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震】國際交往中應該遵循的價值原則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9-14 21:35:18
標簽:價值原則

國際交往中應該遵循的價(jia) 值原則

作者:韓震(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初十日辛酉

          耶穌2022年9月5日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社會(hui) 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發展總體(ti) 進程,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消費市場,在世界產(chan) 業(ye) 鏈和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前國際交往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選擇,那麽(me) 在今天國際交往已經成為(wei) 一種日常或常態性必然。中國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

 

在國際交往中,不同主體(ti) 之間需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作為(wei) 人類的共同生存基礎的社會(hui) 實踐能力、自主自覺的思想意識、理性理解力等,都是國際交往能夠開展且可以實現的前提。同時,人是有思想的存在,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是由相互認同的人群構成的,因而也有自身特殊的觀念世界。這就是說,在與(yu) 他者交往之前,無論是個(ge) 人還是群體(ti) ,都已經曆史性地具有獨特的思想意識、價(jia) 值觀念、思維方式。每個(ge) 國家的人民都有與(yu) 其他國家不同的曆史性“境遇”,即不同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不同的自然條件、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國際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決(jue) 定了國際交往必定建立在差異性理解的基礎上。國際之間的交往,是一個(ge) 從(cong) 差異中尋求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進而達成共識的過程。國際交往應該遵循什麽(me) 樣的價(jia) 值原則呢?

 

首先,國際交往應該遵循“同情地理解”的價(jia) 值原則,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交往的根據和基礎。同情地理解,也被稱為(wei) “共情”。不同主體(ti) 不能自說自話,造成“雞同鴨講”的狀態,更不能因相互誤解而有意無意地激化差異性矛盾,破壞對話的氛圍。那麽(me) ,怎麽(me) 樣才算得上是同情地理解呢?

 

一是交往的各方應該尋求能夠實現相互理解的共同基礎。人類通過生產(chan) 活動才能生存發展,因而人類生活本身即通過各種勞動滿足生活所需就是人類的共同基礎。所以,必須回到人類基本的生活現象本身,才能找到共同的基點。從(cong) 日常生活出發,從(cong) 吃穿住行等基本活動中,從(cong) 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更容易找到人類交往、對話和理解的共同基礎。

 

二是要相互尊重對方的特殊關(guan) 注和特殊表達,盡量理解對方特殊關(guan) 注和特殊表達的曆史原因。在交往過程中,各方要意識到這是一個(ge) 缺乏絕對同一性、一致性的領域,嚐試跳出自我的既定思維模式,通過換位思考來理解對方觀點的曆史性原因、理由和根據。

 

三是探索能夠讓自我與(yu) 他者在對話中相互適應的包容性價(jia) 值表達話語框架。在這裏,“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古訓仍然具有現實意義(yi) 。同時,在國際的文化差異性背景下,有的時候,己所欲也不能隨意施於(yu) 人,因為(wei) 自己喜歡的也可能會(hui) 冒犯他人。

 

一言以蔽之,我們(men) 在國際交往中,要加強同情地理解,多從(cong) 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能隻顧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他者的利益,更不能為(wei) 了自身利益而侵犯他人的利益;不能隻顧自我的尊嚴(yan) 而輕視忽略他者的尊嚴(yan) ,更不能為(wei) 了自己的尊嚴(yan) 而侵犯他人的尊嚴(yan) 。

 

其次,國際交往應該遵循“和而不同”的價(jia) 值原則,唯有如此才有平等交往的可能性,否則相互之間的交往不是控製就是衝(chong) 突。實際上,和而不同不僅(jin) 是一種交往策略,而且是交往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

 

