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業】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長存之道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7-11 17:49:28
標簽: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長存之道

作者:韓建業(ye)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博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十三日乙醜(chou)

          耶穌2022年7月11日

 

中華文明以其偉(wei) 大、古老和延續至今而著名於(yu) 世。人們(men) 自然會(hui) 追問,如此偉(wei) 大的中華文明,到底源於(yu) 何時何地?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答案。女媧造人,伏羲畫卦,神農(nong) 教民稼穡,黃帝一統天下,大禹劃分九州,曆代中華先祖的偉(wei) 大功績彪炳史冊(ce) ,見諸傳(chuan) 說,綿延不絕。中華文明當然就是源自“三皇五帝”,基於(yu) 中華大地。但近幾百年以來,情勢大變,先是西方人杜撰出“中國文化西來說”,後有中國一些人發起疑古運動,內(nei) 外夾擊,中國傳(chuan) 統的古史體(ti) 係一度搖搖欲墜,甚至出現了“東(dong) 周以上無史說”這樣的極端言論。複原實證中國古史的重任,就這樣曆史性地主要落在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身上。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所擁有的高度發達、長期延續的物質、精神和製度創造的綜合實體(ti)

 

百年以來,安陽殷墟、鄭州商城、偃師二裏頭、襄汾陶寺、神木石峁、餘(yu) 杭良渚、慶陽南佐,一個(ge) 個(ge) 關(guan) 鍵性遺址被發掘,一頁頁“無字天書(shu) ”被揭開,商史成為(wei) 信史,夏史基本成為(wei) 信史,“五帝時代”曆史也有了諸多線索。考古證據顯示的中華文明開端從(cong) 商代晚期,追溯到夏代晚期,從(cong) 4000多年,追溯到5000多年、6000年、8000年……不斷向前延伸。百年來,我們(men) 見證了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如何從(cong) 被嚴(yan) 重質疑到重新肯定,也經曆了中華文明自身如何從(cong) 低潮走向複興(xing) 。

 

大家都熟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提法,但也有人說隻有3700年,或者長達8000年。分歧為(wei) 何會(hui) 如此之大?需要從(cong) 對“文明”和“中華文明”概念的理解開始。《尚書(shu) ·舜典》中的“濬哲文明”、《周易·大有·彖》中的“其德剛健而文明”、《易·乾·文言》中的“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等等這些周代文獻中的“文明”,指人類在道德修養(yang) 、社會(hui) 在禮儀(yi) 製度層麵達到的高度。而現在中文使用的“文明”一詞,多指對西文詞匯“Civilization”等的意譯,一般將其解釋為(wei) 與(yu) “野蠻”相對的高級社會(hui) 階段或國家階段,也有學者將其理解為(wei) 一套長久傳(chuan) 承下來的偉(wei) 大文化傳(chuan) 統,或者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實際上,“文明”“文明社會(hui) ”“國家”幾個(ge) 概念是需要加以區分的。恩格斯說“國家是文明社會(hui) 的概括”,是將“國家”基本對等於(yu) “文明社會(hui) ”而非“文明”。中華文明、兩(liang) 河文明、埃及文明,都是延續3000年以上的原生文明,而非三個(ge) 狹義(yi) 的“國家”或者“文明社會(hui) ”。我們(men) 不妨將“中華文明”定義(yi) 為(wei) 中華民族所擁有的高度發達、長期延續的物質、精神和製度創造的綜合實體(ti) 。

 

很多人混淆了文明化進程中“起源”和“形成”這樣兩(liang) 個(ge) 階段。中華文明形成是從(cong) 中華大地上最早出現早期國家算起,而形成之前還有一個(ge) 相當長的起源過程,而且這個(ge) 起源過程可以分成兩(liang) 大步。

 

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一步

 

