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文 著《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出版暨序言、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8-02 16:04:58
標簽:孟子文化精神研究、文以載道
楊海文

作者簡介:楊海文,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與(yu) 中國現代化研究所研究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主要從(cong) 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有《我善養(yang) 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盈科後進——中國孟學史叢(cong) 論》等。

楊海文 著《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出版暨序言、後記

 

 

 

書(shu) 名:《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

作者楊海文

出版社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6月

 

【作者簡介】

 

 

 

楊海文,男,1968年生,湖南長沙人,哲學博士,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本科畢業(ye) 於(yu) 武漢大學哲學係,碩士、博士畢業(ye) 於(yu) 中山大學哲學係。曾供職於(yu)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現代哲學》雜誌社、《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現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孟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心靈之邀——中國古典哲學漫筆》《化蛹成蝶——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斷想》《我善養(yang) 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四書(shu) 選講》。近期主持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漢唐孟子思想解釋史研究》、貴州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國學單列課題重大課題《〈孟子〉深度解讀及其思想研究》。

 

【內(nei) 容簡介】

 

《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一書(shu) 在哲學—觀念史進路的引導下,化用“曆史學的理想類型”與(yu) “社會(hui) 學的理想類型”,提出孟子文化精神脫胎於(yu) 源遠流長的禮樂(le) 文明與(yu) 詩書(shu) 文化,從(cong) 兩(liang) 線(道德理想主義(yi) 、文化守成主義(yi) )、六點(仁且智、經而權、士則仕、學孔子、距楊墨、尚詩書(shu) )呈現孟子文化精神的具體(ti) 內(nei) 涵,從(cong) 曆史維度、多元視野厘定孟子文化精神的合理邊界,架構了孟子“文以載道”的思想係統與(yu) 闡釋方式,敞開了孟子文化精神的完整性與(yu) 豐(feng) 厚性。經由詩書(shu) 文化恢複並重建禮樂(le) 文明,經由文化守成主義(yi) 達成並夯實道德理想主義(yi) ,有助於(yu) 對治當下的道德滑坡、傳(chuan) 統失落,認同並轉化“舊邦新命”的中華傳(chuan) 統人文精神。

 

 

 

【李宗桂教授《序》節錄】

 

孟子思想是“孔孟之道”的重要構成,是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傳(chuan) 統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資源,是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在大力倡導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今天,要光大中華文化、傳(chuan) 承中華文脈,離不開對孟子思想的理性把握,離不開從(cong) 文化精神、文化價(jia) 值層麵對於(yu) 孟子思想的開掘。而要做到並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有誌者長期的潛心鑽研,需要研究者具有開闊的知識視野、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合符理性的方法論。

 

即將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zhuan) 著《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是我的學生楊海文多年沉潛、精心鑽研的成果。這部三十多萬(wan) 字的著作,以洋溢著傳(chuan) 統士林風範的“文以載道”理念為(wei) 視角,以孟子文化精神為(wei) 對象,對孟子思想做了別開生麵的闡釋。全書(shu) 共計十章,多層麵多角度地研討孟子文化精神的內(nei) 容、特質、價(jia) 值及其局限。

 

[……]

 

海文這本書(shu) ,一方麵涉及既不以西釋中,也不片麵否定西而獨揚中,而是如何真正做到援西固中、為(wei) 我所用的方法論問題;另一方麵涉及如何看待中國哲學史的性質及其方法論原則問題。“思想史”“哲學史”“文化史”“思想文化史”並非同等概念,但又實實在在地相即相入、相連相融,在研究實踐中如何把握?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新編·自序》裏,希望《新編》“成為(wei) 一部以哲學史為(wei) 中心而又對於(yu) 中國文化有所闡述的曆史”,並強調說“是我求之不得的”。質言之,以哲學史為(wei) 中心的思想文化史,是可以而且應當在學術研究的實踐中正當追求的。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我覺得海文這部著作可以說是以哲學史為(wei) 中心的思想文化史著作,值得充分肯定。

 

