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磊】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2-10-28 11:11:13
標簽:真心誠意

  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


  當中國作為(wei) 大國迅速崛起之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以中央全會(hui) 的形式對文化建設發出號召、作出部署,表現了對曆史進程的深刻認識,對執政使命的深刻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執政黨(dang) 不僅(jin) 要領導人民實現經濟發展、政治進步,還要領導人民實現文化繁榮。中國經濟已三十年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規模、經濟地位已今非昔比,到了我們(men) 強調文化建設的時候了。

  文化繁榮是人民福祉。精神生活是人幸福感的源泉,精神滿足是人的最大滿足,而精神滿足有賴於(yu) 文化資源。文化繁榮也是國家實力。國家的凝聚、社會(hui) 的和諧,國家形象和影響力的提升,都有賴於(yu) 文化的促進。我們(men) 重視文化還不僅(jin) 因為(wei) 文化的種種實用功能,更因為(wei) 我們(men) 對文化的熱愛,對文化發自內(nei) 心的崇尚與(yu) 尊重。重文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傳(chuan) 統。“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中國傳(chuan) 統中具有世界觀與(yu) 目的論的意義(yi) 。詩書(shu) 繼世、教化立國的觀念在中國數千年一以貫之,成為(wei) 中國社會(hui) 的支撐力量,也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質。重文也是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的偉(wei) 大傳(chuan) 統。從(cong)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開始,文化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深厚修養(yang) ,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崇高追求。馬克思主義(yi) 從(cong) 資本主義(yi) 對人類精神生活的排斥、破壞著眼展開了尖銳的批判,共產(chan) 主義(yi) 、人類最後解放的理想就包含著強烈的文化意識。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身兼任,要在當今變動之世守護人類文明,在現代化過程中複興(xing) 中國文化,心誌昭昭,任重道遠。

  中國人古來有遼闊的文化胸襟。佛法東(dong) 來,歐風東(dong) 漸,從(cong) 古代到現代外來文化的傳(chuan) 入從(cong) 未間斷,中國人都敞開胸懷容而納之。西天取經,西洋求學,中國人學習(xi) 於(yu) 異域的精神積極而主動。即使在帝國主義(yi) 列強壓迫、欺淩中國的時代,中國人也把侵略者的野蠻行徑與(yu) 西方的優(you) 秀文化相區別,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有益的思想人文持欣賞和接受的態度。中國人相信自己能夠取萬(wan) 國文化為(wei) 我所用。在清朝末年中國最貧最弱的困局中,一個(ge) 普通的讀書(shu) 人王韜都能豪氣幹雲(yun) :“合地球東(dong) 西南朔九萬(wan) 裏之遙,胥聚於(yu) 我一中國之中,此古今之創事,天地之變局,所謂不世出之機也。”“天之聚數十西國於(yu) 一中國,非欲弱中國,正欲強中國,以磨礪我中國英雄奇智之士”。這種文化觀仍當得我們(men) 今天的情懷。今天國家強盛,國運興(xing) 隆,人民意氣風發,我們(men) 更是有海納百川的自信。我們(men) 對自己的曆史、製度、文化乃至整個(ge) 文明都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中國人不是麵色蒼白、過敏驚恐的病弱者,我們(men) 立足於(yu) 五千年文明的根基,是可以用友善與(yu) 微笑迎接八麵來風的巨人。當前網絡互聯、壁壘打破,無窮的知識與(yu) 信息湧流如潮,正是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創造的千古良機。文化交流中會(hui) 有碰撞、會(hui) 有爭(zheng) 論,這正是文化交流的應有之義(yi) ;還會(hui) 有敵意、會(hui) 有陰謀,也沒有什麽(me) 了不起,不可能真正傷(shang) 害我們(men) ,不會(hui) 改變我們(men) 的開放之心。開放是活力的來源,是繁榮的動力,我們(men) 將在開放中不斷走向強大。我們(men) 有健康的心和強健的胃,我們(men) 不懼怕外來文化中的雜質,我們(men) 會(hui) 把雜質也變成特殊的營養(yang) 。我們(men) 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無差別心的珍視。從(cong) 蘇格拉底到黑格爾,從(cong) 莎士比亞(ya) 到惠特曼,從(cong) 托爾斯泰到泰戈爾,都是我們(men) 的案頭、掌上的經典,都已成為(wei) 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財富,都已化為(wei) 我們(men) 自己的血肉。