中華大地上最早的人類已有大約200萬(wan) 年的曆史,後來連續演化並融合西來人種成分形成中華民族的先祖。距今1萬(wan) 多年,稻作和粟作農(nong) 業(ye) 在南、北方分別起源。距今8000年左右,南稻北粟兩(liang) 大農(nong) 業(ye) 體(ti) 係初步形成。距今約6000多年,南、北方都已是典型的農(nong) 業(ye) 社會(hui) 。中國有著廣大的適合發展農(nong) 業(ye) 的地理空間和自然環境,加上其特有的二元農(nong) 業(ye) 體(ti) 係,能夠最大程度保障食物供給的穩定性,奠定了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堅實基礎。

 

發展農(nong) 業(ye) 最需要精準的農(nong) 時,這隻有觀測相當穩定的天象才能做到。比如民間諺語說“二月二,龍抬頭”,指的就是東(dong) 方的龍角星在地平線升起的時刻,也是華北地區開始春耕播種的時節。“觀象授時”在距今8000多年產(chan) 生。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一種一端雙叉、一端有把手的骨器,類似漢代畫像上伏羲女媧拿的天規,還有一類骨尺類器物,這很可能就是“觀象授時”使用的“規矩”。“觀象授時”自然會(hui) 引發對天的崇拜信仰,以及向天地神靈的卜問。賈湖發現的裝有石子的龜甲,浙江義(yi) 烏(wu) 橋頭和蕭山跨湖橋遺址發現的六畫一組的“八卦”類符號,都是比較明確的數卜證據。湖南洪江高廟遺址還發現“天梯”或“通天神廟”遺跡,白陶祭器上也有這類“天梯”圖案,加上同出的大口獠牙的飛龍、飛鳳、太陽等圖案,顯示當時確已出現祀天行為(wei) 和敬天觀念。高廟白陶上還有一種八角星紋和圓形的複合圖案,被認為(wei) 寓意“天圓地方”宇宙觀,後來傳(chuan) 播到中國廣大地區。此外,賈湖龜甲上還刻有可能表示占卜結果的符號,類似符號還見於(yu) 甘肅秦安大地灣等遺址。令人稱奇的是,在和高廟相距遙遠的西遼河流域,同時出現了大口獠牙的“見首不見尾”的龍形象,暗示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國大江南北已出現“一元”信仰或宇宙觀。

 

發展農(nong) 業(ye) 還需要很穩定的社會(hui) ,這樣的社會(hui) 在8000年前也已經出現了。黃河流域裴李崗文化、白家文化等有著土葬的“族葬”墓地,這在同時期的亞(ya) 歐大陸其他地區罕見。這些墓葬將逝去的人深埋地下,裝殮齊整、隨葬物品,體(ti) 現出對死者特別的關(guan) 愛和敬重,表明已有了顯著的祖先崇拜觀念。同一墓地分區分群、成排成列、秩序井然,可能體(ti) 現同一氏族(宗族)的人群在親(qin) 疏關(guan) 係、輩分大小等方麵的秩序。同一墓地延續一二百年甚至數百年之久,說明族人對祖墳有著長久的記憶和堅守,也為(wei) 後世子孫在這塊地方長期耕種生活提供了正當理由和“合法性”。賈湖墓葬已有分化,大墓隨葬骨製“規矩”、龜甲、骨笛等“聖物”,而且墓主人基本都是成年男性,推測當時已出現祭祀首領和普通人之間的分化,可能已經進入到父係氏族社會(hui) 。同時期西遼河流域興(xing) 隆窪文化的環壕村落,房屋排列整齊,社會(hui) 也是很有秩序。

 

距今8000年前,中國大部地區出現了秩序井然的社會(hui) 和一定程度的社會(hui) 分化,產(chan) 生了較為(wei) 先進複雜的思想觀念和知識係統,包括宇宙觀、倫(lun) 理觀、曆史觀,以及天文、數學、符號、音樂(le) 知識等,這些思想觀念和知識係統傳(chuan) 承至今,構成中華文明的核心內(nei) 涵。更進一步來說,當時中國大部地區文化已經初步交融聯結為(wei) 一個(ge) 雛形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萌芽。因此,8000年前已經邁開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一步。

