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齊義虎作者簡介:齊義(yi) 虎,男,字宜之,居號四毋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於(yu) 天津。先後任教於(yu)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樂(le) 山師範學院。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憲政問題,著有《經世三論》。 |
日前邵建先生發表了一篇題為(wei) 《呼籲“重建儒教”為(wei) 哪般?》的文章(《南方都市報》2011年10月28日),對杜吹劍先生在《文化不崛起,政治認同難一致》(《環球時報》2011年10月25日)一文中關(guan) 於(yu) 重建儒教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之所以會(hui) 出現一方呼籲重建、一方質疑重建的觀點對立,關(guan) 鍵在於(yu) 雙方對於(yu) 儒教的理解有所不同。
儒教到底算不算宗教?這個(ge) 問題學術界早在前幾年就有過熱烈的討論。邵建先生認為(wei) :“儒教不是宗教,是在傳(chuan) 統中形成的儒家教化。”這裏無疑是把西方的基督教作為(wei) 了宗教的標準來衡量儒教。但早在基督教傳(chuan) 入中國之前,古人便已有儒釋道三教之稱,可見儒教作為(wei) 一派宗教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隻是今人對宗教形態的狹隘理解。而且即便從(cong) 時間上看,若以孔子為(wei) 開端的話,儒教至少也要比基督教早誕生500年,我們(men) 又怎麽(me) 能以後來的標準去否定前在的事物呢?
接著上引的那句話,邵先生又說:“但,無論宗教還是教化,現代國家建構,無不是政教分離,亦即教化的歸教化,政治的歸政治。”這就奇怪了,既然儒教是教化而非宗教,又為(wei) 什麽(me) 要恪守西方政教分離的原則呢?比如今天的教育和文化事業(ye) 也屬於(yu) 教化的範疇,可我們(men) 幾時聽過有人提議將教育和文化職能從(cong) 政治中分離出來的?
短短兩(liang) 句話暴露出的不僅(jin) 是邵先生的邏輯混亂(luan) ,更反映了我們(men) 當下這個(ge) 社會(hui) 如此之多的似是而非的流俗意見。而這一切恰恰源於(yu) 近代以來西方話語入侵所造成的中文語義(yi) 混亂(luan) 和中華文明主體(ti) 意識的喪(sang) 失。
現代人一聽到“儒教”兩(liang) 個(ge) 字馬上會(hui) 想到西方的基督教,想到西方語言中關(guan) 於(yu) 宗教的標準定義(yi) ,並以後者格義(yi) 前者,要麽(me) 得出儒教不是宗教的結論,要麽(me) 就把儒教想象成中國的基督教。實際上此教非彼教,儒教與(yu) 基督教完全是兩(liang) 種不同的宗教形態。所以要想恢複儒教的真義(yi) ,我們(men) 首須擺脫西方基督教之宗教形態的先入之見,從(cong) 中國的曆史傳(chuan) 統和中文本身的語義(yi) 去理解何為(wei) 儒教。
在我看來,世間的宗教自古至今可以劃分為(wei) 三大形態。第一類是以民神雜糅、通靈附體(ti) 為(wei) 基本特征的巫教,這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中都可以得到印證,現存的薩滿教是其典型代表。第二類是以天人相分、一神孤照為(wei) 基本特征的神教,其典型代表便是作為(wei) 一神教的基督教。而介乎二者之間、巫教與(yu) 神教混合雜糅的便是魔教,可謂正教之歧出,如各種神秘主義(yi) 的通靈派等。第三類是以敬鬼神而遠之、修人文以化成為(wei) 基本特征的文教,儒教正是其最佳典範。
依上麵的分類標準,儒教毫無疑問是宗教,但卻是一種不同於(yu) 西方基督教的宗教。與(yu) 巫教相比,儒教早已絕地天通;與(yu) 神教相比,儒教人文而不神秘。在政教關(guan) 係上,巫教追求合一,神教力主分離,文教則主張一體(ti) 而有所分工。在今天這個(ge) 時代,政教合一已不可複,但政教分離也不可行。前者以神聖性壓倒世俗性,其失也鬼;後者以世俗性壓倒神聖性,其失也薄。而儒教的政教一體(ti) 分工格局則可以調適聖俗、無偏無黨(dang) 、教養(yang) 兼備。因為(wei) 政教一體(ti) 故體(ti) 用不二、靈肉不分,因為(wei) 政教分工故權力製衡、預防專(zhuan) 製。故儒教與(yu) 政治既不是合一的同謀關(guan) 係,也不是分離的對立關(guan) 係,而是包含的協作關(guan) 係,即儒教包含政治。這才就是儒教“在朝美政、在鄉(xiang) 美俗”的教化傳(chuan) 統。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西政的傳(chuan) 入,中國的政治徹底走上了舍己從(cong) 人的西化歧路。先是以政教分離的原則斬斷了現代政治與(yu) 傳(chuan) 統儒教的內(nei) 在關(guan) 聯,後又借助進化論的虎皮扯起反傳(chuan) 統的大旗,以新與(yu) 舊的區分偷換了好與(yu) 壞的標準,以激進主義(yi) 的輕狂和傲慢呐喊著要打倒孔家店,進而試圖徹底摧毀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以便為(wei) 未來開辟出一塊幹淨的場地。