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第五分會(hui) 場)
來源:“中華孔子學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廿三日乙亥
耶穌2022年7月21日
7月18日14時,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大會(hui) 第五分會(hui) 場學術會(hui) 議如期在線上舉(ju) 行。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宋代理學的發展脈絡,對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等人的學術思想,理學與(yu) 佛教、道教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以及其對王陽明思想的影響等諸多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和熱烈討論。
18日下午上半場的討論由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孫勁鬆教授主持。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姚才剛作了以《宋明儒學中的“心學”概念》為(wei) 題的報告。論文中,姚才剛教授提出“心學”具有廣義(yi) 和狹義(yi) 的區分。就廣義(yi) 範圍而言,儒家學說就是心性之學,宋明理學融匯佛道二教思想資源,是心性之學的集大成者;狹義(yi) 的“心學”則指向倡導心本論的儒家學說。姚才剛教授認為(wei) ,對“心學”進行廣義(yi) 與(yu) 狹義(yi) 的區分,便於(yu) 對前賢學者的一些爭(zheng) 議問題做出回應。姚才剛教授認為(wei) 通過對“心學”與(yu) “理學”“氣學”“道學”等概念的比較厘清,有助於(yu) 減少學術紛爭(zheng) ,也便於(yu) 心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錦枝以《張載“乾父坤母”說的儒家傳(chuan) 統和倫(lun) 理意義(yi) 》為(wei) 題展開報告。張錦枝先是從(cong) “理一分殊”和“天親(qin) 合一”兩(liang) 個(ge) 傳(chuan) 統視角對張載“乾父坤母”說做了解釋,然後論述了儒家“言孝不言慈”的傳(chuan) 統在宋代的主導地位,並在最後結合現實,認為(wei) 漢代時儒家另一傳(chuan) 統“三綱”(君為(wei) 臣綱,夫為(wei) 妻綱,父為(wei) 子綱)雙方責任對等,對現實的社會(hui) 人倫(lun) 具有正向價(jia) 值和積極影響。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匡釗以《身心內(nei) 外:方位隱喻的中國意義(yi) 》為(wei) 題作了發言。匡釗從(cong) 中西哲學對比的角度出發,認為(wei) 中西方在身心關(guan) 係問題上走出了兩(liang) 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古希臘哲學中身心關(guan) 係的“弱對應”,導致了西方哲學靈與(yu) 肉的二分;不同於(yu) 西方更常用的“實體(ti) 隱喻”,中國古代的大量文獻都規定了身對於(yu) 心的從(cong) 屬和心對於(yu) 身的主宰役使地位,並通過內(nei) (中)外的“方位隱喻”使身心關(guan) 係具備更大的解釋空間。
中央音樂(le) 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講師閆陽作了題為(wei) 《濂溪對“樂(le) 教”思想形態的重建》的報告。閆陽認為(wei) ,先秦時期的樂(le) 教經曆過魏晉時期的崩潰和隋唐時期的重建,盡管唐代官方對重建樂(le) 教持認可態度並進行了一些製度上的實踐,如韓愈、白居易等人也對樂(le) 教做了理論探討,但哲學層麵的理論建構直到周敦頤才正式開始。周敦頤對魏晉時期禮和樂(le) 相分離的樂(le) 論作了批判,重新確立了禮樂(le) 政教性而非娛樂(le) 性的立場。但相對於(yu) 先秦時期禮樂(le) 相反相對的關(guan) 係,周敦頤主張禮先樂(le) 後的本體(ti) —境界關(guan) 係,並且更加重視禮樂(le) 在境界層麵上的作用。
