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岩書(shu) 院:北宋名臣包拯創建的書(shu) 院
作者:王琪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初七日戊午
耶穌2022年9月2日
星岩書(shu) 院位於(yu) 廣東(dong) 肇慶,為(wei) 北宋名臣包拯於(yu) 公元1041年所建,是西江流域興(xing) 建最早的書(shu) 院,至今已有千年傳(chuan) 承。包拯被世人尊稱為(wei) “包公”“包青天”,一生俯身為(wei) 民、剛正不阿,其所創辦的星岩書(shu) 院也深深地打上了“清心為(wei) 民”的文化品格,閃耀於(yu) 西江流域賡續千年的文脈傳(chuan) 承之中。
“包公治端”:生活生產(chan) 與(yu) 文化建設並重
公元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軍(jun) 州事,決(jue) 定興(xing) 教育以開啟民智、暢文化以促進融合,選址城北寶月台創辦了星岩書(shu) 院,“四麵荷花,星岩拱峙”“臨(lin) 碧沼可觀魚,坐石墩可望月”,山水相伴之間學子更能靜心思學。
包拯唯一的傳(chuan) 世詩作就是寫(xie) 於(yu) 端州,名為(wei) 《書(shu) 端州郡齋壁》,其開篇兩(liang) 句“清心為(wei) 治本,直道是身謀”無疑就是他個(ge) 人的真實寫(xie) 照。包拯入治端州的時候已年屆不惑,但躬身為(wei) 民、清正廉潔的本色和初心不改。據史料記載,宋時端州為(wei) 偏荒之地,經濟落後、民生凋敝,百姓常受“春瘴”和水患之苦。為(wei) 此,包拯一方麵帶領百姓“鑿井治瘴”,以清潔水源根治瘴癘,留下一座座“包公井”;另一方麵在城郊開渠鑿池、興(xing) 修水利並開墾荒地,防治水患的同時發展生產(chan) ,極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條件。
包拯在解民憂、除民患的同時也在關(guan) 注另外一個(ge) 問題,那就是對當地百姓的教化和文化啟蒙。古代端州作為(wei) “南蠻”之地,遠離中原文化,常有“殺人祀鬼、巫覡挾邪術害人”陋俗,且一直未有官學,隻有零星的私塾和家庭延師教子,興(xing) 學重教、興(xing) 文化人迫在眉睫。包拯的“文化治端”采取了諸多舉(ju) 措,最重要的就是創辦了半官學形式的星岩書(shu) 院,讓私塾優(you) 秀的子弟能夠通過入讀書(shu) 院接受進一步的教育,著力培養(yang) 嶺南的地方人才。為(wei) 了辦好書(shu) 院,包拯不但自己捐俸辦學,還聘請了鹹平元年進士、曾兩(liang) 度擔任端州刺史的梁燮任書(shu) 院掌教並主講督課,一時間書(shu) 院學子匯聚、學習(xi) 氣氛濃厚,所謂“朗朗經聲明月上,入門疑聽課書(shu) 聲”。除了創辦星岩書(shu) 院,包拯還創辦了文昌宮以興(xing) 儒學,有崇文尚德、教化時人之意。
“包公治端”雖然隻有短短不到3年的時間,但是措施得當、成效顯著,且生活生產(chan) 與(yu) 文化建設並重,極大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民心為(wei) 之一聚。
幾度滄桑輪轉成為(wei) 文化教育基地
星岩書(shu) 院幾度滄桑輪轉,先是於(yu) 北宋元豐(feng) 年間經知州王洎已改名為(wei) “西石頭庵”,後於(yu) 南宋淳熙年間由高要人黃執矩複名;明朝萬(wan) 曆年間,肇慶知府張一棟在星岩書(shu) 院舊址建觀音殿、殿後建樓稱為(wei) 太和閣以作禪用。
直至進入清代,隨著包拯的“青天之名”日盛,作為(wei) 其文化遺澤的星岩書(shu) 院也日益受到世人的瞻仰和重視,不但有增建、修葺的廳堂院所,“星岩書(shu) 院”之名也一度得以重現。康熙年間,高要知縣王有芳在觀音殿西側(ce) 建“包公祠”以紀念包拯;鹹豐(feng) 年間,知府郭汝城收沒觀音殿並複建書(shu) 院名為(wei) “龍圖書(shu) 院”,正廳塑包拯像,兩(liang) 旁為(wei) 學舍,改禪歸儒,“忱足以上追乎名臣,而不愧乎宋之龍圖”;同治年間,高要學者彭泰來認為(wei) 包拯任龍圖閣直學士是從(cong) 端州離任之後的事,以“龍圖”命名書(shu) 院不妥,於(yu) 是複名“星岩書(shu) 院”,由肇羅道蔡燮題額,此時書(shu) 院內(nei) 設有院長室、眾(zhong) 綠廳、強學堂和齋堂,而且這四處建築的楹聯都由當時的朝廷高官、書(shu) 法家題寫(xie) ;光緒年間,先有知府張曾敭重修書(shu) 院,增建齋舍、講堂,購置書(shu) 籍,後書(shu) 院舊址設師範傳(chuan) 習(xi) 所,翌年改為(wei) 法政傳(chuan) 習(xi) 所;光緒三十四年,改辦高要闔邑公立中學堂。
