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圓滿閉幕
來源:“中華孔子學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廿二日甲戌
耶穌2022年7月20日
7月19日下午五點,在第二階段的大會(hui) 主題發言環節順利落幕後,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迎來了閉幕式,這也是本次大會(hui) 的最後一個(ge) 環節。閉幕式由貴州省貴陽孔學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員、貴陽孔學堂文化傳(chuan) 播中心副主任肖立斌教授主持,他主持了閉幕式分會(hui) 場總結、大會(hui) 總結與(yu) 致謝三項議程。
圖|肖立斌教授
首先,五位分會(hui) 場組長分別對五個(ge) 分會(hui) 場進行了總結。
第一分會(hui) 場的組長是南昌大學哲學係張新國教授。張教授分別從(cong) 內(nei) 容與(yu) 形式兩(liang) 方麵進行了總結。張教授從(cong) 內(nei) 容上將第一分會(hui) 場各位學者的發言匯報,總結劃分為(wei) 陽明學經典理論詮釋、陽明學典範意義(yi) 的現代意義(yi) 闡揚、陽明學理論來源及其思想互動、陽明學文獻考證、陽明後學思想新探五個(ge) 部分;同時,他認為(wei) 第一分會(hui) 場的學者匯報還存在陽明學詮釋經典的方法論特色與(yu) 廣義(yi) 陽明學的精神人文思想這兩(liang) 種形式。張教授對各位學者的論文進行了高度凝練的概括與(yu) 精準得當的總結,並對第一分會(hui) 場趙金剛教授、朱小明教授、李洪衛教授、朱承教授四位主持人,以及黎業(ye) 明教授、陳喬(qiao) 見教授、鄭開教授、周海春教授四位評議人的工作與(yu) 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圖|張新國教授
第二分會(hui) 場的組長是湘潭大學哲學係張晚林教授。張教授從(cong) 以下三個(ge) 方麵對第二分會(hui) 場各位學者的報告進行了總結,第一個(ge) 方麵是討論朱子學與(yu) 陽明學的關(guan) 係問題,張教授認為(wei) 通過分會(hui) 場學者的討論,發現朱王之間具有承接性的關(guan) 係,“理”無法離開“心”而存在。第二個(ge) 方麵表現為(wei) 朱子學中的個(ge) 案問題研究與(yu) 深化,幾位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深化了對朱子學的研究。第三個(ge) 方麵為(wei) 對朱子後學與(yu) 陽明後學的深化與(yu) 研究,這些研究無疑豐(feng) 富和發展了對宋明儒學的整體(ti) 研究。
圖|張晚林教授
第三分會(hui) 場的組長是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翟奎鳳教授。翟教授指出第三分會(hui) 場主要圍繞著陸九淵、王陽明以及陽明後學三個(ge) 方麵展開討論,分會(hui) 場學者對陸九淵的討論不僅(jin) 涉及其思想,還涵括關(guan) 於(yu) 陸九淵的家風家教、實行踐履、文獻研究與(yu) 重新整理等內(nei) 容。翟教授認為(wei) ,在王陽明本人思想的研究方麵,與(yu) 會(hui) 學者就朱陸異同、朱王關(guan) 係等問題展開了細致分析。接著,翟教授介紹了與(yu) 會(hui) 學者在陽明後學與(yu) 對陽明學的反思方麵所做的匯報情況,對泰州學派的關(guan) 注研究情況,以及對晚明與(yu) 清代以來陽明學的影響的研究成果。翟教授表明與(yu) 會(hui) 學者就以上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深化了對相關(guan) 問題的認識。
圖|翟奎鳳教授
第四分會(hui) 場的組長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任蜜林教授。任教授從(cong) 四個(ge) 方麵對第四分會(hui) 場進行了總結,他指出第一個(ge) 方麵是對早期儒學的研究,包含郭店楚簡、先秦人性論、孟荀思想等內(nei) 容;第二方麵是關(guan) 於(yu) 宋明理學與(yu) 比較哲學的討論,涉及經筵講學、東(dong) 亞(ya) 朱子學、中西哲學的比較與(yu) 會(hui) 通等重要內(nei) 容;第三方麵是關(guan) 於(yu) 現代新儒學的研究,關(guan) 注了牟宗三哲學、體(ti) 用論、莊子心學等內(nei) 容;第四方麵是關(guan) 於(yu) 日本的宋明理學研究,涉及島田虔次思想、井上哲次郎、岡(gang) 田武彥等日本學者的思想與(yu) 對宋明理學的研究。
圖|任蜜林教授
第五分會(hui) 場的組長是廣西大學文學院鄭朝暉教授。鄭教授指出,第五分會(hui) 場共有三十位學者進行學術匯報,分享了各位學者最新的研究見解。他認為(wei) ,第五分會(hui) 場的報告論題主要集中在四個(ge) 方麵,第一,圍繞心學的基本概念以及與(yu) 心學相對稱的佛道概念進行深入研究,這些研究都有可能擴充對心學概念的深化認識,並且鄭教授表示若能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進一步研究將更有意義(yi) 。第二,集中在從(cong) 三教融合的角度對宋明理學的多元融合特質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加深入地理解融合性的中國文化。第三,重點討論了對北宋五子思想轉折性的研究,其中對張載思想尤為(wei) 關(guan) 注。第四,關(guan) 於(yu) 朱陸相似性的折衷性研究,這些研究則較傾(qing) 向於(yu) 朱陸之間的會(hui) 通。