一是從(cong) 存在論的意義(yi) 上,如果按照海德格爾的話說,每個(ge) 人都是一個(ge) “此在”,那麽(me) 每個(ge) 不同的社會(hui) 文化傳(chuan) 統也是具有特殊境遇的曆史性存在。實際上,差異性是具有基礎性和本質意義(yi) 的狀態,“不同”或差異是任何存在的命定狀態,甚至在某種意義(yi) 上說是自然而然或天賦的權利。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ge) 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曆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xi) 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feng) 富多彩。”“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yu) 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jia) 值。”事實上,不僅(jin) 人類文明如此,自然界的生機勃勃也來自多樣性和差異性。差異的實體(ti) 性存在,沒有什麽(me) 高低之分。人們(men) 生活在不同的時空體(ti) 係中,有不同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麵對不同的挑戰,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在世界上存在許多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jia) 值觀,承認差異性和多元性是民主價(jia) 值的前提,也是自由價(jia) 值的前提,更是人權價(jia) 值的前提。每個(ge) 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人、每個(ge) 有特殊文化傳(chuan) 統的國家,都應該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

 

二是從(cong) 認識論的角度看,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每個(ge) 人的認識都是特殊的,也是有限的,那麽(me) 由人構成的任何社會(hui) 的文化傳(chuan) 統和價(jia) 值觀也都應該是特殊的、有限的。如果某個(ge) 人、某個(ge) 民族、某個(ge) 國家非要認定自己的認識和價(jia) 值觀就是普世價(jia) 值,那麽(me) 必定走向對其他人的否定或奴役。如果不承認他者的特殊性,那就是在否定他者,也是否定他者存在的意義(yi) 。人與(yu) 人肯定有差異,應該相互尊重;國家與(yu) 國家之間也有不同的利益,應該和諧共處。相互尊重差異和不同就能夠保持和諧的關(guan) 係;相反,如果非要每個(ge) 人都普遍一致,或者不承認其他國家的特殊關(guan) 切,必然產(chan) 生衝(chong) 突。

 

三是從(cong) 價(jia) 值論的角度看,“和而不同”也是有利於(yu) 全人類未來福祉的價(jia) 值原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理解了“和而不同”,就可以“從(cong) 不同的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ang) ”,從(cong) 而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推動共同發展。《國語·鄭語》有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就是說,不同的東(dong) 西彼此建立和諧的關(guan) 係,才能促進世界萬(wan) 物發展;如果都是同質性的東(dong) 西,世界就很難發展了。由此,我們(men) 就不難理解,中華民族為(wei) 什麽(me) 能夠創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的文明,正因為(wei) 中國人講究“和而不同”的價(jia) 值原則,中華民族才能夠融合為(wei) “多元一體(ti) ”的命運共同體(ti) 。另外,正因為(wei) 遵循“和而不同”的價(jia) 值原則,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廣泛吸收借鑒世界文化的優(you) 秀成果,大大激發了中華文化的創造活力。

 

毋庸諱言,中國人有自己特殊的價(jia) 值理想、價(jia) 值追求和價(jia) 值觀念,其他國家和民族亦是如此。由於(yu) 中國的價(jia) 值觀是基於(yu) 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演化鑄就的,反映著中華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的生命體(ti) 驗、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必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形態、內(nei) 涵和實質。從(cong) 大禹治水可以理解中國這個(ge) 以農(nong) 耕社會(hui) 為(wei) 主體(ti) 的民族對集體(ti) 與(yu) 合作的重視。麵對自然的挑戰,個(ge) 人隻有在集體(ti) 中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hui) 和力量。因此,中國人往往更多從(cong) 整體(ti) 優(you) 先於(yu) 局部、集體(ti) 優(you) 先於(yu) 個(ge) 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目的是在差異的前提下獲得和諧的秩序。如,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為(wei) 解決(jue) 社會(hui) 衝(chong) 突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又如,西方人更多從(cong) 個(ge) 人的角度去思考人權,而中國人更注重在群體(ti) 中尊重每個(ge) 個(ge) 人的權利,而不是單純從(cong) 某個(ge) 人的視角去看待這種“權利”,這就是中國人的“和諧價(jia) 值觀”。在中國人看來,如果以要求他者與(yu) 自身保持一致的方法處理權利的衝(chong) 突,會(hui) 進一步激化矛盾,造成更多、更大的衝(chong) 突,那就是“同而不和”的價(jia) 值原則;如果以相互尊重他者特殊性的方法處理權利衝(chong) 突,各自遵守自身權利的邊界,那就是“和而不同”的價(jia) 值原則。

