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治道與人類文明國際論壇第一場“如何研究儒家治道?——方朝暉《治道:概念·意義》新書研討”於線上舉辦 - 伟德平台体育

儒家治道與人類文明國際論壇第一場“如何研究儒家治道?——方朝暉《治道:概念·意義》新書研討”於線上舉辦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2-07-30 21:57:45
標簽:《治道:概念·意義》

原標題:方朝暉《治道:概念·意義(yi) 》:如何研究儒家治道?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西元2022年7月29日

 

 

“今人對古人概念的使用,往往容易根據個(ge) 別資料肆意發揮、盲目誇大甚至刻意歪曲,而不願意對古人的用法全麵考證、客觀分析,較少關(guan) 注這些概念在曆史上的真實含義(yi) ,特別是其來源和演變。由此導致的問題是概念的含義(yi) 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luan) ,‘治道’的概念即是如此。”

 

在最近出版的《治道:概念·意義(yi) 》一書(shu) 中,作者、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方朝暉圍繞著治道一詞以及與(yu) 治道相關(guan) 的八個(ge) 基本概念,即治法、治具、治術、治體(ti) 、政道、王道、人道、中道等,以《四庫全書(shu) 》《四部叢(cong) 刊》《四部備要》以及一批現代新版古籍資料為(wei) 基礎,以經、史、子、集文獻為(wei) 框架,試圖分析每個(ge) 概念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的起源、使用、含義(yi) 及其演變。

 

最近,由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研究院、北京大學經典與(yu) 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曆史係等機構聯合主辦的儒家治道與(yu) 人類文明國際論壇第一場“如何研究儒家治道?——方朝暉《治道:概念·意義(yi) 》新書(shu) 研討”於(yu) 線上舉(ju) 辦。線上研討會(hui) 。

 

 

政道與(yu) 治道

 

關(guan) 於(yu) 自己關(guan) 注“治道”這一概念的原因,方朝暉從(cong) 牟宗三的《政道與(yu) 治道》一書(shu) 開始談起:“牟宗三與(yu) 徐複觀等人認為(wei) 中國幾千年的學術犯了一個(ge) 巨大的錯誤,那就是隻關(guan) 心治道而不關(guan) 心政道。牟宗三所謂的治道,就是治國之道,而政道就是所謂的政體(ti) 問題——包括貴族政體(ti) 、君主政體(ti) 、民主政體(ti) 、共和政體(ti) 等政治製度。牟宗三認為(wei) ,幾千年來我們(men) 的祖先隻是一味地想辦法改造人的心靈、提高道德修養(yang) 、完善士大夫的人格、令其正心誠意治國安邦,但從(cong) 沒意識到改造社會(hui) 製度的重要性。”

 

“而我是不接受牟宗三的這一觀點的”,方朝暉提及,20世紀以來,中國人在社會(hui) 治理問題上確實有一種主導性的思想,叫製度決(jue) 定論。然而,決(jue) 定一種政治製度能不能發揮作用的根本性的因素,不是這個(ge) 製度本身,往往是製度背後的文化心理、社會(hui) 風俗、人民的道德情操等一係列因素。

 

方朝暉進一步提出,治道的重要性就體(ti) 現為(wei) ,它通過積極地引導社會(hui) 文化、心理、秩序的建構,來確保一種政體(ti) 、一種政治製度的良好進行。“盡管在某些情況下直接從(cong) 政體(ti) 、政道入手有它的必要性,但是從(cong) 長遠的社會(hui) 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講,治道是確保社會(hui) 安寧的一種更基礎性的工作。我們(men) 大家都追求在一夜之間以一種烏(wu) 托邦的理想方式來解決(jue) 整個(ge) 社會(hui) 的所有問題,解決(jue) 自己心中所關(guan) 心的幾乎所有社會(hui) 重大問題,但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一個(ge) 浪漫主義(yi) 的製度決(jue) 定論的思維。”

 