但未來不是純粹的理念世界,而是曆史的生長和延續。政治製度可以學習(xi) 模仿,政治文化卻無法複製移植。前者好比衣服,通過一紙憲法就可以不斷變換;後者卻是皮膚,連著血肉筋骨、曆史傳(chuan) 統,不是說變就可以變的。脫離製度的文化將成為(wei) 沒有身體(ti) 的遊魂,而脫離文化的製度也必然隻是個(ge) 沒有靈魂的空殼。中國自民國以來的種種政治亂(luan) 象及其名實不副的失序狀態,無一不是外來之移植製度與(yu) 本土之傳(chuan) 統文化之間脫節排斥的反應。而立足自家曆史傳(chuan) 統,將製度與(yu) 文化重新合一,克服政教不調的失衡,這正是今天重建儒教的意義(yi) 所在。
由於(yu) 把儒教想象為(wei) 基督教,所以導致邵先生有兩(liang) 個(ge) 擔心:一是儒教空洞的道德說教不足以製約政治權力,二是儒教借助權力的重建可能走向文化專(zhuan) 製。其實這兩(liang) 種擔心都是不必要的。儒教曆史上又被稱作禮教、名教,而不論是典章之禮還是為(wei) 政之名,都不僅(jin) 僅(jin) 是政治之外的道德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製度規約。在基督教那裏上帝和凱撒是分離的,而在儒教這裏聖—王、天—人乃是一體(ti) 的。曆史上的儒教除了心性儒學的那一套哲學化論述之外,更體(ti) 現為(wei) 以禮樂(le) 刑政為(wei) 核心的製度文明,幹春鬆先生的《製度儒學》一書(shu) 對此有詳盡的闡發。隻是到了近代儒教才遭到去製度化的政治閹割。唐文明先生在其《中國革命的曆程與(yu) 現代儒家思想的展開》一文中對儒教的近代命運曾有過一個(ge) 非常準確的概括,即辛亥革命之後儒教經曆了去政治化之後的宗教化退縮,新文化運動之後儒教又經曆了去倫(lun) 理化之後的道德化抽象,前者以康有為(wei) 、陳煥章的孔教會(hui) 運動為(wei) 標誌,後者以海外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哲學為(wei) 表現。在我看來,不論是去政治化之後的宗教化,還是去倫(lun) 理化之後的道德化,根源都在於(yu) 體(ti) 用分離之後的去製度化,導致的結果自然是儒教的心性化、哲學化、抽象化、遊魂化乃至博物館化。
我們(men) 今天要重建的絕不是這種魂不附體(ti) 、苟延殘喘的儒教,而是一個(ge) 擺脫了皇權的壓製、祛除了現代的閹割、體(ti) 用不二、完整健康的儒教。重建儒教不是在政教分離原則下去建立一個(ge) 基督教那樣的教會(hui) 組織,而是要重新回歸政治領域、以製度損益為(wei) 內(nei) 容。指向政治製度的儒教回歸不是要去裝飾權力,而是要規範權力。現代人一提到對權力的規範常常乞靈於(yu) 西方的民主與(yu) 法治,殊不知儒教內(nei) 部一向不缺乏這方麵的資源。在儒教看來,權力既不來源於(yu) 家族的血緣傳(chuan) 遞,也不來源於(yu) 民眾(zhong) 的抽象契約,而是來自於(yu) 以德配天之天命,這才是真正的權力公有製。在權力來源問題上,儒教的天命民本論比之近代西方的契約民權論更為(wei) 通達無弊,而後者在根源處還是沒能褪去權力私有製的尾巴。至於(yu) 權力的分配,政—教之間的分權製衡一如西方之司法權力與(yu) 行政權力之間的分立,即規範性權力與(yu) 執行性權力、神聖性權力與(yu) 世俗性權力之間的平衡。至於(yu) 現代議會(hui) 儒教也並非沒有自己的考慮。早在17世紀黃宗羲就已有學校議政的製度設計,而當世大儒蔣慶先生近年也提出了議會(hui) 三院製、太學監國製的構想。總之在規範權力問題上,我們(men) 切不可過渡迷信西方的理論和製度,而遺忘甚至汙蔑我們(men) 自己的偉(wei) 大傳(chuan) 統。
作為(wei) 政教,儒教從(cong) 來不缺乏以政行教的智慧;而作為(wei) 文教,儒教又從(cong) 來不缺乏和而不同的寬容,曆史上儒釋道三教和平共處就是極好的例證。所以邵先生關(guan) 於(yu) 文化專(zhuan) 製的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不足為(wei) 慮。其實所謂文化專(zhuan) 製雲(yun) 雲(yun) ,不過是一神教思維下的夢魘,若能明辨文教與(yu) 神教之不同,也就不存在類似之擔憂了。借用蔣慶先生的話說,儒教乃是王官學,其他宗教則屬於(yu) 諸子學,二者分屬於(yu) 不同的層麵,儒教之一元獨尊無礙於(yu) 諸教之多元並存。正是這種錯位分布、一統多元的宗教格局,使得中國避免了西方那種宗教戰爭(zheng) 的信仰衝(chong) 突,各教派之間和平共處、並行不悖。如是之儒教,既有剛毅擔當的一麵,又有溫文爾雅之一麵,即便重建,又有什麽(me) 可怕的呢?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杜吹劍:《文化不崛起,政治認同難一致》(《環球時報》2011年10月25日)
網址:
邵建:《呼籲“重建儒教”為(wei) 哪般?》(《南方都市報》2011年10月28日)
網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