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倩】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欄目:光明日報儒家經典解讀係列
發布時間:2022-08-27 17:12:20
標簽: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之所興(xing) 在順民心

作者:王曼倩(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初六日戊午

          耶穌2022年7月4日

 

【光明論壇·溫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誕辰120周年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引用了《管子》中的話“政之所興(xing) 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指出“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是我們(men) 黨(dang) 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men) 黨(dang) 區別於(yu) 其他一切政黨(dang) 的根本標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貫堅持、反複強調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近日,《求是》雜誌刊發了總書(shu) 記的重要文章《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ye) 發展》,對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ye) 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總書(shu) 記還引用《禮記》中孔子關(guan) 於(yu) 為(wei) 政的名句“古之為(wei) 政,愛人為(wei) 大”,用以強調中國曆來重視對人的尊重和關(guan) 懷。

 

尊重人和關(guan) 懷人是定國安邦的堅實基礎。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很早就開始發現人的價(jia) 值,尊重人作為(wei) 自在主體(ti) 的道德資格,並將“愛人”與(yu) 國家的合法性聯係起來。《孝經》記載,孔子曾說“天地之性,人為(wei) 貴”,儒家一直將人視為(wei) 最為(wei) 寶貴的。《尚書(shu) 》雲(yun) “惟天地萬(wan) 物父母,惟人萬(wan) 物之靈”,說明人具有精神性和智慧性,是天地萬(wan) 物之間最高貴的生命。荀子指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yi) ,故最為(wei) 天下貴也”,人具有德性獲得了尊嚴(yan) 因而高貴。尊重人的價(jia) 值對中國傳(chuan) 統政治觀念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西周時期,“天民合一”的天命觀將民心向背視為(wei) 天意的展現,為(wei) 政者必須對民意民心具有敬畏之心。《尚書(shu) 》雲(yun)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不能輕視人民,人民是國家的根基,隻有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朱熹在給《孟子》“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作注時說“國以民為(wei) 本,社稷亦為(wei) 民而立”。隻有重視民心、民意,體(ti) 察民情、推行仁政,國家才能穩固。

 

尊重人和關(guan) 懷人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內(nei) 容。尊重人的價(jia) 值必然要求關(guan) 懷人的福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直強調愛民濟眾(zhong) 是治國的重要內(nei) 容,注重養(yang) 民、富民,矜恤弱者。仁者愛人,弟子樊遲曾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可見“愛人”是對仁的直接詮釋。“愛人”就是愛自己、愛他人、愛大家。孔子將“愛人”放在為(wei) 政之首,對治國提出愛民濟眾(zhong) 的政治道德要求。在治國策略上,要注重養(yang) 民、富民,重視民力。荀子說“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管仲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隻有國民富裕,國家才能強盛。理學家程頤說“為(wei) 民立君,所以養(yang) 之也。養(yang) 民之道,在愛其力”,養(yang) 民才能民力充足,維護社會(hui) 秩序的穩定。

 

尊重人和關(guan) 懷人最重要的是躬行踐履。尊重人和關(guan) 懷人不是抽象的空洞理念,而是需要身體(ti) 力行的道德實踐。孔子提出“仁”,闡發的是做人的道理和人與(yu) 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克己複禮為(wei) 仁”,人隻有通過約束個(ge) 人私欲的德性自覺和實踐努力,才能實現仁愛。具體(ti) 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自己之心體(ti) 諒他人之心、實現愛人與(yu) 愛己的和諧統一,是仁愛的實踐方法。“仁”首先是內(nei) 在於(yu) 人的道德品質,要從(cong) 自身開始實踐。孟子說“仁,人心也;義(yi) ,人路也”,按照禮的規範行事、有所取舍是人在道德修養(yang) 上的實踐路徑。“仁”更要求為(wei) 政者把仁愛普惠於(yu) 天下民眾(zhong) ,在政治實踐中實現天下大同。《禮記》雲(yun)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追求實現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le) 業(ye) ,沒有差異、沒有戰爭(zheng) 的大同世界是實踐“仁”的最終歸途。孟子說“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如果為(wei) 政者落實愛民、養(yang) 民,使百姓獲得生存資源,接受教育,安定地生產(chan) 、生活,就能統一天下,誰都抵擋不了。

 

嗬護人的生命、價(jia) 值和尊嚴(yan) ,始終是中國傳(chuan) 統治國為(wei) 政的高尚追求。然而,這些治國理念和美好願望卻沒有轉化為(wei) 人人享有的人權。在封建傳(chuan) 統下,古代先賢將對人的尊重和關(guan) 懷寄托於(yu) 君主和少數為(wei) 政者的道德操守,殊不知離開了民主和法治的保障,人權也終將失落。人權不是裝飾品,而是需要不斷實踐的。在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道路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不斷實現生存權、發展權和其他各項基本權利。在新征程上,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斷推進我國的人權事業(ye) 發展,中國人民一定能把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不斷推向前進。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