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茂鬆】仁愛何以成為中華文明最具優先性、通貫性的價值?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7-29 17:14:08
標簽:仁愛
謝茂鬆

作者簡介:謝茂鬆,男,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中國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主要研經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等專(zhuan) 著。

仁愛何以成為(wei) 中華文明最具優(you) 先性、通貫性的價(jia) 值?

作者:謝茂鬆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廿七日己卯

          耶穌2022年7月25日

 

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創造了悠遠博厚的中華文明。仁愛思想始終是中華文明最具優(you) 先性、通貫性的核心價(jia) 值,至今仍在影響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行為(wei) 選擇。

 

仁愛的文明原理,使中國始終尊重基於(yu) 各自不同特性基礎上的獨立自主發展,又具有如同天地一樣的文明的巨大包容性,重視相互之間的融合發展。這解釋了中國曆史上為(wei) 何多次發生民族大融合,而沒有引起過一次文明的衝(chong) 突,更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zheng) 。透過仁愛的“道德律”,外界或可讀懂中國不搞國強稱霸的必然性,以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jue) 心。

 

“仁者愛人”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文明智慧

 

中國文明傳(chuan) 統將周公與(yu) 孔子並稱,因為(wei) 其曆史貢獻都關(guan) 聯禮樂(le) 文明。周公製禮作樂(le) ,集夏商周三代禮樂(le) 文明之大成;孔子將禮樂(le) 製度背後的精神即文化價(jia) 值顯豁揭示出來,這就是“仁”。

 

從(cong) 中國考古發現看,禮樂(le) 文明的累積不止於(yu) 夏商周三代,更早在《史記·五帝本紀》所記載的五千年前,如再往上追溯禮樂(le) 文明的發生則在八千年前。所以“仁”的文化價(jia) 值不是突如其來、從(cong) 天而降的,而是在五千年前甚至八千年前開始的禮樂(le) 文明的深厚累積基礎上揭明。

 

內(nei) 在的“仁”與(yu) 外在的“禮”形成內(nei) 外相交養(yang) 的關(guan) 係。在中華文明看來,人之為(wei) 人所在,人禽之別也正在於(yu) “仁”與(yu) “禮”。

 

孔子解釋“仁”為(wei) 愛人,中華文明對於(yu) “仁者愛人”的理解,首先體(ti) 現為(wei) 對父母的愛與(yu) 孝敬、對子女的慈愛、對同胞兄弟姐妹的愛。對家人的愛是起點,但不能停留或封閉於(yu) 此,而要由近及遠不斷往外推擴,即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說的“泛愛眾(zhong) ”,由此再推擴就是對國家的愛。

 

從(cong) 愛家人到愛他人,再到愛國家的由近及遠推擴過程,體(ti) 現了悠遠博厚的古老文明“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是先要在天性之上厚植德性的根本,也就是孝悌為(wei) “仁之本”,然後由孟子所說的孝悌的“等差之愛”來達到普遍之仁愛。

 

透過“仁者愛人”,不難發現中華文明對於(yu) “仁”的理解,一定是放在人與(yu) 人之間具體(ti) 、有機的關(guan) 係之中。《說文解字》解釋:“仁,親(qin) 也。從(cong) 人,從(cong) 二。”一人就無以為(wei) 仁,這裏的底層邏輯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仁愛觀與(yu) 西方社會(hui) 契約倫(lun) 理有著本質不同,後者的底層結構是抽離了所有具體(ti) 關(guan) 係後原子式的抽象個(ge) 體(ti) ,這決(jue) 定了西方社會(hui) 契約完全是建立在抽象基礎上的,這固然帶來效率,但因有機性、內(nei) 在共同體(ti) 性不足而影響其長久性。

 

在西方,right一詞用來表示個(ge) 人權利完全是現代性的產(chan) 物,right在現代之前的古典時代表示“正確”,即德性。近幾十年來,西方政治哲學已在反省和批判將right由古典的德性降為(wei) 現代的權利的後果。

 

個(ge) 人權利背後的預設是個(ge) 體(ti) 的欲望,而現代性的奧秘在於(yu) 不斷製造各種欲望和需求從(cong) 而形成新的消費市場,所以權利並非處於(yu) 最高階,德性比以欲望作為(wei) 底層結構的權利更為(wei) 高階。因此,在探討應如何讓仁愛觀念與(yu) 現當代個(ge) 人權利意識更好結合這一話題時,中華文明的仁愛思想可以給西方社會(hui) 契約倫(lun) 理的抽象性增加具體(ti) 關(guan) 係的有機性,尤其是更深層的天人相應性。

 

仁之德性,可以給西方現代個(ge) 人權利意識以及底層的欲望,增加以天理製約人過度欲望的德性新規定,以“仁”來涵攝、超越西方社會(hui) 契約倫(lun) 理與(yu) 個(ge) 人權利。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022年7月,來自鄭州的醫療專(zhuan) 家在西藏八宿縣為(wei) 兒(er) 童進行先心病篩查。“天使之旅——西藏先心病患兒(er) 篩查救助行動”正在在此間進行。記者蘇丹攝

 

秉持仁愛觀的中國不會(hui) 搞國強稱霸

 

