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基本思想和長久價(jia) 值
作者:鄭佳明
來源:“湖湘讀書(shu)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廿二日癸卯
耶穌2022年10月17日
今天,我們(men) 到了瀏陽道遠書(shu) 院,用讀書(shu) 活動紀念書(shu) 社成立兩(liang) 周年,這兩(liang) 年做得不太容易,很多誌願者,很多專(zhuan) 家教授,還有很多企業(ye) 都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沒有別的目的,我們(men) 的宗旨有兩(liang) 條,第一條,弘揚湖湘文化,第二條,推動全民閱讀。閱讀在當下社會(hui) 上還遠遠不夠,能夠用我們(men) 的微薄之力,推動社會(hui) 各界讀書(shu) ,很有價(jia) 值。這裏對我們(men) 讀書(shu) 社的誌願者,對支持讀書(shu) 社的朋友及各個(ge) 方麵的人士表示感謝。
這兒(er) 給大家做一個(ge) 學習(xi) 服務,主要是講一下《大學》這本書(shu) 的基本的思想和當代的價(jia) 值。
一、大學是一本什麽(me) 書(shu)
1、《大學》是中國古代講如何做人的書(shu) 。《大學》》是一本什麽(me) 樣的書(shu) 呢?剛才我們(men) 大家齊聲朗讀,很有感覺。其實呢,很難懂,因為(wei) 是文言文,產(chan) 生的時間久遠,真正讀懂不容易。它成書(shu) 於(yu) 春秋時期,是曾子所寫(xie) 。兩(liang) 千多字,兩(liang) 千多年,它對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春秋戰國,周秦之變,百家爭(zheng) 鳴,孔子創立了“儒學”。在兩(liang) 千多年與(yu) 民族曆史同行互動的過程中,儒學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學術主體(ti) 與(yu) 思想武器。《大學》就是儒學中的一本經典著作。
大學的內(nei) 容很多人做了概括,朱熹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這裏“大人”有兩(liang) 個(ge) 含義(yi) ,一個(ge) 就是跟小孩相比的大人。古代學習(xi) 是分少兒(er) 和成人的,兒(er) 童主要是學習(xi) 一些技巧性的,學一些操作性的東(dong) 西,比如說騎射六藝等。成年以後,學習(xi) 學術、思想,二者都是學習(xi) 怎麽(me) 做人,為(wei) 了提升人的道德和能力。還有一種說法,“大人”是跟“小人”相比,“大人”指有知識有地位的人,小人指普通民眾(zhong) 。過去講“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是講不同階層的人,貴族、士人就叫“君子”。《大學》的對象是有文化的人,有地位的人,有身份的人。那麽(me) 老百姓學不學呢?不一定,孔子雖然說“有教無類”,但走卒販夫,一般也不讀書(shu)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做好了,可以影響老百姓。不管是成人也好,“大人”也好,《大學》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特別是教精英如何做人。“如何做人”是儒家學問的主旨,儒家的邏輯是,讀書(shu) 人做人做好了,他們(men) 之中產(chan) 生的君王和官吏也就好了,他們(men) 的家庭、家族也好了,國家、天下也就都好了。這就是《大學》講的是內(nei) 聖外王之道、修齊治平的大道理。
2、《大學》是理學最重要的經典。程朱認為(wei) 此書(shu) 來自於(yu) 孔孟,大家對此沒有異議。先秦儒家的核心是教化人的心性,講的是“仁”和“禮”。中國的儒學分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是從(cong) 春秋產(chan) 生,一直到唐朝末年。第二階段是從(cong) 宋初開始,一直到民國科舉(ju) 製度和封建帝製取消之後,這後一階段叫“理學”,也叫“道學”,是儒學的高級階段。在前麵那個(ge) 階段,《大學》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它存在於(yu) 《六經》的《禮記》裏麵。到了唐朝末年,韓愈、李翱、柳宗元,特別是宋代,程顥、程頤,朱熹,對這本書(shu) 的內(nei) 容非常推崇。朱熹做了《四書(shu) 章句集注》,四書(shu) 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書(shu) 。朱熹對這四本書(shu) 做了自己的解讀,他還做了重新的編排。《大學》的重要性在宋朝的以後大幅度增加了。朱熹對這本書(shu) 有兩(liang) 個(ge) 貢獻,一個(ge) 是把它抽出來,單獨列篇;第二是,排在四書(shu) 五經之首,它就變成了理學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關(guan) 鍵是他這種調整,得到後人的讚成,在推翻帝製前八百年裏,成為(wei) 民族文化共識。
