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吹劍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
木鐸之行於(yu) 四方
——《儒家郵報》五年記
作者:任重
時間:西曆2011年10月12日
( 作者簡介:任重,哲學博士。自由職業(ye) 者。《儒家郵報》(電子刊物)創辦者和執行主編,先後參與(yu) 創辦並主持“儒學聯合論壇”、“中國儒教網”、“儒教複興(xing) 論壇”、“儒家中國”(後改名伟德线上平台”)等網站,主編《儒生》集刊。)
五年前,所謂的“大陸新儒家”已經浮出水麵。
當時,儒學發展的社會(hui) 氛圍遠不及今日,尚有種種禁忌,很多人還是對儒學知之甚少、誤解很深,在學術思想界亦受到左右兩(liang) 派的夾擊。對儒家思想的學術研究和弘揚傳(chuan) 播,得不到公共資源和民間社會(hui) 資源的支持——既無自己主辦的大學、研究院、基金會(hui) 、社團等組織機構,也無自己的出版社、報紙、雜誌等傳(chuan) 播媒體(ti) ,單打獨鬥勉力支撐,在夾縫中尋找突圍,是當時乃至今日中國內(nei) 地儒家境況的真實寫(xie) 照。
在這種沒有任何資源和外在條件的情況下,欲弘揚儒學,隻能借助剛剛興(xing) 起的網絡。
天佑中華,不喪(sang) 斯文。網絡時代的來臨(lin) ,給了儒家思想一個(ge) 與(yu) 競爭(zheng) 對手平等的傳(chuan) 播機會(hui) 。隨著伟德线上平台站的零星建立,一度被迫壓的內(nei) 地儒家,在眾(zhong) 聲嘈雜的網絡上再發清音。可是,網絡時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讓個(ge) 人把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信息泛濫的汪洋大海中去搜尋、捕撈、篩選,既是浪費,效率亦低。在多年主持“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期間,我經常聽到很多師長、學者和同道表示無暇經常上網站來看,以致沒有看到一些好文章,錯過了很多精彩的討論。而且,因為(wei) bbs論壇網站門檻太低,誠如《原道》主編陳明所言,很多人上網發帖隻是為(wei) 了“找感覺”,結果導致真知灼見被大量的狂言亂(luan) 語和口水戰所淹沒。聞聽這樣的抱怨多了,便促使我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高效率地來傳(chuan) 遞我們(men) 的信息?
於(yu) 是,在一次《原道》輯刊編委會(hui) 同仁的餐聚上,我提出建議,辦一個(ge) 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的網絡電子刊物。這個(ge) 提議,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關(guan) 於(yu) 刊名,在經過對儒學通訊、儒林消息、儒教信息、儒家郵報等名稱的討論比較後,決(jue) 定采用我所提議的《儒家郵報》。那天是五年前冬天的一個(ge) 下午,地點在北京花家地的三蘇酒樓,在座者有陳明、王心竹、周予沉、任毅和陳彥軍(jun) 。
西曆2006年12月12日,《儒家郵報》第一期發出。當仁不讓,我承擔了創刊策劃和所有的編輯事務。沒想到這一編,就是五年。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郵報最初的幾期發出後,反響出奇的好,得到了同道們(men) 的歡迎和好評。尤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盛洪先生的回函:“出手不凡,很有氣勢!”——在得到諸如此類越來越多的讀者的支持後,使我越來越有信心,並開始想方設法來擴大郵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用心收集知名學者的電子郵箱主動郵寄,關(guan) 注熱點思想文化事件及時編發專(zhuan) 題,為(wei) 有關(guan) 學者特設專(zhuan) 欄,等等。於(yu) 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讀者開始給郵報投稿,尤其是許多不能在傳(chuan) 統紙媒上發表的文章,都在郵報上發表了。
今天,傳(chuan) 媒盡管很發達,但持儒家立場或理解同情儒家的很少很少,如王達三經常感歎道:“我們(men) 的文章沒地方發表啊!”即使在網絡上,無論從(cong) 網站的數量還是規模來看,儒家也大大處於(yu) 弱勢,如有代表性的儒家中國、儒學聯合論壇、中國儒教網、孔子2000網、道裏書(shu) 院、華夏複興(xing) 論壇、當代儒學網、儒教複興(xing) 論壇等網站,都是個(ge) 人開辦的網站,沒有機構組織或公共和社會(hui) 資源的支持。故《儒家郵報》的開辦,又為(wei) 儒家在眾(zhong) 聲嘈雜中能發出自己的清正之音新開了一個(ge) 管道。
在西曆2008年新年來臨(lin) 之前,我主動給海內(nei) 外各界學者發出電子郵件,邀請為(wei) 郵報及其讀者贈寫(xie) 元旦和新春賀辭。龐樸先生第一個(ge) 回函曰:“力行近乎仁!”旅居美國的劉述先先生回函鼓勵道:“你們(men) 為(wei) 儒家提供了一平台,讓各種不同的意見表達出來,很有意思,希望你們(men) 能努力下去。”台灣大學中文係陳昭瑛教授回函說,《儒家郵報》是她認識大陸儒學發展現況的窗口,並盼望“大陸的儒學能保持草根性、民間性,能時時從(cong) 我們(men) 美麗(li) 苦難的中華大地上汲取生命的活力,像徐複觀先生說的做‘大地的兒(er) 子’”。成中英、張祥龍、盛洪、楊國榮、丁為(wei) 祥、韓星、高全喜、陳明、冼岩、石勇、郭曉東(dong) 、胡治洪、陳少明、米灣、幹春鬆、彭永捷、王達三、柳河東(dong) 等學者、同道先後來函致辭,其中,郭齊勇先生的長函,很有代表性,應該說是表達了大家共同的意見和心願,轉錄如下:
謝謝電子版《儒家郵報》的編者,通過這一園地,使我了解了很多的信息。貴報主辦者促進了中西馬、文史哲間的對話。現在是開放與(yu) 對話的時代,我作為(wei) 新時代的一位儒家,一直勉勵自己以開放的胸懷,接納新時代的諸子百家。同時,現代又是文化自覺的時代,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高揚的時代。我很欣賞您與(yu) 貴報的心態,我對開放的儒家、儒學、儒教,充滿了信心。我們(men) 中華文化當然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當然要有自己的主體(ti) 意識。我們(men) 中華民族不可能以外來文化為(wei) 體(ti) 。但今天中華文化已是以傳(chuan) 統中華文化為(wei) 主特別是以其中的儒家文化為(wei) 主,而融合、消化外來文化的新文化。這一新文化體(ti) 用如一,即體(ti) 即用。新的一年已經到來,在構建和諧社會(hui) ,迎接民富國強之際,千萬(wan) 不要忘記發揮儒家資源的積極作用!儒家不怕被誤會(hui) ,儒家豐(feng) 富的思想資源還有待年輕一輩人及下一代去研讀、開發與(yu) 創造性地轉化並代代相傳(chuan) 承下去!
今天是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張君勱四先生發表中國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今天我國與(yu) 我國文化的地位,與(yu) 五十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了。我們(men) 已超越了四先生的認識,但四先生文化宣言的作用、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是不言而喻的。我們(men) 要在與(yu) 廣義(yi) 的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印度教等對話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珍寶傳(chuan) 下來並送出去,讓全人類共享!謹祝貴刊越辦辦好!祝福貴刊編者與(yu) 廣大讀者新年吉祥,萬(wan) 事如意!
