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豐乾作者簡介:張豐(feng) 乾,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甘肅古浪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現任西安外事學院國學係教授兼係主任、七方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著有《出土文獻與(yu) 文子公案》《詩經與(yu) 先秦哲學》《敦博本〈壇經〉注釋》《可與(yu) 言詩》《重塑君子》等。 |
張豐(feng) 乾 教授著《重塑君子》出版暨序言、自序
書(shu) 名:《重塑君子》
作者:張豐(feng) 乾
出版社:蘭(lan) 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張豐(feng) 乾教授的新書(shu) 以中國哲學思想為(wei) 底蘊,充分展現了其對道德、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設等問題的思考、探究,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君子在現代社會(hui) 諸多矛盾處境中的曆練和塑造之道。
【人物簡介】
張豐(feng) 乾,1973年生,甘肅古浪人,哲學博士,教授。現任西安外事學院七方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老子學院國學係主任、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學術帶頭人,韓國世翰大學博士生導師;陝西省公眾(zhong) 科學素質與(yu) 職業(ye) 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政協渭南市臨(lin) 渭區十六屆委員會(hui) 特邀委員。兼任《國際老學研究》副主編、中華君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老子學研究會(hui) 理事、中山大學禪宗與(yu) 中國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等職。曾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明裕”雙周訪問學人、中國哲學與(yu) 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2006-07年度訪問學者。研究興(xing) 趣為(wei) 中國古典哲學、比較哲學及當代通識教育。
【內(nei) 容簡介】
書(shu) 中的內(nei) 容,以“重塑君子”為(wei) 主題,依據內(nei) 容所涉,分為(wei) “為(wei) 己”與(yu) “利他”、“智慧”與(yu) “情緒”、“社會(hui) ”與(yu) “教育”、“科技”與(yu) “人文”、“本土”與(yu) “世界”、“拜訪”與(yu) “聆聽”、“看法”與(yu) “經典”七個(ge) 版塊。其中一篇偏“學術”的文章,主題是“君子”“小人”“女子”及“與(yu) ”的問題,對流行的一些“看法”做了回應;書(shu) 中也包括了幾篇訪談,其中之一是作者作為(wei) 訪談對象,可視為(wei) 作者博士畢業(ye) 之前的自述。書(shu) 名由我校黃藤校長題簽,黃裕生、吳重慶、李廣良三位著名學者鄭重作序推薦。書(shu) 中另有多幅有特別意義(yi) 的插圖。
【目錄】
黃裕生序:唯明變而能溫情
吳重慶序:君子在“時”“位”之中
李廣良序:於(yu) “究際通變”中觀“君子之道”
自序:君子與(yu) 小人之際——“他人有心,予寸度之”
一、“為(wei) 己”與(yu) “利他”
重塑君子
“道德”是什麽(me)
麵對“道德鏈條”
“良知”的普遍與(yu) 孤立
成全別人與(yu) 成為(wei) 自己
“特立獨行”說個(ge) 性
欲望的無盡與(yu) 有節
話說“感而後動”
以誰為(wei) 本
誠信是一杆秤
文明與(yu) 厚樸
人民可否不講“禮”?
榮辱觀:不可或缺的社會(hui) 價(jia) 值導向
乞丐是知足常樂(le) 的典型嗎?
貪官的迷與(yu) 信
把陷坑填成坦途
二、“智慧”與(yu) “情緒”
哲學是什麽(me) ?
選擇哲學:不是一種委屈,而是一種機會(hui)
哲學和錢
文化不隻是人化
知識往何處去,快樂(le) 從(cong) 哪裏來
書(shu) 生的悲劇與(yu) 悲哀
“糊塗”何以“難得”——《老子》與(yu) “君子”
誰是盜賊——批“歪批老子”
“喪(sang) 家狗”與(yu) “男一號”——孔子形象的戲劇性變化
不誠無物,擇善固執——子思的為(wei) 人與(yu) 為(wei) 學
逍遙聽天籟,恣肆傲王公——莊子的為(wei) 人與(yu) 為(wei) 學
中國哲學史要有中國味
三、“社會(hui) ”與(yu) “教育”
孔子塑像的“標準”與(yu) 哈佛雕像的“謊言”
家的哲學與(yu) 教的藝術
曆史的異同:從(cong) “知青”到“海歸”
大學之“大”
大學與(yu) 市場應該保持距離——從(cong) 大學生的就業(ye) 觀談起
小心失魂落魄——大學改革之淺見
不要“失足”於(yu) 身份發酵的陷阱
危機見證成長
比爾·蓋茨的榮譽與(yu) 學位——旁觀哈佛畢業(ye) 禮(上)
世界的不公與(yu) 大學畢業(ye) 生的使命——旁觀哈佛畢業(ye) 禮(下)
公眾(zhong) 的熱鬧和大師的寂寞
態度決(jue) 定什麽(me) ?