四川輕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助教白晨昭《張載的聖人觀——以“修養(yang) 成聖”為(wei) 核心》的發言著重論述了張載聖人觀與(yu) 心性論的聯係,指出張載認為(wei) “成性則謂之聖”,並且聖人可學而至。隻要做到立誌高遠,持中守據,重視“學”對變化氣質的巨大作用,人就可以成為(wei) 聖人。基於(yu) 此,白晨昭也強調張載的聖人觀重視個(ge) 人修養(yang) ,這有助於(yu) 發揮人的主體(ti) 性價(jia) 值,也有利於(yu) 構建和諧社會(hui) 。
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海燕以《發明實推內(nei) 聖功:以<近思錄>四子為(wei) 中心的考察》為(wei) 題作發言。孫海燕以《近思錄》為(wei) 切入點,試圖分析宋代重視“內(nei) 聖”而輕視“外王”現象的深層原因。孫海燕認為(wei) 一是《近思錄》在內(nei) 容編排和義(yi) 理解釋上本就體(ti) 現了對格致誠正的“內(nei) 聖”工夫的重視;二是道學家對於(yu) 王安石變法的反對助長了“外王出於(yu) 內(nei) 聖”的邏輯;三是政治鬥爭(zheng) 中道學家對“重義(yi) 輕利”的肯認加劇了“外王”學的困頓;四是《四書(shu) 》的興(xing) 起和反抗佛道心性論的需要使“內(nei) 聖”學更被重視。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博士王龍作了題為(wei) 《張載“太虛”與(yu) “天”關(guan) 係辨析》的報告。王龍認為(wei) ,以往的相關(guan) 研究大多注重對張載“太虛即氣”的辨析,較少涉及到張載“天”的概念以及其與(yu) “太虛”和“氣”的關(guan) 係。王龍分析了張載以前三種“太虛”的解釋,認為(wei) 張載的“太虛”概念是一種空間或場域,“太虛”在天地之先,“太虛”是動態流變的,是一種對於(yu) 一種對於(yu) 氣狀態(“湛然”)的描述。王龍認為(wei) ,張載的“天”是氣化流行的天,“太虛——太和——太極”構成了無形的氣化世界,“無形之氣——天地——萬(wan) 物”構成了有形的氣化世界。同時,張載通過對“鬼神”的解釋,補全了氣化從(cong) 有形世界複歸無形世界的流動過程,從(cong) 而最終完成了整個(ge) 宇宙的大化流行。
18日下午下半場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匡釗主持。
中華孔子學會(hui) 船山學研究委員會(hui) 會(hui) 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陳贇作了《人禽之辨與(yu) 秩序根基:以道家哲學為(wei) 視域》的報告。陳贇教授認為(wei) ,一般而言,人通過“減法”排除“非人”的維度來達成對“人”和“人性”的肯認。但是在道家看來,對於(yu) “善”與(yu) “不善”這一類品質的分辨事實上是“人”對於(yu) “非人”“棄人”的排斥。道家試圖通過肯認“人”與(yu) 萬(wan) 物貫通的特異性的“加法”來消解“人”與(yu) “非人”的界限,並嚐試構建一種全新的“全人”來達到萬(wan) 物的和解與(yu) 共生。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孫勁鬆教授以“無餘(yu) 涅槃與(yu) 清淨真如”為(wei) 主題作了發言。孫勁鬆教授引用《瑜伽師地論》與(yu) 《宗鏡錄》相關(guan) 文本,對四種涅槃做了分類,並強調“無餘(yu) 涅槃位唯有清淨真如”,“無餘(yu) 依涅槃唯餘(yu) 清淨無為(wei) 離垢真法界在”,“真如一心,建有情之體(ti) ,立涅槃之因”。
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係副教授蕭平作了題為(wei) 《朱熹與(yu) 王陽明共用佛典比較——以“第一義(yi) ”“第二義(yi) ”為(wei) 例》的報告。蕭平教授先論述了“第一義(yi) ”“第二義(yi) ”在佛教中的原本含義(yi) ,“第一義(yi) ”即真諦,是佛教無上妙理;“第二義(yi) ”即俗諦。隨後,蕭平教授論述了朱熹與(yu) 陽明的第一義(yi) 。朱熹以“性善”為(wei) 《孟子》第一義(yi) ,“忠恕吾道一以貫之”為(wei) 《論語》第一義(yi) ,“格物致知”為(wei) 《大學》第一義(yi) 。陽明最初以“誠意”為(wei) 《大學》第一義(yi) ,晚年則以“致良知”為(wei) 第一義(yi) 。蕭平教授最後認為(wei) ,盡管朱熹與(yu) 陽明之間存在分歧,但是二者都“曲解”了佛教原本“第一義(yi) ”的含義(yi) ,而用以做儒家化的解讀;此外,二者也都認為(wei) 讀書(shu) 落入了第二義(yi)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家本體(ti) 。