武昌郭齊勇於(yu) 丁亥年冬日廿三,西曆2008年元旦
即唐君毅等四先生發表中國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紀念日
西曆2009年6月,《儒家郵報》即將發行第一百期。借此時機,我又給海內(nei) 外學者發信,懇請大家對郵報提出批評和建議,短短幾天,就收到了許多學者的寄語。
陽明精舍山長蔣慶先生第一個(ge) 回函,其寄語曰:
“《儒家郵報》刊行百期,在此學絕道喪(sang) 儒門淡泊之際,委實不易!凡事貴誠貴恒,望《儒家郵報》編輯諸君堅持下去!”
陳來先生寄語曰:
“《儒家郵報》提供的有關(guan) 當代中國儒學運動各種觀點的信息,及時而且廣泛,既有主張複興(xing) 儒學的觀點,也有相反的觀點和意見,這對於(yu) 希望多方麵了解這一領域發展動向的學者和有心者,是一個(ge) 難得的窗口。”
華東(dong) 師範大學胡曉明教授寄語曰:
“《儒家郵報》已經一百期了,這有些令人吃驚。她不事聲華,不靠包裝,不假權勢,不托市場,完全是最本色、樸實的書(shu) 生精神,但是她的內(nei) 容一點都不簡單,積極介入現實、不回避、不圓滑、不清高,在現代中國,不愧為(wei) 儒家的最好的一個(ge) 現代真身。是為(wei) 祝賀。”
天則經濟研究所盛洪先生寄語曰:
“祝賀《儒家郵報》百期。我很讚賞《儒家郵報》包容百家的寬容精神,我在這裏甚至能讀到很刺耳的批評。這種寬容精神體(ti) 現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即‘忠恕’,也如韋伯的評價(jia) ,儒家是最寬容的高級文化傳(chuan) 統。這也正是儒家的生命力所在。”
北京大學何懷宏教授特寄賀聯:
以儒家精神辦儒家郵報為(wei) 儒家留一文脈,
擔曆史道義(yi) 續文化薪火在現代別開生麵。
深圳孔聖堂的主持者周北辰兄寄語曰:
“《儒家郵報》即將滿百,令人感慨萬(wan) 端!儒家傳(chuan) 統,曆六千餘(yu) 年,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斷過的文明形態。而偌大的文明體(ti) 係,在傳(chuan) 媒猖獗的時代,卻隻能擁有一份電子版的《儒家郵報》作為(wei) 其‘機關(guan) 報’!《儒家郵報》用弱小的肩膀承擔著民族文化6500年的重量。這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是人類文明的不幸!然而,這正是《儒家郵報》及辦報同仁的無上榮耀!”
秋風兄寄語曰:
“希望以郵報為(wei) 中介,凝聚海內(nei) 外儒者,除坐而論道之外,更積極地致力於(yu) 儒家文化、社會(hui) 、教育等等方麵之實踐,以‘社會(hui) 儒學’實現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自我轉型。”
同濟大學的柯小剛兄在寄語中對郵報名稱的意義(yi) 進行了闡釋:
“《儒家郵報》將臻百期,感慨實多,不知從(cong) 何說起。這裏就談一個(ge) 小感想,就是郵報這個(ge) 名稱的意義(yi) ,其實是很深遠的。無論邸報還是post,報的出現自始就是與(yu) 郵驛聯係在一起的。所謂天將以夫子為(wei) 木鐸,也含有遊驛四方和廣宣文教兩(liang) 方麵的意思。這兩(liang) 方麵的意思,一動一靜,一陰一陽,古人所謂道者,盡在是矣。有是焉,即可以高明博厚而悠久,雖百期萬(wan) 期而必無窮已。董子曰,天不變道亦不變,亦斯之謂也。今《儒家郵報》所謂郵者,變而為(wei) 電子郵件,而其所報之道,亦無妨斯文未喪(sang) 之餘(yu) 緒也;及其所以報之之道,亦猶木鐸之行於(yu) 四方也。”
秋風兄對郵報功能的期許和柯小剛兄對郵報名稱意義(yi) 的闡釋,於(yu) 我心有戚戚焉。
以上摘錄的幾則是有代表性者。同時,還先後接到了劉述先、郭齊勇、陳贇、劉利華、唐文明、楊海文、皮介行、餘(yu) 樟法(東(dong) 海老人)、柳河東(dong) 、米灣、丁為(wei) 祥、冼岩、陳勇、幹春鬆、王達三、溫厲、袁彥、石勇、丁耘、楊儒賓、林桂榛、陳弘毅、範瑞平、胡治洪、王利、陳啟生、高全喜、王錕、陳喬(qiao) 見、陳昭瑛、李景林等學者和同道的寄語。其中,香港大學法學院的陳弘毅先生、北京師範大學的李景林先生和徐州師範大學的林桂榛兄,都特意寫(xie) 了祝賀長文。所有的寄語皆附錄於(yu) 後,不再一一轉引。
諸多師長、學者和同道對《儒家郵報》及我個(ge) 人工作成績,譽之過高,令我愧不敢當。而大家過高的期許,亦促使我更加努力。
郵報自創刊至今,無任何資金支持,更無援手幫助,隻靠責任、興(xing) 趣和熱情來支撐。五年來,雖是一個(ge) 人負責了全部編務,包括采集、編排、郵發和收集電子郵箱地址等,我幾乎將所有的業(ye) 餘(yu) 時間都投入其中,忙碌而充實,辛苦並快樂(le) 。
這五年期間,有很多人關(guan) 心、支持郵報。除了陳明先生每期提前閱定並經常不斷地提供學者的電子郵箱地址外,如郭齊勇先生,就主動給同道、學生、後學推薦訂閱;如胡治洪先生,在台灣訪學時,就積極給同道學者推薦郵報,並搜集了很多電子郵箱地址;如蔣慶先生,對郵報一直很關(guan) 心,對所選編內(nei) 容和導向多次提出建議;如洪秀平兄,曾讓平和書(shu) 院的張君幫助優(you) 化編排郵報的格式(後來因張君的個(ge) 人原因而中斷);如徐治道兄,主動提出以郵報內(nei) 容為(wei) 主新建一個(ge) 網站,催生了後來的“儒家中國”網站;如林桂榛兄,幫我多次審閱學術專(zhuan) 業(ye) 性較強的投稿並代為(wei) 答複……諸如此類,很多很多。而且,郵報也得到了儒家的批評者和諍友的注意,如武漢大學的鄧曉芒教授、中國社科院的石衡潭研究員、複旦大學的劉清平教授等學者,都曾給《儒家郵報》賜稿。故此,過去的五年,盡管僅(jin) 我一人打理《儒家郵報》的裏裏外外,但我走得並不孤單。
下個(ge) 五年,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yu) 進來,同行相伴,愈走愈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62年暨孔子2562年〔耶穌2011年〕陽曆10月12日寫(xie) 於(yu) 北京西山)
附錄一:
海內(nei) 外學者致《儒家郵報》及其讀者西曆2008元旦暨新春賀辭
(寄語次序按照學者年齒排列)
第一則:龐樸
力行近乎仁!——龐樸 祝 2007-12-30
(龐樸,1928年生,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
第二則:劉述先
你們(men) 為(wei) 儒家提供了一平台,讓各種不同的意見表達出來,很有意思,希望你們(men) 能努力下去。恭賀新禧!——劉述先 2007-12-28 15:42:31
(劉述先,1937年生,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係正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特聘講座)
第三則:郭齊勇
謝謝電子版《儒家郵報》的編者,通過這一園地,使我了解了很多的信息。貴報主辦者促進了中西馬、文史哲間的對話。現在是開放與(yu) 對話的時代,我作為(wei) 新時代的一位儒家,一直勉勵自己以開放的胸懷,接納新時代的諸子百家。同時,現代又是文化自覺的時代,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高揚的時代。我很欣賞您與(yu) 貴報的心態,我對開放的儒家、儒學、儒教,充滿了信心。我們(men) 中華文化當然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當然要有自己的主體(ti) 意識。我們(men) 中華民族不可能以外來文化為(wei) 體(ti) 。但今天中華文化已是以傳(chuan) 統中華文化為(wei) 主特別是以其中的儒家文化為(wei) 主,而融合、消化外來文化的新文化。這一新文化體(ti) 用如一,即體(ti) 即用。新的一年已經到來,在構建和諧社會(hui) ,迎接民富國強之際,千萬(wan) 不要忘記發揮儒家資源的積極作用!儒家不怕被誤會(hui) ,儒家豐(feng) 富的思想資源還有待年輕一輩人及下一代去研讀、開發與(yu) 創造性地轉化並代代相傳(chuan) 承下去!
