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主題發言(二)
來源:“中華孔子學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廿二日甲戌
耶穌2022年7月20日
7月18日-19日,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以線上會(hui) 議的形式順利舉(ju) 行。繼7月18日上午八位學者的主題發言後,大會(hui) 於(yu) 7月19日下午閉幕式之前,舉(ju) 行了第二階段的主題發言。這一階段的主題發言共分為(wei) 兩(liang) 場,第一場主題發言的主持人是浙江大學董平教授,進行主題發言的有景海峰、龔雋、劉澤亮、唐文明四位專(zhuan) 家學者;第二場主題發言的主持人是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孔德立教授,進行主題發言的有汪建初、丁為(wei) 祥、王興(xing) 國、陳立勝、魏義(yi) 霞五位專(zhuan) 家學者。
圖|董平教授
圖|孔德立教授
景海峰教授以“經典的膨脹與(yu) 歧出”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景教授認為(wei) 儒家思想有其經典依據,曆代儒者都試圖對經典進行把握與(yu) 理解,在此過程中也造成了經典的膨脹與(yu) 歧出。他指出,曆代圍繞經典形成了汗牛充棟的解釋性文本,這些解釋性文本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接下來,景教授分別從(cong) 仿聖擬經、增量擴經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做了進一步論述。就擬經而言,景教授以揚雄、王通為(wei) 例進行了闡發,他指出,依揚雄之言,“經”不是凝固的文本,實為(wei) “應時而造”。這種擬經現象曆來爭(zheng) 議頗大,整體(ti) 上負麵評價(jia) 居多,但明代學者較之宋代學者在態度上則顯得更為(wei) 寬容。就擴經而言,景教授從(cong) “傳(chuan) ”能否升為(wei) “經”的角度展開敘述,指出擴經之念頭曆代不絕如縷,其中清儒尤甚,並舉(ju) 段玉裁將十三經“廣之為(wei) 二十一經”與(yu) 龔自珍以史部、子部文獻對“經”作輔翼補充等例進行了理論佐證。此外,景教授認為(wei) 除擬經、擴經,曆史上還存在著以緯補經的現象。
圖|景海峰教授
龔雋教授以“從(cong) 經史之學到道學:再論北宋思想史上的辟佛說”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龔教授一方麵從(cong) 思想義(yi) 理的內(nei) 部進行剖析,另一方麵運用思想史的方法,將宋明理學與(yu) 佛教的關(guan) 係放在思想史的情境中進行分析。他認為(wei) 關(guan) 於(yu) 理學與(yu) 佛教的關(guan) 係,有些問題目前尚未完全講清楚,宋代儒者辟異端之舉(ju) 主要表現為(wei) 辟佛,而這不僅(jin) 僅(jin) 與(yu) 思想文化相關(guan) ,還與(yu) 政治話語權力相關(guan) 。接下來,龔教授從(cong) 歐陽修之修史辟佛、王安石的經學護法與(yu) 經子合觀、“以其跡而考之”的理學辟佛論這三個(ge) 方麵展開了具體(ti) 闡述,並認為(wei) 北宋道學辟佛的哲學論述幾乎是不太能成立的,但卻是一種容易產(chan) 生效應的論述,使得宋代以後的儒門學人不敢輕易言佛。
圖|龔雋教授
劉澤亮教授以“陶奭齡雜禪、援禪、壞旨考辯”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劉教授指出陶奭齡是與(yu) 劉宗周同時代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但目前學界關(guan) 於(yu) 陶奭齡的正麵研究卻幾乎處於(yu) 空白狀態,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陶奭齡的思想顯得非常必要。劉教授主要從(cong) 陶奭齡是否雜於(yu) 禪、為(wei) 什麽(me) 雜於(yu) 禪、雜於(yu) 禪後是否大壞姚江之旨、陶奭齡與(yu) 劉宗周思想的差異四個(ge) 方麵進行了理論分析。他認為(wei) 陶奭齡確乎雜於(yu) 禪,但雜禪僅(jin) 限於(yu) 其講學層麵,在學術層麵陶奭齡實則為(wei) 援禪而非雜禪,援禪之目的在於(yu) 正儒、弘儒與(yu) 回護陽明學。陶奭齡乃王學正統,並未壞姚江之旨,其援禪之舉(ju) 延續了王陽明借佛詮儒的傳(chuan) 統。就陶奭齡與(yu) 劉宗周思想的差異這一問題,劉教授指出劉宗周代表著王學中的程朱路向,陶奭齡則是王學中的王學路向之極端化的代表。
圖|劉澤亮教授
唐文明教授以“再論天地之心--答吳飛、陳壁生兩(liang) 君”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唐教授強調了朱子的天地之心在理學中的意義(yi) ,他認為(wei) 朱子在《仁說》中將“仁”落實為(wei) 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又具體(ti) 表現為(wei) “生物”,天地之心可貫穿到人、物之生中。唐教授指出,他對天地之心的論述是從(cong) 宇宙論與(yu) 教化論兩(liang) 個(ge) 方麵展開的,從(cong) 宇宙論的層麵而言,聖人之心來源於(yu) 天地之心;就教化論的層麵而言,經典教化的來源也是天地之心。隨後,唐教授表明他的這一觀點受到了吳飛與(yu) 陳壁生二位學者的商榷,他在陳述二位商榷者主要觀點的基礎上,從(cong) 六個(ge) 方麵進行了回應。
圖|唐文明教授
