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離不開傳(chuan) 統的現代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研討會(hui) 成功舉(ju) 辦
來源:「深圳之窗」
時間:西元2022年11月21日
11月18到20日,由深圳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創造轉化研究所承辦、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支持主辦的“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學術研討會(hui) ”,盡管遭逢疫情蔓延嚴(yan) 峻情勢,但在承辦方和與(yu) 會(hui) 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依舊成功舉(ju) 辦,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原本邀請的全國各地三十餘(yu) 位學者,深圳市以外隻來了梅州一位,廣東(dong) 省之外,隻來了四位友鄰省份湖南的學者。
會(hui) 議由深圳大學王立新教授宣布開幕,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沈金浩教授致賀辭。
賀辭首先祝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全國學術研討會(hui) ,在“新冠病毒神出鬼沒,飄忽不定,敬業(ye) 學者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經過深圳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創造轉化研究所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而如期開幕。沈金浩代表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首先向各位學者嘉賓,克服疫情困難參加這次學術會(hui) 議,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
沈金浩在賀辭中說:“康德理論認為(wei) ,人是目的。循此思路,我們(men) 或者也可以說,個(ge) 人快樂(le) 地、群體(ti) 和諧地活著,是人的目的。如何既實現個(ge) 人快樂(le) ,又實現群體(ti) 和諧,這需要各種因素發揮作用。現代生活既與(yu) 同時存在的其它要素相關(guan) 聯,又與(yu) 傳(chuan) 統文化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今天這次會(hui) 議的主題非常重要,它關(guan) 聯著我們(men) 現代生活的半壁江山,值得我們(men) 永遠關(guan) 注。這次會(hui) 議學者們(men) 提交的論文,貢獻的觀點,必將把這樣的討論引向深入。深圳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創造轉化研究所王立新教授團隊以研究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為(wei) 誌業(ye) ,可謂是抓住了這個(ge) 領域的核心議題。”
會(hui) 議進入研討階段,王立新教授在發言中說,召開本次會(hui) 議的目標和宗旨,主要是“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傳(chuan) 統究竟能夠起到怎樣的作用,發揮怎樣的功能,如何理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關(guan) 係,解除相互間由於(yu) 不協調所產(chan) 生的不良反應,以使中國現代化進程更加順暢,尤其使中國人能夠過上真正現代性的幸福生活,是學者應該而且可能貢獻力量的有效場域之一。”
王立新介紹說:有關(guan) 於(yu) 此,前賢們(men) 已經做過相當多的努力,在這些努力的前賢中,自由學者、思想家韋政通是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他的《中國文化與(yu) 現代生活》,是專(zhuan) 就此一方麵所寫(xie) 的第一部也是影響最廣泛的學術著作之一。王立新因此著重介紹了韋政通《中國文化與(yu) 現代生活》一書(shu) 的寫(xie) 作目標和過程。
