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四書教育現狀與前瞻 ——《四書》研討會致辭和總結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9-23 02:10:35
標簽:《四書》研討會、四書教育
陳來

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四書(shu) 教育現狀與(yu) 前瞻

——《四書(shu) 》研討會(hui) 致辭和總結

作者:陳來

來源:“人文日新陳來”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十九日庚午

          耶穌2022年9月14日

 

四書(shu) 教育現狀與(yu) 前瞻

——《四書(shu) 》研討會(hui) 致辭和總結

 

開幕詞

 

各位嘉賓,各位代表,各位朋友。非常難得有這個(ge) 機會(hui) 大家齊聚一堂。這次來參加會(hui) 議的,是近十年來,高校裏麵做《四書(shu) 》教學非常有經驗的一批老師。他們(men) 的背景各異,有的本身就是做通識教育的,也有更多是中國哲學、儒家哲學的研究者,當然也有西方哲學研究的名家,像張汝倫(lun) 教授。我們(men) 這次會(hui) 議的參與(yu) 者背景相當廣泛,各自積累的經驗也相當豐(feng) 富,所以有這樣一個(ge) 機會(hui) 是很難得的。我們(men) 上次在香山開會(hui) 的時候是05年,過去已經將近6年多了。為(wei) 什麽(me) 提到香山呢,因為(wei) 關(guan) 於(yu) 《四書(shu) 》教學,我們(men) 十年來有一個(ge) 總體(ti) 的背景,這使我們(men) 今天可以來討論《四書(shu) 》教學的經驗。這個(ge) 背景一是近十年來的“國學熱”,二就是從(cong) 本世紀初起大家對通識教育的共同關(guan) 注。甘陽先生在這方麵特別有心得,他在這方麵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我們(men) 的香山會(hui) 議。這個(ge) 會(hui) 議也是甘陽先生自己一手設計並推動的,清華國學院隻是從(cong) 旁協助來開展這個(ge) 會(hui) ;第三個(ge) 就是經典閱讀。國學熱、通識教育、經典閱讀成為(wei) 這十年來社會(hui) 上三個(ge) 重要的文化現象。在這個(ge) 背景下,就推動了以高校為(wei) 主要基地的《四書(shu) 》的教學活動。

 

我想如果從(cong) 經典的角度來講,《四書(shu) 》應當說是最沒有爭(zheng) 議的。今天,不管是從(cong) 通識教育,還是從(cong) 一般的社會(hui) 文化的角度來講,《四書(shu) 》是第一位的選擇,這一點就經典而言是沒有疑問的。即使就儒家來講,《四書(shu) 》的重要性,應當說從(cong) 宋代以來,在相當多的方麵超過了《五經》。因為(wei) 朱子也講,《四書(shu) 》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還有朱子說“四子是《六經》的階梯”,就是強調《四書(shu) 》重要的地位。所以,它在經典中的地位是比較重要的。那麽(me) ,在以國學熱為(wei) 標誌的中華文化複興(xing) 之時,《四書(shu) 》到底在我們(men) 的教育中扮演什麽(me) 樣的角色,這個(ge) 變成了很突出的問題。因為(wei) 中華文化的複興(xing) 也是它的重建,這一重建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價(jia) 值如何發揮作用。整個(ge) 中國文化的基本價(jia) 值應該說主要是通過《四書(shu) 》的建立和發顯。今天,它要在中華文化新的發展中發揮作用,當然首先離不開《四書(shu) 》的教學。通過它的教學過程,把它一點點、一代代地實現出來。所以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覺得,關(guan) 於(yu) 《四書(shu) 》的教學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ge) 涉及文化重建和文化複興(xing) 的大問題,這是具有重要意義(yi) 的。這是我講的第一個(ge) 意思。

 

