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秉元 著《孟子章句講疏》出版暨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11-17 18:54:41
標簽:《孟子章句講疏》
鄧秉元

作者簡介:鄧秉元,原名鄧誌峰,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吉林農(nong) 安人。複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經學、經學史、思想史,著有《新文化運動百年祭》《王學與(yu) 晚明師道複興(xing) 運動(增訂本)》等。

鄧秉元 著《孟子章句講疏》出版暨自序

 

 

 

書(shu) 名:《孟子章句講疏》

作者:鄧秉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10

 

【內(nei) 容簡介】

 

孟子其人不僅(jin) 是先秦諸子之一,其書(shu) 也是宋以來“十三經”或“四書(shu) ”之一,兩(liang) 千餘(yu) 年來所影響於(yu) 中國国际1946伟德與(yu) 中國人之心靈者甚大。自東(dong) 漢趙岐作注以來,曆代注釋解說極夥(huo) ,每隨學術之進展與(yu) 時代之變遷而有所發明,於(yu) 中亦可見《孟子》所蘊之深,可以不斷探究闡釋。本書(shu) 作者自2004年起在複旦大學“中國經學史”課上開始講授《孟子》,其後研精覃思,取精用宏,耗時十餘(yu) 年,撰成本書(shu) 。

 

本書(shu) 為(wei) 對《孟子》一書(shu) 的注釋和解讀,每卷開頭為(wei) 解題,概述該卷大旨,下列章旨結構圖,勾勒一卷之整體(ti) 脈絡。原文之下,分簡注與(yu) 講疏兩(liang) 部分。前者疏通文義(yi) ,對《孟子》原文中對一般讀者來說理解相對有困難的,或曆來有爭(zheng) 議、有誤解的字詞進行簡要注釋,講疏則詳細闡釋《孟子》原文的基本含義(yi) 及其中所蘊含的義(yi) 理。

 

【作者簡介】

 

鄧秉元,原名鄧誌峰,複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要從(cong) 事經學、中國經學史、思想史、史學史研究。著有《王學與(yu) 晚明師道複興(xing) 運動》(2004,增訂本2020)、《周易義(yi) 疏》(2011)、《新文化運動百年祭》(2019)等,主編《新經學》集刊。

 

【自序】

 

丁亥秋,複旦出版社有經典導讀計劃,邀撰《孟子精讀》數篇,以為(wei) 學子入門之階。辭不獲已,遂勉應之。自戊子春陽,至於(yu) 長夏,揮汗數月,草成六卷,以塞責焉。不意辭旨未能諧時,竟爾擱置。時予方耽玩大《易》,亦未以為(wei) 意。責編史立麗(li) 女史不忍棄之,為(wei) 轉致華師大出版社刊行,是為(wei) 六卷本之來源。其後數載,精力略瘁諸經,未遑專(zhuan) 力於(yu) 此,然亦何嚐或忘。蓋經義(yi) 未明之處,倘得《孟子》之旁通,則往往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以是知後世研經者,辜負亞(ya) 聖多矣。惟因學養(yang) 未備,亦不欲早畢之。

 

丙申,籌辦《新經學》。既乏稿件,不得已,遂仍其舊貫,自《離婁》至《告子》,陸續草就六篇。其後隨改隨出,尚未能畢其功於(yu) 一役。庚子春,新冠大疫肆虐,受難者比比,寰宇為(wei) 之閉戶,生民以來,殆未嚐有。天行大過,萬(wan) 物滅頂,自時勢觀之,雖若有理可言;自一身際遇而言,是則命也。蒿目時艱,玄思反暢,乃知大《易》“盡性致命”之理,言人人殊,必得孔孟二師親(qin) 證,始真能明之。君子殀壽不貳,修身以俟,豈虛言哉!此《盡心篇》之所以述也。

 

上下七篇既成,始知前賢所言先秦諸子不自著書(shu) ,或未可一概而論。若《詩》、《書(shu) 》、《易》、《春秋》皆成於(yu) 孔子,所謂述亦作也;《老子》、《論語》亦如出一手,惟成之者不可必耳。《孟子》則必為(wei) 自作,而由高第弟子續成之,故能義(yi) 旨嚴(yan) 密,渾然一體(ti) 。讀古人書(shu) 者,當自其大體(ti) 處求之。然則所貴乎孟子者何哉?