學術與(yu) 思想的關(guan) 係問題,是中國哲學、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在我看來,就中國學術傳(chuan) 統和當代中國學術界的情況而言,學術與(yu) 思想密不可分。任何學術都有其一定的思想,任何思想都有其學術的表現。從(cong) 孔、孟、老、莊到程、朱、陸、王,從(cong) 王國維、陳寅恪到馮(feng) 友蘭(lan) 、馮(feng) 契、張岱年,都是學術承載思想、表現思想,思想寓於(yu) 學術、範導學術。有了這種認識,我們(men) 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認可“文以載道”的傳(chuan) 統學術觀、文化觀,就能夠從(cong) 文化自覺的層麵賡續它、轉化它、升華它,進而堅持中華文化的一個(ge) 重要優(you) 秀傳(chuan) 統——追求崇高。在我的學術視野和文化價(jia) 值觀裏,追求崇高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傳(chuan) 統。堅忍不拔的從(cong) 道精神,“三不朽”的事業(ye) 追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守正創新的價(jia) 值觀和方法論,以及仁愛精神、家國情懷等等,都可納入“追求崇高”的價(jia) 值範疇,都是引導社會(hui) 向上、向善、向前的崇高精神的反映。在某些人反對文以載道、批判崇高、躲避崇高的今天,追求崇高的精神有其值得大力倡導並躬行實踐的重要價(jia) 值。擴而言之,孟子思想研究與(yu) 文以載道、追求崇高的價(jia) 值觀直接關(guan) 聯,因而值得我們(men) 從(cong) 更高的文化建構、文化發展的戰略層麵去努力探討。海文這部著作,正是學術與(yu) 思想交融,堅持文以載道理念,自覺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光大中國精神,追求崇高,守護傳(chuan) 統智慧,貫通中華文脈,守正創新,為(wei) 祖國的現代化貢獻學術力量、學術智慧的優(you) 秀成果。

 

海文本科畢業(ye) 於(yu) 武漢大學哲學係。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都是研究孟子思想,由我擔任指導教師。從(cong) 1993年考取我係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到當下的2022年,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海文由一個(ge) 青年學生逐步成長為(wei) 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在國內(nei) 有一定影響的中年學者,成為(wei) 國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教授,曆經艱辛,實屬不易。《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這部確有獨到見解、自成一格、風格顯著的學術專(zhuan) 著即將出版,我感到由衷的喜悅!我期望並相信他會(hui) 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取得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

 

【作者《後記》節錄】

 

這本三十多萬(wan) 字的書(shu) 究竟講了什麽(me) 呢?在我看來,孟子文化精神是其思想體(ti) 係形成與(yu) 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是孟子智慧的活的靈魂。所以,這本書(shu) 將從(cong) 以下四大方麵給予論證:

 

(一)曆史背景分析(第1—3章)

 

禮樂(le) 文明與(yu) 詩書(shu) 文化的曆史性統一驛動了“文以載道”的曆史學類型,道德理想主義(yi) 與(yu) 文化守成主義(yi) 的邏輯性統一彰顯了“文以載道”的社會(hui) 學類型;宗周時期的社會(hui) 生態由“文以載道”的曆史學類型整合而成,孟子的文化精神由“文以載道”的社會(hui) 學類型整合而成。

 

孟子認同並轉化禮樂(le) 文明傳(chuan) 統,其內(nei) 在動力是道德理想主義(yi) 的文化精神;強化道德理想主義(yi) 的現實感召功能,其基本目的是為(wei) 了更快、更全麵地消除禮樂(le) 文明的現實困境,重建“定於(yu) 一”的理想人倫(lun) 社會(hui) 。

 

在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的轉折關(guan) 頭,鞏固詩書(shu) 文化所以能夠再現禮樂(le) 文明的基礎本身,此乃孔子的主要目的;在儒墨相爭(zheng) 的曆史條件下,強調“學孔子”的儒家一統取向,重視認同、轉化詩書(shu) 文化傳(chuan) 統,則是孟子的主要目的。

 

(二)孟子道德理想主義(yi) 研究(第4—6章)

 