今天是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張君勱四先生發表中國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今天我國與(yu) 我國文化的地位,與(yu) 五十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了。我們(men) 已超越了四先生的認識,但四先生文化宣言的作用、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是不言而喻的。我們(men) 要在與(yu) 廣義(yi) 的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印度教等對話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珍寶傳(chuan) 下來並送出去,讓全人類共享!謹祝貴刊
越辦辦好!祝福貴刊編者與(yu) 廣大讀者
新年吉祥,萬(wan) 事如意!
武昌郭齊勇於(yu) 丁亥年冬日廿三,西曆2008年元旦
即唐君毅等四先生發表中國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紀念日
(郭齊勇,一九四七年生,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
第四則:張祥龍
儒家應該是一個(ge) 活的文化生命體(ti) ,其真實的複活與(yu) 複興(xing) ,任重道遠。願諸君思深行毅,上下求索,俾我中華民族此精神火炬重新高高燃起,光被四表,克明俊德。——張祥龍 2007-12-31 16:13:07
(張祥龍,1949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第五則:蔣慶
《儒家郵報》在儒學複興(xing) 過程中功不可沒,在新的一年裏祝《儒家郵報》越辦越好!——蔣慶謹賀 2007-12-29 16:47:04
(蔣慶,1953年生,陽明精舍山長)
第六則:盛洪
現代儒家不應將儒學理論當作古董把玩,而應對當今世界中的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救治方案。在這方麵,《儒家郵報》開了個(ge) 頭。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意見的爭(zheng) 論中要有儒家風範,選擇文章時,最好不要采用無謂的爭(zheng) 論,更不能收錄有人身攻擊的文字。——盛洪 2007-12-28 22:10:00
(盛洪,1954年生,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第七則:楊國榮
《儒家郵報》主編:所發《儒家郵報》都已收到,非常感謝。新歲將至,謹祝《儒家郵報》在新的一年中辦得更好。順頌時祺!——楊國榮 2007-12-28 20:13:44
(楊國榮,1957年生,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第八則:丁為(wei) 祥
希望既能保持深沉厚重的儒家情懷,又能保持敏銳犀利的理論觸覺,真正發揮出儒學研究者之“先聲”與(yu) “心聲”的雙重作用。《儒家郵報》,任重道遠!——丁為(wei) 祥 2008-01-01 13:02:55
(丁為(wei) 祥,1957年生,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武漢大學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第九則:韓星
在新的一年,中國的儒教複興(xing) 事業(ye) 一定會(hui) 有新的氣色,新的發展,理念越來越清楚,方向越來越明確,實踐越來越紮實。祝各位同道新年愉快,萬(wan) 事如意!——韓星 2007-12-28 16:25:40
(韓星,1960年生,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第十則:高全喜
每期收到你們(men) 惠發的《儒家郵報》,都很高興(xing) ,也非常感謝!你希望我談點感受,我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儒家思想觀念、人倫(lun) 禮儀(yi) 製度研究不多,不敢冒昧發言,隻是期望你們(men) 的《郵報》能持中庸之道,擯偏激之心,關(guan) 切現實,克己複禮,開出活的傳(chuan) 統。恰好我的一本小冊(ce) 子來年三聯書(shu) 店再版,自感日前寫(xie) 下的再版自序表達了我的心緒,願與(yu) 諸君共勉。 即頌
編安!
高全喜 2007-12-30 11:51:09
《理心之間》再版序言
這本談論宋明理學的小冊(ce) 子是我十七年前的舊作,這次北京三聯書(shu) 店決(jue) 定予以再版,我感到高興(xing) ,但更多的是惶恐。說起來自己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並沒有多少深入的學習(xi) 和研究,幾十年來雖然也不時地瀏覽或閱讀過一些資料文獻,尤其是近期隨著自己對於(yu) 中國法政問題的思考,也準備投入大力氣進入中國傳(chuan) 統政製的研讀,可時至今日我仍不敢說對於(yu) 中國古典思想有什麽(me) 獨特的洞見。所以,這本淺顯的小冊(ce) 子現在讀來,多少有些令我汗顏。不過,那畢竟是我青春時期的作品,當時正趕上中國當代思想史上難得的人文啟蒙時期,書(shu) 中的文風與(yu) 義(yi) 理既受到那個(ge) 時期的思想潮流的局限,但也飄蕩著現在所謂學術研究少有的激情。記得早年跟隨自昭師研習(xi) 德國古典哲學,在他的言傳(chuan) 身教中,我感受到德國思想與(yu) 中國理學的交集,這本小冊(ce) 子作為(wei) 我的博士論文後的一個(ge) 副產(chan) 品,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可以說是對於(yu) 先生傳(chuan) 續宋明理學的一種領悟吧。回顧自己的學術思想經曆,曾經有過激進主義(yi) 的浪漫神學沉迷,有過西方現代法政哲學的探索,隨著年齡與(yu) 閱曆的增長,自己對於(yu) 傳(chuan) 統、經典與(yu) 常識的體(ti) 認卻越來越真切,但願今後的研究能夠在古今中西的思想交匯中得活的傳(chuan) 統之一瓢飲。
高全喜 2007年7月25日於(yu) 北京西山寓所
(高全喜,1962年生,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第十一則:陳明
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建構國家的現代形態,是儒學當代發展的關(guan) 鍵所在。讓我們(men) 一起努力!——陳明
(陳明,1962年生,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原道》主編)
第十二則:冼岩
今日中國,多的是物質,缺的是精神。多謝《儒家郵報》和編輯,為(wei) 充實這個(ge) 社會(hui) 最稀缺的資源所做出的努力!——冼岩 2007-12-28 16:39:43
(冼岩,獨立學者,現居北京)
第十三則:石勇
在這個(ge) 中國人的身心安頓成為(wei) 一個(ge) 問題的時代裏,《儒家郵報》 讓人感覺到一種文化的溫情。它讓人看到了一種堅守,一種重建的努力--《儒家郵報》通過自己的存在而證明了它們(men) 的存在。謹祝新年愉快!——石勇 2007-12-28 21:01:53
(石勇,獨立學者,現居貴州)
第十四則:郭曉東(dong)
《儒家郵報》編輯部:新年好!謝謝你們(men) 定期給我寄來了有關(guan) 當代儒學最新信息,也感謝你們(men) 為(wei) 弘傳(chuan) 儒家大道所作的不懈努力。值此新年之際,祝諨貴報越辦越好,也祝福儒家的思想與(yu) 文化在未來的日子裏為(wei) 更多的人所認同與(yu) 接受。謹頌道安!複旦大學哲學學院郭曉東(dong) 頓首 2007-12-29 23:25:53
(郭曉東(dong) ,1970年生,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第十五則:成中英
傳(chuan) 統儒學需要現代的詮釋,更需要現代的發展;儒學遠動需要資深學者的參與(yu) ,更需要年輕學者的推動;儒學智慧不但是哲學的智慧,更是實踐的,生活的,社會(hui) 的和政治的智慧。
《儒家郵報》是提升及推動現代儒學的現代形式中之最現代者。
——成中英寫(xie) 於(yu) 美國哲學會(hui) APA 2007.12.30東(dong) 部年會(hui) 後,2008.1.3
(成中英,1935年生,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台灣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係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第十六則:胡治洪
儒家精神,開放氣度。心係當下,誌存千古。
可貴難能,堅苦工夫。持之以恒,光吾華族!