3、《大學》是一本科舉(ju) 考試的教科書(shu) 。宋朝以後,它是所有讀書(shu) 人必須讀的、必須考的教材,這個(ge) 教材大概執行了將近一千年啊。即使從(cong) 元朝開始,也執行了七八百年。餘(yu) 秋雨先生寫(xie) 過一篇文章,叫《十萬(wan) 進士》,說中國曆史上曾經有十萬(wan) 人考取了進士。進士之前還要考秀才,考舉(ju) 人,之前還要發蒙,千百年以來,讀這個(ge) 書(shu) 的人加起來不止幾千萬(wan) 。所以這本書(shu) 至少培養(yang) 了千百萬(wan) 中國文化精英,書(shu) 中的思想在治國理政、社會(hui) 道德、學術發展中都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前,凡是讀過書(shu) 的人都知道這本書(shu) 和其中基本思想。
4、《大學》是儒學和理學的綱領性經典。第一、《大學》排在四書(shu) 五經之首。程頤說“《大學》,初學入德之門也,古人為(wei) 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就是說它很重要,是為(wei) 首的第一篇,有了它才可以進這個(ge) 門,“次第”講的是學習(xi) 的次序、路徑;第二、這本書(shu) 闡述了儒學的綱領,短短兩(liang) 千多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主要架構,司馬談說,以前的儒學“博而寡要”,意思是學識豐(feng) 富,但不得要領,此話可以說切中傳(chuan) 統儒學的要害。到了宋代,儒學的發展開始向“要約”的方向轉變,朱熹提出一個(ge) 嚴(yan) 格的治學順序:先“四書(shu) ”,後“五經”,“四書(shu) ”中又以《大學》為(wei) 首。朱熹說:“今且須熟讀《大學》作間架,卻以他書(shu) 填補去”。第三、表達了儒家的核心價(jia) 值觀。朱熹在《四書(shu) 章句集注》中講,“《大學》之書(shu) ,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說《大學》是古代的教科書(shu) ,它教人“窮理正心,修己安人”,這八個(ge) 字很重要的,是儒家價(jia) 值觀的核心。就是說要成為(wei) 一個(ge) 合格的人,社會(hui) 認可的人,“內(nei) 聖外王”的人,可以擔負起修齊治平的責任的人;第四、《大學》是富有哲學深度的經典著作。涉及本體(ti) 論、人生論和功夫論。徐複觀說:“先秦儒家人性論,到了孟、荀大體(ti) 分別發展成熟;由《大學》一篇而得到了一個(ge) 富有深度的綜合,也可以說先秦儒家人性論的完成。”孟子認為(wei)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既然人是善良的,當然可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但是荀子認為(wei) 天下的人都是講利的,最後就導致人的欲望,你不拿製度,不拿刑罰來規範他,就會(hui) 泛濫。荀子和孟子兩(liang) 人的觀點不一樣。徐複觀認為(wei) 孟、荀的觀點在《大學》這本書(shu) 裏得到了一個(ge) 整合。
二、《大學》主要思想的解讀
《大學》首章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這是《大學》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後麵講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ge) 觀點,也叫“八條目”。三綱領與(yu) 八條目是一個(ge) 整體(ti) ,後者是對前者的補充、發揮,並非在三綱領之外另有一個(ge) 八條目,也並非在八條目之上還有一個(ge) 三綱領,二者不過是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明白這一點,不僅(jin) “止於(yu) 至善”等問題可以得到理解,整個(ge) 《大學》的思想結構都可得以貫通。
1、關(guan) 於(yu) “三綱領”。
第一、“明明德”。《大學》的“明明德”主要是針對後麵的“修身”而言的。下文接著說,“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每一項都以前一項為(wei) 條件。這句話倒過來說就是,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修其身,然後齊其家,然後治其國,平天下。“明明德”是什麽(me) 呢?“明明德”的含義(yi) 就是“修其身”,你要通過修身讓你內(nei) 心光明的一麵、道德的一麵激發出來、呈現出來。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其身,才能期望“明明德於(yu) 天下”的社會(hui) 。“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理解《大學》應當從(cong) 此入手。
