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的文學史價(jia) 值
作者:王彬(曲阜師範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十一日癸巳
耶穌2022年8月8日
《四庫全書(shu) 總目》卷191集部總集類“存目一”著錄《大全賦會(hui) 》50卷:“不著編輯者名氏,皆南宋程試之文。案宋禮部科舉(ju) 條例,凡賦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韻八字,一平一仄相間,即依次用;若官韻八字平仄不相間,即不依次用。”《大全賦會(hui) 》所收作品皆為(wei) “南宋程試之文”,而宋代科舉(ju) 所考之賦實為(wei) 律體(ti) 。由此可知,《大全賦會(hui) 》是一部收錄南宋律賦的文學總集。
據《四庫全書(shu) 總目》自注,四庫館臣所見《大全賦會(hui) 》為(wei) 永樂(le) 大典本。然《永樂(le) 大典》曆經火災與(yu) 戰亂(luan) ,散佚嚴(yan) 重,今存於(yu) 世者僅(jin) 800餘(yu) 卷。由於(yu) 《永樂(le) 大典》殘缺不全,相關(guan) 研究者雖在《四庫全書(shu) 總目》中見到了《大全賦會(hui) 》之名,卻想當然地以為(wei) 此書(shu) 已完全散佚。《全宋文》《宋代辭賦全編》《曆代辭賦總匯》等也未收錄《大全賦會(hui) 》中的律賦作品。
實際上,《大全賦會(hui) 》並沒有完全散佚。在現存的《永樂(le) 大典》中,就殘存了兩(liang) 卷《大全賦會(hui) 》。具體(ti) 說來,《永樂(le) 大典》卷14837與(yu) 卷14838分別為(wei) 《大全賦會(hui) 》的卷3和卷4。《大全賦會(hui) 》卷3收賦35篇,卷4收賦41篇,合計76篇。這些南宋律賦作品具有獨特的文學和文化價(jia) 值,但一直未曾引起相關(guan) 研究者的注意,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可以推動宋代律賦研究進一步發展。
更新固有文學認知
對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進行研究,可以糾正人們(men) 對南宋律賦的固有認知。相比較而言,南宋律賦流傳(chuan) 下來的並不是很豐(feng) 富。清人便已指出這種情況,李調元《賦話》卷5雲(yun) :“宋人律賦,篇什最富者王元之(禹偁)、田表聖(錫)及文(彥博)、範(仲淹)、歐陽(修)三公……靖康、建炎之際,則李忠定(綱)一人而已。南遷江表,不改舊章,賦中佳句,尚有一二聯散見別籍者。”宋代律賦留存後世較多者大多是北宋人,如王禹偁、田錫、範仲淹等。南宋時期,雖然科舉(ju) “不改舊章”,仍然考賦,但律賦的傳(chuan) 世數量就沒那麽(me) 多了。據《全宋文》《宋代辭賦全編》統計,南宋律賦共有45篇,其中,樓鑰律賦14篇,方大琮律賦15篇。除此之外,便隻有王之望、黃公度等寥寥數人有律賦作品傳(chuan) 世。這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認識上的偏差,以為(wei) 南宋律賦寫(xie) 作是衰頹、不景氣的。
總體(ti) 而言,與(yu) 唐代律賦相比,宋代律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與(yu) 北宋律賦相比,南宋律賦更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這主要是因為(wei) 元代科舉(ju) 改考古賦,元人根本不重視律賦,也就任由宋代律賦(尤其南宋律賦)散佚了。實際上,宋人為(wei) 了應舉(ju) 入仕,還是相當重視律賦的。北宋李昉等人編纂的《文苑英華》收錄唐代律賦近千篇,可見他們(men) 對律賦的重視程度。而唐代律賦之所以能大量傳(chuan) 世,正是有賴於(yu) 《文苑英華》的保存之功。南宋律賦流傳(chuan) 後世的少,隻能說明它沒有得到較好的整理與(yu) 保存,並不能說明當時的律賦創作不興(xing) 盛。《大全賦會(hui) 》原書(shu) 50卷,現僅(jin) 殘存兩(liang) 卷,每卷收賦35篇以上,即使按每卷30篇計算,《大全賦會(hui) 》原書(shu) 所收南宋律賦也超過1500篇。由此不難窺見,南宋律賦遠沒有表麵上看起來那麽(me) 衰落。
展現宋代賦集編纂狀況
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有助於(yu) 我們(men) 了解宋代科舉(ju) 試賦用書(shu) 的編纂狀況。從(cong) 本質上講,《大全賦會(hui) 》是一部科舉(ju) 試賦用書(shu) 。宋代科舉(ju) 試賦用書(shu) 大致有兩(liang) 種類型:一曰賦格,二曰賦集。賦格以講解律賦寫(xie) 作方法為(wei) 主,關(guan) 於(yu) 律賦寫(xie) 作方法的文字謂之格訣;賦集以選錄律賦作品為(wei) 主,挑選出具有典範性的律賦作品供舉(ju) 子學習(xi) 。宋代產(chan) 生過大量的科舉(ju) 試賦用書(shu) ,隻是時過境遷,此類書(shu) 籍大多已亡佚。流傳(chuan) 至今的南宋鄭起潛的《聲律關(guan) 鍵》可說是宋代賦格書(shu) 的代表,至於(yu) 宋代的賦集,如範仲淹的《賦林衡鑒》、吳處厚的《三元衡鑒》、唐仲友的《後典麗(li) 賦》等,則多見於(yu) 序跋、書(shu) 目記載而鮮有傳(chuan) 世者。