——胡治洪敬賀,丁亥年冬月廿九日於(yu) 珞珈山凹碧居
(胡治洪,1954年生,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第十七則:陳昭瑛
敬愛的《儒家郵報》諸位同道:
感謝每期寄來貴報。貴報和原道網站是我認識大陸儒學發展現況的窗口。我很感佩諸友在大陸為(wei) 儒學所做的各種努力。今年是唐君毅、徐複觀、牟宗三、張君勱四位先生聯名發表〈中國文化與(yu) 世界〉宣言五十周年的紀念,《鵝湖月刊》將在五月份舉(ju) 辦五十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hui) 。今年也是中國舉(ju) 辦奧運的大喜之年。在大陸,大國的崛起和儒學的複興(xing) 同步進行。此固然可喜。但政治力的支持對儒學的發展可能是契機,也可能是危機。在台灣光複後五十年的曆史中,由於(yu) 儒家與(yu) 國民黨(dang) 政權關(guan) 係太近,在民主化過程中缺席,造成儒學在民間社會(hui) 的影響力銳減,並走向越來越學院化專(zhuan) 業(ye) 化的道路。另一方麵,缺少儒家文化熏陶的民主運動也一再曝露出粗糙甚至粗暴的政治質量,可以說是儒家和民主的兩(liang) 敗俱傷(shang) 。台灣的儒學經驗或可為(wei) 大陸借鏡。我盼望大陸的儒學能保持草根性、民間性,能時時從(cong) 我們(men) 美麗(li) 苦難的中華大地上汲取生命的活力,像徐複觀先生說的做“大地的兒(er) 子“。
因著前輩們(men) 的努力,我們(men) 已經不必像徐複觀先生那樣做中國文化的最後的披麻戴孝的孝子。儒學已經重生!新的一年,希望兩(liang) 岸儒學同道多交流,為(wei) 儒學的新生茁壯一起奮鬥。最後,祝願《儒家郵報》諸友與(yu) 讀者
新年新希望!
陳昭瑛敬賀於(yu) 台北 2008-01-03
(陳昭瑛,1957年生,台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第十八則:陳少明
以儒家的寬厚和學問的嚴(yan) 謹辦好《儒家郵報》。——陳少明 2008-01-02 21:48:17
(陳少明,1958年生,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
第十九則:米灣
賀《儒家郵報》聯語:
鼓孔門輿論
振中華複興(xing)
——米灣 謹賀 2008.1.6
(米灣,本名王瑞昌,1964年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第二十則:幹春鬆
儒家郵報,為(wei) 關(guan) 心儒學的人士提供了多樣化的聲音。儒家的源頭活水,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流向。——幹春鬆 2008-01-04
(幹春鬆,1965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孔子研究院教授)
第二十一則:彭永捷
《儒家郵報》諸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此共勉。 ——彭永捷 2008-01-05
(彭永捷,1969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孔子研究院教授)
第二十二則:王達三
弘儒家之道,光聖門之教!——王達三
(王達三,1974年生,獨立學者。中國儒教網站長,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總版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
第二十三則:柳河東(dong)
儒家郵報的編委:
中國當代儒學網和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hui) 的郵箱每天都會(hui) 收到大量的垃圾郵件,而《儒家郵報》則猶如美麗(li) 的珍珠從(cong) 如沙的垃圾郵件中澄出,不時給人以驚喜。中國當代儒學網也因《儒家郵報》而多了選稿渠道。新年伊始,我謹代表中國當代儒學網、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hui) 及山西儒門同仁向你們(men) 致以誠摯的敬意和謝意!
“德不孤,必有鄰”。願繼續得到你們(men) 支持,也願我們(men) 攜手同心,腳踏實地,朝夕精進,為(wei) 儒門的振興(xing) 、儒學的複興(xing) 、民族和國家的勃興(xing) 而努力!
順頌
冬安
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柳河東(dong)
丁亥年冬
附錄二
海內(nei) 外學者寄語《儒家郵報》百期
(寄語按收到時間先後排序)
第一則:蔣慶
《儒家郵報》刊行百期,在此學絕道喪(sang) 儒門淡泊之際,委實不易!凡事貴誠貴恒,望《儒家郵報》編輯諸君堅持下去!——蔣慶謹賀於(yu) 陽明精舍
第二則:劉述先
儒家郵報出版已近百期,為(wei) 儒學的支持者與(yu) 批評者提供一個(ge) 討論的平台,可以暢所欲言。這是寶貴的服務,希望繼續堅持下去。——劉述先(香港中文大學)
第三則:秋風
希望以郵報為(wei) 中介,凝聚海內(nei) 外儒者,除坐而論道之外,更積極地致力於(yu) 儒家文化、社會(hui) 、教育等等方麵之實踐,以“社會(hui) 儒學”實現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自我轉型。 ——秋風(獨立學者)
第四則:郭齊勇
在《儒家郵報》即將百期之際,謹表示衷心的祝福!謝謝《儒家郵報》各位同仁的辛勞,使我們(men) 能以快捷的方式瀏覽儒學普及與(yu) 研究的動態。與(yu) 基督教在西方一樣,儒學在未來的中國民間社會(hui) 將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儒學是中國社會(hui) 的根!今天我們(men) 需要在民間做更多的工作,讓更多人正確地理解儒學。祝《郵報》越辦越好!——郭齊勇(武漢大學)
第五則:陳贇
《儒家郵報》對弘揚以儒學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適值中國文化複興(xing) ,世界曆史格局轉變的“大時代”,願《儒家郵報》及其構建的思想與(yu) 文化的社群,能夠承繼千年斯文之統,繼天立極,為(wei) 美好生活世界的建構貢獻自己的心力。——陳贇(華東(dong) 師範大學)
第六則:劉利華
賀《儒家郵報》百期:中華文化,精神母親(qin) 。博大有容,生命強勁。百年低穀,今當重振。回歸天道,成物成人。應全球化,奉獻貞珍。《儒家郵報》,承擔大任。百家觀點,聚此討論。關(guan) 注生活,力撐人倫(lun) 。弘揚仁道,百期至今。懇望擴張,博大胸襟。執善固執,月進日新。——劉利華(中國人民大學)
第七則:唐文明
《儒家郵報》是反映當今中國儒學界思想動向的重要刊物,我從(cong) 中受益匪淺。在《儒家郵報》出滿百期之際,我衷心祝願《儒家郵報》越辦越好!——唐文明(清華大學)
第八則:楊海文
賀《儒家郵報》百期:一鍵互聯傳(chuan) 天下,百期郵報振儒風。莫道仁義(yi) 身外事,從(cong) 來聖賢赤子心。網絡電子刊物《儒家郵報》創刊於(yu) 2006年12月12日,體(ti) 之以“儒家立場、儒學理念、儒教事業(ye) ”,用之為(wei) “以天下為(wei) 己任,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自2007年12月28日第45期起,《儒家郵報》曾刊發拙文十數篇,心存無限感激。今應執行主編任重先生之邀,為(wei) 《儒家郵報》百期詩以賀之,正所謂舊邦新命、於(yu) 穆不已。2009年5月30日晚記。——楊海文(中山大學)
第九則:皮介行
敬賀儒家郵報百期紀念兩(liang) 岸春風又一年儒家郵報上百期民間儒者道心真議禮論樂(le) 建家園 接來信,稱儒家郵報將屆百期,詢以讀後意見如何?遽然驚起,深感如水流年未免太匆匆!乃以小調頌祝之。回念與(yu) 原道交流數年,論道說理,敦篤而懇切,放眼兩(liang) 岸,蓋少有其比。其後更上層樓,付出心血,編以郵報,綜合多方精華,靜靜送進郵箱,取而讀之,既稱便利,而琬琰之篇章,深透之思維,更激蕩心靈,開擴眼界,令我輩受益不少! 今逢百期紀念,願郵報堅持初心,匯聚多方智慧,重議新中國之禮樂(le) 建設。更隨中國之壯大,飄洋過海,做為(wei) 儒學之文化大使,交往全球知識社群焉! ——孔子2560年5月30日[09] 皮介行 寫(xie) 於(yu) 光文講堂
第十則:周北辰
儒家郵報即將滿百,令人感慨萬(wan) 端!儒家傳(chuan) 統,曆六千餘(yu) 年,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斷過的文明形態。而偌大的文明體(ti) 係,在傳(chuan) 媒猖獗的時代,卻隻能擁有一份電子版的《儒家郵報》作為(wei) 其“機關(guan) 報”!《儒家郵報》用弱小的肩膀承擔著民族文化6500年的重量。這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是人類文明的不幸!然而,這正是《儒家郵報》及辦報同仁的無上榮耀!
