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誌氣、骨氣和底氣的價值根基 - 伟德平台体育

【王穎】誌氣、骨氣和底氣的價值根基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9-14 21:32:38
標簽:底氣、誌氣、骨氣

誌氣、骨氣和底氣的價(jia) 值根基

作者:王穎(北京青少年教育與(yu) 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初十日辛酉

          耶穌2022年9月5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多個(ge) 重要場合的重要講話中殷切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和底氣”,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鋒力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推崇在做人上的誌氣、骨氣和底氣,並由此形成了以自強、自尊和自信為(wei) 底色的立身處世價(jia) 值觀。

 

誌氣的要義(yi) 是自強

 

“誌,意也。”誌的本義(yi) 是意念和心情,其“根於(yu) 心”,是對既定目標強烈而持續的向慕和憧憬。“誌者,在心向慕之謂也。”由此引申出願望、誌向和目標義(yi) 。誌氣,就是踐行並實現誌向的決(jue) 心和勇氣。

 

首先,誌氣中蘊含著不甘人後、積極作為(wei) 的進取精神。誌向的確立,使人生具有了明確的奮鬥方向和目標,“心之正麵全向那裏去”“一直去求討要,必得這個(ge) 物事”。“全向”“求討要”和“必得”,鮮明反映了人在麵向和追求理想信念時所具有的主動姿態和堅決(jue) 意誌。這一表現顯然有利於(yu) 人之成長以及事業(ye) 成功。“把誌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誌氣之根基在於(yu) 立誌。“夫誌,氣之帥也。”“有誌則氣不衰。”做人做事要先立誌,尤其要立高遠明確之誌;並且為(wei) 了說明立誌之重要性,還把立誌與(yu) 成功直接聯係在一起,強調有誌者事竟成,功崇惟誌。

 

其次,誌氣還體(ti) 現在依靠自身力量去實現理想信念,而不是仰望命運或他人。在中華民族的價(jia) 值觀中,無論是西周初年對“敬事”的極盡倡導,孔子、孟子為(wei) 天命人力劃定作用範圍,還是墨子力主成事由力,非有其命,荀子力倡“從(cong) 天而頌之,孰與(yu) 製天命而用之”,實際上都是在強調人力的重要性,凸顯人自身的能動性。這一價(jia) 值觀投射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就形成了“恃人不如自恃,求諸人不如求諸己”的主動行為(wei) 原則以及自強堅毅的處事方式。所謂堅毅,就是麵對困難時不順受,不怨天不尤人,突出表現為(wei) 越是艱險越向前,不達目的決(jue) 不罷休的堅忍不拔與(yu) 勇往直前。無論是利用自然、改造社會(hui) 還是加強修養(yang) 、成就事業(ye) ,必然會(hui) 遇到各種難題。自強堅毅的人,不僅(jin) 不會(hui) 畏懼退縮,反而會(hui) “借困衡為(wei) 砥礪”,變被動為(wei) 主動。故人們(men) 視堅毅為(wei) 承擔重任、實現誌向的先決(jue) 條件,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自勉。

 

骨氣的內(nei) 核是自尊

 

骨的本義(yi) 就是骨頭。“骨,肉之覈也。”“覈,實也。肉中骨曰覈。”覈,核也,指人和動物體(ti) 內(nei) 的堅硬組織。因為(wei) 骨有支撐作用,故用來比喻人剛強不屈的品格和操守。這一層含義(yi) 也常用“骨直”或“骨氣”來表達。

 