 

《漢誌》有言,“昔仲尼歿而微言絶,七十子喪(sang) 而大義(yi) 乖”。六經之道甚廣,《論語》渾無涯際,欲通其微旨,“宜若登天然”(《盡心上》)。幸孟子嗣興(xing) ,憂時否閉,痛大道之既隱,挽諸子於(yu) 放豚,始能十字打開,底裏罄盡,汪洋縱肆,出入自如。循此以求,孔門內(nei) 聖外王之規模略無遁隱,真斯道之津梁也。故倘無孔子,則大道無以開顯;微孟子,吾人終難得其門而入矣。惜精義(yi) 具在,人不知求耳。及後漢儒發揚其政術,而闊略大本;宋儒闡明其心性,惜全體(ti) 未得;清儒則陽奉而陰違之,孟學亡矣。就中迥出倫(lun) 輩者,若趙氏,若朱子,若焦氏,所造各有極詣,不愧孟子功臣,而朱子尤得其大。然其書(shu) 乃各為(wei) 時而作,要在後人有以纘續之。夫執大道以禦今之有者,豈能刻舟求劍而為(wei) 之?惜乎近人,既以舶來之學加諸往聖,乃並經學常道一掃而盡空之,哀哉。

 

雖然,孟子之道大矣,非十四篇之文可盡。且一時之注疏,不過一時一地之人,希尚友古人,而冀乎有所承耳。古聖複起於(yu) 地下,其能首肯之乎?是則非予所知矣。世有通方之士,尚祈有以教之。

 

予賦性疏懶,雖念茲(zi) 在茲(zi) ,倘非師友鼓勵,則殺青無日。且屬草前後彌時,文氣未能一貫,率爾示人,良增愧恧。書(shu) 成,以示張鈺翰編審,不惟代謀付梓,尤多所匡正,甚可感也。複蒙王興(xing) 康先生審讀一過,指訛祛謬,幸何如之。謹弁於(yu) 此,用誌謝忱。

 

庚子夏曆四月初四,登州鄧秉元謹識

 

辛醜(chou) 歲除,改定於(yu) 滬上

 

【凡例】

 

一、本書(shu) 名為(wei) 《孟子章句講疏》,意在章分句析,以疏通《孟子》一書(shu) 之大旨。初止六卷,嚐兼附朱注以行,蓋欲學者以《集注》為(wei) 基,先立乎大,進而上通於(yu) 《孟子》。全本因已成新解,且卷帙過繁,故析而離之。朱子原書(shu) 具在,學者並參之可也。

 

二、《孟子》舊注,以趙岐、朱子、焦循為(wei) 最精,可以為(wei) 漢、宋、清儒冠冕。然三家而外,精思妙會(hui) ,可以旁通者尚多。其有詁訓未精而為(wei) 後人所乘者,亦學術轉進應有之義(yi) 。故本書(shu) 於(yu) 三家所未達者,無論文辭、經義(yi) ,皆於(yu) 所見諸書(shu) 擇善而從(cong) ,非墨守一家者也。偶有一二謬見,亦附驥尾而行。至其征引未備,孤陋寡聞,則在所難免,大雅君子,不吝教之。

 

三、本書(shu) 大義(yi) ,得於(yu) 旁通者為(wei) 多,顧所旁通有不限於(yu) 傳(chuan) 統所謂儒家言者,一以諸家會(hui) 歸於(yu) 六藝者求其異同。此本書(shu) 宗旨之所在,知我罪我,非所計也。

 

四、戰國之世,百家蔚起,孟子不得已,起而與(yu) 辯,故辟楊、墨,拒法術,貶征伐,針霸政,摒縱橫之風,斥妾婦之道。《易》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本書(shu) 略仿其意,講疏之際,於(yu) 近世中西學術亦略有涉及,不敢雲(yun) 有得,然固本書(shu) 用意之所在。

 

五、本書(shu) 諸卷之首有所謂解題者,亦仿趙岐《篇敘》之意而為(wei) 之,惟所見與(yu) 趙氏不盡同耳。蓋《孟子》諸篇之作,皆用意一貫,如車貫轂,此多曆代學者所未言,然固論孟子學者所當知。解題之外,另作章旨結構圖,置於(yu) 卷端,以見《孟子》諸篇之大義(yi) 。此義(yi) 既明,則儒先所言先秦諸子不自著書(shu) 者,亦未可必,若諸經,若《老》、《孟》,皆可謂自作者也。

 

六、本書(shu) 為(wei) 便初學,於(yu) 講疏之前另加簡注,略取趙、朱、焦三家通義(yi) ,以釋字詞音義(yi) ,庶初學者可大體(ti) 讀通本文。或有稍涉聚訟者,注明所取某家之說。偶有別解,亦徑注出,而於(yu) 講疏中稍加辨證。簡注於(yu) 諸說雖略有綜匯,亦偶有新義(yi) ,然非本書(shu) 主旨所在,故非敢掠美前人,識者諒之。

 

七、本書(shu) 所用版本,係中華書(shu) 局標點本朱子《四書(shu) 章句集注》。世傳(chuan) 宋版《孟子》,其異文數條雖似可從(cong) ,以無關(guan) 大義(yi) ,未嚐據改。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