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之】隔懸天地非為遠——懷念皮介行先生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11-10-12 08:00:00
 |
周應之
作者:周應之,男,西曆1967年生,浙江文成人。畢業(ye) 於(yu) 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主修植物遺傳(chuan) 。曾先後供職於(yu) 中國銀行,中國新技創業(ye) 投資公司,後受南懷瑾先生影響,跟隨王財貴先生推廣兒(er) 童讀經,為(wei) 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孟母堂、“詩禮春秋”創辦人,現為(wei) 孟母堂塾師。
|
隔懸天地非為遠——懷念皮介行先生
作者:周應之(上海孟母堂)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1年8月25
昨日偶然在儒學網上得知皮介行先生離世的消息,確切時間是7月8日,而我得知此消息卻在一個多月後。記得最後一次與先生通話大約在今年3月份,當時曾詢問先生的耕讀生活如何,因為此前先生曾告訴我他將在浙江莫幹山租賃農屋和一小方地,自耕自足,讀書為業,先生說生活尚好,不必掛念,誰知短短幾月光景,先生竟撒手人寰,去為仙蹤。怎不令人心滯茫然?
與先生相識應是2007年孟母堂事件後,忘了是友人引薦,還是先生鴻影自來,隻記得當時先生衫履陳舊,目光炯而精斂,身形清鑠朗頓。隨行的小公子,活潑可愛,行止大方為同齡中少見,印象頗深。趨而靜聽,得知先生在孟母堂事件中多次在網上發表文章,力挺孟母堂,當時若無如先生這樣的眾多賢者之道義相助,怎能今天的有孟母堂?先生思緒敏健,所及內容皆關乎儒學之複興,仁道之張揚,誠愛之心昭然可見。在孟母堂,先生又與師生們座談,並以“大人”為主題,闡微學問,發明真相,師生受益匪淺。從此問學更成為了我與先生交流的橋梁,電話從往頗多,佳節偶有小詩興作,先生也多有褒獎。
自與先生相識,即知先生為‘貧而樂,富而好禮’的顏子之屬,也因此一直掛念先生的生活落著,不久後得知先生為“雲山書院”山長,而‘雲山書院’有企業支持,先生生活無慮。可數月後又與先生通話,得知先生到了嘉興,已經辭去雲山書院山長一職,心裏又不免有些擔心,先生倒是不以為然,心平自好。09年先生以基督教盛行中國觸發的中國文化的危存思考,召集聚會,商為應策,我和孟母堂的幾個大孩子與會旁聽,我亦略有發言,以為中國園林芳草喬木,若稍加引綴異域花木,猶不失中國園林,若滿目曠平草野,盡是他鄉風色,詩韻不存,神焉何往,此論亦得先生肯定,隻是此次見麵,先生仍有天涯行塵,令人不忍,有心之處,又不知從何說起,隻是為先生支付了當日聚會之午餐費用,這便是我見先生的最後一麵。後來曾在電話裏表露有意邀先生來上海居住,後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延請,致使先生落身郊荒,雖曰耕讀,風雨所侵,焉能久而不病,病而未能時治,終然殞命,令人痛心和自責。竟然在先生離世一月有餘,我方知消息,此前競無有過問,責罪之深,為今生遺憾。
觀先生之文章,天地氤氳之氣磅礴,這也是先生人格之寫照。古賢以為天地立心為人生大旨,先生行宜足堪當之。天地孕育群生,造就聖賢,天地亦是儒者的必然歸宿,先生魂歸天地,其情其性早已化為生民之力量,終與我等相期永遠。
上海孟母堂 周應之
2011年8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