骨氣集中反映了人對自我價(jia) 值和人格的尊重、肯定。要求麵對外強時勇敢坦然,“不畏強禦”“勇而不避難”,反對奴顏婢膝以刻意逢迎,畏縮膽怯以苟且屈從(cong) 。在人我關(guan) 係中,自尊才是獲得他人尊重的必要前提。“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同時,決(jue) 定自己態度和行為(wei) 的根本要素,也不是對方所展現出的強大與(yu) 暴力,而是義(yi)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wan) 人,吾往矣。”這種由堅持道義(yi) 而激發出的勇敢,與(yu) 血氣之小勇根本不同,乃是大勇真勇士君子之勇。不僅(jin) 如此,麵對強禦而展現出勇敢剛強,更是維護正義(yi) 的必要武器,“怯者召侮之媒”,故人們(men) 非常反對刻意展示自身弱小以乞求他人同情可憐的舉(ju) 動,斥之為(wei) 自輕自賤。

 

骨氣強調對自身理想信念的珍視、維護,倡導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自期。這一堅守表現在政治道德領域,稱為(wei) 氣節。其表現形式有多種,如清介自守,窮不易誌,臨(lin) 難不失德等。雖然層次不同,但內(nei) 蘊的自愛自重、剛正威嚴(yan) 的精神品格則具有一致性,故無論是楊震“暮夜卻金”,貧者寧可餓死也不受“嗟來之食”,還是蘇武牧羊北海十九載,都贏得了人們(men) 的普遍讚譽和高度評價(jia) 。其中,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尤為(wei) 考驗一個(ge) 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操守。在誌士仁人看來,生命有限而氣節千載,因此,他們(men) 為(wei) 了追求正義(yi) 和真理,為(wei) 了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勇於(yu) 犧牲。

 

底氣的實質是自信

 

“底,山居也。一曰下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山當作止,字之誤也。”“下為(wei) 底,上為(wei) 蓋。”可見,底的本義(yi) 是指居住、停止的地方,也表示物體(ti) 的最下麵部分。由此引申出根基、基礎之義(yi) 。底氣,就是建立在此根基、基礎上的積極信念,其中包含著對自身能力與(yu) 價(jia) 值的評估與(yu) 肯定。人們(men) 相信在提升自我能力,堅定理想信念方麵,自身能發揮深刻影響。勤學與(yu) 勤勞就是實現這一影響的兩(liang) 種重要方式。

 

勤學能讓人益智明理,修身養(yang) 德;實現由愚而智,由昏而明,由柔而強的蛻變。學作為(wei) 一項活動,無論智愚均可平等參與(yu) ,而且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特別是勤能補拙,即使天賦不足也可憑此補救,“百倍其功,終必有成”。故勤學必得刻苦。一要堅持不懈。隻有經過日積月累的長期積澱,才能由量變到質變。“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二要超常付出。即對絕大多數人或者通常作法的超越。為(wei) 此,人們(men) 曆來高度評價(jia) “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的強烈向學精神,敬佩其對生理限度的挑戰以及對窮窘困頓的克服。

 

勞動創造價(jia) 值,讓人過上美好生活。首先,勞動能提升人在自然、社會(hui) 中的主動地位。通過勞動實踐,一方麵能檢驗和辨析已有學習(xi) 成果,從(cong) 而去偽(wei) 存真、去粗取精,鞏固真理性認識;另一方麵又能不斷吸收新知識養(yang) 成新技能,深化對自然規律和社會(hui) 發展趨勢的科學認知,從(cong) 而促進和實現自我力量的開發、超越與(yu) 肯認。其次,勞動能為(wei) 立身、興(xing) 家、強國奠定雄厚基礎。長期的勞動實踐和勞動回報,使人們(men) 深刻認識到勤勞是“治生之本”“治生之道”。唯有勤勞才能源源不斷地創造物質財富,“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因此,我國曆代勞動人民都以勤勞為(wei) 榮,以懶惰為(wei) 恥。不僅(jin) 大力宣揚“一日之計在於(yu) 晨,一生之計在於(yu) 勤”的價(jia) 值觀,肯定和鼓勵追求“隻可過於(yu) 勤勞,不可失之怠惰”的勞動態度,而且積極培養(yang) 子孫後代吃苦耐勞、盡心做事的勤勞品格。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