第二點主要是關(guan) 於(yu) 《四書(shu) 》的課程。現在《四書(shu) 》課程的類型還是比較多的,大的類別無非是兩(liang) 種,即“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四書(shu) 》課程和“非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四書(shu) 》教育課程。如果從(cong) 時代來講,從(cong) 過去到現在,四書(shu) 課程不是僅(jin) 從(cong) 這近十年來才開始的。《四書(shu) 》作為(wei) 高等院校人文科係的專(zhuan) 業(ye) 課程,特別是碩士生、博士生的專(zhuan) 業(ye) 課程,是從(cong) 八十年代就開始有了的,九十年代有很多中國哲學的專(zhuan) 業(ye) 都開設這樣的課程。但是顯然我們(men) 今天討論的關(guan) 注點還不是這一類課程,不是中文係、哲學係甚至曆史係所開設的專(zhuan) 業(ye) 課程。我們(men) 現在所碰到的問題是非專(zhuan) 業(ye) 教學類的、接近通識類的課程。通識課程在各個(ge) 學校裏的叫法不一樣,很多學校還沒有叫起這個(ge) 名字,還是以“選修課”這一類的名義(yi) 出現。它們(men) 的性質是比較接近的。在我所說的這個(ge) 國學熱、通識教育和經典閱讀被大家所關(guan) 注的背景下,以《四書(shu) 》作為(wei) 中國文化經典的主要教材的課程大大發展,而主要是分布在大學的非專(zhuan) 業(ye) 教育之中。當然也包括教育體(ti) 製外的社會(hui) 人文教育,就像我們(men) 現在看到很多的學堂,書(shu) 院,還有各種各樣自發的社會(hui) 教育組織。我們(men) 討論的重點不是在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層次,恐怕也不是社會(hui) 文化教育的層次,更多可能是高校所承擔起的通識教育課程的這一層次。但這絕不是說我們(men) 隻關(guan) 心這個(ge) 層次,也有可能會(hui) 涉及到本科或碩士的專(zhuan) 業(ye) 類教育,也可能會(hui) 涉及到社會(hui) 的一些教育和經典學習(xi) 。我隻是說我們(men) 主體(ti) 的討論還是在這方麵。但是,在這個(ge) 主體(ti) 的前提下,也須積極地促進和其他幾個(ge) 層次《四書(shu) 》教育的共同交流。但重點還是在通識教育,這是我的第二個(ge) 考慮。

 

那麽(me) 剛剛一直講過去和現在,還有一個(ge) 未來的維度。第三點就是說,我們(men) 除了經驗交流之外,還需要一些前瞻性的討論,在如今文化發展的態勢下,尤其像《四書(shu) 》這樣的課程,慢慢變成我們(men) 正式的國民教育體(ti) 係的一部分,這應當說是指日可待的。雖然我們(men) 現在在小學到中學的階段內(nei) 有一些散見的中國文化,包括課程內(nei) 會(hui) 有一些《四書(shu) 》個(ge) 別章節的選段,但是就《四書(shu) 》作為(wei) 一個(ge) 科目而言,整體(ti) 地正式進入我們(men) 國民教育體(ti) 係當中,這一點大概是可以期望的。這樣一來,在日後初高中,我想特別是高中吧,就會(hui) 有《四書(shu) 》教育的設計,我想這個(ge) 領域會(hui) 更大,因為(wei) 它涉及到中學教育。我想我們(men) 要有前瞻性地來看到整個(ge) 《四書(shu) 》教育的框架,包括大學通識教育,以及將來根據高中教育的對接和銜接。在這方麵我相信台灣的學者在以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教學中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我們(men) 也希望聽到這樣一些經驗。

 

如果更廣義(yi) 地來看,我想這個(ge) 所謂的“前瞻”還須更前瞻一些。因為(wei) 《四書(shu) 》的集結是在宋代,就儒家的經典體(ti) 係來講這是在古代形成以後一個(ge) 新的集結。新的集結顯然是要對應當時代的新的挑戰,《大學》和《中庸》的突出從(cong) 唐代就開始了,《大學》主要是用“內(nei) 聖外王”這樣一個(ge) 連續的框架來抵禦和抨擊佛教的輸入,《中庸》則是要彌補儒家關(guan) 於(yu) 心與(yu) 天道這樣一些以往比較少談的維度。因此《四書(shu) 》新經典體(ti) 係在宋代出現是因應了這一千年來,人們(men) 所麵對的一些文化挑戰。今天在西學東(dong) 漸的新情況下,我們(men) 對經典的結集有什麽(me) 新的構想,這很可能是我們(men) 未來會(hui) 碰到的問題。也許我們(men) 會(hui) 有一些新的《四書(shu) 》的集結。近代以來很多的儒學前輩和大家都提出,譬如說要強調《儒行》,那麽(me) 《禮記》裏有很多篇目都可以被重新選擇了。像這類問題,我覺得都是跟我們(men) 新時期的經典教育,不管是通識課程還是社會(hui) 文化教育,所相關(guan) 的。

 

那麽(me) 我就簡單講這麽(me) 幾句,還是特別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yu) 我們(men) 的討論,也預祝我們(men) 這次的交流會(hui) 能夠圓滿成功。謝謝。

 

閉幕總結

 

我來做個(ge) 總結,這兩(liang) 天聽了整個(ge) 的發言,從(cong) 始到終學到很多的東(dong) 西,我想嚐試把大家的討論做一些歸納,這些歸納可能有我個(ge) 人的一些偏見摻雜在裏麵,也可能有不全麵的地方。根據我們(men) 討論的情況,我想歸納為(wei) 六個(ge) 大的問題。

