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懷宏作者簡介:何懷宏,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江西樟樹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契約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正義(yi) ──羅爾斯正義(yi) 論中的曆史與(yu) 理性》,《良心論──傳(chuan) 統良知的社會(hui) 轉化》,《世襲社會(hui) 及其解體(ti) ──中國曆史上的春秋時代》,《底線倫(lun) 理》,《選舉(ju) 社會(hui) 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曆史的一種社會(hui) 學闡釋》,《道德·上帝與(yu) 人》,《新綱常:探討中國社會(hui) 的道德根基》等。 |
我們(men) 想要怎樣的人類文明?
作者:何懷宏(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特聘首席教授)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初八日庚寅
耶穌2022年8月5日
如果對人類文明的開始一端和現代一端進行比較,人類在現代的確取得了前人難以想象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物質和科技方麵。但也有一個(ge) 具有挑戰性的根本問題:物質文明本是基礎,也的確是必須優(you) 先滿足、絕不可缺的,但這基礎到了現代卻變成上層建築和最高的價(jia) 值目標,似乎所有成就都需要通過物質收益來衡量,人類所有聰明才智都需要投入在促進物質成就的事業(ye) 上。如果提升人的控物能力和物質生活水平成為(wei) 最高目標乃至全部,那麽(me) 人何以為(wei) 人,何以區別於(yu) 動物,乃至如何區別於(yu) 文明狀態前的原始人?亦即:文明何以為(wei) 文明?
“文明”是什麽(me) ?
就“文明”的概念來說,中西方對“文明”本義(yi) 的初始理解並沒有太大差異,均指某種開化狀態,即脫離了野蠻和蒙昧狀態的物質昌明、知識普及、政治秩序和精神成形的狀態。
中國古代先賢很早就為(wei) “文明”的豐(feng) 富含義(yi) 做出貢獻。僅(jin) 就《周易》而言,《大有》一卦的《彖》曰:“其德剛健而文明”。釋《明夷》一卦的《彖》曰:“內(nei) 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同人》《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這是從(cong) 個(ge) 人德性所言的“文明”。同時也有將此“文明”之德引申、教化、推廣到天下的意義(yi) ,如《革》卦《彖》曰:“文明以說,大亨以正。”《乾》卦《文言》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賁》卦《彖》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已經頗有今天“文明”“開化”的意味,但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文明的核心主要是人文精神和德性的推廣和化成,不直接涉及物質和政治的文明。也就是說,文明應該是全麵的,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在其開端期的曆史演變,也大致是遵循這樣一種從(cong) 物質基礎到政治秩序,再到精神創造的過程和節律。
南京夫子廟小學新生行古禮。記者泱波攝
從(cong) 文明的現代一端看,自地理大發現起,尤其是工業(ye) 革命、交往便利以來,人類整體(ti) 進入了全球化文明的時代,一些原始的部族都被納入其中,而其他非西方文明也大致認同了以經濟和技術為(wei) 先的現代文明發展方向。
進入現代工業(ye) 文明,尤其是當前高科技文明階段,雖然人類的控物能力和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精神和道德自控能力卻沒有相應提升,或者說大幅提高和持續完善是人性所難能的。但人類還能夠思考和反省,可以對自己的價(jia) 值追求和行為(wei) 方式有所調整。
這也是我寫(xie) 作《文明的兩(liang) 端》一書(shu) 的初衷。因為(wei) 麵對當前世界的危機,人類到了需要深入反省的時刻,而一個(ge) 恰當的反省角度是文明的兩(liang) 端,即文明的開始一端和的現代一端。開始一端是指人類將要進入文明和進入之後一直到物質基礎、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態基本確立,即幾大文明的根本價(jia) 值觀開始分流的一段時間;現代一端是指人類進入思想啟蒙和工業(ye) 文明以來的時代,尤其是進入高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代。
文明的兩(liang) 端
人類的曆史比較長,有數百萬(wan) 年之久;但人類文明的曆史並不長,僅(jin) 一萬(wan) 餘(yu) 年。可以說直到一萬(wan) 多年前,人類的一些群體(ti) 才不約而同地開始在世界的大河流域種植和畜牧,進入了以農(nong) 業(ye) 文明為(wei) 標誌的物質文明。五千多年前,人類又進入了政治文明。約兩(liang) 千五百多年至三千年前,又不約而同地創建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價(jia) 值係統。
在文明前端八千多年的曆史中,雖然人類各文明是基本分離的,但卻有許多共同特征,如對物質基礎的重視、對神靈的信仰、對武力的崇拜等。但到了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公元前500年前後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化突破現象),隨著精神創造成為(wei) 影響各大文明的主導價(jia) 值,不同文明之間出現了明顯差異,如古希臘的混合政治和卓越中道、中國的聖賢政治和道德人文、中東(dong) 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所帶來的一神教、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和佛教等,也就有了東(dong) 西方文明的明顯分野。到了近代,各文明形態大規模相遇,出現了相互碰撞和衝(chong) 擊。由此可見,人類文明的全部曆史出現了“同—異—同”的分合過程。而這背後的動因,是一種“物質是基礎、價(jia) 值是主導、政治是關(guan) 鍵”的邏輯在起作用。