四、“科技”與(yu) “人文”
從(cong) 萬(wan) 物之靈到造物之主
隻有一個(ge) 地球?——人類中心與(yu) “他人意識”
網絡社會(hui) 與(yu) 小國寡民
互聯互通是一種精神
五大話題正與(yu) 反
想起了克隆羊
問耕耘?問收獲?——從(cong) 探測火星說開去
《易經》思維阻礙了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嗎?
“上”太空與(yu) “看”長城
創新的本質是什麽(me) ?——關(guan) 於(yu) 創新能力的對話
五、“本土”與(yu) “世界”
北京奧運的精神遺產(chan)
奧林匹克的意義(yi)
中國的敦煌世界的敦煌——有感於(yu) 敦煌學的曆史與(yu) 我們(men) 的情感
煌煌之學多奇異敦厚小鎮總遙遙——紀念敦煌學一百年兼憶敦煌
“洋到家”與(yu) “土到底”
出線·“入世”·天下情懷
六、“拜訪”與(yu) “聆聽”
知己知彼還是舍本逐末——訪杜維明教授(一)
我們(men) 對於(yu) 西方的學習(xi) 已經過頭了嗎?——訪杜維明教授(二)
新人文與(yu) 新啟蒙——訪杜維明教授(三)
林中隱豪傑,壕上聞玉音——訪餘(yu) 英時教授
七、“看法”與(yu) “經典”
梁啟超1914年講演錄《君子》簡注
《瓦爾登湖》說什麽(me)
“君子”“小人”“女子”及“與(yu) ”之辨析
附錄
希望點亮一盞燈
跋
《重塑君子》的順利出版,離不開張豐(feng) 乾教授多年的積累與(yu) 沉澱、努力與(yu) 付出和學校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他將自己的思考與(yu) 見解傾(qing) 注於(yu) 作品中,為(wei) 讀者點亮一盞燈,照亮其前行的路,已受到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科技界的廣泛關(guan) 注。人文藝術學院對張豐(feng) 乾教授的新作出版十分重視,將安排一係列的宣傳(chuan) 和研討。最後,再次祝賀張豐(feng) 乾教授新書(shu) 順利出版!望以張豐(feng) 乾教授為(wei) 代表的優(you) 秀教師繼續闊步前進,精進不已,充分展現人文藝術學院教師的實力和風采。
【《重塑君子》自序】
君子與(yu) 小人之際——“他人有心,予寸度之”
張豐(feng) 乾
俗語有雲(yun)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醒世恒言》卷七)——這大概是最常見的倫(lun) 理判詞之一。但《詩經》之中的“他人有心,予寸度之”亦被古代哲人們(men) 屢屢稱引,以說明心思、情感、道理是可以達成共識的——今人喜言“常識”,以瓦解“假大空”之言。然而,無論何“識”,達成“共識”才是關(guan) 鍵所在。在技術無比發達,資訊無比繁多的時代,出於(yu) 各種原因的“撕裂”此起彼伏,相互糾纏,“底線倫(lun) 理”被屢屢突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君子之風似乎比以往更難普及。
在這樣的背景下,倡導和建設“君子文化”更顯得“難能可貴”,而更需要底氣、勇氣和智慧。言“君子”,離不開“小人”,二者雖然“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但也並非冰炭不容,這不僅(jin) 有經典的依據,亦來自生活的體(ti) 驗。何況,在浩渺的宇宙中,“人”其實比較“渺小”,“天不怕,地不怕”實在是一種很可怕的“自大”。先哲有雲(yun) “先立乎其大”,然而,如不能“先識乎其小”,恐怕會(hui) 流於(yu) 空疏乃至欺妄——從(cong) “小”處著眼和著手,應該比所謂“幽暗意識”更可行。
反躬自省,漢儒楊雄有言:“小人之心雜,將形乎外,陳陰陽以戰其吉凶者也。”(《太玄·玄文》)筆者“日三省乎吾身”的結果是雜念甚多而導致在“一念三千”中顛簸流浪,在本該“不惑”的年齡,屢遭困頓,雖然“害人之心未曾有”,而“好心辦壞事”的遺憾乃至悲劇卻曆曆在目,刻骨銘心——浸泡於(yu) 經典之中,口不離聖賢之言而依舊“背道而馳”,跌跌撞撞,乃至於(yu) 慘不忍睹,非“小人”而何?!