第二、“親(qin) 民”。“親(qin) 民”本來有兩(liang) 種情況,古時“親(qin) ”通“新”,可以互相代替。但是朱熹認為(wei) ,“親(qin) 民”與(yu) “明明德”和“止於(yu) 至善”,並列很勉強,而“新民”與(yu) 這二者並列是合理的;並且下文有“苟日新,日日新”,“作新民”的話,而沒有“親(qin) 民”的內(nei) 容。程頤和朱熹主張“親(qin) 民”應當是“新民”,既有文字上的聯係,也有思想上的聯係,“以傳(chuan) 文考之則有據”;“新民”就是教化人民,讓人民的思想,人民的精神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更新,這是“明明德”的重要內(nei) 容,孔孟的一個(ge) 重要思想。
第三、止於(yu) 至善。“止於(yu) 至善”是《大學》的目標和出發點。“止於(yu) ”就是到達,“至善”就是最崇高的善,最大的善、最大的仁。在提出三綱領後,作者接著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裏講的是,“知止”的“止”,是理解的關(guan) 鍵。朱熹注為(wei) :“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那麽(me) ,“知止”即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是“止於(yu) 至善”,而這種目標一旦確立,思想就會(hui) 有方向,有定力,有方法,能夠正確地思慮、思考,能夠有所收獲、有所獲得。這裏的“慮”顯然不是一般的思慮,而主要是對如何“止於(yu) 至善”的思慮,“得”也是對如何“止於(yu) 至善”有所得,所以下麵緊接著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朱熹注此句為(wei) :“明德為(wei) 本,新民為(wei) 末。知止為(wei) 始,能得為(wei) 終。”“知止”是始,隻有“知止”,隻有確立了“止於(yu) 至善”的人生目標,才能真正去“明明德”,才能真正去實現這一目標。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大學之道”,也才能“近道矣”。
2、關(guan) 於(yu) “八條目”。
第一、八條目的邏輯結構。前五個(ge) 條目講的是一個(ge) 意思,“修身”。《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其本亂(luan) 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這裏所說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構成所謂的八條目,而在八條目中,以“修身”為(wei) 界,又可以分為(wei) 前後兩(liang) 個(ge) 部分,前半個(ge) 部分,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皆是修身的工夫,皆是對修身的補充和說明。八條目的後半個(ge) 部分,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八條目的主體(ti) 部分。徐複觀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國治而後天下平”一句之後,接著便說“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而並未說“一是皆以格物為(wei) 本”,或“一是皆以致知為(wei) 本”。有人把這前後兩(liang) 部分,分別稱為(wei) “內(nei) 聖”與(yu) “外王”為(wei) 了論述方便,我們(men) 借用一下。
第二、“內(nei) 聖”是“外王”的前提。“八條目”中如果前麵五條叫做“內(nei) 聖”,後麵三條叫“外王”。“外王”是以“明德”為(wei) 前提、為(wei) 基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屬於(yu) 內(nei) 在的“明德”。“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在的事功。《大學》這本書(shu) 主張從(cong) “明德”到事功,把事功建立在“明德”的基礎上,也就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礎上。這個(ge) 思想和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現在很多人把《大學》這本書(shu) 的這個(ge) 宗旨就總結為(wei) “修己安人”,或者是“修己安民”。“修己”就是“內(nei) 聖”,“安民”就是“外王”,跟後者相比,突出“修身”的作用,一切皆以“修身”為(wei) 本,“齊家、治國、平天下”要以“修身”為(wei) 條件,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而由“修身”出發,便可能“家齊、國治、天下平”,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要求把經世治國牢固地建立在明德的基礎上,這可以說是《大學》思想的一個(ge) 基本特點,儒學的一個(ge) 基本立場。