 

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二步

 

距今約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的東(dong) 莊—廟底溝類型在晉、陝、豫交界區迅猛崛起並對外強力影響,導致中國大部地區文化交融聯係形成以中原為(wei) 核心的三層次的文化共同體(ti) ,“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最早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國”正式形成。

 

廟底溝類型的對外影響基於(yu) 其社會(hui) 變革所迸發的強大實力。距今約6000年以後,作為(wei) 核心區的晉南、豫西和關(guan) 中東(dong) 部,聚落遺址數量激增三四倍,出現了明顯的聚落分化,湧現出數十甚至超百萬(wan) 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在核心區的河南靈寶西坡等遺址出現了200—500平方米的殿堂式建築,以及隨葬玉鉞的大墓,鉞當為(wei) 軍(jun) 權的象征。隨後出現了河南鞏義(yi) 雙槐樹和甘肅秦安大地灣中心聚落,兩(liang) 個(ge) 聚落遺址麵積都在100多萬(wan) 平方米,並且都有殿堂式建築。

 

廟底溝時代其他地區也加快了社會(hui) 變革的步伐。長江下遊的淩家灘文化出現100多萬(wan) 平方米的中心聚落,最高級別的墓葬僅(jin) 隨葬玉器就達200件,隨葬品中的“洛書(shu) 玉版”,被認為(wei) 蘊含天圓地方、四方五位、八方九宮的宇宙觀,和高廟八角星紋一脈相承。大約同時期,在長江下遊的崧澤文化、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都出現大墓,長江中遊的油子嶺文化湧現出多座古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則有了牛河梁這樣的超大型祭祀中心。

 

我們(men) 看到,廟底溝時代的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出現大型聚落、大型祭祀中心,有了大墓、城垣、殿堂式建築,以及大量美玉、美陶等,其建造或者製造需要較為(wei) 強大的社會(hui) 組織能力和較高的技術水平,顯示已出現掌握公共權力的首領和貴族,社會(hui) 開始了加速複雜化的進程,邁開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二步。

 

中華文明正式形成

 

恩格斯提出國家有兩(liang) 個(ge) 標誌,一是“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二是淩駕於(yu) 所有居民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以地區劃分國民,就是以地緣關(guan) 係代替血緣關(guan) 係;淩駕於(yu) 社會(hui) 之上的公共權力也就是“王權”,建立在階級分化的基礎之上。以上述兩(liang) 個(ge) 標誌來衡量,距今5100年左右的長江下遊和黃河中遊地區,至少已經達到了早期國家或文明社會(hui) 的標準。

 

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以餘(yu) 杭良渚遺址為(wei) 中心。良渚遺址有近300萬(wan) 平方米的內(nei) 城、630萬(wan) 平方米的外城,有水壩、長提等大規模水利設施。內(nei) 城中部有30萬(wan) 平方米的人工堆築的“台城”,上有大型殿堂式建築,在級別最高的反山墓地,發現了隨葬600多件玉器的豪華大墓。在良渚古城周圍分布著300多處祭壇、墓地、居址、作坊等,可以分成三四個(ge) 明顯的級別。諸多超大規模工程的建造、大量玉器等高規格物品的製造、大量糧食的生產(chan) 儲(chu) 備,都需調動廣大空間範圍內(nei) 的大量人力物力,良渚古國無疑存在區域性的“王權”。

 

黃河中遊仰韶文化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是甘肅慶陽南佐遺址。該遺址發現有多重環壕,外環壕麵積600萬(wan) 平方米以上,遺址中部是由兩(liang) 重內(nei) 環壕和九座大夯土台圍成的麵積30多萬(wan) 平方米的核心區,再中間為(wei) 有圍牆的大型建築區或“宮城”,中央的夯土牆主殿建築麵積800多平方米、室內(nei) 麵積630平方米。宮城附近出土了和祭祀相關(guan) 的精美白陶、黑陶、彩陶,以及大量水稻。多重大型環壕、殿堂式建築、“九台”的建造工程浩大,白陶等高規格物品的生產(chan) 存在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當時在黃土高原可能存在一個(ge) 以南佐為(wei) 核心的、擁有區域王權的“隴山古國”。

