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齊義虎作者簡介:齊義(yi) 虎,男,字宜之,居號四毋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於(yu) 天津。先後任教於(yu)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樂(le) 山師範學院。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憲政問題,著有《經世三論》。 |
《春秋》大一統的天人雙重意涵
作者:齊義(yi) 虎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文史天地》2022年第10期
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國中,中國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統的思想,可謂獨樹一幟。曆史學家楊向奎先生曾說:“一統和大一統思想,三千年來浸潤著我國人民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種向心力,是一種回歸的力量。”楊氏此說點出了大一統對於(yu) 摶合中國這樣一個(ge) 超大規模社會(hui) 的價(jia) 值引領意義(yi)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大一統在曆史中的動態伸縮。可以說,中國正是依靠著大一統的內(nei) 在精神動力才克服了近代百年以來內(nei) 憂外患的種種崩潰危機,奠定了新中國今天的國家規模和世界地位。從(cong) 這一點來看,大一統當之無愧地成為(wei) 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觀之一。
大一統的曆史溯源
關(guan) 於(yu) 大一統思想的曆史,楊向奎先生說的三千年應該是斷自西周以來,但其實更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史記·五帝本紀》有載:“軒轅之時,神農(nong) 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ong) 氏弗能征”,“軒轅乃修德振兵”,“與(yu) 炎帝戰於(yu) 阪泉之野”,“與(yu) 蚩尤戰於(yu) 涿鹿之野”,重新恢複天下秩序。於(yu) 是“諸侯鹹來賓從(cong) ”,“鹹尊軒轅為(wei) 天子,代神農(nong) 氏,是為(wei) 黃帝”。可見黃帝才是有史記載以來最早的大一統領袖,而炎黃二帝的聯合更成為(wei) 華夏的人文始祖。此後的堯帝,“光被四表,格於(yu) 上下,克明俊德,……協和萬(wan) 邦”(《尚書(shu) ·堯典》);舜帝,“受終於(yu) 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於(yu) 上帝,禋於(yu) 六宗,望於(yu) 山川,遍於(yu) 群神……覲四嶽群牧,班瑞於(yu) 群後”(《尚書(shu) ·舜典》),皆能仰順天命、撫育萬(wan) 邦,所以才“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wei) 天下君”(《尚書(shu) ·大禹謨》)。
由此可見,大一統體(ti) 現的是文明秩序的貞定,四方諸侯賓從(cong) 於(yu) 中央天子,天子又服從(cong) 於(yu) 天命。以上領下體(ti) 現的是政治秩序,以人從(cong) 天體(ti) 現的則是政治哲學,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天命觀。周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後世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皆是此大一統思想的一脈相承。
大一統的經典表述
大一統的思想雖然淵源有自,但其理論化表述卻很晚才成型,最早出自《春秋公羊傳(chuan) 》。夫子作《春秋》,一開篇便表彰大一統之義(yi) ,於(yu) 此可見其在《春秋》諸大義(yi) 中的重要地位。“《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 大一統可謂《春秋》第一義(yi) ,但其經傳(chuan) 之文字表述卻極其簡略:
【經】元年,春,王正月。
【傳(chuan)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wei) 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經文隻有六個(ge) 字,傳(chuan) 文也才四十八個(ge) 字,透過這總共五十四個(ge) 字的全文,表麵上看大一統的意思就是:天下諸侯皆當奉天子之正朔。魯國作為(wei) 諸侯國,奉的便是周朝的正朔,而周朝的始受命者是文王,所以“王正月”也就是周文王所確立之正朔。但《春秋》文成數萬(wan) ,其指數千,其微言大義(yi) 往往並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me) 簡單。按照皮錫瑞的說法,“所謂大義(yi) 者,誅討亂(luan) 賊以戒後世是也;所謂微言者,改立法製以致太平是也。”那麽(me) 孔子在《春秋》開篇的這六個(ge) 字裏隱藏了什麽(me) 微言呢?東(dong) 漢何休的《公羊解詁》以“五始說”來闡明這一段經文的大一統之義(yi) ,為(wei) 我們(men) 做出了精彩的揭示:
