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時】人者懷仁,中華文明的“仁愛觀”何以啟示當下?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9-14 22:01:05
標簽:中華文明、人者懷仁、仁愛觀

人者懷仁,中華文明的“仁愛觀”何以啟示當下?

作者:馮(feng) 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初九日庚申

          耶穌2022年9月4日

 

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逐漸形成並發展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對關(guan) 心中國當下和未來發展的中外人士而言,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精神特質,有助於(yu) 更好讀懂中國國情與(yu) 發展道路。

 

“仁”是理解中華文明的關(guan) 鍵詞之一。在漫長的曆史延續中,中華傳(chuan) 統的仁愛觀,深刻影響了中國人對自身與(yu) 他人、社會(hui) 、自然和世界關(guan) 係的認知,其中的智慧可被當今社會(hui) 所借鑒。

 

中華文明的仁愛觀是超越親(qin) 親(qin) 之愛的博愛

 

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天地人和諧的三才之道,尊天親(qin) 地和人的固有觀念使先民常懷謙卑與(yu) 敬畏之心,從(cong) 而創造出利他主義(yi) 的中國文化,其中所體(ti) 現的惠施三才的觀念就是仁德。

 

《說文解字》對“仁”字的解釋是:“仁,親(qin) 也。從(cong) 人,從(cong) 二。”北宋學者徐鉉以為(wei) :“仁者兼愛,故從(cong) 二。”仁的意思是愛他人,而不是愛自己;是兼愛,而不是自愛。所以“仁”字從(cong) “二”,意在表現彼此。

 

但根據對西周金文“仁”字的分析,這個(ge) 說法其實並不正確。西周金文的“仁”字,其從(cong) “女”從(cong) “二”,而“二”字並不是數字,其寫(xie) 法更像是一個(ge) 重文符號。這意味著“仁”字無論從(cong) “女”還是後來演變為(wei) 從(cong) “人”,其所傳(chuan) 達的思想都是兩(liang) 個(ge) 人的親(qin) 愛關(guan) 係如同一個(ge) 人,也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親(qin) 如一人,視他若己。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所強調的彼此不分的親(qin) 愛意義(yi) 十分清晰。

 

 

 

西周金文中的“仁”字。受訪者供圖

 

中華文明的仁愛觀並非狹義(yi) 的血親(qin) 之愛、夫妻之愛,而是超越親(qin) 親(qin) 之愛的博愛,即所謂“孝之施,愛天下之民”(戰國楚竹書(shu) 《唐虞之道》)。“仁”字本即從(cong) “女”字而重之,恰恰暗喻了“仁”所具有的超越血緣同姓的博愛。這種仁愛,由己身之外的人與(yu) 人,推及人與(yu) 社會(hui) 、自然的關(guan) 係,其思考完美地建立了中華文明的仁愛觀。

 

心懷誠信的仁德是為(wei) 人的根本

 

何以為(wei) 人?這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問題,也是傳(chuan) 統文明理論所闡釋的核心問題。古代文字所表現的“人”字,實寫(xie) 人的側(ce) 立之形,其通過語音傳(chuan) 達的意思是“仁”。準確地說,“人”字是在借其讀音表達“懷仁德者為(wei) 人”的思想,這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明觀的顯著特點。

 

 

 

2021年9月13日,南京夫子廟小學新生展示他們(men) 學寫(xie) 的“人”字。記者泱波攝

 

實際上,中國古代先賢至少在距今八千年前就已在思考“何以為(wei) 人”這個(ge) 根本問題。人有飲食之需,禽獸(shou) 也有,人有繁衍之性,禽獸(shou) 也有,那麽(me) 人與(yu) 禽獸(shou) 的區分標準到底是什麽(me) ?先賢最終確立的為(wei) 人標準並不是物化的,而重在以道德修心,這既體(ti) 現了成人之道,也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礎。

 

《禮記·曲禮上》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shou)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shou) 之心乎!”這種以道德作為(wei) 為(wei) 人準則的觀念,至今仍為(wei) 中國人所傳(chuan) 承。

 

“人”字的另一種寫(xie) 法作“兒(er) ”。《說文解字》雲(yun) :“兒(er) ,仁人也。”《中庸》更直言:“仁者,人也。”《周易·說卦》認為(wei) :“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這些思想無不清楚地表達了心懷仁德者的做人準則。孔子曾感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他認為(wei) 沒有仁德者便不配為(wei) 人,當然也就不需要與(yu) 其談論禮樂(le) 。事實證明,先賢對於(yu) 人者懷仁的思考,早在西周時代就完成了。周人追求萬(wan) 年為(wei) 人,其所體(ti) 現的就是仁德傳(chuan) 家的思想。