遊客在孔子博物館欣賞全息孔子宣傳(chuan) 片。發郭誌華攝
人類文明的兩(liang) 端有其“相通”的一麵,如在主導價(jia) 值上,都甚為(wei) 注意人的控物能力的發展和社會(hui) 物質生活的提升。近代以來,人類世界有一種從(cong) 梁漱溟所說的“東(dong) 西殊途”到後來“無問西東(dong) ”的變化,即無論東(dong) 方西方,民族國家大都以經濟發展為(wei) 中心,以技術作為(wei) 經濟的火車頭。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數十年來經濟崛起的奇跡,就得益於(yu) 這種主導價(jia) 值的變化,以及中國人在幾千年裏形成的勤勞、節儉(jian) 、重視教育和善於(yu) 學習(xi) 的德性。對民意的尊重使民間的“小傳(chuan) 統”翻轉成為(wei) 社會(hui) 的“大傳(chuan) 統”。
但文明的兩(liang) 端也有許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yu) ,物質追求在文明的開端主要作為(wei) 一種基礎性建設,而在現代卻似乎成了主要或最高的追求。此外,我們(men) 也不能忽視文明的中段,各大文明有了實踐自己價(jia) 值追求的兩(liang) 三千年曆史,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傳(chuan) 統。即使現代化的價(jia) 值目標相同,實現這一目標的道路也是相當不同的。通往富強的道路並不是隻有一條道路。
在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文明從(cong) 很早就以其特有的大規模和連續性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作為(wei) 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人口群體(ti) ,它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一步也沒有缺位,甚至還曾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中國自三千年前開始的從(cong) “周文”到“漢製”的精神和政製演變,開辟了一條從(cong) “世襲社會(hui) ”到“古代選舉(ju) 社會(hui) ”的穩定道路(詳可參見拙著《世襲社會(hui) 》《選舉(ju) 社會(hui) 》)。
“文明”的全麵內(nei) 容
現代文明創造了科技和經濟奇跡,但也帶來了隱憂,甚至讓人擔心:文明會(hui) 不會(hui) 以物質始而以物欲終?在為(wei) 物質成就和物質生活改善欣喜之餘(yu) ,我們(men) 也的確看到了物欲流行、功利滔滔,價(jia) 值追求變得單一,精神生活變得貧乏,常常不將獲得的物質財富和它帶來的自由閑暇時間用於(yu) 精神和藝術的發展。人本來是通過自己的精神和智慧才脫離動物界的,他卻又回到了僅(jin) 為(wei) 逐物的動物性追求。
這種價(jia) 值追求不僅(jin) 讓人類無法體(ti) 現自己特有精神價(jia) 值,還帶來許多現實的危險和挑戰,如環境汙染、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外部問題,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所帶來的內(nei) 部問題。人會(hui) 不會(hui) 被從(cong) 根本上被改變乃至被替代?擁有了高科技能力和大規模殺人武器的戰爭(zheng) 陰影是否始終籠罩在人類頭頂?這也是我在《人類還有未來嗎》一書(shu) 中憂慮的問題。
觀眾(zhong) 在第四屆全球人工智能產(chan) 品應用博覽會(hui) 上參觀智能機器人表演。發翟慧勇攝
人類大概到了一個(ge) 亟需反省的時刻。而反省首先是提問,所以在《文明的兩(liang) 端》一書(shu) 中,我不斷向那些為(wei) 技術的飛躍發展,以及自信這發展始終是對文明的促進而歡欣鼓舞的朋友提問:“是否要弄清‘文明’概念的全麵含義(yi) ?我們(men) 究竟想要怎樣的文明,是否隻是物質的文明以及技術、經濟的不斷增長?人類脫離動物界難道隻是想把對動物和外物的控製能力提高到極致?技術發展是否一定會(hui) 促進整個(ge) 文明的繁榮,會(hui) 否帶來危機?處在文明曆史後端的人類前景和出路何在?我們(men) 如何走出韋伯所說的由物欲和控物能力共同打製的‘鐵籠’?如果說在文明的前端,古人幾乎不得不竭盡全力於(yu) 物質能量的獲取以滿足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今人是否還有必要為(wei) 控物能力和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而竭盡全力?如此將帶來怎樣的危險?”
我希望這些問題能引起人們(men) 的注意和警醒,從(cong) 而能夠廣泛和深入地思考人類文明的方向,思考人類的價(jia) 值追求體(ti) 係,也思考我們(men) 的自控能力和規範體(ti) 係,進而調整我們(men) 的行為(wei) 和生活方式。(完)
作者簡介:
何懷宏,195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wei) 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特聘首席教授。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廣義(yi) 的倫(lun) 理學(包括政治哲學、人生哲學)以及中國社會(hui) 曆史與(yu) 當代中國,西方經典的引介者和中國倫(lun) 理道德重建問題的奠基人,曾獲第九屆和第十七屆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文津圖書(shu) 獎”,首屆正則国际1946伟德獎。代表性著作有《世襲社會(hui) 》《選舉(ju) 社會(hui) 》《良心論》《僅(jin) 此一生》《人類還有未來嗎》等,主要譯著有《正義(yi) 論》(合譯)、《沉思錄》和《無政府、國家與(yu) 烏(wu) 托邦》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