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探索儒家公共性思想的現代詮釋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22-11-17 17:01:13
標簽:儒家公共性思想
朱承

作者簡介:朱承,男,安徽安慶人,西元1977年生,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治心與(yu) 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儒家的如何是好》《信念與(yu) 教化——陽明後學的政治哲學》《禮樂(le) 文明與(yu) 生活政治》等。

探索儒家公共性思想的現代詮釋

作者:朱承(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係教授)

來源:《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十一日壬辰

          耶穌2022年10月6日

 

 

 

儒家公共性思想依然對於(yu) 維係中國傳(chuan) 統公共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也依然能夠為(wei) 當代美好公共生活創建提供思想資源和智慧啟迪。

 

對儒家公共性思想的脈絡及其體(ti) 係予以考察,也有利於(yu) 以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學術自覺來闡釋中國經驗的世界性意義(yi) ,展現中國思想的普遍性價(jia) 值。

 

形成闡述時代問題的話語體(ti) 係

 

從(cong) 知識形態角度來說,傳(chuan) 統儒學有著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從(cong) 先秦到明清,儒學發展出一套成熟的知識和觀念體(ti) 係,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學術的主體(ti) 內(nei) 容,對於(yu) 現代中國學術也有著重要的資源性價(jia) 值。當前中國正在加快建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有必要從(cong) 傳(chuan) 統中汲取各種有益資源,並從(cong) 中提煉出對於(yu) 研究中國問題最有效的學術範疇和思想命題,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詮釋,從(cong) 而形成闡述時代問題的話語體(ti) 係。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儒家公共性正是這樣一種基於(yu) 傳(chuan) 統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而產(chan) 生的觀念和話語。

 

公共性是當代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當前中國學界,圍繞公共性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和西方政治哲學、社會(hui) 哲學等領域,依托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獻與(yu) 生活經驗來討論公共性問題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公共性思想的發掘尚缺乏係統性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傳(chuan) 統思想領域,儒家哲學強調“性與(yu) 天道”的普遍先驗性存在,追求“天下為(wei) 公”的公共理想,以現實的家國天下為(wei) 關(guan) 懷指向,主張以禮樂(le) 製度作為(wei) 社會(hui) 生活共同遵循的規則,期待通過完善人的道德並依據人的自我完善來改造公共生活,從(cong) 而創造出天下人共同享有的王道樂(le) 土。簡言之,儒家哲學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生活經驗出發,同樣發展出了對能夠解釋公共生活並對其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yi) 的公共性思想。

 

如所周知,“公共性”一詞是現代意義(yi) 上的哲學概念,但“公共生活”的事實、觀念和思想並非僅(jin) 僅(jin) 是現代社會(hui) 的產(chan) 物,而是人類普遍的生活樣態。人的群體(ti) 性、複數性存在是人的存在樣式,如何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自我與(yu) 他人、自我與(yu) 群體(ti) 、群體(ti) 與(yu) 群體(ti) 之間的交往關(guan) 係、權責和利益分配等具有公共屬性的問題,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全過程的,也不分中西古今而在不同文明形態中普遍存在。儒家哲學是世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未中斷的中華文明更是世界文明的獨特形態,就“公共性”思想而言,儒家哲學和中華文明中也有著其獨特的理論表現,是人類公共性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自儒家哲學理論化開創之始,就試圖為(wei) 共同體(ti) 生活尋找超越性的形上根據、探索人性的根源、樹立人際交往的倫(lun) 理原則、建構修養(yang) 工夫、確立可供遵循的規範以及描繪可能的理想社會(hui) ,儒家公共性思想對現實生活的理論解釋以及方案探索,為(wei) 人類特別是傳(chuan) 統中國公共生活之維護並向良善的發展,做了重要而獨特的思想貢獻,形成了公共生活的中國經驗,可以成為(wei) 現代人思考和處理公共生活諸問題的思想資源之一。

 

中國傳(chuan) 統公共生活遵循的核心理論

 