第三、“格物、致知”。什麽(me) 是“格物”?向來是《大學》中最有爭(zheng) 議的問題。劉宗周說在他那個(ge) 時代,“格物”就有七十多種說法。實際上《大學》雖然對“格物”等概念缺乏明確交代,但它的結構卻相當嚴(yan) 謹,不僅(jin) 三綱領與(yu) 八條目自成一體(ti) ,而且上下文字互相照應,所以由此出發,可以找到“格物”的真實含義(yi) 。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一般的認識活動,主要是對如何“明明德於(yu) 天下”的認識活動,是其手段和工夫,《大學》說得很清楚:“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其次,所謂“格物”,相當於(yu) “正名”。《大學》的“格物”,是“格”“身、家、國、天下”之物,即確立“身、家、國、天下”在“止於(yu) 至善”中的地位和先後順序,“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以便“知所先後”,進行“修、齊、治、平”的實踐活動。
再次,“格物致知”的“知”,主要是對“禮”的“知”。在先秦儒學中,正名叢(cong) 屬於(yu) “禮”,是“禮”的核心,因此《大學》的“格物”與(yu) “禮”有密切的關(guan) 係,它本身就是《禮記》中的一篇。其實,《大學》的“致知”主要是對“修、齊、治、平”實踐活動的“知”,而這種“知”在當時主要屬於(yu) “禮”,因而它又主要是對“禮”的“知”,這即是《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表達的意思所在。當然,人們(men) 的理解不僅(jin) 僅(jin) 於(yu) 此,“格物致知”,通過事理、物理獲得知識,為(wei) 古代認識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第四、“正心”與(yu) “誠意”。“格物、致知”以下“正心、誠意”二項,這是《大學》時代特征的體(ti) 現,也是理解《大學》思想的關(guan) 鍵。
首先,什麽(me) 是“誠其意”呢?作者對此有明確的說明:“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文》說:“意,誌也。”“誠其意”即保持意誌、意念的誠敬,不自欺欺人,就像“惡惡臭”,“好好色”一樣,這樣就做到了慎獨。文中的“小人閑居為(wei) 不善”並不是“慎其獨”的直接原因,而是要說明“誠於(yu) 中,形於(yu) 外”。
其次,“正心”包括了“誠意”與(yu) “致知”兩(liang) 個(ge) 方麵。《大學》在慎獨與(yu) “誠意”之上,又提出“正心”:“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le) ,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心有所忿懥”幾句是說,“心”往往容易受生理情緒、身體(ti) 感官的影響而“不得其正”,而“心不在(正)焉,經驗感官便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這裏作者似乎隻談到“正心”的必要性,而對如何“正心”沒有提及,其實從(cong) 前麵“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來看,“正心”實際包括了“誠意”與(yu) “致知”兩(liang) 個(ge) 方麵,它要求從(cong) 道德意誌與(yu) 經驗認知兩(liang) 個(ge) 方麵發揮“心”的支配作用,將其從(cong) 情緒、欲望中超拔出來,恢複自由和主動。
三、《大學》的長久價(jia) 值
當下我們(men) 在講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大學》的精神,《大學》的思想屬不屬於(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有沒有價(jia) 值?
夏商周時代,祖先在與(yu) 大自然搏鬥的過程中,在人與(yu) 人,人與(yu) 人群,人與(yu) 族群的磨合中,形成了一些成為(wei) 華夏文明的要素,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數千年曆史進程為(wei) 華夏民族注入了最初的文明基因,那些思想的記載成為(wei) 華夏民族的根與(yu) 魂,時至今日,仍然活躍在我們(men) 民族文化的肌體(ti) 中。