武漢大學國學院講師沈庭以《唯識學“刹那滅”義(yi) 及其對現代新儒家心性論、近代人生哲學的影響》為(wei) 題展開報告。沈庭從(cong) 歐陽竟無對於(yu) “刹那”的重新宣揚開始,著重考察了熊十力和李石岑對“刹那”的不同理解。熊十力接受了“刹那”作為(wei) 最小不可分時間單位的概念,但又在本體(ti) ——宇宙論層麵作了新的解釋,最終與(yu) “生生”結合,歸宗於(yu) 《易》學。李石岑則吸收了尼采、柏格森等人的哲學思想,強調人生就是在苦悶中的不懈鬥爭(zheng) 。沈庭認為(wei) 民國時期風雨飄搖的生活經曆或許與(yu) 二人的思想相契合,這一點頗耐人尋味。
山東(dong) 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堅《“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論禪宗的修行方法“直”》的報告聚焦於(yu) 儒家與(yu) 佛教對於(yu) “直”的不同理解。陳堅教授認為(wei) 在儒家“直”更多是作為(wei) 一種品德存在,而對於(yu) 佛教而言,“直”則是一種修行方法。在回答提問時,陳堅教授也認為(wei) 禪宗的“嗬佛罵祖”即是直麵當下,“直指本心”“直了成佛”,正是“直”在修行方法上的一種體(ti) 現。
四川大學哲學係研究員張培高以《“至善者,心之本體(ti) ”與(yu) “無善無惡心之體(ti) ”的緊張及其和解——兼論佛、道對於(yu) 陽明的不同影響》為(wei) 題作發言。張培高先著重強調“至善”的善是形而上的善,“無善無惡”的善是形而下的善,且“無善無惡”之“無”具有超越、不執著兩(liang) 層含義(yi) 。隨後張培高分析了道家之“道”對陽明“心之體(ti) ”,以及佛教“真心”對陽明“良知”的影響,最後肯認了陽明對於(yu) 佛道思想的克服和對儒家本位的堅守。
最後,衢州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張愛萍作了題為(wei) 《氣論視域下的儒釋之辨——論周敦頤、張載對佛教徒批評的回應》的報告。報告首先梳理了澄觀、宗密對儒家思想的質疑和批判,宗密甚至對於(yu) 儒家本體(ti) 論、宇宙論、心性論和道德論都有深刻的批評。這迫使儒家學者給予回應。周敦頤通過《太極圖說》重新確立了儒學的本體(ti) 論,張載則通過對“太虛”以及“氣”的論述,在周敦頤的基礎上給予了佛教有力的回擊。張愛萍最後也提及,盡管儒家與(yu) 佛教衝(chong) 突不斷,但二者的學說也在不斷交融。如僧人契嵩就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氣”的合理性,而其“性”的相關(guan) 思維也對王陽明有著一定的影響。
隨後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姚才剛對下半場報告做了點評並提出了一些問題。
發言學者也依次做了回應。
至此,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大會(hui) 第五分會(hui) 場學術會(hui) 議18日下午場順利結束。
7月19日8時,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大會(hui) 第五分會(hui) 場學術會(hui) 議繼續如期在線上舉(ju) 行。
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就朱陸異同、道家哲學以及晚明儒學等主題作了深入討論。
上半場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夏世華主持。
安徽大學中國哲學與(yu) 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解光宇作了《心學與(yu) 理學會(hui) 通:以<朱子晚年定論>為(wei) 中心》為(wei) 題的發言。解光宇教授先論述了王陽明作《朱子晚年定論》的原因是為(wei) 了緩和其學術與(yu) 朱子學的關(guan) 係,也是宣揚其心學的必由之路。隨後解光宇教授考察了陽明會(hui) 通心學與(yu) 理學的具體(ti) 做法,陽明通過朱熹晚年書(shu) 信得出朱熹“大悔中年之說”、提倡學者應注重立心之本的學術轉向,並發掘朱熹“大頭腦”思想與(yu) “致良知”相通處。基於(yu) 此解光宇教授認為(wei) 王陽明通過作《朱子晚年定論》完成了緩和矛盾、會(hui) 通心理的目的。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研究員彭彥華以“朱陸爭(zheng) 辯鉤沉”為(wei) 主題,從(cong) “泛觀博覽”與(yu) “發明本心”、“道問學”與(yu) “尊德性”、“格物窮理”與(yu) “實理實事”、“簡易”與(yu) “支離”、“人心”與(yu) “道心”、“無極”與(yu) “太極”等向度對朱陸異同做了詳細地梳理。