 

事實上,仁愛建立在彼此信任的關(guan) 係之上,因此仁與(yu) 信構成了中國傳(chuan) 統道德體(ti) 係的基礎。仁愛不是無原則的泛愛,也不是東(dong) 郭先生認賊作父的糊塗之愛,否則隻能是迂腐。因此,信作為(wei) 仁愛的基礎非常重要。

 

仁愛必須先信於(yu) 己身,而後才能及於(yu) 他人。中華文明的仁愛觀根植於(yu) 誠信,意味著心懷誠信的仁德必然成為(wei) 為(wei) 人的根本。

 

仁愛觀對當今社會(hui) 深具啟示價(jia) 值

 

提到仁德,就不得不提禮。中華文明中,禮與(yu) 德為(wei) 一事之兩(liang) 麵,德為(wei) 內(nei) 化之禮,禮為(wei) 外化之德。禮以節人,所以先賢製禮教人,目的在於(yu) 節製人的欲望。

 

古人以為(wei)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生產(chan) 的食貨之物也很有限,不能無度揮霍。而人的欲望決(jue) 定著需求,有欲則必求,求之不得則爭(zheng) ,爭(zheng) 則亂(luan) ,亂(luan) 則窮。很明顯,亂(luan) 的根源在於(yu) 人們(men) 不斷增長的欲望,因此需要對人欲加以節製,這就是禮。

 

《論語·學而》引孔子曰:“節用而愛人。”顯然,節約而不浪費,實際就是仁愛的具體(ti) 表現,這些思想非常樸素。儒家哲學提倡節欲,荀子提出“養(yang) 欲”,它的意思並不是把人的欲望培養(yang) 多多,而是要將人欲調整到一個(ge) 合理範圍。至於(yu) 道家哲學,則更主張去欲。因此,中國文化從(cong) 來都反對縱欲,縱欲則不仁。這些優(you) 秀思想,不僅(jin) 成為(wei) 傳(chuan) 統仁愛觀的內(nei) 涵,還反映了先賢對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思考。

 

 

 

2019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小朋友展示節約用水宣傳(chuan) 貼畫。發冬生攝

 

傳(chuan) 統仁愛觀的要義(yi) 在於(yu) 恭儉(jian) 莊敬,所以奢靡不是仁愛,暴殄天物更不是仁愛。古雲(yun) “成由勤儉(jian) 敗由奢”,今雲(yun) “貪汙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都是仁愛觀念的體(ti) 現。今天,個(ge) 別地方仍有奢靡性消費之風、寅吃卯糧式的超前消費衝(chong) 動,以及以破壞自然環境為(wei) 代價(jia) 的商業(ye) 開發行為(wei) ,這些都與(yu) 中華文明的仁愛觀格格不入,是必須摒棄的。

 

另外需著重指出的是,中華文明的仁愛觀並非僅(jin) 體(ti) 現為(wei) 對他人的愛,更重要的是對天地自然的愛。

 

老子認為(wei) :“天地不仁,以萬(wan) 物為(wei) 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wei) 芻狗。”芻狗是在祭祀活動中用完就扔掉的東(dong) 西,雖可滿足一時之需,但終為(wei) 垃圾。據此思考,凡可產(chan) 生巨量垃圾的生產(chan) 形式,都與(yu) 中華文明的仁愛觀深相背離。事興(xing) 一利,必生一弊,如何趨利避害是現代文明社會(hui) 必須深思的問題。

 

仁與(yu) 恩的聯係也十分密切。大自然予人以仁惠,地載萬(wan) 物,天垂象,先民取材於(yu) 地,取法於(yu) 天,一切用度無不來源於(yu) 天地的饋贈。大自然給與(yu) 人類材用,體(ti) 現著天地之仁。古人於(yu) 年終報恩的大祭是為(wei) 蠟祭,目的在於(yu) 感謝天地萬(wan) 物恩助有年,而天子祭祀時必須感謝八種曾幫助過人們(men) 的神物。據《禮記·郊特牲》的記載,報恩的對象有神農(nong) 、後稷、百種、田間的農(nong) 官、農(nong) 官在田頭安身的窩棚、貓虎、堤壩和水渠。這種事無巨細的感恩,體(ti) 現的就是古人所說的仁至義(yi) 盡。

 

 

 

航拍貴州省榕江縣陽開梯田秋景。發賀俊怡攝

 

中華文明傳(chuan) 統仁愛觀所表現的這種對天地萬(wan) 物的感恩,至今仍極具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自然之仁,正指引今天的中國堅持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之路。(完)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