 

第一個(ge) 是關(guan) 於(yu) 四書(shu) 的合教和單書(shu) 教學的狀況。總體(ti) 來看,四書(shu) 合教的科目比較少,單書(shu) 的教學是比較多的,特別是《論語》、《孟子》。因為(wei) 合教與(yu) 單書(shu) 教學在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從(cong) 這幾天來看,大家對單書(shu) 的教學更多采取精讀的辦法。四書(shu) 合教的辦法,用導讀或者精選比較多。另外單書(shu) 作為(wei) 科目教學的名稱可以獨立,比如《論語》、《孟子》,也可以納入不同的科目框架裏頭,比如說“四書(shu) 教學——論語”,把它納入在“四書(shu) ”的框架裏麵。也有不少是納入在“儒家經典”,所以這些做法我們(men) 看是各有千秋,因為(wei) 我們(men) 課程的目標、設置、擔負的功能不一樣,層次也不同。這是第一個(ge) 問題。

 

第二個(ge) 就是關(guan) 於(yu) 四書(shu) 教學的立場、態度、出發點。基本上是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德育取向,一個(ge) 是文化取向。德育取向當然包括像張汝倫(lun) 教授講的“安身立命”,文化取向包含人文素質、曆史文化和知識,我們(men) 大概可以看做是這兩(liang) 個(ge) 取向。有的老師是強調把四書(shu) 的教學從(cong) 德育取向展開,重視德育的動力;也有很多老師注重從(cong) 文化取向來展開教學。我們(men) 可以看出有兩(liang) 個(ge) 明確的,不同的方向,當然都可以很成功。但看起來呢,強調德育取向的老師,或者做得比較成功的,往往依賴於(yu) 個(ge) 人的因素比較多,個(ge) 人的魅力,個(ge) 人的能力,個(ge) 人的生命感召力,比如說像張汝倫(lun) 教授,個(ge) 人魅力很強,另外比如說像鄧新文教授,強調生命的感召,還有一些老師,像張衛紅老師,也是強調這一方麵。在這一方麵它的施行和成功更多地依賴於(yu) 個(ge) 人的魅力能力以及狀態和生命感召力,這並不是能夠普遍化實現的,這我想也是個(ge) 事實。另外就是文化取向的教學,不是僅(jin) 僅(jin) 有知識的功能,就像我剛提到的這課程本身包含著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化與(yu) 儒家文化正確的了解,一定會(hui) 涉及到這些問題,涉及到怎樣糾正學生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些錯誤的了解,這功能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知識的問題,廣義(yi) 上也把他叫一種文化的功能。所以我講的德育取向和德育的功能、文化取向和文化的功能,各有各的長處。這是我們(men) 這次會(hui) 議上看到的兩(liang) 個(ge) 不同的做法,沒有一定的結論,大家各自在強調每方麵的要點。

 

第三個(ge) ,我想是關(guan) 於(yu) 課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氛圍,教育氛圍就是讓大家提到的營造敬畏感。一個(ge) 是吸引力的問題,一個(ge) 是敬畏感的問題。吸引力當然是很多更集中在教學教育方法的形式上,敬畏感是由老師以身為(wei) 表率,強調整體(ti) 課堂的氣氛,這是我們(men) 這次看到兩(liang) 種不同的關(guan) 注。這兩(liang) 條關(guan) 注當然都很好,吸引力強調課程的效果,對學生的效果;敬畏感其實包含著一種文化的功能,強調怎麽(me) 樣養(yang) 成學生對於(yu) 中國文化經典和中國文化本身的敬畏感,這也是各有所長吧。

 

第四個(ge) ,我想是關(guan) 於(yu) 四書(shu) 教學的方法上的範例。看起來大多數是采取經典文本的講解,突出經典閱讀,逐章逐節,這要跟著文本來講,這是我們(men) 看到比較多的一種形式。也有另外一種,從(cong) 內(nei) 容體(ti) 係去講,今天徐洪興(xing) 教授那些講法,他有好幾個(ge) 班,有不同的側(ce) 重,但是基本不是按照經典原著文本的章節次序跟著文本走,所以這個(ge) 不是嚴(yan) 格意義(yi) 的經典閱讀,是按照經典的體(ti) 係來講解的。我相信有其他老師也是在類似這種情況裏頭,一種是經典文本講解閱讀,一種是就經典的思想內(nei) 容體(ti) 係來做介紹。這也是各有所長,前者是突出這些年強調的經典文本的學習(xi) 方式,後者是適合於(yu) 某些特定的對象,比如說王傑教授講的領導幹部班沒辦法念這個(ge) 文本,像很多一些國學班可能也適宜這種方式。

 

