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第一分會(hui) 場)
來源:“中華孔子學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廿三日乙亥
耶穌2022年7月21日
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第一分會(hui) 場,於(yu) 18日下午、19日上午在線上騰訊會(hui) 議順利召開。
18日下午舉(ju) 行的兩(liang) 組討論中,分別由趙金剛副教授和朱小明副教授擔任主持人,黎業(ye) 明教授和陳喬(qiao) 見教授擔任評議人,共有陳喬(qiao) 見、龔曉康、朱小明、張鵬偉(wei) 、馬俊、董凱凱、黎業(ye) 明、歐陽禎人、鄧國元、習(xi) 細平、陳微、張旭12位學者參與(yu) 這一階段的小組討論。
陳喬(qiao) 見的題目是《解書(shu) 不通,隻要解心——王陽明的心學解經學》,融會(hui) 西方的詮釋學和中國儒家的解經學,陳老師將朱子學解經學的核心分別歸納為(wei) 因聖人之言求聖人之意、言—意、聖經若主人,解者猶奴仆、不疑與(yu) 有疑這四點。他又將陽明的解經學的特點總結了四點,其一是批評“文義(yi) ”上穿求,其二是心即理,其三是言-意、言-道關(guan) 係,其四是以心為(wei) 判斷是非之根源。陳老師對朱王解經學的詮釋,突破了傳(chuan) 統的解釋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yi) 。
龔曉康以《“無善無惡心之體(ti) ”:複歸本體(ti) 的明覺與(yu) 能動》為(wei) 題,認為(wei) 王陽明所提出的“無善無惡”的“無”,並非實然意義(yi) 上的“無”,而是超越意義(yi) 上的“無”,而“無善無惡”的“善”,是相待意義(yi) 的善,並非絕待意義(yi) 的“至善”。他認為(wei) 陽明學對本體(ti) 世界和感性的現象世界都有著明確的認可,避免了陷入虛無主義(yi) 的危險。
朱小明的題目是《王陽明為(wei) 己之學的三重境界》,她認為(wei) 王陽明之學的本質是為(wei) 己之學,並且以身心、人己、物我、天人關(guan) 係為(wei) 視角來詮釋陽明心學,認為(wei) 陽明學具有身心境界、倫(lun) 理境界、天地境界這三重維度。朱老師的論證井井有條、深入淺出,深刻地展現了陽明學中的道德主體(ti) 性精神。
張鵬偉(wei) 的題目是《王陽明南都時期工夫教法考論——兼論存天理去人欲與(yu) 致良知之關(guan) 係》他認為(wei) 王陽明在南都時期主要以“念念存天理去人欲”為(wei) 工夫論,這是陽明對朱子學的糾偏,是對心體(ti) 的內(nei) 在體(ti) 證,“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成為(wei) 他聯係早年的靜坐與(yu) 晚年的致良知的中間環節。
馬俊的論文是《陽明學“近禪”原因檢論》,他認為(wei) 陽明學大量吸收了禪宗的思想,並且分別體(ti) 現在陽明學的本體(ti) 層麵的涵有攝無、功夫層麵的調和頓漸、境界層麵的以美助善。他在論文中比較了王陽明與(yu) 慧能的思想的異同,在心性論層麵對王陽明的理論來源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論證。
董凱凱的題目是《論陽明<傳(chuan) 習(xi) 錄>的“具體(ti) 而微”》,他以曆代儒家有關(guan) “具體(ti) 而微”的討論為(wei) 論文展開的角度,探討陽明對“具體(ti) 而微”的獨特理解,陽明的解釋與(yu) 理學家不同,有著明確而又獨特的心學的主體(ti) 性特征,並且與(yu) 他“心即理”的理論密不可分。
黎業(ye) 明的題目是《徐霈從(cong) 學陽明時間略考》,束景南先生將徐霈從(cong) 學於(yu) 陽明的時間定為(wei) 1503年,而經過黎老師的考證,徐霈出生於(yu) 1504年,卒於(yu) 1590年,而徐霈從(cong) 學陽明的時間應該是徐霈20歲的時候。黎老師的考證大膽細致,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yi) 。
歐陽禎人的題目是《陽明心學是儒家道統的真血脈》,他認為(wei) ,陽明學術的成就與(yu) 當時明朝的社會(hui) 背景與(yu) 陽明本人坎坷的人生經曆有關(guan) ,王陽明的一切思想,都是從(cong) 心性到政治的理論展開,有著強烈的社會(hui) 批判的意識,這是繼承於(yu) 儒家先秦孔孟的思想。因此,陽明學是儒家思想順應時代的發展,是儒學的真道統。