早在上一世紀七十年代初,台灣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開始加快,現代化的生活已經展開,傳(chuan) 統文化在這個(ge) 過程中產(chan) 生的諸多不良適應,導致人們(men) 生活失調的狀況已經出現。韋政通剛好受聘中國文化學院兒(er) 童青少年福利係,受委托開設一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課程,使學生受益的同時,讓他們(men) 將來從(cong) 事兒(er) 童和青少年教育時,用心於(yu) 傳(chuan) 統和現代的關(guan) 係,使人們(men) 過上真正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保存傳(chuan) 統中與(yu) 現代化生活協調的部分,讓傳(chuan) 統和現代化共同為(wei) 現代人的生活服務。韋政通的《中國文化與(yu) 現代生活》,“是一本嚐試以社會(hui) 科學的知識和方法,探討中國文化與(yu) 現代生活之間若幹問題的書(shu) ,它的目的希望有助於(yu) 現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重建,以促進中國的現代化。”
韋政通“以現代生活為(wei) 一動態坐標,並把傳(chuan) 統文化投射到坐標上來,看它在這一動態過程中的影響、反應,以及出現的種種問題。”
在投射的過程中,韋政通發現,“現代中國人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生活失調,生活失調導源於(yu) 中西文化之間的衝(chong) 突,百年來我們(men) 一直在衝(chong) 突中求適應,失調表示原有的生活方式難以適應新處境,於(yu) 是造成個(ge) 人解組。當一個(ge) 社會(hui) 個(ge) 人解組的現象逐漸普遍時,就顯示它的文化和社會(hui) 結構,都出了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了解與(yu) 解答,形成全書(shu) 內(nei) 容展現的一條主要線索。舊有的生活方式,所以造成適應困難的原因很多,我僅(jin) 選取家庭主義(yi) 、道德問題、養(yang) 育方式、權威性格等與(yu) 生活層麵關(guan) 係最密切的幾個(ge) 方麵,加以陳述和分析,企圖借此找出問題的症結,並導出解決(jue) 的途徑與(yu) 目標。”
王立新說明,召集本次研討會(hui) 的目的,就是要繼續前賢的思考,將對“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關(guan) 係的探討繼續深入下去。
與(yu) 會(hui) 學者紛紛就此問題發表學術觀點。
中南大學孟澤教授努力從(cong) “前現代”的中國近代時期,找尋現代性的資源,認為(wei) 湖南地區的湘軍(jun) 集團中,就有一些可供現代借鑒的現代性資源,這些資源,體(ti) 現在郭嵩燾、胡林翼、左宗棠和曾國藩等人的思考和努力中。孟澤教授本次主要就胡林翼的一些說法和做法展開較為(wei) 詳細的說明。
政邦智庫柳理副理事長,則從(cong) 年輕人的存在感、中年人的獲得感和老年人的幸福感三個(ge) 方麵,提出就自己的發現:“在生活艱難時期,人們(men) 的求生欲很強,為(wei) 什麽(me) 在經濟生活情況好了以後,人們(men) 對生命本身的重視程度反倒相對減低了?”柳理提出要引起對生命本身的重新重視,需要從(cong) 古典中挖掘重視生命的傳(chuan) 統,現代生活中,要盡量吸納傳(chuan) 統中重視生命的內(nei) 涵,使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能夠有效地發揮互相補充給養(yang) 的作用。
深圳大學哲學係王興(xing) 國教授探討了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公民意識的話題。王興(xing) 國教授說,“傳(chuan) 統文化的視角應該從(cong) 不同角度去理解,雖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八個(ge) 字沒有問題,但是什麽(me) 是精華和什麽(me) 是糟粕,要放在現代意義(yi) 上應該認真去解讀。”
嘉應學院李玲教授就疫情過程中看到的情況,比照了海峽兩(liang) 岸的反應情況,感到台灣在疫情中,傳(chuan) 統人情的溫暖情況損失不大,而自大陸的傳(chuan) 統人情味越來越淡,連父母過世,兒(er) 女有時都不到跟前。李玲就此表達了對在疫情中傳(chuan) 統人間溫情漸漸喪(sang) 失的惋惜。表達了對疫情這種特殊的事件所導致的生活失調的憂慮,希望這件事引起人們(men) 的足夠關(guan) 注,以重建充滿溫情的人間社會(hui) 。
南嶽衡書(shu) 房經辦人徐衡,則就南嶽生活中所見,表達自己的感受。他說,“遊客們(men) 見到和尚就以為(wei) 是佛,見到道士就認為(wei) 是神仙,見到教授就當成聖賢”,這就是韋政通先生在《中國文化與(yu) 現代生活》一書(shu) 中剖析的“權威性格”。中國傳(chuan) 統中的權威性格,實際上依然在降低很多缺乏見識的遊客們(men) 的認知水平,妨礙他們(men) 自身獨立性的成長,也容易使他們(men) 上當受哄。為(wei) 了使現代人真能懂得並且過上現代的獨立自主的生活,還應努力克服權威性格,從(cong) 家庭做起,從(cong) 每個(ge) 人做起,減少權威性格的負麵影響,使現代生活,在平等和自尊自立的基礎上寬闊地展開。