新中國成立之後,先是在1950年於(yu) 書(shu) 院舊址設立高要縣第一中學,後於(yu) 1953年遷址並改稱為(wei) 肇慶市第一中學至今。日月不居、珠流璧轉,於(yu) 千年文脈涵養(yang) 中的星岩書(shu) 院展現出曆久彌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融入當下吐露時代芳華:賡續書(shu) 院傳(chuan) 承的肇慶市第一中學作為(wei) 國家級示範高中,桃李芬芳、清風育人;於(yu) 2017年揭牌重建的星岩書(shu) 院“遵行古訓”,秉承以文化人,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宣傳(chuan) 和培育基地、廉潔文化教育基地。
西江流域的人才培養(yang) 搖籃
星岩書(shu) 院自包拯創建之後,於(yu) 曆史的長河中演進賡續,幾度易名、儒釋皆用,但以文化人、教育世人的初心宗旨始終不變,名師匯聚、博育良才,文人雅士吟詩相頌,成為(wei) 西江流域的文化傳(chuan) 播陣地、人才培養(yang) 搖籃。
星岩書(shu) 院匯良師育梁才,尤以清朝為(wei) 盛。前述的光緒年間知府張曾敭除了重修星岩書(shu) 院,還親(qin) 自主講課程,章程課文設置為(wei) 官課1次,對取得超等、特等和“上取”“中取”成績生徒均從(cong) 優(you) 酌給獎賞;師課2次,“上取”亦給獎賞。光緒二十二年,三甲進士、名噪一時的積學之士陶邵學任星岩書(shu) 院主講,連任8年,“培養(yang) 士風、磨礪‘實學’”,培養(yang) 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樹立了嚴(yan) 謹的學風,使得書(shu) 院名聲大噪,與(yu) 端溪書(shu) 院並稱於(yu) 時。此外,著名文士李光廷、張午橋、方睿師也曾主講星岩書(shu) 院。書(shu) 院培養(yang) 的很多學生不但學識敦厚,而且秉承了包拯的剛正品性,入仕後敢於(yu) 直陳時弊、為(wei) 民請命。書(shu) 院學子蘇廷魁為(wei) 道光年間進士,後任福建道監察禦史,為(wei) 官耿直、敢言敢為(wei) ,曾上疏道光皇帝力陳時弊,“力數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jun) 機大臣穆彰阿的罪責,請立罷黜,並要求皇帝下‘罪己詔’,以開直諫之路”。蘇廷魁還曾先後在廣州越華書(shu) 院、肇慶端溪書(shu) 院講學,傾(qing) 其所學、誨人不倦。
星岩書(shu) 院因其濃鬱獨特的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品性、清新優(you) 美的自然環境,引得文人雅士吟詩相頌、蔚為(wei) 大觀。明代有黎遂球的《登寶月台》、陳子壯的《寶月台》等詩歌傳(chuan) 世;清代梁鼎芬為(wei) 星岩書(shu) 院眾(zhong) 綠廳題聯“招邀數君子,沉醉萬(wan) 荷花”,又有“切雲(yun) 明月修奇服,苦茗青燈要此時”,皆為(wei) 佳作……據相關(guan) 資料統計,僅(jin) 在清代有關(guan) 星岩書(shu) 院的詩文就有近20餘(yu) 篇,其中不乏袁枚(《遊端州寶月台記》)等大家之筆。到了當代,“包公治端”、辦學興(xing) 教的故事也產(chan) 生了全新的演繹方式:2017年,全國首部全景式“包公”題材大型原創廉政音樂(le) 劇《青天之端》上演,生動演繹了包拯在端州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動人故事,引發觀演群眾(zhong) 的強烈共鳴。
龍圖肇始、文脈相承,延續千年的星岩書(shu) 院無疑是曆史饋贈給我們(men) 的寶貴文化財富。站在如今的寶月台上,看著一池荷花、滿堂盛景,遙想千年前於(yu) 蠻荒之地躬身辦學的包拯,時光流轉間於(yu) 書(shu) 院專(zhuan) 心治學、靜心思學的文士學子,仿佛時光從(cong) 未走遠……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