從(cong) 曆史經驗層麵來看,儒家思想與(yu) 文化成型於(yu) 先秦的中國社會(hui) 生活之中,本是一種禮俗傳(chuan) 統和典章製度,孔子以公共交往中的“仁愛”原則概括早期儒家思想並形成了一套“心理結構”,為(wei) 早期儒家的禮樂(le) 文明朝向精神哲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賦予儒家文化以深沉的理論色彩。儒家哲學理論的創立時期是社會(hui) 秩序失範的時代,儒家先賢懷著對現實混亂(luan) 局麵的憂患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期望,試圖從(cong) 理論上為(wei) 良好的共同體(ti) 生活及其發展方向提供儒家方案。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哲學核心要義(yi) 在於(yu) “仁”與(yu) “禮”,“仁”是協調人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的普遍原則,要求每個(ge) 人在自我修養(yang) 中予以養(yang) 成並在對待他人是予以落實;“禮”則是協調人與(yu) 人之間交往關(guan) 係的具體(ti) 行為(wei) 規範,要求每個(ge) 人在日常生活中予以遵守。以“仁”與(yu) “禮”為(wei) 核心的儒家哲學在中國曆史上積極的參與(yu) 了公共生活,並成為(wei) 公共生活的重要指導性原則,通過曆代儒家不懈的努力,“以儒治世”成為(wei) 了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集體(ti) 無意識的信念與(yu) 教條。

 

在中國傳(chuan) 統政治生活史上,自漢代統治者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以來,曆代政權大多尊奉儒家價(jia) 值觀念並公開宣稱將其作為(wei) 治國之道,將儒家哲學所闡揚的堯舜之道、三代之治作為(wei) 良好政治治理的典範;將儒家經典作為(wei) 國家正統典籍予以傳(chuan) 承甚至作為(wei) 處理重大政治事務的文獻依據,同時還將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及運用能力作為(wei) 取士選材的標準;將儒家的忠孝仁義(yi) 原則作為(wei) 政治教化的主要內(nei) 容,將儒家的禮儀(yi) 規範作為(wei) 國家典章製度製定的依據,並依照禮樂(le) 製度組織具有儀(yi) 式性意義(yi) 的公共生活;依照儒家的禮法精神進行法律的製定與(yu) 執行,按照身份的差序等級意識來自上而下的貫徹政治意誌,根據儒家在“華夷之辨”所確立的“尊王攘夷”原則來處理華夏民族與(yu) 其他民族、國家的關(guan) 係;按照儒家的差等原則安排共同體(ti) 成員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sang) 嫁娶、射禦書(shu) 數以及樂(le) 舞審美等活動;以國家的名義(yi) 公開表彰儒家哲學的創始人孔子並修建供奉孔子及曆代儒家聖賢的公共建築,以此來標示國家對於(yu) 儒學的尊崇。從(cong) 形式上看,儒家哲學及其文化傳(chuan) 統滲透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ge) 方麵,成為(wei) 公共政治中的根本性治理理念。

 

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生活史上,由於(yu) 國家政權對於(yu) 儒家文化和價(jia) 值的推崇和倡導,民間也將儒家哲學精神落實在日常的公私生活中。就日常的公共生活而言,人們(men) 秉持儒家血緣宗法理念去強化家族意識,以家族聚居共同體(ti) 的形式參與(yu) 到公共生活中,家族權力也按照儒家的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原則進行分配和使用;人們(men) 按照忠孝節義(yi) 的原則和要求進行修身、齊家、交友、治民以及其他社會(hui) 交往的倫(lun) 理活動;讀書(shu) 人熟讀儒家經典並期望以此獲得晉升之階,他們(men) 依靠從(cong) 儒家經典裏獲得的知識、思想和信念來進行學術、文化創造和社會(hui) 治理,以儒家往聖先賢的言行和事跡來作為(wei) 自己人生和公共生活的參照,同時將成為(wei) 君子、成為(wei) 聖人作為(wei) 人生修養(yang) 的根本目標;人們(men) 以儒家思想文化來與(yu) 佛道二教及其他異質文化因素進行抗衡,以儒家信仰來對抗各種非主流的思潮,以儒家的終極關(guan) 懷來應對生老病死等人生終極問題;人們(men) 按照儒家禮儀(yi) 精神待人接物,按照儒家倫(lun) 理原則要求自己,建構並延續生活傳(chuan) 統,以此來應對日常生活中從(cong) 出生到死亡的各種個(ge) 人事務。直到近代中國社會(hui) 的大變局之前,儒家倫(lun) 理精神已經全方位的滲透到社會(hui) 生活中,成為(wei) 主導社會(hui) 生活的公共教條,為(wei) 人們(men) 所熟知和信奉,兩(liang) 千多年來,雖然佛道二教對儒家思想或有衝(chong) 擊,但並沒有從(cong) 根本上動搖儒家在日常公共生活中的主導性地位。