1、《大學》引用大量的古文獻,給文章的三綱領、八條目提供論據,增加了文章的學術型和權威性。這些古籍典據,有《尚書(shu) 》、《詩經》和成書(shu) 年代的諸子名言。引文涉及康誥(周書(shu) )、大甲(商書(shu) )、帝典(堯典,虞書(shu) )、詩經、論語、楚書(shu) (楚語)、秦誓(周書(shu) )、盤銘文(商湯)、孔子、曾子、諺語、舅犯、孟獻子、等13種典籍和名家語錄數十處。其中大量的引用《詩經》,這不僅(jin) 僅(jin) 修辭的需要。“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樂(le) 是周王朝最重要的施政工具,配樂(le) 而歌的《詩》與(yu) 儒家禮樂(le) 政治相配合,使得《詩》也具有了政教的功能與(yu) 屬性,並具有極高的文化地位。這些典籍經曆了兩(liang) 千多年曆史的積澱和實踐的檢驗,代表了繈褓時期民族價(jia) 值觀的選擇和民族曆史經驗的記載,作者引經據典,也說明了《大學》對先秦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崇尚與(yu) 傳(chuan) 承,而先秦經典正是中華文明的原點,以後所有的發展,都是在此基礎上的返本開新。
2、“治國平天下”思想源於(yu) 古代“生”的觀念。“生生之為(wei) 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人最珍視生命,熱愛生活,崇尚自然,以“民生”、“民本”為(wei) 最高執政要訴求。為(wei) 了避免人與(yu) 人之間的惡性紛爭(zheng) ,部落與(yu) 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zheng) 對生命的傷(shang) 害,積數千年經驗,我們(men) 的祖先形成了“和平”、“太平”、“大同”,“天下大治”、“長治久安”,“國泰民安”,“萬(wan) 邦和諧”和“大一統”等觀念。《大學》把“治國平天下”作為(wei) 儒家的政治目標和社會(hui) 理想,上升到理論,成為(wei) 中華文明亙(gen) 古不變的原則,功勞很大。
3、“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三綱領,概括了儒家“以德治國”的理念。如何“治國平天下”,商代依賴神明權威,周代提倡禮樂(le) 教化。儒家提出“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治國方略。在“神治”、“刑治”和“無為(wei) 而治”等多種選擇中,儒家選擇了以德治國的治理路徑。
第一、三綱領指出“德治”的方法是“明明德”,倡導光明美好的道德,以此教化更新人民的觀念,達到“至善”的最高目標;
第二、三綱領“德治”思想的哲學基礎是“性善論”。上天有好生之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性本善,以義(yi) 製利,推己及人,以“明明德”教化人民,可以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第三、三綱領“德治”思想貫穿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則和價(jia) 值觀念“仁”。“止於(yu) 至善”與(yu) “仁愛”觀念一致,體(ti) 現了“仁”的最高境界;
第四、《大學》闡述的“忠恕之道”、“絜矩之道”是“仁”的核心思想,也是“止於(yu) 至善”主要方法。“忠恕之道”、“絜矩之道”,體(ti) 現了先秦原始儒學中的平等、自由的思想。
4、“修身”闡述了孔子“克己”的思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是在講“修身”的功夫,“治國平天下”講的是“修身”的目的。“修身”是八條目的關(guan) 鍵詞,也是《大學》的核心理念。“克己複禮為(wei) 仁”是孔子思想的綱領性的概括,與(yu) 他的“修己安人”的思想一致。人是道德的主體(ti) ,道德由人實行,優(you) 劣由人評判,人是關(guan) 鍵。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明明德”的基本動因。道德與(yu) 法律相比,特點就是自律,也就是所謂“克己”、“修己”。治人者和治於(yu) 人者,所以《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人人都從(cong) 自己做起,特別是統治者、社會(hui) 精英更要修身。儒家主張“賢人政治”,依靠執政者個(ge) 人的賢明治理國家,“德治”即是“人治”。“修身”、“克己”的觀點蘊含的人自省、自立、自尊、慎獨的思想,非常寶貴。
5、“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路徑體(ti) 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聖人崇拜。“天生萬(wan) 物,唯人為(wei) 貴”。在人與(yu) 自然和人與(yu) 人的三角關(guan) 係中,儒家偏重於(yu) 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看重人的作用,重視古代聖賢榜樣。以人為(wei) 本的儒家傳(chuan) 統十分重視人性的思考、人品的塑造、人格的養(yang) 成。“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無論概念還是邏輯都體(ti) 現了儒家人格思想繼承和創新,無論是認識論還是功夫論,都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實踐性。