鄧國元的題目是《王陽明對儒家政治文化的詮釋——以“古本”<大學>“親(qin) 民”說為(wei) 中心的考察》,他認為(wei) 陽明的教化相對於(yu) 朱子教化,更突出平等性、普及性、道德情感意識。親(qin) 民既是給為(wei) 政者講的,也是麵向普通民眾(zhong) 的,二者並不矛盾,因為(wei) 為(wei) 政者和民眾(zhong) 的本體(ti) 心性是一致的。
習(xi) 細平以《追尋實踐智慧——王陽明“良知”論的精神旨趣》為(wei) 題目,他指出以“智”德的概念在王陽明的心學體(ti) 係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智”代表了一種生活的實踐智慧,是在日用中不斷磨煉出來的好惡之心,並非一種固定僵死的尺度,而是活潑潑的道德主體(ti) 。
陳微的題目是《王陽明對<大學>的詮釋》,她認為(wei) 王陽明對《大學》的詮釋,構成了他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王陽明用“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對《大學》進行了重新地理論詮釋和創新,這是對當時朱子學流弊的一種糾偏。
張旭的題目是《王陽明的聖人觀及其發展》,他係統地勾勒出了王陽明聖人觀思想的形成過程,並且將陽明的聖人觀放在了與(yu) 朱子學的比較視域中進行了研究。他認為(wei) 陽明的聖人觀的核心是“心之良知”,有著深刻的教化意義(yi) ,並且對於(yu) 主體(ti) 自身的道德挺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yi) 。
圖片
19日上午舉(ju) 行的兩(liang) 組討論中,分別由李洪衛研究員和朱承教授擔任主持人,鄭開教授和周海春教授擔任評議人,共有周海春、朱承、郭杭偉(wei) 、田探、白立強、王政傑、魏子欽、鄭開、張衛紅、李洪衛、錢鳳儀(yi) 、李萬(wan) 進、吳益生、張乾禮14位學者參與(yu) 這一階段的小組討論。
周海春的題目是《從(cong) <傳(chuan) 習(xi) 錄>首節“親(qin) 民”說看王陽明使用經典的方式》,他係統地梳理分析了王陽明對“作”“在”“親(qin) ”“新”的字義(yi) 辨析,展現了王陽明論證的邏輯結構,他指出朱熹和王陽明都通過文本內(nei) 證和先秦文本來論證自己觀點,展現了理學與(yu) 心學的不同之處。
朱承以《何以正名——王陽明對“孔子正名”的理解》為(wei) 題目,對王陽明在《傳(chuan) 習(xi) 錄》第43條關(guan) 於(yu) “正名”的曆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wei) 王陽明對“孔子正名”的理解,從(cong) 建設性和兩(liang) 全性兩(liang) 方麵維護了儒家的倫(lun) 理,展現了豐(feng) 富的實踐智慧。
郭杭偉(wei) 的題目是《陽明心學實修方法初探》,他認為(wei) 心學具有豐(feng) 富的道德實踐內(nei) 涵,強調在日常的倫(lun) 理生活中磨煉自身的良知。他積極響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號召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偉(wei) 大事業(ye) ,並且建立了心學實修的模型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
田探以《陽明後學周海門的工夫論探析》為(wei) 題目,分析了周海門的“悟必兼修、修必兼悟”的主張。他指出周海門以“無跡”作為(wei) 工夫的境界,並且,他從(cong) 體(ti) 用不二的層麵詮釋了周海門的工夫論結構,係統全麵論述了周海門對陽明後學的糾偏的作用。
白立強的題目是《<傳(chuan) 習(xi) 錄>對人自由全麵發展的當代啟示》,他以心體(ti) 、性、良知三個(ge) 方麵出發,論證了王陽明對於(yu) 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積極作用。這其中包括了主體(ti) 性、自覺性、身心和諧與(yu) 天人一體(ti) 的四種特征,他認為(wei) 陽明學對於(yu) 構建良性生態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yi) 。
王政傑以《“正”與(yu) “不正”:論王陽明對“舜化象傲”的思想詮釋》為(wei) 題目,他注意到王陽明對“舜化象傲”的典故有著不同於(yu) 前人的解釋,王陽明把“格”訓為(wei) “正”,認為(wei) 該典故的核心正是“反求諸己”。他認為(wei) 王陽明的這種解釋深化了典故的道德內(nei) 涵。