政莫大於(yu) 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境)內(nei) 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wei) 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製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五者同日並見,相須成體(ti) ,乃天人之大本,萬(wan) 物之所係,不可不察也。
始就是開端的意思。所謂五始是指“天地有始,歲有始,人道有始,政教有始,一國有始”。天地之始曰元,一歲之始曰春,人道之始曰王,政教之始曰正月,一國之始曰即位。何休將其概括為(wei) “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這裏的氣也就是天地陰陽二氣,清氣為(wei) 天、濁氣為(wei) 地。而王者受命、代天牧民,正是從(cong) 天道向人道之轉換的開始。政教是對天下而言的,一國則專(zhuan) 指諸侯國。天下是整體(ti) ,一國僅(jin) 是局部。五始之間不是平行並列的關(guan) 係,而是從(cong) 上到下環環相扣的衍生遞推關(guan) 係。正向的生成邏輯是:先有天地才有歲時,四時往複乃有人道,人道之中以政教為(wei) 大,天子政教已立,諸侯方可行其政令。反向的從(cong) 屬關(guan) 係則是:諸侯要上奉政教,政教要由王命所出,王要承天以製號令,天要深正其元以成其化。換言之,自上而下是層層授權的關(guan) 係,自下而上是層層服從(cong) 的關(guan) 係。上一級產(chan) 生下一級,下一級服從(cong) 上一級,上下秩序井然,如是之謂大一統。
作為(wei) 天人中介而非權力頂點的王
唐代徐彥又對五始加以歸類:“元是天地之始,春是四時之始,‘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事之始。”這是以天地人的三才來對五始進行分類。後來更進一步簡化為(wei) 天人二分法:“‘元年春’者,天之本;‘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元年春,皆與(yu) 天時相關(guan) ;正月即位,都屬於(yu) 人事。前者可謂天道,後者乃是人道,而連接天道與(yu) 人道的中介正是“王”。王者對上要承接天命、順應天時,對下要頒布政教、順達人事,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在天人之間,天道為(wei) 其本,人事為(wei) 其末。“故《春秋》大一統之義(yi) ,欲使天子以至於(yu) 庶人,一使正本也。本者,始也。……本立而道生,故不可不謹其始也;而謹始者,其旨在於(yu) 奉天也。”(曾亦、郭曉東(dong) :《春秋公羊學史》上冊(ce) )萬(wan) 民服從(cong) 諸侯,諸侯服從(cong) 天子,天子服從(cong) 天道,“萬(wan) 民——諸侯——天子——天道”四者自下而上貫串在一起才是完整之大一統。這裏的天子並不是政治權力的頂點,而隻是天人的中介,其權力對上來自於(yu) 天命之授權,對下還要得到人民之認可。
孔子作《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wei) 天下儀(yi) 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史記·太史公自序》)。之所以要“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就因為(wei) 這一時期出現了“天子僭天,諸侯僭天子,大夫僭諸侯”的亂(luan) 象。僭越即以下克上,乃是逆道;恭敬則以上製下,方是順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的五始排序,就是對大一統之順道的凸出與(yu) 彰顯。大一統不僅(jin) 要求諸侯聽命於(yu) 天子,更要求天子服從(cong) 於(yu) 天道,這是中國式的權力製約機製。
屈君伸天與(yu) 體(ti) 元居正
五始之說並非始於(yu) 東(dong) 漢時期的何休,比之更早三百年的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已有幾乎完全一樣的說法:“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境)內(nei) 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春秋繁露·二端第十五》)可見五始之說應該是公羊學之師法要義(yi) ,代代相傳(chuan) ,絕非何休所自創。董仲舒又雲(yun) :“《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yi) 也。”(《春秋繁露·玉杯第二》)可以說是對大一統之天-人雙重意涵最簡要的概括。