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塗可國也認為(wei) ,牟宗三絕對斷定中國古代隻有治道而無政道,隻有吏治而無政治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儒家所言說的治道,既包括治之道,也包括治之具,既包括關(guan) 切人類文化理想的治之道,也包括作為(wei) 方法、工具、器物、製度的治之具。就儒教經典論及的治的對象而言,方朝暉的書(shu) 中提到,涉及到治天、治人也包括治心、治身、治氣等治道觀念,此外也有治家、治國、治天下,治世、治法等治道言論。不僅(jin) 闡發了自然之治、個(ge) 人之治,也闡發了國家之治在內(nei) 的社會(hui) 之治。”

 

“治道具有鮮明的經世致用等實學特征,對中華文明的賡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方朝暉教授在其《治道:概念·意義(yi) 》中提出,儒家治道基於(yu) 儒家對宇宙秩序與(yu) 人間秩序的某種崇高理念,致力於(yu) 追求一種可在天地間永存的人類生活秩序,其中包括一種真正合乎人性的人倫(lun) 關(guan) 係、一種以統治集體(ti) 高度自覺為(wei) 前提的意識形態、一種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體(ti) 係和一種人民自我覺醒和道德進步的文明生活方式等。因而,儒家治道並不是為(wei) 了少數人的統治需要而發明出來的,而是為(wei) 了實現一種高遠的文明理想而提出來的。”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王傑在談及“治道”這一概念的重要性時分享道。

 

從(cong) 中國文化、中國傳(chuan) 統文獻中汲取營養(yang)

 

在具體(ti) 的寫(xie) 作中,方朝暉介紹,書(shu) 中試圖展示一批儒家治道概念的原本含義(yi) ,比如第一章的《治、道考義(yi) 》中,方朝暉從(cong) 文字學的角度考辨了“治”與(yu) “道”:

 

“治”字晚出,不見於(yu) 甲骨文、西周金文,不見於(yu) 先秦六國文獻,僅(jin) 見於(yu) 秦文獻。今日作治理義(yi) 的治,可能從(cong) 甲骨文辭演變而來,本義(yi) 為(wei) 訴訟或理罪,後者在戰國時分化為(wei) 辭、辝,甚至司等。……有理由認為(wei) ,漢代以後“治”普遍出現於(yu) 先秦文獻,並作治理義(yi) ,是秦統一後用秦文字根據同音假借代替上述幾個(ge) 原形字的結果。由此我們(men) 也理解,治之所以有治理義(yi) ,與(yu) 作為(wei) 其源頭的字本義(yi) 相關(guan) 。道的本義(yi) 可能為(wei) 導(導),而非道路,含義(yi) 與(yu) 直、正有關(guan) ;還可從(cong) 理、通等來解釋其義(yi) ,道字的道路、方法、道理等義(yi) 亦由此衍生。

 

之後的章節中,方朝暉統計歸納治道作為(wei) 一個(ge) 術語在先秦古籍及以後曆史上的使用情況,分析此詞的主要含義(yi) 及特點,總結古人對它的使用方式及其曆史演變過程。另外,《治道:概念·意義(yi) 》一書(shu) 中,方朝暉也逐個(ge) 分析治法、治具、治術、治體(ti) 、政道、王道、人道、中道這些概念的使用、含義(yi) 及特點。

 

除了這些被廣泛使用的術語,先秦至漢代文獻中還有諸如“為(wei) 國”“為(wei) 君”“為(wei) 上”“為(wei) 政”“王政”“為(wei) 治”“治國”“治世”“治平”“治政”“治民”“治人”“治下”“治要”“治略”“治天下”“平天下”“王天下”等概念,含義(yi) 與(yu) “治道”相近,尤其是當後麵加上“之道”二字時。此外,還有一些概念,亦與(yu) “治道”義(yi) 近:如“救世”(《左傳(chuan) ·昭公六年》)、“撫世”(《莊子·天道》)、“經世”(《莊子·齊物論》)、“濟世”(《莊子·庚桑楚》)、“畜天下”(《莊子·天地》)、“為(wei) 天下”(《莊子·應帝王》)、“用天下”《莊子·天道》)、“持天下”(《荀子·王霸》)、“王治”(《申鑒·政體(ti) 》)、“均國”(《中庸》)、“君國”(《鹽鐵論·複古》)、“君萬(wan) 物”(《管子·心術下》《管子·內(nei) 業(ye) 》)、“君天下”(徐幹《中論·爵祿》)、“均天下”(《中庸》《莊子·天道》”)、“政體(ti) ”(《申鑒·政體(ti) 》)、“經國(家)”(《左傳(chuan) ·隱公十一年》《荀子·非十二子》)等。

