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麗(li) 】天以新為(wei) 運,人以新為(wei) 生
作者:韓燕麗(li) (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dang) 校〔行政學院〕基地研究員、山東(dong) 省政德與(yu) 廉潔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十三日乙未
耶穌2022年8月10日
【光明論壇·溫故】
近日,《求是》雜誌刊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文章,題目為(wei)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文章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天以新為(wei) 運,人以新為(wei) 生”,強調“要實事求是分析變和不變,與(yu) 時俱進審視我們(men) 的理論,該堅持的堅持,該調整的調整,該創新的創新,決(jue) 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天以新為(wei) 運,人以新為(wei) 生”出自清末譚嗣同寫(xie) 的《報貝元徵書(shu) 》。貝元徵即貝允昕,元徵為(wei) 其字,貝允昕與(yu) 譚嗣同既是湖南瀏陽同鄉(xiang) ,亦為(wei) 誌趣相投的好友,曾積極支持戊戌變法和維新運動。譚嗣同在信中提到:“夫大《易》觀象,變動不居,四序相宜,匪用其故。天以新為(wei) 運,人以新為(wei) 生。湯以日新為(wei) 三省,孔以日新為(wei) 盛德,川上逝者之歎,水哉水哉之取,惟日新故也。”作為(wei) 維新派的代表人物,譚嗣同在文章中從(cong) 《周易》談起,反對受封建統治階級擁護的“天不變道亦不變”思想,用一“新”字,來說明從(cong) “天”到“人”的世間萬(wan) 物,自古以來都以權達變,用創新來適應變化,以創新來引領發展,由此表達自己堅定不移求新求變、追求進步的觀點。
求新蘊含著生機與(yu) 興(xing) 旺。“新”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取木也”,意為(wei) 砍掉樹上之舊枝,才可於(yu) 斷處發新芽。“新”與(yu) “初”意思相似,均為(wei) 會(hui) 意字,即如章太炎所說“衣之始裁謂之‘初’,木之始伐謂之‘新’”。作為(wei) 群經之首的《周易》,通過“革”卦、“鼎”卦,把對新的闡釋從(cong) 自然變化上升到了哲學層麵。《易傳(chuan) 》解《周易》,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即“革故鼎新”的出處,之所以用“鼎”來連接“故”與(yu) “新”,因“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北宋程頤在《伊川易傳(chuan) 》中解釋得更為(wei) 清晰明了:“鼎之為(wei) 用,所以革物也,變腥而為(wei) 熟,易堅而為(wei) 柔,水火不可同處也,能使相合為(wei) 用而不相害,是能革物也,鼎所以次革也。”意指“鼎”因其“革物”方可“取新”。吐故納新本就是一體(ti) 兩(liang) 麵,兩(liang) 者不斷更迭,亦不斷轉換。清代“乾隆三大家”之一趙翼就用七絕“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zheng) 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生動描繪了這種新故交替中推陳出新的意蘊。
求新蘊含著積極與(yu) 向上。譚嗣同在信中提到“湯以日新為(wei) 三省”,說的是《禮紀·大學》中記載的“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湯在盆上鐫刻下這三句銘詞,用“日新”這一雙關(guan) 語,提醒自己日日反省、不斷革新。《禮紀·大學》隨後又言“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凡是品德高尚的人無不追求“止於(yu) 至善”的最高境界,其意即把“自新”這一求新的實踐過程上升為(wei) 人們(men) 向上向善的共同終極價(jia) 值追求。“日新”自此為(wei) 國人所重視及推崇,孫中山先生甚至自號“日新”,經粵語英語往複轉譯,即為(wei) 大家熟知的“逸仙”。但“日新”何其難,非常人所能及,其中不僅(jin) 需要鮮明的革新態度,更需要堅定的革新意誌,正如孔子在《易傳(chuan) ·係辭傳(chuan) 上》中所言“日新之謂盛德”,堅定不移求新,日複一日革新,本身是崇高之品德。
求新蘊含著改革與(yu) 發展。對於(yu) 國家和民族而言,敢於(yu) 改革、富於(yu) 創新是進步發展的不竭動力。《詩經·大雅·文王》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說的就是周文王姬昌始終秉持“維新”之誌,克服父喪(sang) 、子亡、身囚等重重困境,積畢生之心血,率領西北“舊邦”迅速崛起,為(wei) 周朝奠定800年之基業(ye) 。追溯到商朝又何嚐不是如此,商鞅在《商君書(shu) ·開塞》中提到“聖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後於(yu) 時,修今則塞於(yu) 勢”,聖人不效法古代、不囿於(yu) 現狀,即是表達了變法與(yu) 革新的重要性。韓非子也說:“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wei) 之備。”這種求變創新的文化基因已經深深根植在中華民族的血液傳(chuan) 承中。晚清李鴻章亦引用《易傳(chuan) ·係辭傳(chuan) 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來反對因循守舊,力證四麵楚歌、江河日下的晚清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變革創新。
放眼世界各國,經濟強國無一不是創新強國,凡是創新動力澎湃的國家,發展活力就會(hui) 持續激發,現代化高潮就會(hui) 快速興(xing) 起。曆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創新能力強不強,直接影響到我們(men) 能不能抓住戰略機遇期、發展能不能趕上時代步伐、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能不能如期實現。當前,麵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交織的複雜局麵,必須敢於(yu) 創新、勇於(yu) 變革,把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讓創新成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下好這步“先手棋”,才可搶占先機、贏得優(you) 勢、決(jue) 勝未來。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