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哲】透由孔子而思:儒家的天下觀與世界文化新秩序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9-17 00:01:03
標簽:世界文化新秩序、儒家的天下觀

透由孔子而思儒家的天下觀與(yu) 世界文化新秩序

作者:馮(feng) 哲

來源:“四海孔子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十一日壬戌

          耶穌2022年9月6日

 

 

 

書(shu) 院要聞

 

2022年8月25日,馮(feng) 哲院長受邀參加由海澱區政協、海澱區委統戰部聯合主辦的第四十八期“海澱政協·委員沙龍”活動。馮(feng) 院長以“透由孔子而思:儒家的天下觀與(yu) 世界文化新秩序”為(wei) 題,在會(hui) 上作了演講。這是四海孔子書(shu) 院授牌成為(wei) 海澱區政協“悅讀書(shu) 屋”單位之後,馮(feng) 院長參加的首次委員沙龍線下讀書(shu) 交流活動。

 

 

 

 

透由孔子而思:

儒家的天下觀與(yu) 世界文化新秩序

 

四海孔子書(shu) 院院長馮(feng) 哲

 

人類的孔子

 

馮(feng) 院長從(cong) 孔子講起,他引用錢穆先生的一句話“孔子為(wei) 中國曆史上第一大聖人”,首先回顧了至聖先師孔子的家庭背景和偉(wei) 大一生。孔子為(wei) 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孔子的父親(qin) 叔梁紇居於(yu) 魯昌平鄉(xiang) 陬邑,為(wei) 陬邑大夫。孔子早年生活極為(wei) 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yu) 魯國東(dong) 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裏,將其撫養(yang) 成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cong) 事教育事業(ye) ,他廣收門徒,相傳(chuan) 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四海孔子書(shu) 院禮樂(le) 祭孔典禮)

 

在孔子受到排擠而離開魯國之後,率眾(zhong) 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yu) 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wei) 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zhuan) 注於(yu) 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從(cong) 我於(yu) 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孔子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wei) 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wei) “萬(wan) 世師表”及“至聖先師”。孔子的思想也隨著中華秩序的建立而向周邊傳(chuan) 播,進入到近代以來,孔子的思想更是隨著中西交流而走向世界。

 

 

 

(馮(feng) 院長向參加書(shu) 院夏令營的孩子講述《認識孔子》)

 

永恒的《論語》

 

錢穆先生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wei) 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shu) 。”《論語》涉及多方麵內(nei) 容,當中包括儒家治國理念、人倫(lun) 關(guan) 係、個(ge) 人道德規範、先秦時期的社會(hui) 麵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經曆等。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它被尊為(wei) “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wei) “四書(shu) ”,使《論語》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ju) 開始以“四書(shu) ”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廢除科舉(ju) 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的為(wei) 學寶典。《論語》通篇看起來都在講修齊治平的義(yi) 理,但並不會(hui) 讓人覺得艱深晦澀。相反,它能讓人常讀常新,隨時翻開的時候也總會(hui) 發現一些細節的微妙之處,究其原因,在於(yu) 其文本的一種文學性特質。文學性與(yu) 情緒情感、表達手法、場景氛圍、氣韻節奏緊密相關(guan) ,因為(wei) 這種文學性,楊絳先生曾經在《我是怎樣讀〈論語〉的?》一文中說——“四書(shu) ”中我最喜歡《論語》,因為(wei) 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ge) 一個(ge) 人。

 

 

 

孔門四科著眼於(yu)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雖文學方麵見長的是子遊和子夏,但編輯《論語》的孔門弟子及後人們(men) ,仍是體(ti) 現了極高的文學修養(yang) 和品位。在《論語》中我們(men) 能夠體(ti) 會(hui) 到孔子的社會(hui) 理想和人生抱負。他的崇高情懷和至善之境,塑造了華夏民族的性格,不斷升華者華夏民族的情懷,成為(wei) 華夏民族兩(liang) 千年來生存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讀《論語》就為(wei) 自我的生命鋪下了一道崇高的精神底色。

 

世界文化新秩序

 

