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lun) 理學家曾釗新逝世,學界追憶先生梅竹風範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月十七日丁卯
耶穌2022年11月10日
11月6日,著名倫(lun) 理學家曾釗新先生在長沙逝世,享年86歲。
“傳(chuan) 道要無私、授業(ye) 要熱情、為(wei) 師要好學、知識要更新”,是曾釗新自己總結並遵守的教育理念。
曾釗新生前曾任中南工業(ye) 大學社會(hui) 科學係主任、中南大學哲學係教授,是中南大學哲學、倫(lun) 理學和高等教育學學科的重要開拓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生的“人性”討論中,曾釗新提出的觀點成為(wei) 一家之言,聲名鵲起。
他的學術研究,主要涉及人性論、道德心理學、倫(lun) 理社會(hui) 學、負麵文化研究及教育哲學諸多領域,是我國道德心理學和倫(lun) 理社會(hui) 學兩(liang) 個(ge) 領域的開拓者,在人的哲學、教育哲學、文化哲學領域亦有突出成果,是當今中國倫(lun) 理學研究領域最具思想創造力的學者之一。
入室弟子李建華教授深情回憶老師時,對曾釗新的提攜之恩感念不已,但他更為(wei) 感觸的是:“當下,我們(men) 時常感慨說,真正有原創性的學術學者太少,但曾公的倫(lun) 理學研究是非常有特色的、有原創性的。他構建了一個(ge) ‘人性論—道德學—倫(lun) 理學—教化論’完整體(ti) 係。‘人性論’是所有人文學研究的哲學基礎或前提,道德學的知識基礎是心理學,所以曾公開創了‘道德心理學’,而倫(lun) 理是偏社會(hui) 群際的存在,其知識基礎偏社會(hui) 學,於(yu) 是曾公構建了‘倫(lun) 理社會(hui) 學’,倫(lun) 理道德如何落實,主要需要教化和規約,曾公研究了‘教育哲學’。”
李建華現為(wei)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也是曾釗新學術思想和學術風格的模仿者,是曾釗新最為(wei) 得力的學術助手。
李建華的看法,也得到了曾釗新碩士研究生開門弟子、蘇州科技大學教授呂耀懷的認同:“在做學問方麵,曾先生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特質,凡有所發,一定是發他人之未曾想或未能想。先生不獨在倫(lun) 理學上有諸多創新,而且將這種創新廣播於(yu) 他所涉及的其他領域,如教育學、社會(hui) 學、文化研究等。因此,後學們(men) 往往喜歡傾(qing) 聽曾老師在學術上的引導、批評和建議,先生也一定是有求必應、誨人不倦!”
曾釗新的學生左高山教授說:“先生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講‘時年道德’談到老年倫(lun) 理問題。他對有些人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yu) 熱’不以為(wei) 然,認為(wei) 那些一天到晚要‘發揮餘(yu) 熱’的人,要麽(me) 過去工作沒有盡力,至少沒有竭盡全力,要麽(me) 貪戀權位名利幹預繼任者的工作,他主張退休就要全退、裸退,既不要當顧問也不要做參謀,更不能指手畫腳,頤指氣使,令人生嫌,他支持‘人走茶涼’,過一種與(yu) 眾(zhong) 不同的退休生活,正如先生自撰聯中說的‘拋卻文章拋卻我’,這既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真正的時年道德。”
女弟子劉喜珍,現為(wei) 北方工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在回憶老師時,除了提攜後輩、筆耕不輟,印象很深的還有做讀書(shu) 摘要的習(xi) 慣,以及老師的才華橫溢:“曾師的書(shu) 法獨具風格,他唱歌也蠻好聽的。有一年社科係舉(ju) 行元旦晚會(hui) ,當時《三國演義(yi) 》正在熱播,曾老師應邀演唱了一首《三國演義(yi) 》的插曲‘滾滾長江東(dong) 逝水’,對曆史的品鑒、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盡在其渾厚的歌聲中。”
西北師範大學哲學學院賀更粹教授說,她雖然不是倫(lun) 理學專(zhuan) 業(ye) ,但選修了曾釗新的《教育哲學》課程,“在教學中,曾公注重培養(yang) 我們(men) 的哲學思維意識,憤啟悱發、因材施教、娓娓而談,令我等在如沐春風的課堂氛圍中,受益匪淺,同時也被曾公的博學慎思而深深折服”。賀更粹說,這使她對這些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也為(wei) 她後來攻讀哲學博士學位打下了一定基礎,曾釗新堪稱她的哲學啟蒙導師。
作為(wei) 曾釗新碩士研究生開門弟子之一的範黎波,現為(wei)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深感先生的“論學術之道”影響了他的思維方式和半生學術生活:“先生教誨說,學術要有邏輯起點與(yu) 落腳點、要有元話語,要學會(hui) 思辨,要有意識地培養(yang) 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能人雲(yun) 亦雲(yun) ,拾人牙慧。在我寫(xie) 博士論文時,我將‘技術引進’區分為(wei) 技術溢出和技術擠出兩(liang) 種效應,這受益於(yu) 先生的‘二元對立’之邏輯思想。先生教誨說,學術要從(cong) 論文開始(點突破),然後順勢進入專(zhuan) 論(自成體(ti) 係),最後完成專(zhuan) 著(自成門派)。先生終其一生,達到了自成體(ti) 係和門派之境界。”
“曾師天分很高,氣稟直方,至情至性,可惜生不逢時,沒有好運氣泊到好碼頭,不然,學術成就和思想地位遠超現在。”曾釗新的碩士關(guan) 門弟子耿信博士說,這是他到北京求學後最深的感觸。
中國倫(lun) 理學會(hui) 會(hui) 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wan) 俊人教授撰寫(xie) 挽聯曰:“儒心佛眼道行,翰林真老子;竹節鬆風梅語,倫(lun) 理大先生。”
萬(wan) 俊人的這幅挽聯,可謂蓋棺定論,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
(感謝耿信提供的幫助。)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