五始之中以“元”為(wei) 首出、為(wei) 頂點。《周易》有言:“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元年實則就是一年,就像正月即是一月一樣。那麽(me) 為(wei) 何一年要改稱元年呢?何休的解釋是:“變一為(wei) 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係,而使春係之也。……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春秋》托新王受命於(yu) 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yang) 成萬(wan) 物。”徐彥的疏文進一步闡釋說:“《春秋說》雲(yun) :‘元者,端也。氣泉’。注雲(yun) :‘元為(wei) 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宋氏雲(yun) :‘無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然則有形與(yu) 無形,皆生乎元氣而來,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杜預注《左傳(chuan) 》亦曰:“凡人君即位,欲其體(ti) 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所謂“居正”就是開物成務平天下,而“體(ti) 元”則是“直造先天未畫前”。關(guan) 於(yu) “體(ti) 元居正”,董仲舒的一段話可作為(wei) 最好的旁解: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wan) 物之所從(cong) 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wei) 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wei) 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wan) 民,正萬(wan) 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yu) 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wan) 民殖,五穀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feng) 美,四海之內(nei) ,聞聖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
“體(ti) 元”就是向上體(ti) 察天意,“居正”就是向下表率四方。王者作為(wei) 天之元子,作為(wei) 承接天命的人,作為(wei) 唯一可以祭祀天地的人,他在天人之間具有上下溝通的獨特作用。正如《春秋繁露》所言:“《春秋》之序辭也,置王於(yu) 春、正之間,非曰上奉天施而下正人,然後可以為(wei) 王也雲(yun) 爾?”(《春秋繁露·竹林第三》)這裏的“上奉天施而下正人”,正是對王者之天人中介地位的準確描述,而對上“體(ti) 元”與(yu) 對下“居正”則是對其中介身份的職責要求。
取法天道以立人道
六經之中,“以《易》代表天道,以《春秋》代表人事;《易》以道天地陰陽的變化,《春秋》以辨人間是非,而人間是非與(yu) 天道變化是相互感應的。”(楊向奎:《大一統與(yu) 儒家思想》)清代的孔廣森曾說:“《春秋》之為(wei) 書(shu) 也,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孔廣森:《春秋公羊經傳(chuan) 通義(yi) 》)《禮運》有“禮義(yi) 以為(wei) 器,人情以為(wei) 田”之說,孔氏所言之“王法”也就是禮義(yi) 。那麽(me) 作為(wei) 王法的禮義(yi) 從(cong) 何而來?來自於(yu) 聖王的法天製作。聖王之使命就在於(yu) 要“法天道以治民”“率民眾(zhong) 而順天”。按照《春秋說》所言,“元年春”之所以在“王”之上,體(ti) 現的大義(yi) 就是:“王不上奉天文以立號,則道術無原,故先陳春後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後陳春矣。”故《春秋》變“一年”為(wei) “元年”,就是為(wei) 了突出天道至尊的源頭地位,為(wei) 人間政治確立終極的合法性來源。