宋代賦格書(shu) 的樣貌可通過《聲律關(guan) 鍵》來了解,宋代賦集的樣貌又該如何獲知呢?現在借助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可以獲得一些基本的認知。首先,在《大全賦會(hui) 》中,賦題一般不標“賦”字,如《聖人法天而立道賦》,其題目隻寫(xie) 作“聖人法天而立道”。這種情況在宋代科舉(ju) 試賦用書(shu) 中應是常見現象,鄭起潛《聲律關(guan) 鍵》中引用了數以千計的例句,在標示例句出處時,賦題中也沒有“賦”字。其次,宋代律賦皆為(wei) 八韻,在《大全賦會(hui) 》中,每一篇律賦都被分成八段,顯然是依韻劃分出來的。這種劃分段落的方式既合理又清晰。《全宋文》《宋代辭賦全編》等在整理宋代律賦時,並沒有依韻劃分段落,稍顯美中不足。最後,《大全賦會(hui) 》所收律賦作品,一般在賦題下標明了作者,同時也提供了大部分作者的籍貫信息。誠然,僅(jin) 通過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來了解宋代律賦集的樣貌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但與(yu) 憑空臆想相比,已推進了一大步。
揭示理學對南宋律賦的影響
分析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有助於(yu) 探討理學對南宋律賦的影響問題。理學對南宋的社會(hui) 生活產(chan) 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理論上,理學對科舉(ju) 持批評態度,如朱熹說:“義(yi) 理人心之所同然,人去講求,卻易為(wei) 力。舉(ju) 業(ye) 乃分外事,倒是難做。可惜舉(ju) 業(ye) 壞了多少人!”(《朱子語類》卷13)陸九淵也說:“今天下士皆溺於(yu) 科舉(ju) 之習(xi) ,觀其言,往往稱道《詩》《書(shu) 》《論》《孟》,綜其實,特借以為(wei) 科舉(ju) 之文耳。”(《與(yu) 李宰二》)“科舉(ju) 之文”包括律賦在內(nei) ,既然理學排斥科舉(ju) 及科考時文,是不是就意味著理學已自動放棄科場這塊陣地,和科舉(ju) 毫無關(guan) 係了呢?其實不然。南宋理學不僅(jin) 沒有和科舉(ju) 保持距離,還持續不斷地向科場滲透。這可從(cong) 批評理學的聲音裏看到一些端倪,趙彥中曾向宋孝宗上奏言事,直斥理學對科舉(ju) 的過度介入:“以科舉(ju) 之文言之,儒宗文師成式具在,今乃祖性理之說,以浮言遊詞相高,士之信道自守,以六經聖賢為(wei) 師可矣,今乃別為(wei) 洛學,飾怪驚愚。”(《宋史全文》卷26下)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下“道學”條中也提到理學對南宋場屋的籠罩:“其所讀者,止《四書(shu) 》、《近思錄》、《通書(shu) 》、《太極圖》、《東(dong) 西銘》、《語錄》之類……而士子場屋之文,必須引用以為(wei) 文,則可以擢巍科,為(wei) 名士。”在這種情形下,作為(wei) “場屋之文”的南宋律賦必然受到理學的影響。
長期以來,理學對南宋律賦的影響問題並未得到充分探討,原因在於(yu) 可用來分析此問題的律賦作品太少。李綱等人的律賦寫(xie) 於(yu) 南宋初期,當時理學的影響還不夠廣泛,這些作品未受到理學的濡染。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中的律賦基本上寫(xie) 於(yu) 南宋後期,受理學影響的痕跡十分明顯。理學推崇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南宋律賦中“聖人題”的湧現就是理學刺激的結果。在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中,70多篇律賦大都屬於(yu) “聖人題”作品,如《聖人擬天地參諸身賦》《聖人寶天地之綱紀賦》《聖人抱誠明之正性賦》《聖人根中庸之正德賦》《聖人順性命以立道賦》等。
在這類“聖人題”律賦中,存在大量理學話語。例如,餘(yu) 汝舟的《聖人根中庸之正德賦》說:“此又以誠意正心之學,而為(wei) 吾養(yang) 根俟實之基。如節中以和其至,得道端之造;若物言其發之純,稱天命之惟。”薛福公的《聖人原天地而達理賦》曰:“物具太極,心潛聖人。原天地以達理,貫機緘而以神。睿哲夙全,本彼無私之化;昭融罔間,渾然先得之真。”“誠意”“正心”“太極”“理”等均是理學思想中的常見話語。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中的律賦作者,很多以理學人士自居,如王必用的《聖人輔天地恢皇綱賦》說“聞之造化無全功,賴吾道以維持”,李宏叔的《聖人竭心思仁天下賦》稱“天下非大,吾道為(wei) 大”。“吾道”是典型的理學家口吻。總之,永樂(le) 大典本《大全賦會(hui) 》殘卷中的南宋律賦具有濃重的理學氣息,深入考察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認識理學與(yu) 南宋律賦及科舉(ju) 的複雜關(guan) 係。
(本文係山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規劃研究青年項目“理學視域下的南宋辭賦研究”(21DZWJ02)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