如何修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從(cong) 親(qin) 曆“物”和“事”,認識世界,獲得知識,用正常健康的心理,達到真實誠意做人,這就叫“修身”。《大學》主張從(cong) 人的內(nei) 心,內(nei) 在的世界,主觀的世界進行挖掘改造,使之純粹,使之自然,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短短八個(ge) 字,提煉出真善美的品德,身心健康的功夫,天人合一的真諦,十分精煉深刻,抓住了人的認識規律、價(jia) 值本質和心理結構,概括出“修身”成人、成君子、成聖賢的要求和路徑,真是一個(ge) 了不起的概括。
6、“齊家”是“禮”的觀念的發揚和實行。“禮”的觀念產(chan) 於(yu) 商代,成熟於(yu) 周代。周禮伴隨著分封製,特別是諸侯嫡長子繼承權的確立而成熟起來。分封製下的“家”,有家庭、家族、采邑等形式,家有大小,一家之興(xing) 衰取決(jue) 於(yu) 家長的強弱,“人治”觀念隨之強化,家長“齊家”的責任相應增大。
如何“齊家”?對於(yu) 血緣紐帶連接起來的人群,關(guan) 係錯綜複雜的宗法中的社會(hui) ,秩序十分重要。家族人口眾(zhong) 多,如何去惡揚善,和諧有序,周人主張“明德慎罰”。“德治”靠“禮治”,“齊家”靠家長,對家長尊敬服從(cong) 就是“孝”。周公創造了以“孝”為(wei) 核心,以“家”為(wei) 中心的,宗法的、等級的、繁瑣的禮法製度和理論。“孝,禮之始也”,《大學》說,“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上老老而民興(xing) 孝上長長而民興(xing) 悌,”從(cong) 自己做起,家庭成員,恪守禮法,才可以“齊家”。等級森嚴(yan) 的“禮製”,配合道德教化,即是“齊家”之道。大家都要有“禮”的觀念,守“禮”的秩序,“家”才能穩定和興(xing) 旺。
7、“修齊治平”體(ti) 現了古人的哲學與(yu) 智慧。
第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揭示了個(ge) 人、家庭、諸侯和天下的關(guan) 聯性和辯證關(guan) 係。先秦時代,家和國的概念與(yu) 今天不同,家是大夫的,國是諸侯的,天下是天子的。中國社會(hui) 由個(ge) 人、家和國構成,個(ge) 體(ti) 、群體(ti) 和整體(ti) 三個(ge) 利益主體(ti) 、責任主體(ti) 、價(jia) 值主體(ti) ,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為(wei) 因果。與(yu) 西方單純個(ge) 人本位的價(jia) 值觀迥然不同,中國個(ge) 體(ti) 、群體(ti) 和整體(ti) 的三位一體(ti) 的體(ti) 製,持續了數千年,不同時代,三者的形式和內(nei) 涵都有變化,比如說現在,個(ge) 體(ti) 由“臣民”變成了“公民”,群體(ti) 由家庭變成“單位”、“企業(ye) ”、“集體(ti) ”等等,國家由“家天下”變成“共和國”,但是三個(ge) 主體(ti) 、三個(ge) 層次、三種價(jia) 值要求一直存在。直到今天,到處可見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仍然有三個(ge) 價(jia) 值主體(ti) ,分為(wei) 國家、社會(hui) 、個(ge) 人三個(ge) 層次。正確處理三者關(guan) 係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集體(ti) 無意識,成為(wei) 與(yu) 西方價(jia) 值觀的根本區別。
第二、“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由事物到知識,由心性到思想,由物質到意識,由個(ge) 體(ti) 到群體(ti) ,由個(ge) 體(ti) 、群體(ti) 到整體(ti) ,由主觀到客觀,由個(ge) 人到社會(hui) ,由社會(hui) 到政治,其中貫穿著天人合一,以人為(wei) 本,內(nei) 聖外王,與(yu) 時俱,身心和諧,物我共生等哲學原理。可以說,儒家經典作家的智慧光芒輝映千秋。
8、《大學》在中華思想的長河中,一直在適應時代的要求,得到新的解釋和創造。《大學》的創作和被理學推崇,都是時代的要求。對《大學》的解讀與(yu) 研究,從(cong) 古至今,代不乏人,從(cong) 西漢的董仲舒,東(dong) 漢的鄭玄,唐代孔穎達、韓愈,宋代朱熹、二程,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晚清的郭崇燾等等,數不盡的一流思想家,或為(wei) 其注疏,或對其評論,正是因為(wei) 其深刻的根基和重要的作用,它在經學史上、理學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從(cong) 沒有撼動。