南嶽創客聯盟常務理事胡寅補充說,“借助王立新教授的話語,有生命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文化。隻要有文化的地方,一定會(hui) 有生活。生活會(hui) 對有自覺性的用心人敞開,南嶽也一樣。南嶽的旅遊中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通過努力,添加更多現代性的文化元素,將來會(hui) 顯現出更好的效果。讓旅遊更好地為(wei) 生活服務。”
深圳大學陳晨老師則以自己在韓國交換學習(xi) 的實際經驗,指出了韓國“既現代又傳(chuan) 統”的事實,認為(wei) 韓國對儒家傳(chuan) 統的繼承,主要體(ti) 現在師道、孝道等生活倫(lun) 理層麵,並對比了中韓在現代化過程中傳(chuan) 統倫(lun) 理形態變化的異同。
在下午第一場的會(hui) 議中,首先發言的是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景海峰教授。景海峰對傳(chuan) 統和現代的概念做了辨析,從(cong) 古典文獻的脈絡梳理了傳(chuan) 統的延續、端緒等含義(yi) ,並探討了現代、現代化和現代性等觀念的異同。
深圳市社科院的方映靈教授,論析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關(guan) 係。指出要在繼承和弘揚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挺立文化主體(ti) 性和自主性,完成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黨(dang) 務之急。方教授還回顧了在導師中山大學袁偉(wei) 時教授的建議下,曾關(guan) 注韋政通先生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關(guan) 係的研究,對深圳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創造轉化研究所的研究目標表示讚許和支持。
深圳大學哲學係趙東(dong) 明教授,則以思孟心學為(wei) 切入點,回溯了學界以西方哲學的透鏡看待中國哲學的不同理論流派的曆史,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道德概念的起源和發展,為(wei) 孟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深圳職業(ye) 技術學院的高予遠教授,結合當下現實,反思了現代生活中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麵臨(lin) 的悖論,指出“溫良恭儉(jian) 讓”等傳(chuan) 統美德在現代社會(hui) 的殘酷競爭(zheng) 中難以落地,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弘揚,應勇敢地直麵現實困境。
在下午的第二場會(hui) 議中,海格物流董事長梅春雷先生以“生命的托付”為(wei) 主題,從(cong) 自然、語言、真理和自我等概念的解讀入手,對西方哲學史上“存在”的議題做了追溯和辨析,認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對生命的理解是“以人際關(guan) 係奠基存在”。梅春雷就此強調,將生命托付給群體(ti) ,以盡到責任,並由此展現生命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
深圳大學薑明澤老師分享了新近對孟子的研究,探討了孟子所言的“傳(chuan) 統”,並以形態性、曆史性和價(jia) 值性作為(wei) 確定傳(chuan) 統概念的三個(ge) 標尺,進而結合孟子文本的實例,闡發了“孟子所言的傳(chuan) 統乃是治道傳(chuan) 統,而非精神性傳(chuan) 統。”
深圳大學李辰老師以自身在中國哲學教學和研究中的心得,展開了對章學誠《文史通義(yi) 》和戴震《孟子字義(yi) 疏證》的比較,以章學誠解構六經的嚐試為(wei) 例,指出了清儒思想中對知識傳(chuan) 統的開放性態度。
深圳大學馮(feng) 駿豪老師以勞思光的“文化雙重結構觀”為(wei) 基礎,對傳(chuan) 統文化概念做了新的思考,認為(wei) 自主創造與(yu) 對外模仿可以相互交叉,強調從(cong) 地方性的空間角度,觀察傳(chuan) 統文化在傳(chuan) 承中的不同演變路徑,對過往觀念中單純從(cong) 時間線索上解讀傳(chuan) 統文化的做法,進行了必要的補充。
閉幕式由政邦智庫柳理副理事長主持。王立新在閉幕詞中,再次感謝各地學者的支持和參與(yu) ,同時對會(hui) 議取得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欣慰。他寄望疫情好轉,以便使更多的學術交流活動能夠順暢展開。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