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論語》裏的陰陽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2-10-25 13:26:04
標簽:《論語》、陰陽

沉浸在《論語》裏的陰陽

來源:“書(shu) 院研究”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廿二日癸卯

          耶穌2022年10月17日

 

 

 

編者按:張夢圓同學是蘭(lan) 州交通大學文學院2019級學生,於(yu) 2022年5月加入明明德讀書(shu) 會(hui) ,以下文字是她學習(xi) 經典的感悟與(yu) 體(ti) 會(hui) 。

 

沉浸在《論語》裏的陰陽

 

記得去年進行社會(hui) 實踐的時候,途中經過了一個(ge) 很有意思的地方,天水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我們(men) 爬上山頂發現山頂也有兩(liang) 個(ge) 部分,頂上有佛家弟子修行,走幾步下來便是道教協會(hui) ,我還在想以佛教文化為(wei) 特色的地方怎麽(me) 會(hui) 有道家天師,後來拍照發給老師,老師說“這就是儒釋道融合啊”,當時想到了曆史上的三教合流,後來重讀經典我才發現我之前對這句話的理解確實有點淺薄了。

 

 

 

《易經・係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傳(chuan) 》以陰陽為(wei) 基本觀念解釋《易經》。《彖傳(chuan) 》解說泰卦曰:“內(nei) 陽而外陰,內(nei) 健而外順,內(nei) 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nei) 陰而外陽,內(nei) 柔而外剛,內(nei) 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泰卦幹下坤上,否卦坤下幹上,下為(wei) 內(nei) 而上為(wei) 外。幹為(wei) 陽、為(wei) 健、為(wei) 剛、為(wei) 君子;坤為(wei) 陰、為(wei) 順、為(wei) 柔、為(wei) 小人。我們(men) 學的陰陽不隻是一個(ge) 符號,而是完全綿密地沉浸在我們(men) 所有的四書(shu) 五經裏麵的包括所有的教派。

 

 

 

以《論語》為(wei) 例,重讀《論語》發現,開篇一個(ge) “學”字就將我們(men) 擋在了智慧的門外。《論語》的《學而》篇有:“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men) 學修身,並且適時地去踐行它,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cong) 遠方來,不是很快樂(le) 嗎?”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這裏的“學”不是學習(xi) 的意思,而是指修身。有意思的不僅(jin) 於(yu) 此,為(wei) 何兩(liang) 種行為(wei) 都是表達一種快樂(le) 的狀態,但用字卻不相同?細讀發現,悅,從(cong) 心,對內(nei) 的開心;樂(le) ,從(cong) 絲(si) 竹,對外的開心。學習(xi) 修身並適時去踐行,得到自我提升的滿足,是內(nei) 在的愉悅,不必展露出來;當誌同道合的朋友從(cong) 遠方來看我時,我將快樂(le) 顯示出來,因為(wei) 我並不是暗喜,這是一種自我情感的由內(nei) 而外的表達,也是對對方的尊重。這裏的“樂(le) ”分內(nei) 外的表達,一內(nei) 一外一陰一陽,但都做到了適時,便是君子的品格了。

 

 

 

《論語》裏不僅(jin) 快樂(le) 有陰陽的表達,怒也分陰陽,一為(wei) 陰怒,一為(wei) 陽怒,但無論陰怒還是陽怒,發的適當就可被稱為(wei) 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裏的“慍”就是發怒,不是向外,而是向內(nei) 的意思,是內(nei) 在的怨恨生氣,孔子這裏強調了兩(liang) 點,一個(ge) 是有涵養(yang) 的人一般的“怒”不是對外麵的,而是對內(nei) 的,他生氣並不會(hui) 展露出來;而對於(yu) “人不知”自己做到了“不慍”,就是不去陰怒,這就是君子的品行了。子思也在《中庸》有:“喜怒哀樂(le) 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men) “中”是很難做到的。不管向外發怒或向內(nei) 發怒,發得皆適當,那就做到了“和”,就是君子了。

 

 

 

陰陽不僅(jin) 於(yu) 此,它無時不刻沉浸在所有的一切,或外顯,或內(nei) 斂,但隻要適時發展,做到陰陽和合,就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品格了。趙師講學時說:“國學的力量,不在於(yu) 知識的傳(chuan) 授,而是人格的攝受。”在功利、物質、分別的世界中,更需要一種文明精神——人類軸心時期的文明,體(ti) 現了真、善、美、慧的文化精神,代代相傳(chuan) ,我們(men) 每個(ge) 人作為(wei) 天、地、人三才之一,應該自覺承擔起傳(chuan) 承這種文明精神的責任和使命。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