 

再次,國際交往應該遵循通過相互交往而實現視野融合的原則,形成更具共識的價(jia) 值認識與(yu) 價(jia) 值理解。達成共識的起點應該是和而不同,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而不是消弭差異,壓製他者。尋求共識的過程是一個(ge) 曆史進步的過程,也是一個(ge) 相互溝通、相互學習(xi) 、相互借鑒的過程,從(cong) 而實現不斷超越當下的有限性而逐漸擴大共識的目的。作為(wei) 人類,我們(men) 肯定有共同價(jia) 值;但作為(wei) 不同的個(ge) 體(ti) 或群體(ti) ,我們(men) 對這些共同價(jia) 值可能會(hui) 有不同的理解。我們(men) 可以通過相互溝通、相互理解,不斷擴大價(jia) 值共識的廣度和深度。

 

因此,無論在世界觀的層次上還是在方法論的層次上,都不能把中國的“和而不同”的價(jia) 值觀視為(wei) 無原則的相互忍耐,更不能把這個(ge) 原則看作對不公正現象的妥協;相反地,主張“和而不同”的原則,恰恰是為(wei) 了抑製某些個(ge) 人或特殊利益集團,以自身權利的訴求侵害他人利益的衝(chong) 動,從(cong) 而達成相互尊重的狀態。老子說:“聖人之道,為(wei) 而不爭(zheng) 。”這就是說,人還是要做事,甚至要“競”,但不能通過強力損害他人、打擊他人。就國際關(guan) 係而言,“和而不同”的價(jia) 值原則才能抑製欺淩他國的“霸權”行為(wei) ,因為(wei) 和而不同的原則要求“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運用在國際關(guan) 係中,“和而不同”的價(jia) 值原則不僅(jin) 是保持社會(hui) 秩序的方法,也是維護國際公正和世界和平的路徑。在現實世界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關(guan) 鍵是如何處理和解決(jue) 矛盾關(guan) 係。那麽(me) 在人類社會(hui) 中,如何解決(jue) 矛盾呢?宋代哲學家張載指出:“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wei)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就是說,社會(hui) 許多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關(guan) 係,在社會(hui) 中人們(men) 就必然產(chan) 生利益衝(chong) 突,但是解決(jue) 衝(chong) 突的辦法是通過和解達到共生。

 

最後,國際交往中不應該搞雙重標準,這也是一個(ge) 重要的價(jia) 值原則。在當今世界,在仍然存在階級的社會(hui) 中,利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現實。每個(ge) 人都有自身的利益,每個(ge) 民族、每個(ge) 國家也都有自己的利益。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必須遵循基本的、共同的規範,才能保持正常的秩序。某些國家從(cong) 自身的利益和霸權的角度去看問題,采取的方法是要求別人按照自己說的去做,而不是按照自身正在做的去做。這就是說,我可以這樣做,你不能這樣做,你必須按照我的要求去做。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在國際交往中不能搞雙重標準,因為(wei) 雙重標準不是同情地理解,也不是和而不同,更不是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達成共識。按照同情地理解的原則,國際交往中應該相互尊重,應該正人先正己,應該嚴(yan) 於(yu) 律己、寬以待人。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則,國際交往中相互尊重對方的特殊性是為(wei) 了達成相互理解,實現和諧共處,而雙重標準則必然造成相互指責,從(cong) 而造成矛盾與(yu) 衝(chong) 突。按照超越自身有限性的原則,在國際交往中應該從(cong) 共識的角度對所有利益攸關(guan) 方一視同仁,而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通過雙重標準把價(jia) 值觀作為(wei) 打壓他國的武器。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