——周北辰(曲阜儒家文化聯合會(hui) 會(hui) 長,深圳孔聖堂主持者)
第十一則:胡曉明
《儒家郵報》已經一百期了,這有些令人吃驚。她不事聲華,不靠包裝,不假權勢,不托市場,完全是最本色、樸實的書(shu) 生精神,但是她的內(nei) 容一點都不簡單,積極介入現實、不回避、不圓滑、不清高,在現代中國,不愧為(wei) 儒家的最好的一個(ge) 現代真身。是為(wei) 祝賀。——胡曉明(華東(dong) 師範大學)
第十二則:餘(yu) 樟法(東(dong) 海老人)
賀《儒家郵報》百期
正道千秋傳(chuan) 孔孟,仁風百陣化蠻夷。——東(dong) 海老人 2009-5-31
第十三則:柳河東(dong)
儒家郵報編委: 頎喜儒家郵報將走近百期。自貴報創刊以來,幾每期收悉,雖不暇全看,但半數以上細閱,不僅(jin) 個(ge) 人受益,對中國當代儒學網進行信息文章更新亦多良助。然在功利至盛之時下,陳明、任重兄不計回報,完全公益,堅持不輟,無私奉獻之精神,更令河東(dong) 感動。今以喜悅、感激、感動並欽敬之心編織成六言藏頭小詩以致賀:儒心一顆誠赤,家國天下懷之。郵傳(chuan) 同仁關(guan) 切,報喜亦將憂遞。功謀千秋萬(wan) 代,莫計一世半時。大我小我無我,焉哉乎哉樂(le) 哉!——中國當代儒學網、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hui) 、北京儒學精舍、柳河東(dong) 並同仁敬賀/己醜(chou) 夏
第十四則:米灣
《儒家郵報》發刊百期賀聯並序:此報創刊後,尚有同類電子刊物《儒者》之起。惜後者限於(yu) 人力,斷續未定。目下唯《儒家郵報》頻傳(chuan) 不絕,彌足可賀也。聯曰: 孰大於(yu) 儒教,文明以止。莫微乎電子,時與(yu) 偕行。——米灣(首都經貿大學)己醜(chou) 五月初八
第十五則:丁為(wei) 祥
欣聞《儒家郵報》即將百期,特獻上兩(liang) 句話,既作為(wei) 祝賀,也作為(wei) 個(ge) 人的一點期望:關(guan) 注現實,深挖曆史,在古與(yu) 今、中與(yu) 西的互校互詮中走向未來!願《儒家郵報》越辦越好!——丁為(wei) 祥(陝西師範大學)
第十六則:冼岩
感謝《儒家郵報》同仁的汗水與(yu) 堅持,讓海內(nei) 外同好能享受如此豐(feng) 盛的精神食糧。祝《儒家郵報》越辦越興(xing) 旺!——冼岩(自由撰稿人)
第十七則:陳勇
熱烈祝賀《儒家郵報》出版第一百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陳勇(墨西哥學院亞(ya) 非研究中心)
第十八則:幹春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祝《儒家郵報》為(wei) 中國文化之複興(xing) 不斷努力!——幹春鬆(中國人民大學)
第十九則:王達三
《儒家郵報》刊發百期賀聯:
振木鐸聲徹天下,斯文未喪(sang) ;
播儒家風行四海,茲(zi) 道是榮。
——王達三(北京學者)於(yu) 孔元二五六〇年五月十日
第二十則:溫厲
讓儒家的曆史正義(yi) 觀走進現代媒體(ti)
今日儒家應該有自己的媒體(ti) ,其功能大抵曾為(wei) 孔子作《春秋》,及後世史官撰述曆史所承載,所體(ti) 現的是儒家的曆史正義(yi) 觀,並對現實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發揮其重要的影響。
儒家的曆史正義(yi) 與(yu) 現代傳(chuan) 媒的接軌也許可以追溯到明末以來的邸報、邸抄,至清末,報紙、雜誌等媒體(ti) 形式很快受到儒者的關(guan) 注,而他們(men) 所關(guan) 注的,正是儒家曆史正義(yi) 觀念找到了一種影響力更為(wei) 廣泛的新載體(ti) ,今日,網絡傳(chuan) 媒同樣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
欣逢《儒家郵報》刊發百期之際,敷衍數語,希望《郵報》能成為(wei) 承載儒家曆史正義(yi) 觀的現代傳(chuan) 媒。
——溫厲(孔子二〇〇〇網站創辦人)
第二十一則:袁彥
傳(chuan) 天地聖賢大道,啟蒼生百姓良知。——袁彥(中國儒教網.儒教複興(xing) 論壇管理委員會(hui) 委員,曲阜儒家文化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
第二十二則:石勇
《儒家郵報》迎來百期,堪稱悲壯!其堅持之精神,讓人感佩! ——石勇(自由撰稿人)
第二十三則:丁耘
恭喜郵報編滿百期。此報我經常拜讀讀,受益匪淺。編輯部同人密切關(guan) 注當前儒學動態,工作勤勉,功德無量,值得敬佩。
以後是否可以有計劃地在辦刊規模與(yu) 受眾(zhong) 方麵加以拓展?可試的方向一是學院儒學的複興(xing) ,力求在梳理\繼承前人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從(cong) 西學特別是海外漢學為(wei) 主的儒家研究的格局掙脫出來。另一方麵則是針對社會(hui) 現實,多多促進以儒學之立場做長遠之思考? 目前社會(hui) 評論有,但多針對一時的個(ge) 別現象,而缺少對社會(hui) 整體(ti) 的具體(ti) 研究,以及對國家乃至人類未來命運的宏大關(guan) 切。我們(men) 不可關(guan) 切儒學自身超過關(guan) 切世界。儒學隻是對世界的聖人之憂。當然,這隻是一個(ge) 抱負,如何在目前的複雜形勢下重新激活偉(wei) 大的儒家傳(chuan) 統的活力,仍有待同仁們(men) 的進一步努力。
草草數語,不成頭緒,略表寸心。惟恭祝 貴刊蒸蒸日上!