汪建初教授以“吾性自足的多維認知”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他認為(wei) 王陽明通過將佛家心法與(yu) 道家功法相結合實現了龍場悟道,但此時陽明對“吾性”的定義(yi) 可能尚不夠清晰,隨著思想的日益成熟才認識到此性即良知,且早年已不出此意。接下來,汪教授從(cong) 人的生物本性、社會(hui) 本性、意識本性三個(ge) 方麵進行了闡發。針對人的生物本性,汪教授認為(wei) 進化論過度考慮外因而忽略了內(nei) 因,這一內(nei) 因便是生物自身中的愛的力量,而良知即是愛。針對人的社會(hui) 本性,他表明團結、友愛、互助是人類的本能,而私有製的出現又破壞了這一本能,隻有消滅私有製才能真正占有並完成自己的人性。針對人的意識本性,汪教授指出這一本性構成了人與(yu) 動物的區別,意識本性便是人的覺性、覺知與(yu) 感知主體(ti) ,也即是陽明之“心”,人應當努力擺脫感知、認知層麵,進入覺知狀態。
圖|汪建初教授
丁為(wei) 祥教授以“陽明心學的現代價(jia) 值及其意義(yi) ”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丁教授分別從(cong) 三個(ge) 基本原則、四大精神、統一指向這三個(ge) 層麵進行了匯報。他認為(wei) 陽明心學是從(cong) 反省的方式入手進入到精神的慎獨狀態,這種經反省入慎獨的狀態體(ti) 現了王陽明的三大原則:主體(ti) 與(yu) 本體(ti) 的統一原則、聖凡同一原則與(yu) 人人平等原則。此三大基本原則又表現出了四大精神:平等精神、契約精神、工匠精神與(yu) 科學鑽研精神。最後,丁教授認為(wei) 陽明心學的統一指向便是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在《拔本塞源論》中以人禽之辨的角度展開,在《大學問》中則側(ce) 重倫(lun) 理角度的闡發。
圖|丁為(wei) 祥教授
王興(xing) 國教授以“儒佛合一的新知行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新探”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王教授認為(wei) ,佛教的“知”可區分和概括為(wei) 別知和智知,前者是佛教所要破除之知,後者則是佛教所要實現與(yu) 完成之目標,這一過程可用“轉識成智”進行概括。接著王教授對王陽明和佛教的兩(liang) 種知行觀進行了比較,他指出二者雖處不同立場,卻在思維上非常相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可分為(wei) 情識的知行合一與(yu) 良知本體(ti) 的知行合一,前者是陽明所意欲摒棄的,後者則是陽明所意圖確立的知行觀,這實際上與(yu) 佛教“轉識成智”的目標非常相似。王教授還表示陽明的學說實則是孟、禪二家的會(hui) 通與(yu) 融合,如果說慧能是禪宗中的孟子,那麽(me) 陽明則是儒學中的慧能。
圖|王興(xing) 國教授
陳立勝教授以“如何與(yu) 天地萬(wan) 物成‘一家之親(qin) ’--王陽明親(qin) 民說發微”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陳教授基於(yu) 陽明弟子黃綰與(yu) 薛侃二人的記載進行了理論考量,勾勒出陽明的親(qin) 民說存在著前後變化的思想樣貌。他從(cong) 四個(ge) 方麵展開了細致的討論,首先闡釋了陽明明德親(qin) 民之學的前後變化,認為(wei) 明德親(qin) 民之學前後產(chan) 生了從(cong) 早期“由己而人物”的單向論證向“由己而人物”與(yu) “由人物而己”的雙向論證轉變等四點變化;其次,陳教授就黃綰等對陽明親(qin) 民說“泛親(qin) 化”的質疑進行了理論辯護,認為(wei) 陽明親(qin) 民說的“泛親(qin) 化”應從(cong) 政治哲學角度進行理解,屬“王道”製度的安排,而非“毀親(qin) ”、“棄親(qin) ”;再者,關(guan) 於(yu) 親(qin) 民說的曆史效應方麵,陳教授從(cong) 泰州學派的王道政治實驗、近代維新革命以及天賦人權等角度進行了詮釋;最後,他認為(wei) 陽明的親(qin) 民說具有重大的當代意義(yi) ,對於(yu) 社會(hui) 團結、市場經濟、萬(wan) 物一體(ti) 的家庭化以及王道政治與(yu) 文明國家的重新塑造具有重要意義(yi) 。
圖|陳立勝教授
魏義(yi) 霞教授以“王陽明的‘致良知’及其意義(yi) 、啟示”為(wei) 題進行了發言。魏教授認為(wei) 陽明學是宋明理學中的心學之集大成者,宋明理學家對道德形而上學的建構沿著向外與(yu) 向內(nei) 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方向展開,王陽明的思想則屬於(yu) 後者,其思想的集中體(ti) 現便是“致良知”。隨後,魏教授認為(wei) 王陽明通過將格物、致知的前後順序進行顛倒,實現了對格物致知的新解,致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格物即是“正事”,使得致知、格物在王陽明這裏都成為(wei) 了倫(lun) 理範疇。並且,魏教授還表明王陽明從(cong) 《孟子》《大學》中進行理論創新,創構了其良知學,而陽明本人的思想是曆久彌新的,陽明學的研究一直在路上,魏教授對於(yu) 陽明學研究的未來前景予以了極大的肯定。
圖|魏義(yi) 霞教授
在兩(liang) 場主題發言中,九位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圍繞著大會(hui) 主題進行了發言匯報,內(nei) 容豐(feng) 富、思想深刻、見解獨到,為(wei) 大家帶來了一場精神盛宴。而兩(liang) 位主持人董平教授、孔德立教授對各位學者的發言進行了高度概括與(yu) 總結。至此,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的大會(hui) 主題發言環節圓滿落幕。
整理:張旭,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編輯:覃川
審核:歐陽禎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