仁愛的文明原理,使中國始終尊重基於(yu) 各自不同特性基礎上的獨立自主發展,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又具有如同天地一樣的文明的巨大包容性。《周易》的坤卦謂“君子以厚德載物”,暌卦謂“君子以同而異”,重視相反相成、相互之間的融合發展,這就解釋了中國曆史上為(wei) 何多次發生民族大融合,而沒有引起過一次文明的衝(chong) 突,更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zheng) 。

 

中華文明強調王道以德服人的道義(yi) 性,強調仁者能以大事小、能興(xing) 滅繼絕。這種思想認識使中華民族對外從(cong) 來不搞國強稱霸或殖民掠奪,仁愛、和平、包容是五千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chuan) 承的理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人民不僅(jin) 希望自己發展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都能擁有幸福安寧的生活。”中國領導人的論述,清晰闡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與(yu) 對外交往原則,與(yu) 仁愛思想是高度契合的。

 

仁愛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對當今世界國家間關(guan) 係的理解。中華文明認為(wei) ,克己複禮為(wei) 仁,仁全麵體(ti) 現於(yu)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全過程,“治國”就是處理國家利益,“平天下”就是處理人類利益,“明明德於(yu) 天下”的當代意涵則表現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麵對主權國家與(yu) 全人類利益之間的一些矛盾,首先不能不講主權國家利益,否則就會(hui) 陷入空想的政治浪漫主義(yi) 而不能持久。其次,不能隻顧本國利益、追求零和博弈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合理照顧到各國、各方利益,使各方利益皆得其宜而成為(wei) 利益共同體(ti) 。全人類利益不是抽象的,各國、各方利益皆得其宜的整體(ti) 利益、長遠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全人類利益,這就是《周易》“利者,義(yi) 之和也”的理念以及中正之道。

 

 

 

中老鐵路為(wei) 中國與(yu) 老撾鋪就一條合作發展的友誼之路。昆明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承接中國援建老撾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的“教育能力建設及教育技術合作”培訓內(nei) 容,積極為(wei) 老撾培養(yang) 鐵路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記者康平攝

 

貫通天地人,“仁”字詮釋真正命運共同體(ti)

 

仁作為(wei) “理一分殊”之“一”,一以貫之於(yu) 處理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等各種關(guan) 係,即中華文明所講的貫通天、地、人。仁之為(wei) “一”,也是“道生一”之“一”,即仁者人也。仁作為(wei) “人道”,根本上來自於(yu) “天道”的超越性,即人道取法天道的“天人相應”之道。

 

以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為(wei) 例,從(cong) 強調“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到最終達到“仁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中華文明的仁愛觀一氣貫通,具有有機的全體(ti) 性,是各個(ge) 層次共同體(ti) 的建構。

 

兩(liang) 千多年前的《禮記·月令》中,詳細記載了因應四時節令的變化,對自然界萬(wan) 物取用有度,對於(yu) 取用者通過祭祀表示回報。中國傳(chuan) 統的祭禮,首先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其次還祭祀曆代有功、有德於(yu) 國家、民眾(zhong) 者,祭祀人類所取用的自然界的萬(wan) 物,如天地、川澤、山林等。

 

這一切都凝聚在“天地君親(qin) 師”這一祭祀傳(chuan) 統上,這最早在《荀子》中被認為(wei) 是禮的三個(ge) 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敬天祈福盛典。發張子秋攝

 

禮三本的“本”,同時與(yu) “報本”的“回報”的文化價(jia) 值觀聯係在一起。西方基督教是拜上帝,傳(chuan) 統中國則是天子代表天下隆重祭祀天地,地點包括今天的天壇、地壇。祭天地的郊祭之禮最為(wei) 隆重,其文化意義(yi) 在於(yu) “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禮記·郊特牲》)中國重師道,“一日為(wei) 師,終身為(wei) 父”,祭祀先師是在從(cong) 首都到全國各地的孔廟(也稱文廟)。武侯祠、關(guan) 公廟等則是祭祀文臣、武將。

 

中華禮樂(le) 文明之祭祀“天地君親(qin) 師”,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ti) 的凝聚,其將天地放在首要位置。對於(yu) 天地報恩的文化價(jia) 值觀,真正讓人與(yu) 自然成為(wei) 有機、可親(qin) 的生命共同體(ti) ,這就超越了西方現代環保主義(yi) 外在、冷冰冰的機械論,與(yu) 之相比更為(wei) 深沉而有效。(完)

 

作者簡介:

 

 

 

謝茂鬆,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資深研究員、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科技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戰略研究專(zhuan) 家,國家社科基金、馬工程雙重特別委托項目首席專(zhuan) 家;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曲阜孔子書(shu) 院執行理事長;國務院國資委商業(ye) 發展中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山西省民營經濟促進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學術顧問,香港《南華早報》中國專(zhuan) 家組專(zhuan) 家。研究專(zhuan) 長:經學,中國文明與(yu) 哲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治術思維及實踐;中國文明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政治體(ti) 製研究,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研究,數字文明與(yu) 中國科技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研究。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中華書(shu) 局,2013)等專(zhuan) 著。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