 

由上可知,在中國傳(chuan) 統的公共生活中,曆代政權長期依照儒家的仁愛原則、禮治規範以及自上而下的“大一統”權力結構、差序等級的職官體(ti) 係、禮法合一的律法製度、禮樂(le) 教化等理念和措施來治理國家,推行公共政策、建構公共秩序、規範並引導公共生活;在社會(hui) 公共生活中,儒家的仁愛原則和禮治規範也是個(ge) 人參與(yu) 社會(hui) 公共生活所主要依賴的觀念性力量。無論是公共的政治生活還是社會(hui) 生活的實踐,儒家哲學都在其中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因而是中國傳(chuan) 統公共生活所長期遵循的核心理論,而作為(wei) 一種理論形態,儒家公共性思想也有著其自身的觀念體(ti) 係。

 

闡釋中國經驗的世界性意義(yi)

 

從(cong) 總體(ti) 上看,著眼於(yu) 人類共同體(ti) 的共同福祉、在現世中實現理想的公共生活是儒家公共性思想的核心關(guan) 切。儒家公共性思想的觀念體(ti) 係反映了傳(chuan) 統儒家的入世旨趣和經世指向,在形上根據、製度規則、價(jia) 值選擇、工夫指向以及理想勾畫上有著豐(feng) 富的內(nei) 容並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邏輯。儒家哲學所強調道德形上學的理念認同,為(wei) 分裂的現實世界建構一個(ge) 共同的道德本體(ti) ,從(cong) 而有利於(yu) 共同體(ti) 成員形成對於(yu) 世界與(yu) 人生的最大共識;公共性的禮治精神與(yu) 禮製規則,為(wei) 共同體(ti) 形成一套普遍有效、可供遵循的秩序保障,能夠促進人們(men) 明確各自職分從(cong) 而在公共規則下對個(ge) 體(ti) 言行有所規約;公共性優(you) 先的倫(lun) 理原則,強調人首先是在群體(ti) 中生存發展,隻有群體(ti) 的大同團結、繁榮昌盛,個(ge) 體(ti) 才能得到更好發展,這種觀念可以幫助人們(men) 做出有利於(yu) 公共社會(hui) 的行為(wei) 選擇和價(jia) 值判斷;道德修養(yang) 上推己及人的公共指向,使得每個(ge) 人不僅(jin) 關(guan) 注個(ge) 體(ti) 心性,也關(guan) 心共同體(ti) 其他成員的疾苦,將他者的福祉與(yu) 自己的發展關(guan) 聯起來,從(cong) 而促成類意義(yi) 上的共同發展與(yu) 完善;以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理想為(wei) 代表的理想社會(hui) 設計,指出了人類共同命運所在,為(wei) 人類勾畫了崇公奉公、群己和諧、命運與(yu) 共的可能性良好公共生活。基於(yu) 此,雖然在平等個(ge) 體(ti) 、個(ge) 性自由、社會(hui) 民主、人民參與(yu) 等現代性公共觀念上有所缺乏,但儒家公共性思想依然對於(yu) 維係中國傳(chuan) 統公共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也依然能夠為(wei) 當代美好公共生活創建提供思想資源和智慧啟迪。儒家公共性思想的上述內(nei) 容,在儒家哲學發展的曆史上不斷豐(feng) 富發展,呈現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脈絡體(ti) 係。

 

儒家公共性思想表現在先秦以來的儒家哲學發展曆程上,更在中國傳(chuan) 統公共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曆史上曾經起到過構造信念、完善治理、維係秩序、安定民心、籌劃理想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理論張力並與(yu) 現代社會(hui) 價(jia) 值觀念有所差異,有著予以現代性闡釋與(yu) 發展的必要性。對儒家公共性思想的脈絡及其體(ti) 係予以考察,彰顯其在哲學維度上的普遍性與(yu) 合理性,揭示其對現實公共生活的解釋力和塑造力,展現其中所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反思其中的理論張力和實踐弊端,有利於(yu) 建構一種基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和中國經驗的公共性思想體(ti) 係以及為(wei) 當代現實公共生活提供思想資源,也有利於(yu) 以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學術自覺來闡釋中國經驗的世界性意義(yi) ,展現中國思想的普遍性價(jia) 值,更好地闡釋中華文明形態在人類生活中的獨特地位與(yu) 未來發展態勢。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