丁耘(複旦大學) 謹上
2009-6-3
第二十四則:平和書(shu) 院
儒家郵報諸位同仁大鑒: 欣值《儒家郵報》出刊100期之際,平和書(shu) 院謹以七律一首,聯一副恭賀佳期!並祝願《儒家郵報》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學界及全國輿論圈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已醜(chou) 年五月十一日,平和書(shu) 院拜上。
七律·賀《儒家郵報》出刊100期大道
廢存百載後,神州且喜聽儒音。網羅宇內(nei) 讜言萃,風及天涯國士珍。“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ang) 轉深沉”。而今欣遇期頤至,九煉丹成樂(le) 複聞。 ——平和書(shu) 院賀詩
置郵傳(chuan) 命德音邇,因勢返仁國脈貞。——平和書(shu) 院賀聯
第二十五則:楊儒賓
儒學在今日,看似興(xing) 盛,實亦難言。依據兩(liang) 千年的曆史法則,儒學多在受壓迫或冷淡氛圍中茁壯,在政治勢力支持下萎縮。儒學的興(xing) 衰不在市場之叫不叫座,而在儒學的主體(ti) 性能否挺立,逢佛殺佛,逢祖殺祖。——楊儒賓 於(yu)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
第二十六則:盛洪
祝賀《儒家郵報》百期。我很讚賞《儒家郵報》包容百家的寬容精神,我在這裏甚至能讀到很刺耳的批評。這種寬容精神體(ti) 現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即“忠恕”,也如韋伯的評價(jia) ,儒家是最寬容的高級文化傳(chuan) 統。這也正是儒家的生命力所在。
——盛洪(天則經濟研究所)
第二十七則:林桂榛
儒者非柔,一片豪傑之氣象; 禮也是履,內(nei) 外憲刑的功夫。——賀《儒家郵報》百期之禧
“儒”非《說文》所謂“柔也”,儒者需也,從(cong) 人需聲,需者求雨也,《說文》“柔也”後曰“術士之稱”,正是也!漢許慎稱“儒”為(wei) “柔也”,或自祭祀用樂(le) 之樂(le) 生所衍耳。儒家係從(cong) 祭祀階層演變過來的智術階層,這與(yu) 亞(ya) 裏斯多德說古埃及的知識階層最初為(wei) 僧侶(lv) 是一樣的,也正如基督教時代古歐洲的知識階層實在教堂僧侶(lv) 、教會(hui) 學校是一個(ge) 道理,亦同人類各區域的早期智術階層、知識階層均在巫史是同一個(ge) 道理。可以說,人類的早期文明,都是巫史主導的,是巫史創造了人類最古老的觀念與(yu) 知識(尤其包括文字)。而中國儒家學派,不過是一種甚早就達到文明自覺、德性自覺的敬鬼神而遠鬼神的智術階層而已,出現於(yu) 東(dong) 周時代,學派直接鼻祖係“萬(wan) 世師表”之孔子。
儒家一向有著通天達地的追求,有著憂患蒼生的情懷,也有著治世安民的智術探索,甚至有悠遊情藝的閑適傳(chuan) 統——儒家有這個(ge) 傳(chuan) 統,一種情懷、意識、仁德、知識、術力、才藝的傳(chuan) 統。這既通過自身的禮樂(le) 來成己,也通過禮樂(le) 來成人,更通過禮與(yu) 法來成人成己,來完成社會(hui) 的組織與(yu) 秩序。知識、術行共生,通過知識來剖析、判斷社會(hui) ,通過術行來引導、主製社會(hui) ,或通過知識、術行教導特定的人來實現引導、改造社會(hui) 。儒家不乏通天達地、憂患蒼生的活的觀念傳(chuan) 統與(yu) 學識傳(chuan) 統,甚至不乏精禮通法、製憲布刑的傳(chuan) 統。然而,後者這個(ge) 傳(chuan) 統在漢後的經學時代尤其唐後的經學時代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鼓吹的人倫(lun) 性禮法也凝固、僵死、扭曲,嚴(yan) 重背離了儒家經學的本旨。試問今日儒學界,幾人精通中外禮法?幾人通乎律令之學?徒談仁義(yi) ,口舌之勞;禮法憲刑,殫竭精思!
今日麵臨(lin) 城市化、全球化的兩(liang) 大社會(hui) 浪潮,儒或儒學意欲何為(wei) ?又能何為(wei) ?鄙人以為(wei) :一在學術的求知求真,多聞多見,闕疑闕殆,唯有直麵真相及了解真相,其它才可能,再不能掩耳盜鈴式鬧各種學思笑話,徒為(wei) 曆史增笑柄爾。二在公義(yi) 仁德的擔當,天下無道久矣,今日中國的經濟、政治、思想尤為(wei) 畸形扭曲地生長,若任其原生或次生,東(dong) 亞(ya) 大陸麵臨(lin) 的必是再度百年的動蕩循環,我中華人殆矣、不幸矣!如欲平治東(dong) 亞(ya) ,舍我其誰耶?曆史總是人創造的,曆史要有人來承擔,愛是忍耐,也是犧牲。三在建設中華的禮樂(le) 人生與(yu) 禮法製度,因革損益,兼容並蓄,通過製作柔性的合適禮樂(le) 來構造教化、修養(yang) 之門,通過製作剛性的合適刑憲來構造治世之具——舍此門具,求養(yang) 求治不啻南轅北轍耳!先賢雲(yun) :禮樂(le) 刑政,其極一也;禮樂(le) 刑政,王道備矣。
古希臘哲學家的求真與(yu) 德性追求,古羅馬法學家的正義(yi) 與(yu) 法治追求,古基督教教喻的神聖與(yu) 超絕追求,以及近代歐美的民權與(yu) 憲政追求,是中國社會(hui) 尤其是中國學者當首先汲取的四大精神力量。尤應生長希臘哲人的求真精神,若中國知識層、教育層都完成不了根本的求真改造,何談直麵中國社會(hui) 、中國政治以及提出化難之方案或策略?若知識層都無化難的方案與(yu) 策略並就具體(ti) 問題達成相對一致的求真化的認知,又何談得上引領或促進中國經濟、政治、教育等的正確改良與(yu) 革新?欲求君清君明、君公君義(yi) ,士當首先清與(yu) 明、公與(yu) 義(yi) 。盡管知識層清醒與(yu) 仁義(yi) 未必上層就清醒與(yu) 仁義(yi) ,但無知識層的清醒與(yu) 仁義(yi) 而希望上層清醒與(yu) 仁義(yi) ,實在是緣木求魚自伐自棄耳。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無論知識上的求真、社會(hui) 上的求善或國家的具體(ti) 求公正之治,都是不可遏止的人類正當、正確的曆史潮流。中國的知識層要有足夠的冷靜或清醒,而不是活在童話思維尤其《皇帝新裝》的童話社會(hui) 這種迷夢裏不知荒謬與(yu) 羞恥。而清醒與(yu) 冷靜,完全依賴於(yu) 人格獨立與(yu) 思想求真,任何童話迷夢、坐井觀天,都將阻礙這種思想求真與(yu) 人格獨立,以致知識層未成為(wei) 國家或人類的真知與(yu) 良心,反而成為(wei) 了愚昧與(yu) 罪惡的幫忙幫閑,若如此,罪矣!食百姓稅、讀往哲書(shu) ,為(wei) 誰?為(wei) 食人者幫忙幫閑,恥矣,罪矣!為(wei) 學者知恥乎!為(wei) 學者知罪乎!
大悲心不足達治,大智心亦不足達治,大智大悲、大仁大義(yi) 、大行大術、大禮*法方可為(wei) 治,君子返求諸己,君子亦當善假於(yu) 物也。求真心與(yu) 同情心,是學者生命的兩(liang) 大支點,而修身養(yang) 德、治世安民並趣者,其惟儒家乎?