不過,在“長戚戚”之餘(yu) ,也難免為(wei) 自己開脫——這也許不僅(jin) 是個(ge) 人坎坷的波浪,也是人類宿命的顆粒。故而,本書(shu) 最初擬名為(wei) 《以“小人”之心》,並請小學與(yu) 初中時期在故鄉(xiang) 大魚學校塑造我們(men) “文化人”身份的恩師何多範先生題寫(xie) 了這個(ge) 書(shu) 名。
何師多範先生,字麗(li) 平,號魚墨齋主人。
但學界與(yu) 出版界朋友們(men) 對此名的意見頗有分歧,有些師友認為(wei) 很好,有驚醒和反思的意義(yi) ;更多師友認為(wei) 不妥,尤其認為(wei) 麵對中小學師生和家長時會(hui) 引起不適和和誤解。思忖再三,筆者也覺得“重塑君子”不僅(jin) 是書(shu) 中的一個(ge) 篇名,更應該是跨越時代和地域的文化教育主題,其中也必然包含對於(yu) “小人”的認知與(yu) 定位,故最後以此定名。但這是否又是“小人”之舉(ju) 呢?無論如何,都要向何師多範先生致以深切歉意!
何師多範先生書(shu) 杜牧詩《清明》
書(shu) 中的內(nei) 容,以“雜文”為(wei) 主,但不是機械雜亂(luan) 地臚列,而是依據內(nei) 容所涉,分為(wei) “為(wei) 己”與(yu) “利他”、“智慧”與(yu) “情緒”、“社會(hui) ”與(yu) “教育”、“科技”與(yu) “人文”、“本土”與(yu) “世界”、“拜訪”與(yu) “聆聽”、“看法”與(yu) “經典”七個(ge) 版塊。其中一篇偏“學術”的文章,主題是“君子”“小人”“女子”及“與(yu) ”的問題,對流行的一些“看法”做了回應;書(shu) 中也包括了幾篇訪談,其中之一是筆者作為(wei) 訪談對象,可視為(wei) 博士畢業(ye) 之前的自述。
此書(shu) 謀劃已久而未料定稿時正處於(yu) 新冠疫情由潛伏到爆發,而終究在國內(nei) 大致得以逆轉,卻又時不時散發乃至蔓延於(yu) 東(dong) 西南北的形勢下。“新冠病毒”在顯微鏡下的麵目並不猙獰,甚至帶一些絢麗(li) ,而其發生和傳(chuan) 播的詭異與(yu) 慘烈竟然導致了全球性長時間的公共衛生危機;若非有舍生取義(yi) ,有專(zhuan) 業(ye) 精神和高超醫術的君子們(men) 及其助力者,人類恐怕真的要萬(wan) 劫不複了!“人們(men) ”終於(yu) 認識到了和“他人”、“他物”之間“距離”的重要和“不相往來”的必要!回想2003年初夏的“非典”時期,也有疫情防控的問題,一些同學因為(wei) 行動受到限製而產(chan) 生情緒波動,筆者曾專(zhuan) 門寫(xie) 信給他們(men) ,名曰“危機見證成長”。此非“宿命”而何?!
無論交通如何便利、技術如何發達、商業(ye) 如何繁榮、物品如何豐(feng) 富,人與(yu) 他人、人與(yu) 自然、人與(yu) 動物,特別是人與(yu) “微生物”的關(guan) 係,依舊會(hui) 麵臨(lin) 無可逃避的衝(chong) 突。麵對家長“外麵有病毒”的警告,那個(ge) 胖乎乎的小男孩哭著說:“我看不見!我要和病毒一起玩!”而此前,他的抗議是:“不讓我出去玩,是很不好的事情!”——人,在“出去”的時候,能夠像蝙蝠那樣具有超強感知能力和免疫能力嗎?