第五點,關(guan) 於(yu) 文化教育也好,通識課程也好,跟課程相配合的普及化的通俗化的教材建設,我們(men) 討論的不是很多。有很多的老師把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或者把自己的教案教科書(shu) 出版,比較典型的是今天上午徐洪興(xing) 教授介紹的幾種他關(guan) 於(yu) 孟子的教材。一個(ge) 是教材建設本身要交流,另一方麵我想就是總結鑒別教材本身可以幫助我們(men) 解決(jue) 剛才有的先生提的問題,就是什麽(me) 樣的人適宜教這個(ge) 課程。因為(wei) 我想,我們(men) 不可能有規定說什麽(me) 人有資格,當然教務處和院係是可以有程序,但是我想這課程將來如果推廣為(wei) 全國性的、所有高校都要進行課程的話,推薦教材變成蠻重要的工作。我們(men) 可以在一定的層級上推薦教材,現有的我們(men) 跟通識教育或者社會(hui) 文化教育有關(guan) 的教材,當然不限於(yu) 推薦一種。你可能不是專(zhuan) 門研究儒學的人,你可能是曆史學係博士畢業(ye) ,你願意講這個(ge) 課程,我們(men) 可以有推薦教材,讓你按照這個(ge) 教材講,這樣可以給他一個(ge) 選擇的範圍。我想教材的問題,我們(men) 的討論,應該是跟這個(ge) 有關(guan) 係,我們(men) 對課程,除了經典文本的閱讀的方法之外,我們(men) 有很多類似通識課程的這一層級的課程,也就是我們(men) 所謂非專(zhuan) 業(ye) 教育的課程,教材應該是很需要的。

 

最後一個(ge) 問題就是,關(guan) 於(yu) 教育主體(ti) ,怎樣提高它的文化自覺和曆史文化素養(yang) 。這個(ge) 問題從(cong) 這次會(hui) 議也可以看出來,我們(men) 有個(ge) 別同誌的曆史文化素養(yang) 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以適合課程和同學的需要。我想即使我們(men) 這些同誌沒有問題,如果課程將來要推廣,在全國大學推廣,也必然會(hui) 碰到這個(ge) 問題。當然我們(men) 不可能對教課者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我想形式上的要求是必定的,就是提高教育者的文化自覺跟綜合的曆史文化素養(yang) ,這個(ge) 整體(ti) 性要求是沒有錯的。

 

這是我歸納的幾個(ge) 討論問題,關(guan) 於(yu) 四書(shu) 合教和單書(shu) 教學、德育的取向和文化的取向、吸引力跟敬畏感、經典文本和內(nei) 容體(ti) 係、教材建設和教師資格,教育主體(ti) 的培養(yang) 提高。總體(ti) 來講在這幾個(ge) 大的問題上以及更多的問題上,大家沒有統一的結論,也不期望大家有統一的結論,因為(wei) 課程確實層次不一樣,目的不一樣,很多課程的功能也不一樣。討論是開放的,但是我們(men) 希望開放的討論大家可以互相取益,不管你原來適合你自己的所擅長的教學課程是什麽(me) 樣的,相關(guan) 的討論總是有幫助的。我們(men) 第一天也講,雖然我們(men) 可以分為(wei) 專(zhuan) 業(ye) 教育和非專(zhuan) 業(ye) 的教育,非專(zhuan) 業(ye) 教育我們(men) 還可以分,通識教育和一般社會(hui) 文化教育,但這些教育中也都有共同的問題,大家還是可以相互取益。

 

最後,我想關(guan) 於(yu) 現在四書(shu) 教學有兩(liang) 個(ge) 很重要的特征,我個(ge) 人印象比較深。一個(ge) 是課程的設計教法教材形式等等,是非常多樣的,這個(ge) 多樣性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不排斥這個(ge) 多樣性,隻是希望在多樣性之間能夠有更多互相的溝通。在多樣性後麵應該說是“殊途同本”,不是“殊途同歸”,因為(wei) 大家本來出發點是一樣,雖然大家各種課程的教法不一樣,立場態度可能有區別,但是出發點我想是一致的,就是對於(yu) 中國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大家抱著一份關(guan) 心,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

 

第二個(ge) ,我們(men) 現在,至少參加我們(men) 會(hui) 議的,承擔四書(shu) 教學的老師,我覺得跟一般的老師不一樣,有滿腔的文化責任感和文化理想。這在我們(men) 其他的教育領域,其他的科目領域裏麵還是比較少見的,我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夠繼續保有這樣一份教育的熱情,這樣一份文化的理想,帶動更多的老師參加這個(ge) 教育的事業(ye) 。

 

以上就是我做的粗淺的總結,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

 

2011年12月3日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