  正是在這種開放與(yu) 互動之中,我們(men) 愈生出對中華文化的自豪。中華文化佑護中華民族數千年之久,是人類曆史上唯一從(cong) 遠古至今延綿不絕的文化,有巨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也是當代中國成功發展的內(nei) 在動因。“五四”新文化運動有激烈的反傳(chuan) 統姿態,是在民族危亡壓力之下的非常之舉(ju) ,是古老文化跨入現代的奮力一躍,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自我更新,表現了中國文化適應全新環境、吸納全新因素的彈性與(yu) 張力。俯瞰漫長的文化史,“五四”模式乃是文化的一種應急模式,“五四”是中國文化本身發展的一個(ge) 環節、一個(ge) 過程。今天中國的生存環境根本改善,我們(men) 恢複了泱泱大國的從(cong) 容,可以更真切地體(ti) 驗、更理性地體(ti) 察祖國的文化了。我們(men) 要拋棄因誤讀“五四”而導致的民族虛無主義(yi) ,消除絕對化的“階級鬥爭(zheng) ”觀念所引發的對中國曆史的偏見,打破“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思想,特別是要擺脫因迷信西方而帶來的自我否定。我們(men) 打開心胸與(yu) 任何文明平等對話,我們(men) 是平視而不是仰視。我們(men) 要在現代世界重建我們(men) 的文化主體(ti) 性,並讓我們(men) 的文化變通而久,曆久彌新。有了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主體(ti) 性,才能真正學習(xi) 別人的長處。我們(men) 要在新世紀重溫中國的經史子集,體(ti) 會(hui) 真正的中國精神與(yu) 中國思想,從(cong) 中獲取現代生存的智慧與(yu) 力量。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我們(men) 的指導思想能給中國文化以有力的指導,也正在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不僅(jin) 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的結合、與(yu) 中國實踐的結合,也必然是與(yu) 中國文化的結合。從(cong) “實事求是”的學說到“小康社會(hui) ”、“和諧社會(hui) ”的理論,都是這種文化結合的成果。這些範疇既有嶄新的時代內(nei) 涵,又有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基因。“大同”思想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可以相印證,“聖賢”精神與(yu)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先鋒隊意識可以相發明,文化結合的基礎雄厚,天地廣闊。馬克思主義(yi) 是推動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關(guan) 鍵力量。我們(men) 還要廣泛汲取一切人類文化的精華來建設中國文化。

  文化貴在建設。建設文化要有建設性的態度。文化建設是艱巨而長遠的事業(ye) ,需要紮紮實實地努力、一點一滴地積累,不是空喊口號所能奏效的。文化建設要樹立正心誠意。文化與(yu) 誠意相因果,有誠意則文化存,無誠意則文化亡。建設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墮入實用主義(yi) 。我們(men) 會(hui) 以文化為(wei) 用,但我們(men) 同時更把文化本身當成目的。麵對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文化被過度商品化、被膚淺化和空殼化的現實,我們(men) 要格外強調文化的神聖性。一些大國的主流學者完全從(cong) 國際政治、從(cong) 鞏固霸權的角度去主張文化,乃是對文化的歪曲與(yu) 褻(xie) 瀆,殊非正路。我們(men) 當因此而生出警惕之心、自強之心,但同時又不對其盲目追隨。文化建設的規律往往是“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如果你一味地把文化當成工具來利用,你就會(hui) 從(cong) 本質上破壞文化,從(cong) 長遠來看文化就會(hui) 衰敗;隻有對文化懷有健全的心態,把文化當成文化對待,才能有文化的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增強軟實力。包括對外來的文化滲透、文化挑戰,我們(men) 也不能僅(jin) 僅(jin) 著眼於(yu) 對某一種思想、某一種觀點的鬥爭(zheng) ,還要著眼於(yu) 文化整體(ti) 上的競爭(zheng) ,著眼於(yu) 我們(men) 自身文化的繁榮、豐(feng) 富與(yu) 整體(ti) 優(you) 勢。

  文化建設首在得人。文化繁榮的關(guan) 鍵是激發人民的文化創造力。在新的傳(chuan) 播、網絡環境下每個(ge) 人都有機會(hui) 接觸文化並參與(yu) 到文化之中,這是史無前例的新形勢,應特別愛護大眾(zhong) 的文化參與(yu) 並善加引導。知識分子是文化創造的主體(ti) ,一個(ge) 有誌於(yu) 文化建設的文明古國要格外尊重、珍惜自己的知識分子。應充分信賴、依靠知識分子,充分理解精神勞動的特殊性,以文化的方式去應對文化的問題,避免行政化的簡單粗暴。在文化建設中我們(men) 要能夠得人、容人,在中華民族現代文化的旗幟下動員起全社會(hui) 的文化力量。

  文化建設是我們(men) 內(nei) 在的需求。文化是我們(men) 精神的表達與(yu) 寄托,是我們(men) 人生的意義(yi) 所在,是我們(men) 的生存方式。文化不是神秘事物,它就是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閱讀、寫(xie) 作、觀劇、授課,乃至生產(chan) 、建造,有思想、有審美、有心靈之光的地方就有文化。讓我們(men) 每個(ge) 中國人都來加入中國文化的創造。

  (摘自《學習(xi) 時報》2011年10月24日,署筆名“束耒”)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