“保護”的理由不是隻有一個(ge) 地球!而是我們(men) 和萬(wan) 物“共有”一個(ge) 地球!不僅(jin) 要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xi) ,還要養(yang) 成“無棄人”“無棄物”的意識和珍惜良好生態環境的習(xi) 慣,這才是處於(yu) 中心該有的樣子!
不僅(jin) 是這一個(ge) 庚子年伊始,已經有多少次看著那些變成了“死亡數字”的骨肉同胞,目睹救援人員、醫務工作者和誌願者冒險逆行,耳聞種種堅毅與(yu) 脆弱、承擔與(yu) 推脫、信任與(yu) 猜疑,深感自己“百無一用”,但又禁不住搖唇鼓舌。
所幸的是,筆者得遇君子甚多,或指點,或鞭策,皆切中要害而不計回報;而能在順利時沒有懈怠,也從(cong) 困境中脫身而出,的確有賴於(yu)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是度量和君子的類同,而是度量和君子的差距,見賢思齊——常常想到古往今來的君子門是如何對待坎坷;特別是親(qin) 人、師長、朋友們(men) 如何對自己耳提麵命、潛移默化的,亦總會(hui) 找到“看開”和“放下”的辦法;而晚輩們(men) 則以他們(men) 的純真、坦率和聰慧時常“刷新”筆者的麵貌,包括思想和學術層麵的“教學相長”。
“位卑未敢忘憂國”而別無長技,一一檢視舊文,無論長短,自忖勉強符合“修辭立其誠”的原則。時過境遷,雖有刻舟求劍之嫌,而些許管見似不算過時,故而不揣淺陋,匯集成冊(ce) ,歸類提要,個(ge) 別標題和內(nei) 容略有調整和補充,一些知識點,注明了出處。但能否算作“真小人”之言,還有待讀者諸君的研判。
書(shu) 中的文稿,多半曾發表於(yu) 《中國青年報》等報章,用過“平複”、“夕惕”等筆名。感謝聶北茵等編輯們(men) 的信任。幾篇筆談性質的文章,也都是聶北茵老師組稿,書(shu) 中收錄了其他學者的論點,以保持語境,非為(wei) 掠美,感謝郭沂教授等學者們(men) 的慨允。
此書(shu) 之出版,承蒙西安外事學院支持,黃藤校長撥冗題寫(xie) 書(shu) 名,多位同事熱誠相助。吳重慶、黃裕生、李廣良三位教授先後賜序,勉勵之餘(yu) 也慷慨分享了他們(men) 的真知灼見;鯊白(羽瑄)同學的配圖頗見功力。原甘肅人民出版社資深編輯劉延壽先生力薦,敦煌文藝出版社楊繼軍(jun) 先生慨允,使得此書(shu) 在故鄉(xiang) 正式問世,何幸如哉!尚再宗、馬吉慶老師的精心編輯,使之增色良多!多地師友以不同形式指正玉成,恕不一一具名,一並致謝!