 

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教授仲偉(wei) 民認為(wei) ,方朝暉從(cong) 儒家治道對傳(chuan) 統文獻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對概念進行了提煉、總結、歸納、分析,是很有益的嚐試。“我們(men) 要建設中國學術話語體(ti) 係,到底怎樣建設中國學術話語體(ti) 係?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它一定要從(cong) 中國文化、中國傳(chuan) 統文獻當中汲取營養(yang) ,這是最切實可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ge) 途徑。”

 

治道問題成為(wei) 中國一切學問的中心問題

 

首爾大學哲學係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郭沂談道,當今學術界有很多的問題,有一種趨勢就是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為(wei) 我所用,服務現實,這種思路可能導致先入為(wei) 主、曲解、甚至望文生義(yi) ,這是當今學界存在的一個(ge) 很嚴(yan) 重的問題。“中國哲學中,不管是漢代新儒學,宋明新儒學,一直到現在,我們(men) 都要回到先秦時代,我們(men) 首先需要做一個(ge) 正本清源的工作,來搞清楚概念範疇的本來含義(yi) 。我們(men) 有非常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可能在後代流失了。戴震的《孟子字義(yi) 疏正》、阮元的《性命古訓》等前人都在進行這項工作,並且非常紮實,非常重要。”

 

塗可國例舉(ju) 了圍繞著“治道”思想展開論述的作品,諸如牟宗三的《治道與(yu) 政道》,中山大學黎紅雷主編的《中國傳(chuan) 統治道研究叢(cong) 書(shu) 》係列中,包括張增田的《黃老治道及其實踐》、戴黍的《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等等。“我自己很關(guan) 注荀子,荀子是最有原創性的一個(ge) 思想家,治道這個(ge) 概念最早是《墨子·兼愛》中提出來的,但就儒家而言,最早使用治道概念的應該是荀子,荀子是特別重視治或治道的。《荀子》三十二篇當中每一篇都有‘治’這個(ge) 概念。”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曹峰則從(cong) 自己最近在研究的清華簡《五紀》入手,提出:治道、王道、人道和中道裏麵都有與(yu) “中”相關(guan) 的問題。“我發現‘中’這個(ge) 概念的重要性可能遠遠超出了我們(men) 的想象,尤其在先秦時代,古人對它的理解或許要超出我們(men) 目前對它的理解。我們(men) 現在過多使用所謂的文化文明進化論來尋求最好的製度,其實我們(men) 不必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每個(ge) 時代都在尋求一個(ge) 理想的社會(hui) ,尋求一個(ge) 理想的製度,《五紀》就體(ti) 現了這樣一種尋求,其中的‘中’就是後帝所實現的宇宙秩序的一個(ge) 最好體(ti) 現。”

 

方朝暉總結,中國文化是一個(ge) 此岸取向的文化。借用李澤厚先生的術語,中國文化是一個(ge) 建立在一個(ge) 世界的假定基礎上的文化。所謂一個(ge) 世界的假定,就是說中國文化是迄今人類幾大文明當中,唯一一個(ge) 以此生此世我們(men) 所看到的這個(ge) 世界為(wei) 最高目標的文化。“由此就導致治道問題成為(wei) 中國一切學問的中心問題。讀任何學問都要解決(jue) 社會(hui) 現實問題,要麽(me) 是個(ge) 人身家性命的需要,要麽(me) 是社會(hui) 現實的需要。因此我認為(wei) 治道問題在中國幾千年思想史上,甚至一直到今天為(wei) 止,依然深深地主宰了當代中國學術的話語體(ti) 係。”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