與(yu) 之相應,變“一月”為(wei) “正月”,突出的則是“政者正也”的憲法性原則。何休《解詁》雲(yun) :“統者,始也,總係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製,布政施教於(yu) 天下,自公侯至於(yu) 庶人,自山川至於(yu) 草木昆蟲,莫不一一係於(yu) 正月,故雲(yun) 政教之始。”故大一統也就是大一始,強調了人間政治秩序的“定於(yu) 一”,也就是《坊記》所說的“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徐彥對此的解說是:“所以書(shu) 正月者,王者受命製正月以統天下,令萬(wan) 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wei) 始,故言大一統也。”可見奉行天子之正朔是諸侯尊奉京師、天下大一統的主要標誌。譬如月印萬(wan) 川,天子便是那個(ge) 唯一的月亮,諸侯國則好比萬(wan) 川,其月影之像皆由映射天子而來。但月亮本身其實並不發光,其光乃是對太陽之折射,天子法天設教就好比月亮反射太陽之光。天道——天子——諸侯的關(guan) 係就好比是太陽——月亮——萬(wan) 川的關(guan) 係,大一統的終極源頭還是太陽。這也就是董子所說的:“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yu) 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wei) 也;正者,王之所為(wei) 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wei) ,而下以正其所為(wei) ,正王道之端雲(yun) 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wei) ,宜求其端於(yu) 天。”(《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
大一統不僅(jin) 僅(jin) 是大統一
大一統思想產(chan) 生於(yu) 春秋以前,是以封建製為(wei) 背景的政治統合模式,與(yu) 秦以後郡縣製背景下中央集權式的大統一是不同的。故有必要對《春秋》的一統和後世的統一做一個(ge) 區分。
第一,一統和統一是德與(yu) 力的區分。蔣慶認為(wei) :“一統是通過道德的力量(王化)來維係整個(ge) 政治社會(hui) ,來召感周圍的不同民族,最後達到大小遠近若一的王道理想;統一則是通過強製的力量(征服)來劃一整個(ge) 政治社會(hui) ,來強迫不同的民族同一,將社會(hui) 硬性地捆在一起。”(蔣慶:《公羊學引論》)一統是王道的一統,其基礎在道德;統一則隻是政治的統一,其基礎在武力。
第二,一統和統一是大與(yu) 小的區分。《春秋》大一統的“大”本是動詞,取尊大之義(yi) 。但亦不妨將其理解為(wei) 形容詞,取大小之義(yi) 。在楊向奎看來:“一統而排斥‘夷狄’,隻能是‘小一統’,《公羊》的理想是大一統。”(楊向奎:《大一統與(yu) 儒家思想》)換言之,在空間上,大一統是無遠弗屆的,就像《周禮》之九服製一樣,包括外藩夷狄;小一統則僅(jin) 限於(yu) 華夏世界,也就是後世中央王朝能夠直轄的區域。明清以至於(yu) 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所指的區域都已不包括外藩屬國,更不要說非屬國了。
第三,一統和統一是天與(yu) 人的區分。蔣慶認為(wei) ,大一統有形上形下兩(liang) 重含義(yi) 。形上的大一統就是以元統天、立元正始。元是宇宙萬(wan) 物的本體(ti) ,是一切存在的基始。“所謂一統,就是要統於(yu) 元,以元為(wei) 宇宙萬(wan) 物和曆史政治的本體(ti) 基始。”(蔣慶:《公羊學引論》)另一方麵,“大一統的形下含義(yi) 是尊王,是在天下無王的時代建立王道政治,通過王來統係天下,實現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一統局麵。”(蔣慶:《公羊學引論》)用康有為(wei) 的話說,大一統是“以元統天,以天統君,以君統人”(《康有為(wei) 全集》第二集)。而統一隻是形下層麵的以君統民,單純突出了君即皇帝的至高至尊性,而對形上層麵的天和元卻有所弱化和忽視。故統一隻是下半截的大一統,是一人對眾(zhong) 人的統一,隻能算是小一統。與(yu) 秦始皇單純依靠軍(jun) 事武力的小一統不同,大一統則是“擴大了的一統,包括天、人,所以是大一統”(楊向奎:《大一統與(yu) 儒家思想》)。
概言之,大一統涉及“天—人”兩(liang) 個(ge) 層麵,統一則隻涉及“人”這一個(ge) 層麵,缺少了形上之天的維度。現代政治起源於(yu) 西方的啟蒙運動,由於(yu) 其政治與(yu) 宗教之間的尖銳對立,為(wei) 了反叛宗教的神聖性而片麵強調政治的世俗性,人為(wei) 割裂了天人之間本來的和諧統一關(guan) 係。於(yu) 是西方思想家將現代政治的合法性單純建立在民意這一單純屬人的維度上,而忽視了天道的神聖規範性。與(yu) 西方的二元對立思維不同,在中國大一統的思維框架下,天人乃是合一的關(guan) 係,人生的完滿追求也應該是聖俗不二。因為(wei) 好的生活既需要世俗性的煙火氣,也少不了神聖性的精神升華。麵對著越來越物質化的現代社會(hui) ,大一統的天道思想有助於(yu) 我們(men) 重建人與(yu) 自然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統一關(guan) 係,在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之間達成平衡,而不偏執於(yu) 一端。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