圖|鄭朝暉教授
其次,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中華孔子學會(hui) 秘書(shu) 長唐文明教授進行了大會(hui) 總結。唐教授先對大會(hui) 主題發言進行了總結,他指出本次大會(hui) 主題發言共有18篇報告,大致上可分為(wei) 五類:第一類為(wei) 在中國哲學史脈絡中論述陽明學與(yu) 廣義(yi) 之心學,此類報告視野宏觀,以楊國榮教授、郭齊勇教授、張學智教授、蔡方鹿教授為(wei) 代表;第二類為(wei) 聚焦於(yu) 陽明學內(nei) 部或廣義(yi) 的心學內(nei) 部,此類報告研究深入,以吳震教授、王興(xing) 國教授、汪建初教授、陳立勝教授、魏義(yi) 霞教授、唐文明教授為(wei) 代表;第三類為(wei) 著力於(yu) 陽明學的思想淵源與(yu) 曆史影響,此類文章關(guan) 注思想史的維度,以董平教授、李景林教授、何俊教授、錢明教授、丁為(wei) 祥教授為(wei) 代表;第四類文章重點討論陽明學或廣義(yi) 宋明理學與(yu) 佛教的關(guan) 係,以龔雋教授、劉澤亮教授為(wei) 代表;第五類為(wei) 專(zhuan) 注於(yu) 處理經典問題,以景海峰教授為(wei) 代表。唐教授認為(wei) ,大會(hui) 主題發言一定程度上是大會(hui) 報告的縮影,涉及到了陽明學的方方麵麵。他表明,本次大會(hui) 共收錄150多篇參會(hui) 文章,時間上跨越古今,空間上跨越中外,在緊扣大會(hui) 主題的前提下,就中國哲學史各方麵的議題展開深入研究。唐教授表示此次大會(hui) 既是陽明學的盛會(hui) ,也是中國哲學的盛會(hui) ,並對武漢大學以歐陽禎人教授為(wei) 核心的團隊對本次大會(hui) 的籌備表示衷心的感謝!
圖|唐文明教授
最後,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陸九淵研究委員會(hui) 會(hui) 長、武漢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本次會(hui) 議總召集人歐陽禎人教授代表大會(hui) 所有主辦單位進行了致謝。歐陽教授談到,本次大會(hui) 參與(yu) 人數高達近300人,是一場大規模的高端會(hui) 議。他指出,從(cong) 本次大會(hui) 學者匯報的情況可以發現,王陽明的一生是學人的典範與(yu) 做人的楷模,王陽明具有硬骨頭的精神,在他認定的人生道路上宵衣旰食、堅持不懈、筆耕不輟。王陽明在“五溺三變”之中不斷擴展著程朱理學的理論空間,最終在誌在聖賢的理論上構建了自身的話語體(ti) 係與(yu) 價(jia) 值觀念。歐陽教授感慨道作為(wei) 一位學人應該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我們(men) 到底應該向王陽明學習(xi) 什麽(me) ?最後,歐陽教授表示本次大會(hui) 在各方代表的參與(yu) 和支持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首先,歐陽教授感謝全體(ti) 參加會(hui) 議的代表,感謝大家不辭辛勞、共襄盛舉(ju) ,在發言、主持、評議、總結等方麵的全心全意;其次,歐陽教授表示特別感謝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華孔子學會(hui) 總會(hui) 以及貴州中國陽明文化園龍岡(gang) 書(shu) 院、孔學堂等機構單位以及各位領導、老師對大會(hui) 的鼎力支持;同時,歐陽教授對於(yu) 大會(hui) 籌備過程中為(wei) 大會(hui) 服務工作付出了辛勤勞動的工作人員表達了謝意,對武漢大學的20多位參會(hui) 老師與(yu) 研究生,以及龍岡(gang) 書(shu) 院的幾位技術人員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最後,歐陽教授代表中華孔子學會(hui) 、中華孔子學會(hui) 陸九淵研究委員會(hui) 、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中國陽明文化研究園龍岡(gang) 書(shu) 院、武漢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等主辦單位,正式宣布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cong) 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圓滿閉幕!
圖|歐陽禎人教授
整理:張旭,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編輯:覃川
審核:歐陽禎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