謀建自由、民主、公正、富強之中國,營護仁愛、慈悲、華美、莊嚴(yan) 之世界!振興(xing) 中華師法之道,再造東(dong) 方共和之邦!
《儒家郵報》創刊屆百期之際,聊撰數句,以與(yu) 天下學士豪傑共勉!
——虔州林桂榛 恭題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第二十八則:陳弘毅
儒家郵報出版一百期有感
人世間的因緣際遇,似是偶然,卻也有其必然性。正如《聖經》裏有句話:「尋找的,就找到,敲門的,門就開了。」追求人生真理的人,必有所獲。十多年前,我有幸開始接觸到作為(wei) 生命的學問的儒學,是我生命道路上的一個(ge) 突破。
我是通過香港法住學會(hui) 和法住書(shu) 院的課程開始認識生命儒學的。我對法住學會(hui) 和它的會(hui) 長霍韜晦教授的認識越深,便越受法住學會(hui) 會(hui) 歌和它的歌詞感動:「法住事業(ye) 從(cong) 那裏來?… 從(cong) 我和你的覺醒來,… 從(cong) 慈悲來,從(cong) 你和我的行動來。… 當世已濁,當人已苦,誰能奮起?誰能勇往?唯有誌士,唯有菩薩,唯有我法住中人。」
約一個(ge) 世紀前,中國傳(chuan) 統的帝製解體(ti) ,傳(chuan) 統文化在五四運動以來受到無情的批判,「打倒孔家店」之聲不絕於(yu) 耳,國人追求的首先是「德先生」、「賽先生」,然後是馬列主義(yi) 。好像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累積的文化、價(jia) 值、信念、道德、思想與(yu) 哲學變得一錢不值,不但不是中國所應追求的現代化的有用資源,而且是其障礙,不但應該放棄,而且要把它連根拔起,通過「文化大革命」來建設一個(ge) 新天新地。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代大儒唐君毅先生出版《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書(shu) ,慨歎「中國文化與(yu) 中國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攝自固的力量,如一園中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遂隨風吹散;… 此不能不說是華夏子孫之大悲劇。」唐君毅從(cong) 大陸移居香港,與(yu) 錢穆先生一起創辦新亞(ya) 書(shu) 院的事業(ye) 。錢穆先生說:「我們(men) 學校之創辦,是發動於(yu) 一種理想的。我們(men) 的理想,認為(wei) 中國民族當前的處境,無論如何黑暗與(yu) 艱苦,在不久之將來,我們(men) 必會(hui) 有複興(xing) 之前途。而中國民族之複興(xing) ,必然將建立在中國民族意識之複興(xing) ,以及對於(yu) 中國民族以往曆史文化傳(chuan) 統自信心複活的基礎上。我們(men) 認為(wei) ,要發揚此一信念,獲得國人之共信,其最重要的工作在教育。」
霍韜誨先生是唐君毅先生的弟子,他繼承了唐先生的遺誌,以複興(xing) 中華文化為(wei) 己任,而且通過創辦法住學會(hui) ,以多種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結合的教學和傳(chuan) 播方法,把儒學、佛學和中華文明的其他結晶融入生活在現代華人社會(hui) 的個(ge) 人的生命,成為(wei) 一種可以普及化的生命成長之學和「性情文化」。霍韜誨教授指出:「法住於(yu) 世即是文化的不死亡義(yi) 。… 文化的生機並非任何外力所能滅絕。她植根於(yu) 人心,遙契於(yu) 天道… 如果說永恒,此一念生便是永恒;如果說力量,此一念回轉便是千軍(jun) 萬(wan) 馬。」「生命之可貴,在有感情;而人之可貴,在可以深化此情,而轉為(wei) 動力,以成長自己,和成就一無私的世界。」「治中國學問最重要的是向自己生命裏麵用力,好好的讀書(shu) 、好好的做事、好好地體(ti) 會(hui) 、好好的反省,… 這樣,你才會(hui) 一步一步體(ti) 會(hui) 到更深的自己,然後一步一步地成長你自己。」
今日中國,經曆了文革後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方麵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國社會(hui) 也隱藏著不少問題、矛盾和潛在的危機,其中一個(ge) 危機便是信仰危機,傳(chuan) 統價(jia) 值信念因二十世紀的革命而花果飄零,馬列主義(yi) 的價(jia) 值信念又受到市場經濟的衝(chong) 擊。於(yu) 是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空虛,倫(lun) 理價(jia) 值混亂(luan) ,一切「向錢看」、追求物質享受和原始欲望的滿足成了主流價(jia) 值,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智慧、信念、理想和關(guan) 於(yu) 做人處世的學問,對不少國人來說比西方文化更為(wei) 陌生。套用上麵引述自唐君毅先生的一句話:「此不能不說是華夏子孫之大悲劇。」
然而,法住會(hui) 歌的雄壯的歌聲唱道:「當天已昏,當日已沉,誰能奮起?誰能勇往?唯有誌士,唯有菩薩,唯有我法住中人。」今天我國需要的是這樣的一種文化複興(xing) 的事業(ye) :針對現代以來中華文明的價(jia) 值和信仰的危機而獻出良方妙藥,喚醒我們(men) ,隻要我們(men) 虛心地、認真地回到我們(men) 的祖先二千多年以來一代一代的經驗、思考和反省所累積下來的文化成果,必能找到有助於(yu) 我們(men) 當下的生活的精神寶藏。有了更多誌士仁人投身這樣的事業(ye)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才不致淪為(wei) 空泛的口號,這個(ge) 值得我們(men) 自豪的文明才能真正複興(xing) ,變得真正偉(wei) 大。
《儒家郵報》所從(cong) 事的事業(ye) ,正如香港法住學會(hui) 的事業(ye) 一樣,便是這樣的文化複興(xing) 的事業(ye) 。今天,我們(men) 慶祝《儒家郵報》出版第一百期,我對《儒家郵報》同人多年來的努力不懈、毫無保留的投入和無私奉獻致以最深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並對《儒家郵報》的工作的進一步發揚光大,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陳弘毅(香港大學法學院)
2009年6月
第二十九則:範瑞平
任重而道遠,貴在誠意、堅持!祝願《儒家郵報》超越百期,出版至千期、萬(wan) 期!——範瑞平(香港城市大學)
第三十則:胡治洪
儒家郵報百期誌感 儒生抱負最堪嗟,家國憂念未許歇。郵傳(chuan) 德命化風俗,報導禮義(yi) 敦和諧。百載墜緒重收拾,期年際會(hui) 初轉捩。誌以天下為(wei) 己任,感懷萬(wan) 世太平業(ye) 。——胡治洪(武漢大學)
第三十一則:王利
熱烈祝賀《儒家郵報》百期,謹致敬意!《儒家郵報》有嚴(yan) 肅而深切的社會(hui) 關(guan) 懷,有明確而堅定的辦刊理念。從(c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維護和捍衛來說,生於(yu) 民間又係於(yu) 社會(hui) 的《儒家郵報》可謂是殫精竭慮、不遺餘(yu) 力。昨日看趙本山在上海一個(ge) 文化論壇上發言,在批評教育徒弟小沈陽時說,神州火箭的威力不僅(jin) 在上升那一下子,還要回到地麵上來。“回到地上,紮根土壤”可能是所有熱愛傳(chuan) 統文化的人們(men) 的共同願望。真誠希望《儒家郵報》立足中華文化本位,能夠兼收並蓄,為(wei) 中華文明的現代精神價(jia) 值培育種子,營造氛圍,創造條件。真誠祝願《儒家郵報》越辦越好!——王利(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