蘭(lan) 州大學哲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張美宏以《二程天理論對儒家人倫(lun) 之理的普遍性重塑》為(wei) 題作了報告。張美宏教授提出玄學理論(“越名任心”)與(yu) 佛教思想(“沙門不敬王者”)對儒家人倫(lun) 形成了強力的挑戰,至周敦頤和二程開始通過天理論重構儒家人倫(lun) 之理。張美宏教授認為(wei) ,二程的“天理”隻能被“體(ti) 貼”出來,而不能被抽象思辨;此外,二程的“天理”是自然之理,需要下灌到人倫(lun) 日用,二程對於(yu) “有物有則”的解釋便體(ti) 現了這一點。張美宏教授認為(wei) 二程重構的人倫(lun) 之理對人的存在具有普遍必然性,肯定了二程對佛教出家的否定,但也指出這種倫(lun) 理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宋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的獨斷性。
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鄭天熙作了《林希逸解莊中的理學思想》為(wei) 題的報告,從(cong) 自然天理說、天理人欲說、本心無心說和“心悟自得”的工夫論四個(ge) 方麵對林希逸的思想進行了考察,認為(wei) 林希逸對儒道有一定的匯通,可以歸宗於(yu) 明道一脈,但是工夫論欠缺具體(ti) ,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體(ti) 係。
深圳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王順然以《誰是我:“想象”托底的“反思”何以可能——從(cong) 莊子“吾喪(sang) 我”之例入手》為(wei) 主題展開哲學思考,認為(wei) 一般的“反思”預設了一個(ge) “我”的過往主體(ti) ,這種對過往主體(ti) 的反思是基於(yu) “想象力”構建起來的。那麽(me) 這種“我”的預設以及這種“反思”行為(wei) 值得被重新考量,如同“莊周夢蝶”。基於(yu) 此,莊子的“吾喪(sang) 我”或許可以成為(wei) 對儒家“反思”的考察與(yu) 批判。
南寧鐵路局黨(dang) 校講師楊嬋作了《德性視域下“至人無己”的主體(ti) 消解與(yu) 建構》為(wei) 題的發言。楊嬋認為(wei) 過往對於(yu) 莊子“逍遙”的解釋大都基於(yu) 西方“自由”的意涵進行詮釋,不一定符合莊子的本意。楊嬋認為(wei) ,西方視域下的“自由”基於(yu) 對感性世界的否定,而莊子的“逍遙”則是對感性世界的肯定。但是楊嬋也提出莊子有其時代與(yu) 身份局限性,如果依照莊子的路徑,最終隻能達到完全的虛無。
台灣東(dong) 海大學哲學係教授蔡家和對上半場報告集中進行了評議。
下半場由安徽大學中國哲學與(yu) 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解光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夏世華主持。
台灣東(dong) 海大學哲學係教授蔡家和作了《陽明學中的道家思想》的報告。蔡家和教授認為(wei) 陽明的多處論述,如“用心若鏡”“萬(wan) 物一體(ti) ”“成色分量”等明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並具體(ti) 進行了論證與(yu) 分析。解光宇教授在下半場集中評議時,對蔡家和教授為(wei) 兩(liang) 岸文化學術交流做出的貢獻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上饒市鵝湖書(shu) 院院長、研究員王立斌作了以《鵝湖之會(hui) 朱陸異同對書(shu) 院教育的影響》為(wei) 題的發言。王立斌從(cong) 史料方麵著重考察了朱熹、陸九淵、呂祖謙等人的多次論辯,指出盡管朱陸二人在學術思想上針鋒相對,但二人通過論辯私交甚篤,二人對當時的書(shu) 院教育也產(chan) 生了積極的影響。