魏子欽的題目是《才質之性的命定論如何轉出氣質之性的聖賢氣象——試以王陽明“分限”觀念為(wei) 例》,他指出王陽明以“分限”解釋理學中的“變化氣質”,這也從(cong) 側(ce) 麵證明了魏晉時期的“才質之性”與(yu) 宋儒的“氣質之性”的聯係,他認為(wei) 陽明對“分限”的理解,高揚了人的道德主體(ti) 性。
鄭開的題目是《良知是怎樣一種知》,良知不是一種出於(yu) 現實情況去考量而產(chan) 生的,而是發端於(yu) 人性深處的道德自覺,將自身至善的本性發揮出來,率性而盡心,便可以使得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良知在道德生活的構建中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意義(yi) 。
張衛紅的題目是《王陽明九聲四氣歌法的精神意蘊》,他指出王陽明九聲四氣歌法,構成了王陽明講會(hui) 和道德教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九聲四氣歌法在普通人和聖賢大儒那裏有著不同的實踐表現,聖賢能夠以元神和元氣統攝音韻和呼吸,其氣象至大而廣博。
李洪衛以《知行合一的複合蘊含及其具體(ti) 實現的可能性問題》為(wei) 題,對鄭宗義(yi) 關(guan) 於(yu) 知行合一的解釋進行了係統的論述,但同時他指出鄭宗義(yi) 的解釋忽略了重要的文獻,也就是賀麟對知行合一的討論。綜合以上學者對知行合一的討論,李老師認為(wei) 知行合一的目的是要達到身心貫通。
錢鳳儀(yi) 的題目是《近代偉(wei) 大思想家王陽明的儒家哲學理論來源》,他對王陽明所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命題做了全麵而係統的論證,並且九王陽明的理論來源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此外,他對王陽明與(yu) 《論語》的關(guan) 聯也有獨到的見解。
李萬(wan) 進的題目是《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對禪宗悟本心思想的吸收與(yu) 改造》,他認為(wei) 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宋儒心性論與(yu) 禪宗的影響。李老師從(cong) 工夫論角度進一步論證,王陽明吸收改造了禪宗本心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心學工夫論。
吳益生以《王陽明生命學問新探——從(cong) 變化氣質的功夫看》為(wei) 題,結合了王陽明從(cong) 早年到晚年的學思經曆,從(cong) 生活和學術兩(liang) 方麵論述了王陽明之成德成聖的完整過程。吳老師從(cong) 王陽明的生平、思想內(nei) 涵、工夫論、境界論等方麵全麵細致地揭示了陽明學發展的過程。
張乾禮的題目是《陽明與(yu) 甘泉“博約”異同析論——叢(cong) 工夫的麵向看》,他指出陽明改造“博約”二分的工夫進路,將其置於(yu) 良知的統攝之下。在王陽明晚年以本體(ti) 工夫論對“博約”進行了深刻的詮釋。並且,張老師引入湛甘泉對“博約”的解釋,在對比中彰顯了陽明對“博約”的獨到理解。
在閉幕式上,第一分會(hui) 場總組長南昌大學哲學係張新國副教授分別從(cong) 內(nei) 容與(yu) 形式兩(liang) 方麵進行了總結。張教授從(cong) 內(nei) 容上將第一分會(hui) 場各位學者的發言匯報,總結劃分為(wei) 陽明學經典理論詮釋、陽明學典範意義(yi) 的現代意義(yi) 闡揚、陽明學理論來源及其思想互動、陽明學文獻考證、陽明後學思想新探五個(ge) 部分;同時,他認為(wei) 第一分會(hui) 場的學者匯報還存在陽明學詮釋經典的方法論特色與(yu) 廣義(yi) 陽明學的精神人文思想這兩(liang) 種形式。張教授對各位學者的論文進行了高度凝練的概括與(yu) 精準得當的總結,並對第一分會(hui) 場趙金剛教授、朱小明教授、李洪衛教授、朱承教授四位主持人,以及黎業(ye) 明教授、陳喬(qiao) 見教授、鄭開教授、周海春教授四位評議人的工作與(yu) 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整理:慕洲
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編輯:孔維瑤
審核:歐陽禎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