第三十二則:陳啟生
《儒學郵報》百期了!“100”這個(ge) 數字,令人有極大的催促感,覺得“走了很久,前麵怎樣了?”的焦慮! 身在海外的華人,確有許多樂(le) 觀,近二十多年來,不僅(jin) 近鄰,還有遠方之朋,同道越聚越多,是有愉悅之情。當環顧周遭時,特別是報導普羅大眾(zhong) 新聞的部份,失德內(nei) 容所占的篇幅之多之廣,又不勉悲觀莫明!這與(yu) 儒家修德踐仁的教育目標,是多麽(me) 的遙遠!是建設理論的工作做得不夠嗎?是普及工作做得不夠嗎?或是我們(men) 論談的,推動的,存在嚴(yan) 重的缺失?為(wei) 什麽(me) 進不了普羅大眾(zhong) 的生活中和心坎裏?希望《儒學郵報》論壇上,將有更多人借它,傳(chuan) 達挖掘一份智慧!——吉隆坡 陳啟生(馬來西亞(ya) 孔學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 孔子2560年5月6日
第三十三則:高全喜
得悉《儒家郵報》百期麵世,深表祝賀。拙文時有刊載,也殊感榮幸。吾以為(wei) 儒學之活的傳(chuan) 統,乃在於(yu) 心係民生,經世致用,熔鑄於(yu) 世界潮流,開出新政體(ti) ,複活舊精神。上述陋見,與(yu) 諸君共勉。——高全喜(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2009年6月5日
第三十四則:王琨
在孤苦中挺立,在淡泊中接續,與(yu) 百家之包容,與(yu) 眾(zhong) 說之對話,汲取現實生命,放眼於(yu) 世界宇宙。我欣賞它,望《儒家郵報》同仁再接再厲!——王錕(浙江師範大學)
第三十五則:陳喬(qiao) 見
《儒家郵報》於(yu) 紙質期刊之外,借助現代網絡媒介,基於(yu) 儒家的立場,摭取學院與(yu) 民間百家之論,闡發儒學義(yi) 理,針砭社會(hui) 現實,推動儒學與(yu) 其他思想的對話,發掘儒家平治天下的思想資源。編輯先生於(yu) 此所謂資本主義(yi) 精神泛濫成災之際,明道不計功,正義(yi) 不謀利,實屬難能可貴!值此百期之際,願《儒家郵報》同仁堅定信念,麵對現實,忠於(yu) 理想!祝貴刊越辦越精彩! ——陳喬(qiao) 見(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己醜(chou) 年五月十四
第三十六則:陳來
《儒家郵報》提供的有關(guan) 當代中國儒學 運動各種觀點的信息,及時而且廣泛,既有主張複興(xing) 儒學的觀點,也有相反的觀點和意見,這對於(yu) 希望多方麵了解這一領域發展動向的學者和有心者,是一個(ge) 難得的窗口。——陳來(北京大學)2009.6
第三十七則:陳昭瑛
《儒家郵報》和《原道網》一樣,以新的傳(chuan) 播方式將儒學的火種傳(chuan) 遞於(yu) 新世代,並能實時發表對當下重大事件的意見,代表儒家社群發聲,使「儒家觀點」成為(wei) 社會(hui) 上可以為(wei) 民眾(zhong) 參考的一種觀點,在促使中國社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開放多元的社會(hui) 的過程中沒有缺席,這便是一項貢獻。台灣的儒家學者在民主化過程中缺席,因此在今日統獨囊括言論市場的情況下失去發言權,麵對各種重大議題常處於(yu) 失語狀態,台灣的民主也因此失去了可以從(cong) 儒家思想吸取傳(chuan) 統養(yang) 分的機會(hui) 。而目前儒學在中國大陸得到社會(hui) 大眾(zhong) 如此重視,機不可失。祝賀《儒家郵報》發刊百期,並進入無數個(ge) 新的百期;期待《儒家郵報》繼續提供兩(liang) 岸儒家學者互通聲氣、互相砥礪的平台,並將「儒家觀點」淬勵得更精純、鍛鍊得更成熟。 ——陳昭瑛(國立台灣大學中文係)
第三十八則:何懷宏
以儒家精神辦儒家郵報為(wei) 儒家留一文脈擔曆史道義(yi) 續文化薪火在現代別開生麵——何懷宏(北京大學)
第三十九則:柯小剛
《儒家郵報》將臻百期,感慨實多,不知從(cong) 何說起。這裏就談一個(ge) 小感想,就是郵報這個(ge) 名稱的意義(yi) ,其實是很深遠的。無論邸報還是post,報的出現自始就是與(yu) 郵驛聯係在一起的。所謂天將以夫子爲木鐸,也含有遊驛四方和廣宣文教兩(liang) 方麵的意思。這兩(liang) 方麵的意思,一動一靜,一陰一陽,古人所謂道者,盡在是矣。有是焉,即可以高明博厚而悠久,雖百期萬(wan) 期而必無窮已。董子曰,天不變道亦不變,亦斯之謂也。今《儒家郵報》所謂郵者,變而爲電子郵件,而其所報之道,亦無妨斯文未喪(sang) 之餘(yu) 緒也;及其所以報之之道,亦猶木鐸之行於(yu) 四方也。 ——柯小剛(同濟大學)
第四十則:李景林
祝賀《儒家郵報》創刊百期
《儒家郵報》在兩(liang) 年多的時間裏,已發行百期,《郵報》用網絡這一現代的形式,在學院儒學與(yu) 民間儒學、儒學學術與(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日常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高速、便捷的溝通橋梁,對儒學在中國當代社會(hui) 精神生活中的覺醒和民族文化的複興(xing) ,起到了強力的助推作用。我個(ge) 人也從(cong) 中得到了很多文化和學術的信息,尤其是精神上的激勵。在這裏,我要對《儒家郵報》的成功,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郵報》同仁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社會(hui) 、文化擔當精神,表達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從(cong) 曆史上看,儒學每一時代的重建,都是文化的“文脈”與(yu) “血脈”兩(liang) 個(ge) 方麵統合的產(chan) 物。我所謂“文脈”,指儒學在每一時代的思想和學術的重建;我所謂“血脈”,指儒家的精神價(jia) 值在社會(hui) 生活和個(ge) 體(ti) 精神生活中生生不息的延續。當代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ei) ,這兩(liang) 個(ge) 方麵都發生了斷裂,在這兩(liang) 個(ge) 方麵之間,亦產(chan) 生了一種分裂。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社會(hui) 生活徹底政治意識形態化,一方麵,儒學退居學院化、知識化一端而失其生活的根基;另一方麵,民眾(zhong) 生活亦受製於(yu) 政治意識形態而失卻其真正的靈魂和形上基礎。近年民間儒學和學術的興(xing) 起,對於(yu) 儒學和中國文化現代形態的孕育成型,有著重要的意義(yi) 。但應當看到,民間儒學因長期中絕,其學術水平顯然亟待提高;學院儒學亦當在與(yu) 民間儒學的交流中增益其民間性,以真正關(guan) 涉於(yu) 世道人心,獲得其現實的基礎和文化生命的內(nei) 涵。民間儒學以其自由講學的精神,與(yu) 社會(hui) 生活密切相關(guan) 。把學院儒學與(yu) 民間儒學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使儒學在當代真正具有生活的意義(yi) ,從(cong) 而完成它的現代轉化,建成它的現代形態。這是一項艱苦的事業(ye) ,需要一大批有識、有誌之士在學術和踐行兩(liang) 方麵長期努力,才能見出成效。
《儒家郵報》諸位同仁是這一事業(ye) 的先覺者和先行者。衷心祝願《儒家郵報》越辦越好,為(wei) 推動學院儒學與(yu) 民間儒學的融通,提供更大的話語空間,為(wei) 儒學和中華文化的複興(xing) ,做出更大的貢獻。
——李景林(北京師範大學)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