集》一書(shu) ,力促王介臣重刻該書(shu) 。同年(1877)《琅嬛文集》重槧於(yu) 貴州。王介臣捐獻《雪鴻堂詩蒐逸》《琅嬛文集》兩(liang) 書(shu) 並重刻於(yu) 貴州,學者驚為(wei) 秘籍再世,至今仍是貴州省圖書(shu) 館珍藏的重要古籍文獻。

 

在此值得強調的是,王介臣還捐獻了明末施邦曜版《陽明先生集要》並重刻於(yu) 貴州,成為(wei) 晚清民國時期與(yu) 《王陽明全書(shu) 》並駕齊驅的重要陽明學文獻。其具體(ti) 經過如下:

 

同治十二年(1873),杭州人許星叔奉命到貴陽主持鄉(xiang) 試,他將隨身攜帶的家藏崇禎本《陽明先生集要》一書(shu) 贈予王介臣。該書(shu) 是黃宗羲的摯友、陽明後學著名學者施邦曜於(yu) 崇禎八年(1635)刻於(yu) 福建漳州。該書(shu) 因歸類編著,於(yu) 學者使用極為(wei) 方便,成為(wei) 繼隆慶六年(1572)謝廷傑刻本《王陽明全書(shu) 》之後又一部重要的陽明著述。

 

光緒四年(1878),王介臣將崇禎本轉贈貴州巡撫黎培敬。黎培敬認為(wei) 貴州是“陽明遷謫悟良知良能之地,是陽明之理學實啟於(yu) 黔,為(wei) 厥後之經濟、文章所始基也”,此書(shu) 可以“傳(chuan) 之於(yu) 天下”。黎培敬將《集要》寄給即將接任貴州巡撫的林肇元,並附信稱:“個(ge) 老送來《陽明集要》一書(shu) ,可於(yu) 黔中刊行,請商之眉、摯兩(liang) 公何如?其書(shu) 先送尊處一閱。”光緒五年(1879),貴州巡撫林肇元將這一珍本在貴陽重新刻印,林肇元親(qin) 自作《序》,此即所謂“黔南本”,板片送入扶風山“陽明祠”珍藏(今藏貴州省博物館)。

 

黔南本《陽明先生集要》一經重新刻印,立即在社會(hui) 上廣為(wei) 流傳(chuan) ,供不應求。光緒三十二年(1906)該書(shu) 在上海鉛印出版,有力地推動了近代王學的發展和傳(chuan) 播,王介臣功莫大焉。1916年,美國人亨克翻譯《陽明先生集要》部分內(nei) 容,著成《王陽明哲學》一書(shu) ,這是王陽明及其思想第一次被介紹到歐美英語世界。

 

王介臣轉贈並重刻《陽明先生集要》是他最後一次有記載的活動,其後不再出現於(yu) 任何史料之中。由此可以推知,從(cong) 王氏父子道光年間(1836)遷居貴州,到王介臣光緒年間(1878)去世,父子兩(liang) 人在貴州的活動共有42年之久。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光緒七年(1881),四川總督丁寶楨(貴州織金人)、四川道員、官運局總辦唐炯(貴陽人)、貴陽名士羅文彬重修擴建扶風山陽明祠,貴陽鄉(xiang) 紳杜瑞征捐資將“陽明先生大、小兩(liang) 像”和學者所書(shu) “陽明先生像讚詩集”刻石豎碑於(yu) 祠內(nei) ,供人觀仰拓印,以廣流傳(chuan) 。時任廣西遷江知縣的貴陽人顏嗣徽見遷江陽明祠廢圮已久,於(yu) 是捐廉將其修複,並請人將貴陽陽明祠所藏陽明先生遺像拓本寄往遷江;顏嗣徽將陽明先生遺像拓本摹碑豎於(yu) 遷江陽明祠中,又將拓本原件裝裱成軸,懸於(yu) 遷江印山書(shu) 院內(nei) ,供粵西人士瞻拜奉祀。王惠、王介臣父子所藏王陽明先生遺像由貴州流往廣西而傳(chuan) 於(yu) 天下。今貴州省博物館王陽明先生遺像是陳洪綬原件的摹本,而國內(nei) 其他地區流傳(chuan) 的陽明先生遺像,則是陽明祠摹本的拓本。由此看來,王惠、王介臣父子傳(chuan) 播王學之功大也哉!

 

貴州省博物館收藏貴陽陽明祠陽明先生大、小兩(liang) 像圖冊(ce) 跋語、像讚詩集原件,已於(yu) 2018年由貴州文史研究館王堯禮先生編輯影印出版,收入貴州大型叢(cong) 書(shu) 《貴州文庫》中,收錄有張岱、袁枚、唐鑒、賀長齡、戴熙、何紹基、鄭珍、莫友芝、黃輔辰等13位名家的36則像讚題詞,反映了該像流傳(chuan) 的全過程。而珍本《雪鴻堂詩蒐逸》《琅嬛文集》《陽明先生集要》,以及王惠《王蘭(lan) 上詩文稿》《王蘭(lan) 上詩文合集》等著述,追根溯源,也來自於(yu) 王惠、王介臣父子的捐贈。“陽明先生燕居小像”原件和摹本從(cong) 蔡世新、陳洪綬、張岱、歐陽秋笙、王裕猷,以及王惠、王介臣父子分途流傳(chuan) 至今,並進入海內(nei) 外博物館、圖書(shu) 館珍藏,讓人能夠瞻仰500年前的王陽明真容,不禁讓人讚歎不已!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晚清民國陽明學文獻收集整理與(yu) 研究(1840—1949)”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XZX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