世界秩序,在我國古人那裏有一個(ge) 極為(wei) 相似的概念叫做“天下秩序”。美國社會(hui) 學者塞爾瓦托·巴博納斯的《美式天下》一書(shu) 提到,今日世界天下逐鹿乃是“美式天下”對“中式天下”。對於(yu) “天下”這個(ge) 詞,西方人的理解與(yu) 華夏“天下”理念大為(wei) 不同。中國社科院趙汀陽先生在《天下的當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yu) 想象》一書(shu) 中對“天下”做了三層含義(yi) 的詮釋1.配天:生生之天,無外之境。2.關(guan) 係的理性之境:互相傷(shang) 害最小化,互相利益最大化。己立立人,已達達人。損補之道,陰陽平衡。3.兼容普遍主義(yi) 。山東(dong) 大學陳尚勝先生認為(wei) ,儒家的“天下”至少包含有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指與(yu) 形而上意義(yi) 上的“天”相應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總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萬(wan) 物和人文世界生發存滅及其聯結互動的具體(ti) 空間。在這個(ge) 空間裏,“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間,其行為(wei) 要合於(yu) 天道,才能盡天命之性,化育萬(wan) 物。二,指中國與(yu) 四方的總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國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無不鹹獻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禮記·月令》)因此,人們(men) 都應遵從(cong) 上天的旨意與(yu) 命令。

 

 

 

儒家的天下觀旨在構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如何來構建“天下”秩序?在儒家看來,擁有崇高德性的“聖王”上承“天命”,作為(wei) “天子”來執政天下。就是說,“天命”隻落實在“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具體(ti) 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辦法就是“敬德”。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國家者,首先要修養(yang) 自身、尊重賢人、愛戴親(qin) 人、尊敬大臣、體(ti) 察群臣、愛護百姓、招來百工、懷柔四夷、安撫諸侯(《禮記·中庸》)。如能依此九項而為(wei) ,則天下歸服。

 

一帶一路:中國文化的世界實踐

 

今日,中國通過“一帶一路”與(yu) 世界重新連接,並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念來創建和合共生的人類社會(hui) 。而這些思想與(yu) 實踐並非初創,乃是深深紮根於(yu) 中華文化的沃土當中。北京大學人文講習(xi) 教授安樂(le) 哲先生在《一多不分:儒學與(yu) 世界文化新秩序》中就高度肯定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新秩序建設當中的積極作用。台灣新儒家、慈濟大學教授林安梧先生認為(wei) “一帶一路是天下為(wei) 公的王道精神”。正如習(xi) 主席所講到的,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天下觀:中國是世界的中國

 

鄭必堅提出,“讀懂中國”與(yu) “讀懂世界”是亟待深化的時代課題。“讀懂是一個(ge) 雙向交流的過程”。“雙向”深意:讀懂中國,國際社會(hui) 有強烈的願望和需要,但中國人何嚐不需要讀懂中國?“讀懂世界”,中國人更有強烈的願望和需要,然而國際社會(hui) 又何嚐不需要讀懂世界?從(cong) 中國視角看,兩(liang) 個(ge) 讀懂其實就是“把握兩(liang) 個(ge) 大局”的通俗表達。鄭永年也提到,讓世界讀懂中國是個(ge) 戰略大問題,中國與(yu) 西方仍在各說各話。近代以來西方一直主導話語權是個(ge) 事寶。西方話語已經演變成為(wei) 政治意識形態,西方和其他國家存在“時空錯位”。“中國模式”的爭(zheng) 議與(yu) “中國特色”的神秘化。借西方話語來解釋自已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橘子解釋不了蘋果。讓世界理解中國,關(guan) 鍵是首先理解自已,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已的話語體(ti) 係。中西比較基礎上的人才變得重要,既不自說自話,也不要借人家的話語說自已。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也談到,從(cong) 來不存在一個(ge) 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美國在兩(liang) 個(ge) 層麵上追求世界秩序:擁抱普世原則,同時需要接受其他地區的曆史和文化現實。最重要的是,美國努力促進的價(jia) 值觀的本質是什麽(me) ?評判每一代人時,要看他們(men) 是否正視了人類社會(hui) 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問題,而政治家必須在結果難料的情況下做出應對挑戰的決(jue) 策。儒家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家國同構進而形成的天下觀,讓中國人形成了人類思維,善於(yu) 從(cong) 宇宙或全球的維度思考世界秩序,杜維明先生早年稱儒學具有全球意義(yi) 的地方知識,今天,他提出“對人的思考將成為(wei) 全球思想界的共業(ye) ”,富含學以成人,仁者愛人的儒家文明愈顯後發優(you) 勢,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義(yi) 漸成新的世界倫(lun) 理構建與(yu) 儒家天下關(guan) 懷。一多不分,人文日新,世界文化秩序越來越需要儒家價(jia) 值注入與(yu) 豐(feng) 富。

 

 

 

(馮(feng) 院長和與(yu) 會(hui) 領導嘉賓合影)

 

北京四海兒(er) 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出版了係列經典教材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黃帝內(nei) 經》《詩經》《周易》《禮記》《孝經》《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龍文鞭影》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