“仁且智”的理想人格是孟子全麵展開道德理想主義(yi) 的邏輯起點,其人禽之辨凸顯人的絕對優(you) 越,心性之辨追求人的普遍平等,性命之辨發見人的相對局限。孟子認為(wei) 完整的人性結構包括義(yi) 理當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兩(liang) 個(ge) 部分,前者居於(yu) 關(guan) 鍵地位。性善論具體(ti) 地展開為(wei) 兩(liang) 個(ge) 方麵:“性本善”涉及本體(ti) 問題,解答道德實踐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觀的根據;“性向善”涉及工夫問題,解答道德實踐所以可能的內(nei) 在主觀的根據。孟子原創性地開啟“以心善言性善”的基本思路,並揭示“四心”與(yu) “四德”的微妙關(guan) 聯,最後將“本心”既解釋為(wei) 本體(ti) 論的實在,又解釋為(wei) 存在的過程。

 

孟子“士則仕”的政治訴求,強調儒者堅守義(yi) 仕派立場,發揮讓君主安富尊榮、使人民孝悌忠信的社會(hui) 功能,由此介入國家管理、社會(hui) 運作。孟子對君臣關(guan) 係的新建構,手足—腹心、犬馬—國人、土芥—寇讎的論述凸顯了對抗的一麵,師、友、事的評析顯示了合作的一麵。孟子器重師道,以道尊於(yu) 勢的理想來應對勢強於(yu) 道的現實,從(cong) 外王轉向內(nei) 聖。

 

孟子經權觀由背反於(yu) 經的激進權智、返歸於(yu) 經的溫和權慧兩(liang) 部分構成。激進權智的實質在於(yu) 以權抗禮,溫和權慧的實質在於(yu) 以權行禮;激進權智的使用範圍極其有限,溫和權慧的作用空間無邊無際。行權是每一個(ge) 道德實踐主體(ti) 不可讓渡的權利,一般情形下同樣需要權變智慧,這是孟子經權觀不同於(yu) 而且高於(yu) 傳(chuan) 統經權觀的所在,亦是孟子經權觀在傳(chuan) 統經權思想史上彰顯出的獨特理論價(jia) 值。

 

(三)孟子文化守成主義(yi) 研究(第7—9章)

 

孟子從(cong) “學孔子”的儒家一統取向出發,構建孔子與(yu) 《春秋》的文化關(guan) 聯,在殘酷、現實的權力鬥爭(zheng) 之外發展出冷醒、理想的政治批判傳(chuan) 統,承諾並敞開了傳(chuan) 統儒家孜孜以求、念茲(zi) 在茲(zi) 的政統視界。《孟子》末章以“見而知之”“聞而知之”為(wei) 關(guan) 鍵詞,揭櫫儒家道統論的先聲。孟子以內(nei) 聖外王的原始綜合構造直麵“七百有餘(yu) 歲”的長時段,以內(nei) 聖統攝外王的儒家進路審察“百有餘(yu) 歲”的短時段,孔子成為(wei) 堯舜之道發生曆史性轉變的分水嶺,實現了道統與(yu) 孔子的內(nei) 在性貫通。

 

孟子“距楊墨”的異端批判意識,既強調切入事件之前要“知其罪”,投身事件之中要“距其非”,結束事件之後要“恕其過”;又將“楊墨”當成變項,所有背離孔子之道的異端思想均可填入其中,並將距楊墨與(yu) 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孔子成《春秋》聯係起來,確立起“距楊墨”在儒家思想史上的權威地位。

 

孟子“尚詩書(shu) ”的文本解讀方法,顯示了事件(與(yu) 體(ti) 驗)、作品、讀者三方之間的立體(ti) 互動:首先,“知人論世”不僅(jin) 是“在事件中理解事件”,更是在“友”中同情地了解;其次,“不盡信《書(shu) 》”旨在高揚自身的閱讀主休性,有所“取”就是有所選擇;第三,“以意逆誌”是作品之誌與(yu) 讀者之意展開真正的對話,是“友”與(yu) “取”的綜合與(yu) 升華。

 

(四)思想影響分析(第10章)

 

理想人格的自覺追求是道德理想主義(yi) 的本質,儒家一統取向的執著向往是文化守成主義(yi) 的精髓,但孟子文化精神具有兩(liang) 重性:一方麵,因其不乏空想性成分、獨斷性因子,要從(cong) 曆史主義(yi) 、多元主義(yi) 角度予以評析;另一方麵,因其蘊含道德激勵功能、文化傳(chuan) 承功能,又有助於(yu) 對治當下的道德滑坡、傳(chuan) 統失落,豐(feng) 富並發展當代的人文精神理論。