 

良渚和南佐都是短時間內(nei) 集中建設而成的大都邑,建設需要調動較大空間範圍的人力物力,已經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會(hui) 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地緣關(guan) 係,意味著早期國家的出現。不過這個(ge) 時期的地緣關(guan) 係組織或者早期國家,還限製在中國局部地區,因此可稱之為(wei) “古國”或“邦國”。當然,地緣關(guan) 係的出現並非意味著血緣關(guan) 係或族群的消失,實際上各族群隻是經曆了一番“成建製”的整合,血緣和宗族關(guan) 係一直是中國社會(hui) 的基礎。

 

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遊地區社會(hui) 也都普遍加速發展,初步進入文明社會(hui) 或者站在了文明社會(hui) 的門檻,比如鄭州地區有以雙槐樹聚落為(wei) 中心的“河洛古國”,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有城址及規模更大的墓葬,長江中遊屈家嶺文化有20座古城,其中最大的石家河城至少有120萬(wan) 平方米。

 

4100年前中華文明走向成熟

 

距今約4500年,在晉南出現麵積約280萬(wan) 平方米的襄汾陶寺都邑,擁有宮城、宮殿建築、高等級墓地、“天文台”等。距今約4300年,在陝北出現400萬(wan) 平方米的神木石峁石城,其核心的皇城台雄偉(wei) 高大,外有壯觀的石砌護坡,內(nei) 有宮廟區及精美石雕。黃河以南的王灣三期文化則有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和新砦等重要聚落或者古城。這一時期的黃河中遊地區有可能形成了一個(ge) 以黃土高原為(wei) 中心的大型社會(hui) 或者早期國家,陶寺古城最有可能是其都邑所在地。黃河下遊地區出現棺槨、隨葬品成套的臨(lin) 朐西朱封大墓,長江中遊的石家河文化依然古城林立,四川盆地的寶墩文化也有了麵積約300萬(wan) 平方米的古城。

 

距今約4100年的龍山晚期,中原龍山文化大規模南下豫南和江漢兩(liang) 湖地區,很可能對應古史上的“禹伐三苗”事件,隨即夏王朝誕生。按照文獻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已經初步具有“王天下”的“大一統”政治王權,中華文明從(cong) 此進入成熟的“王國文明”階段。距今約3800年前進入以偃師二裏頭為(wei) 都城的晚期夏王朝階段,之後的商代和周代是更加成熟發達的文明社會(hui) 。

 

中華文明的長存之道

 

8000年前中國大部地區已有“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一元”宇宙觀,這是文化上的中國能夠融為(wei) “一體(ti) ”,政治上的中國“分裂時向往統一、統一時維護統一”的根源所在。中國地理環境廣大多樣,文化上的早期中國自然具有“多元”結構或多個(ge) 樣貌,中華文明起源也有不同的區域子模式。中華文明誠然是各區域文明社會(hui) 互相融合、各地文明要素互動匯聚的結果,但黃河中遊地區文化和社會(hui) 發展連續性最強,多數時候都具有中心位置,起到過主導作用,黃河中遊地區是中華文明之花的“花心”。

 

這樣一個(ge) “一元”宇宙觀和“有中心多元一體(ti) ”格局的早期中華文明,既不同於(yu) 西亞(ya) 、希臘式的“城邦文明”模式,也不同於(yu) 社會(hui) 文化高度同質的“埃及文明”模式,而是將具有共同基礎的多個(ge) 支係的社會(hui) 文化統一起來形成的特殊文明模式,可稱為(wei) “天下文明”模式。“一元”宇宙觀和敬天法祖信仰、“有中心多元一體(ti) ”格局或“天下文明”模式,以及誠信仁愛、內(nei) 斂和合等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長存於(yu) 世的根本之道,也是中華文明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根基所在。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