餘(yu) 姚市東(dong) 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長、副教授華建新以《朱熹理學對王陽明前期思想進路的影響》為(wei) 題作報告。華建新教授指出王陽明的思想並不一定是對朱子學的反動,相反可能是對朱熹學術不足處的補偏救弊。華建新教授指出朱子學本就在陽明家鄉(xiang) 餘(yu) 姚流行,陽明在早年也對朱熹的著作有過主動地探求,而朱熹的“天理”觀念對陽明的“天道”觀的思想進路具有重要作用。綜上華建新教授認為(wei) 如果沒有朱熹便不可能有陽明,而朱子學與(yu) 陽明學也並不是水火不容,兩(liang) 家應該摒棄門戶之見,雙方學術的融通對雙方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yi) 。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蔡傑《“誠”的第一義(yi) :程朱論“無妄之謂誠”》注意到宋儒對“誠”的不同解釋。蔡傑教授指出,在程頤處有“無妄之謂誠”“不欺之謂誠”“不息之謂誠”從(cong) 狀態到本體(ti) 再到天道的三重解釋,“無妄”的解釋雖然根植於(yu) 《周易》的經典依據以及深刻的天道根源,但如果僅(jin) 從(cong) 字麵考究,難免有陷溺於(yu) 佛老之嫌。基於(yu) 此,朱熹在“無妄”前加了“真實”二字,一方麵突出其天道根源和實有性,另一方麵也對佛老形成了拒斥與(yu) 批判。
蘇州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唐哲嘉作了題為(wei) 《從(cong) 顏山農(nong) 到林兆恩——論晚明儒學的宗教轉向》的發言。唐哲嘉認為(wei) ,在陽明處,“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經被明確提出,至泰州學派則更加具有神秘色彩。顏山農(nong) 的“七日閉關(guan) 法”與(yu) “萃和會(hui) ”的創立已經使陽明後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而林兆恩更是直接創立“三一教”,完成了晚明儒學從(cong) 學術到宗教的轉變。
蘇州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博士鄺妍彬以《從(cong) 陽明後學良知觀念演變看儒佛交融》為(wei) 題作報告。鄺妍彬首先分析了陽明“良知見在”到陽明後學,尤其是泰州學派王心齋“良知現成”“率良知”、羅近溪“赤子之心”、周海門“己即是聖”的流變過程,隨後討論了佛教思想對於(yu) 陽明“良知”思想的影響和三教匯通的趨勢。鄺妍彬也提出應該注意到不僅(jin) 儒學吸收了佛教的思想,佛教也在儒學的刺激下有一定的複興(xing)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夏世華最後作了題為(wei) 《以光喻知:理解<老子>道論與(yu) 心學的一個(ge) 獨特視角》的報告。夏世華教授認為(wei) ,老子一方麵用光來形容道體(ti) ,如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又用光比喻修道者的境界,以及用光來說明修道方法。基於(yu) 此,夏世華教授認為(wei) 光喻可能比水和嬰兒(er) 的比喻更接近於(yu) 老子思想的核心。
安徽大學中國哲學與(yu) 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解光宇對下半場報告集中進行了評議。至此,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大會(hui) 第五分會(hui) 場學術會(hui) 議19日上午場順利結束。
第五分會(hui) 場總組長廣西大學文學院鄭朝暉教授對本組學術研討情況作了總結。鄭教授指出,第五分會(hui) 場共有三十位學者進行學術匯報,分享了各位學者最新的研究見解。他認為(wei) ,第五分會(hui) 場的報告論題主要集中在四個(ge) 方麵,第一,圍繞心學的基本概念以及與(yu) 心學相對稱的佛道概念進行深入研究,這些研究都有可能擴充對心學概念的深化認識,並且鄭教授表示若能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進一步研究將更有意義(yi) 。第二,集中在從(cong) 三教融合的角度對宋明理學的多元融合特質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加深入地理解融合性的中國文化。第三,重點討論了對北宋五子思想轉折性的研究,其中對張載思想尤為(wei) 關(guan) 注。第四,關(guan) 於(yu) 朱陸相似性的折衷性研究,這些研究則較傾(qing) 向於(yu) 朱陸之間的會(hui) 通。
END
整理:李瀟
武漢大學國學院碩士生
編輯:孔維瑤
審核:歐陽禎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