梁啟超先生1914年在清華學校的著名講演《君子》實為(wei) 承前啟後、推陳出新之論,其意義(yi) 不拘於(yu) 一校一時,正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寫(xie) 照,特錄於(yu) 書(shu) 中以為(wei) 壓軸;並做了一些簡注,方便閱讀。
當然,所有文責,蓋由本人承擔。
庚子(2020)春分日後於(yu) 廣州康樂(le) 園初稿
辛醜(chou) (2021)中秋節前於(yu) 西安魚化寨修訂
【序言】
君子在“時”、“位”之中
吳重慶
豐(feng) 乾曾經與(yu) 我同事,平時一貫謙和,滿臉笑容,真有君子之風。如今,他將二十年來主要發表於(yu) 《中國青年報》上的時評、散論、隨筆結集出版,並冠以《重塑君子》之名,其所行、所言、所思、所論,可謂與(yu) “君子”一脈相承。
君子是怎麽(me) 樣的人?就是能夠與(yu) 他人、社會(hui) 乃至自然環境相處得極其融洽、適宜的人,所謂“君子之於(yu) 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yi) 之與(yu) 比”(《論語.裏仁》)。“君子”的行為(wei) 不是來自“情商”,更不是來自溜須拍馬、附和討好,而是來自其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能夠恰當自處並與(yu) 他人相處的能力。而前者,恰恰是“小人”之所為(wei) 。“小人”也是能夠帶來“一團和氣”的,表麵上看,似乎與(yu) “君子”差不多。如果二者之間涇渭分明,也用不著“君子小人之辨”。與(yu) “君子”對舉(ju) 的“小人”並非總是麵目可憎,有時甚至還讓人覺得可親(qin) ,但是,“小人”在任何時候都是圖私利的,其蒙騙性、危害性不可謂不大。
“君子”為(wei) 什麽(me) 不需要像“小人”那般眉頭緊鎖時刻算計,但又具有與(yu) 他人、社會(hui) 乃至自然環境融洽相處的能力?簡單地說,“君子”的能力也不是與(yu) 生俱來的,而是審時度勢的結果。其審時度勢並非基於(yu) 私利,而是基於(yu) 對天地人互動中的“時”與(yu) “位”的把握。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wei) 君子也”(《論語.堯曰》),其實也可以進一步說“不知易,無以為(wei) 君子也”。《易》是講“時”與(yu) “位”的,把握到“時”與(yu) “位”,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所以,《易》曆來被奉為(wei) 群經之首。
“時”是配陰陽相易而言的,“位”是配剛柔相推而言的,即陰陽相易必須應時,應時才能“化而裁之”;剛柔相推必須當位,當位才能“推而行之”。不應時、隨時、及時,則陰陽不可能相易而通;不當位、合位、正位,則剛柔不可能相推而行。“時”是為(wei) 了“中”,“位”是為(wei) 了“正”,“行時中”、“居位正”才能陰陽相推、剛柔相易。《易傳(chuan) 》認為(wei) ,萬(wan) 物的變化過程隻有“位正”、“時中”才能無往不咎,顯現一種有條件、有節製的“剛”的力量,這種“剛”可稱為(wei) “剛中”,從(cong) 而把陰陽剛柔協調起來,這是《易傳(chuan) 》講“時”、“位”的目的。《易傳(chuan) 》既不推崇“柔”,也不盲目強調“剛”,而是認定事物的變化過程必須遵循客觀的“時”、“位”之序,才有持久性的“剛”。所以,與(yu) 其說《易傳(chuan) 》強調“剛健”,不如說強調“剛中”更為(wei) 準確。若“剛”不得中正,不知止而妄行,則不僅(jin) 不能健,而且隻能導致“凶”。行時中,居位正,則陽、剛之動乃大乃正。而“君子”能夠行時中、居位正,所以也能夠“坦蕩蕩”,能夠“自強不息”。
在現代社會(hui) 中,個(ge) 人所處的社會(hui) 環境及關(guan) 係比傳(chuan) 統社會(hui) 複雜。應該說,在現代社會(hui) 中做“君子”的難度也遠甚傳(chuan) 統社會(hui) 。豐(feng) 乾在《重塑君子》中根據文章內(nei) 容,擬出七個(ge) 標題加以編排,分別為(wei) “為(wei) 己與(yu) 利他”、“智慧與(yu) 情緒”、“社會(hui) 與(yu) 教育”、“科技與(yu) 人文”、“本土與(yu) 世界”、“拜訪與(yu) 聆聽”、“看法與(yu) 經典”。這些標題看似因材施設,實則非常巧妙地將現代人的諸種矛盾處境揭示出來。現代“君子”也是在這些矛盾處境中加以曆練與(yu) 塑造。在此過程中,“時”與(yu) “位”依然重要。