但是《大學》思想的側(ce) 重點卻隨著時代在變化,周秦之變的時期,《大學》主要是對執政者講的,對治理國家的王侯、貴族講的,《大學》對他們(men) 提出要求,講如何治理人民的方法,是講政治的,而且主要是從(cong) “禮”這個(ge) 角度講的。從(cong) 東(dong) 漢末年開始,到唐末宋初,近千年的戰亂(luan) ,爭(zheng) 權奪利,人欲橫流,關(guan) 注個(ge) 人命運的佛道盛行,儒家人心收拾不住,統治者迫切需要更高級的維係人心的理性和價(jia) 值觀。曆史需要一個(ge) 學習(xi) 聖人,爭(zheng) 做聖人的運動。在理學主導的宋元明清時期,《大學》的對象是龐大的官僚群體(ti) ,以及他們(men) 的後備軍(jun) ,即所有的知識分子。用儒釋道融合的理學本體(ti) 論、知識論和人生論,吸引和教化社會(hui) 精英,是時代的要求,理學應運而生,《大學》被推向前台。宋代以後《大學》詮釋的重點已經從(cong) 政治論、為(wei) 政論轉移到修身論,但是修身論的重點在曆史上也是變化的。
四、《大學》曆史的合理性與(yu) 局限性
1、作為(wei) 儒家學說的經典,《大學》在中華思想史上一直排在榜首。薑廣輝先生曾經指出,民族主導性經典與(yu) 價(jia) 值的形成,有其內(nei) 在的曆史合理性。其一、經典和價(jia) 值必符合一民族和國家的國情;其二,經典和價(jia) 值必涉及人類長遠的理想目標;其三、經典和價(jia) 值應該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我讚成他的觀點。《大學》總結繼承了民族形成時期的曆史經驗、價(jia) 值選擇和文明要素,概括和闡述了民族基本的價(jia) 值觀念和倫(lun) 理道德,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本質和特性,提升了民族的精神與(yu) 思想。放在數千年中國思想史和人類文明史中來看,《大學》的精神與(yu) 思想具有持久的真理性,不僅(jin) 僅(jin) 是儒家的經典,也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瑰寶。
2、但是《大學》畢竟產(chan) 生於(yu) 一定的時空中,是中華民族在先秦時期的思想,在農(nong) 耕時代的經典,在具有曆史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同時,也具有民族的和曆史的局限性。曆史悠久、高度成熟的封建社會(hui) 和專(zhuan) 製製度,以儒家文化為(wei) 主要意識形態,《大學》作為(wei) 儒家第一經典,其中一些思想有其曆史的局限性。例如,“人治”的思路,為(wei) 專(zhuan) 製製度的發展提供了依據;“以德治國”、“禮治”治理理念,加強了宗法等級觀念,隨著專(zhuan) 製主義(yi) 強化,消極作用越來越大;“孝”和“禮”的觀念一起,強化了“家長製”、“一言堂”的家庭秩序,既有穩定家庭的一麵,也有束縛人和壓抑人的一麵,人的個(ge) 性和創造性受到限製,這是“新文化運動”,批評儒家,提出“個(ge) 性解放”的主要原因。農(nong) 耕社會(hui) 的思想主流,總的來說,與(yu) 古代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hui) 結構相適應。沒有這些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也就沒有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不可爭(zheng) 辯的優(you) 勢。
3、另一方麵,近代世界曆史上,由農(nong) 耕文明向工商業(ye) 文明轉換的過程中,儒家經典的這些價(jia) 值和思想如何與(yu) 工商業(ye) 文明相銜接,在中國,如何繼承農(nong) 業(ye) 文明的優(you) 勢,學習(xi) 工商業(ye) 文明優(you) 勢,創造出兼具兩(liang) 個(ge) 文明長處的新優(you) 勢,我們(men) 還在探索之中。必然性與(yu) 局限性,時代性與(yu) 真理性,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矛盾運動,推動者古代經典返本開新,繼承與(yu) 發展。《大學》等儒家經典正是在這樣一個(ge) 規律中與(yu) 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得到新的解釋和創造。在新的曆史時期,新的社會(hui) 製度,新的人類文明,改革和開放的政策之下,經過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大學》的精神和思想會(hui) 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近複
【下一篇】沉浸在《論語》裏的陰陽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