 

任何一本用過力、盡過心的書(shu) ,都關(guan) 聯著許多難以忘懷的人與(yu) 事。此時此刻,有關(guan) 這本書(shu) 的無數往事浮現在我的心頭,就像當初一樣讓我心存無比的感激。

 

始於(yu) 1993年秋天,我在李宗桂教授指導下,先後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然後就留守康樂(le) 園,再也沒有遠離過這個(ge) 園子。將近三十年來,我在治學上每有一點進步、在做人上每有一分成熟,無一不是業(ye) 師的關(guan) 照與(yu) 指點使然。業(ye) 師這次抱恙而且熬夜地賜序,提攜之意溢於(yu) 言表,我在誠惶誠恐之外,更加明晰了未來為(wei) 學、為(wei) 人的目標與(yu) 方向。

 

將時間定格在1999年夏天,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孟子文化精神研究》得到五位匿名評審專(zhuan) 家的好評。其中一位專(zhuan) 家寫(xie) 道:“該文文風甚好,樸實無奢華,筆端見感情,字裏行間看得出作者的道德追求。隻有在中國哲學史浸潤多年,將自己完全融入其中,方能達到如此境界。”5月13日,我在武漢大學哲學係讀本科時的恩師郭齊勇教授(同時是匿名評審專(zhuan) 家)來信鼓勵我,也希望我加深對於(yu) 出土文獻郭店簡的認識。5月29日上午,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假座文科樓5樓哲學係會(hui) 議室舉(ju) 行,答辯委員會(hui) 由唐凱麟(湖南師範大學,主席)、李錦全(中山大學)、曹礎基(華南師範大學)、李維武(武漢大學)、黎紅雷(中山大學)、李宗桂(中山大學)教授組成。座師們(men) 諄諄教導、耳提麵命,我如坐十裏春風之中,擁有了一筆終生受用無窮的寶貴財富。(當天有四位同學答辯,上午為(wei) 鄧思平、我,下午為(wei) 惠吉興(xing) 、夏英林,答辯委員會(hui) 成員有所不同。)我還將博士學位論文寄給鄒城孟子研究專(zhuan) 家劉培桂先生,至今一直銘記著他在回信中說的一段話:“孟學是海:讀《孟子》像看海一樣,是享受;而研究《孟子》是下海,是玩命。”

 

這本書(shu) 得到過一些學術基金資助。我在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工作期間,承蒙所長劉烈茂(1934—2010)、研究室主任陳永正教授的支持,1999年11月申請到中山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桐山青年教師研究基金項目《孟子思想的人文內(nei) 涵》(1999XQN0010),2001年11月申請到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hui) 2001年度古籍整理研究經費項目《孟子研究》(教古字[2001]027號)。我在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工作期間,承蒙陳少明與(yu) 馮(feng) 達文、陳立勝教授的支持,《孟子文化精神研究》連續多年(2010—2012)獲得中山大學中國哲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建設專(zhuan) 項基金資助;2013年7月《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立項為(wei) 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我無比感謝景海峰(深圳大學)、李承貴(南京大學)、張永義(yi) (中山大學)三位教授事先的鼎力推薦,毛克明(廣東(dong) 警官學院)、周春健(中山大學)兩(liang) 位朋友屈尊為(wei) 課題組成員,以及我至今不知道姓名的評審專(zhuan) 家們(men) 的大力提攜。

 

作為(wei) 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這本書(shu) 有幸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並由韓國茹女士擔任責任編輯。立項以來的七八年間,韓國茹女士一直盯著書(shu) 稿的進度,而且居然一再容忍我的拖遝。如今總算交了稿,她心裏的石頭落地了,我心裏的石頭也落地了。

 

這本書(shu) 的絕大部分內(nei) 容曾在不同的學術載體(ti) 發表。依靠它們(men) 的助力,我一步步評上了副編審(2003)、編審(2011)、教授(2019)。我做過十六七年的職業(ye) 編輯(2002—2018),深知今天這個(ge) 時代發表一篇論文何其困難,所以我會(hui) 永遠記住不吝版麵刊登我這些習(xi) 作的編輯同行,感恩他們(men) 在“文以載道”的路上給予我的理解與(yu) 支持。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