現代社會(hui) 不僅(jin) 結構及關(guan) 係複雜,而且隨著交通及通訊的發達,時空坍塌,生活扁平化、電子化、虛擬化。尤其是自媒體(ti) 取代傳(chuan) 統媒體(ti) ,人們(men) 從(cong) 追求流量的自媒體(ti) 上獲得的對社會(hui) 的感知已經遠離客觀與(yu) 事實。社會(hui) 日常生活的豐(feng) 富性或被懸置或被抽離,人們(men) 對具體(ti) 場景或情境中“時”與(yu) “位”的把握變得更加困難。無論是相處還是自處,都比以往更加茫然。也正因此,今天我們(men) 更加需要重塑“君子”,需要把“君子”在天地人互動中的“時”與(yu) “位”找回來。
是為(wei) 序。
吳重慶
2021年8月2日
【序言】
李廣良
豐(feng) 乾的新書(shu) 《重塑君子》即將出版,他要我為(wei) 此書(shu) 寫(xie) 序,我欣然應允。
《重塑君子》的大部分篇章此前就讀過,少數篇章是初次閱讀,重讀和初讀的閱讀經驗雖有微妙的不同,但我都從(cong) 中體(ti) 會(hui) 到了躍動在文字中的思想和生命之力。這種力量既源自豐(feng) 乾的心性深處,也來自古老的西北大地。在廣袤的西北,不僅(jin) 有崇山峻嶺、蒼茫古道、古今戰場和鐵血傳(chuan) 說,還有許許多多貧窮的山村。從(cong) 這些山村中走出了無數的漢子,豐(feng) 乾就是其中之一。令他“魂牽夢縈”的那個(ge) 村莊已經消失了,但村莊的魂魄與(yu) 精神猶存。
《重塑君子》是豐(feng) 乾二十年來在《中國青年報》等各種媒體(ti) 上發表的雜文、對話等的結集,共61篇正文和1篇附錄,如果再加上“自序”和“跋”,正好64篇,合六十四卦之數,此莫非“天意”乎?豐(feng) 乾的專(zhuan) 業(ye) 是中國哲學,而中國哲學的本質不正在“天”與(yu) “人”、“天意”與(yu) “人意”的交感互通中呈現嗎?
當然,《重塑君子》隻是一本“知人論世”之作,並未明確涉及“天人之際”。全書(shu) 分為(wei) “為(wei) 己”與(yu) “利他”、“智慧”與(yu) “情緒”、“社會(hui) ”與(yu) “教育”、“科技”與(yu) “人文”、“本土”與(yu) “世界”、“拜訪”與(yu) “聆聽”、“看法”與(yu) “經典”七章,從(cong) “重塑君子”始,以“‘君子’、‘小人’、‘女子’及‘與(yu) ’之辨析”終,貫穿始終的就是“君子之道”或“君子文化”的重建。在一般人看來,“君子文化”就隻是人間之事,無關(guan) 乎“天道”、“天命”,隻要從(cong) 道德、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等角度加強建設就可以實現。豐(feng) 乾的文章乍看也是就人間之事立論的,他密切觀察著人間社會(hui) 的種種事相,在那些熱點新聞事件的激發下,思考著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設的種種問題,提供種種如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路和方法。
然而,細讀之下,我卻看到了豐(feng) 乾文章中蘊含的“究際通變”的意味。“究際通變”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即在“天人之際”的格局和視域中通達“古今之變”,以華夏古典哲學的大智慧來“觀物”,來圓融地觀照和處理人間社會(hui) 的“大問題”和“小問題”。豐(feng) 乾正是以“究際通變”的智慧來思考和觀照“君子文化”的建設問題的。在豐(feng) 乾看來,“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相互對立的兩(liang) 極,反而能夠並且必須相互通達。“君子”“立乎其大”,然亦必“先識乎其小”;“小人”“囿乎其小”,然亦“自有其大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似可笑,但其實這也是一條可能的思想和情感道路。真正的“君子”應該是在“擇善固執”的同時對一切可能的道路都保持開放的態度,所有的“小人”也都有著成為(wei) “君子”的本真可能性。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對華夏文明來說,“君子”不僅(jin) 是一種理想人格,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態,是在天地、陰陽、剛柔、大小、文質、古今、東(dong) 西、憂樂(le) 之間通達無礙的人生境界。
“既見君子,雲(yun) 胡不喜?”希望本書(shu) 的出版,能讓我們(men) 在體(ti) 察當代中國之實際的同時,開啟更豐(feng) 富的成就“君子”的可能性,開辟更多、更新的通往“君子”的道路。
2021年8月28日於(yu) 昆明雨花毓秀寓所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第三屆儒商大會(hui) 有獎征文公告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