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五期講錄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2-07-08 17:14:18
標簽:《孟子》通講第五期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五期講錄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初八日庚申

          耶穌2022年7月6日

 

2022年6月25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禮樂(le) 文化研究與(yu) 推廣中心、喀什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洙泗書(shu) 院、孟子書(shu) 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5期舉(ju) 行。本期由曲阜師範大學禮樂(le) 文化研究與(yu) 推廣中心主任宋立林擔任主講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文博館員劉奎擔任與(yu) 談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昭擔任主持人。活動主會(hui) 場設在曲阜洙泗書(shu) 院,孟子研究院設立線下分會(hui) 場,同時約有50餘(yu) 位學友在線上參與(yu) 了活動。

 

 

 

主講人宋立林教授

 

2.5“人皆謂我毀明堂”章

 

宋老師首先對“明堂”進行了闡釋。《大戴禮記·明堂》載:“明堂者,古有之也。”“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明堂”是禮製的核心,馬一浮先生有《明堂說》,其中提到先王最重視的就是禮製,禮製中最重視的就是“明堂”。

 

孟子對“明堂”有一個(ge) 界定,“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明堂”指王者之堂,有人說這裏的“王者”未必就是指天子,不是隻有天子才能擁有“明堂”,比如周文王,其治理之地並不是很大,但是文王行王政,所以他就是王者。在孟子的心目當中,“王”更多的是與(yu) “王政”名實相符的稱呼。齊宣王說有人讓他毀掉“明堂”,“毀諸?已乎?”孟子說如果想要行王政,就不要毀棄“明堂”。

 

孟子對“鰥寡孤獨”做了一個(ge) 解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困頓而沒有出路,沒有辦法解決(jue)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推行仁政,一定首先要關(guan) 照這四種人。對於(yu) 弱勢群體(ti) 要給予格外的關(guan) 照,因為(wei) 沒有關(guan) 照的話,他們(men) 就會(hui) 處於(yu) 十分脆弱的狀態,如何讓“鰥寡孤獨者”得其所,也是行仁政的措施之一。任何年代,最苦的都是底層老百姓,雖然富人也會(hui) 受到打擊,但窮人是最脆弱的。

 

“王曰:‘善哉言乎!’”“善哉言乎”這句話,齊宣王已經說過兩(liang) 遍了,有人說這表明齊宣王有點敷衍,隻是說好,也沒說好在哪裏。孟子接著說:“王如善之,則何為(wei) 不行?”既然認為(wei) 這樣做是好的,為(wei) 什麽(me) 不去施行呢?“寡人有疾,寡人好貨。”齊宣王承認了自己的缺點,看上去很坦誠,但似乎有借此堵孟子嘴的意思,因為(wei) 儒家對於(yu) “好貨”是不屑一顧的,是批判的,齊宣王以儒家批判之行為(wei) 來應答孟子,用意是讓孟子不要再說了。“對曰:‘昔者公劉好貨’。”公劉是周族的早期首領,曾率部落從(cong) 邰遷至豳,周族從(cong) 此興(xing) 旺起來。孟子用《詩經》裏的話作答,又說“王如好貨,與(yu) 百姓同之,於(yu) 王何有”,“好貨”雖然不是什麽(me) 美德,但是“好貨”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與(yu) 百姓同之”,與(yu) 老百姓一道,也沒有關(guan) 係。“於(yu) 王何有”,一說是於(yu) 王政何有,宋老師認為(wei) 這裏就是指齊宣王,這件事做起來對王來說有那麽(me) 難嗎?

 

齊宣王再次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想讓孟子失望,不要再說下去了。“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雲(yun)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yu) 岐下。’”古公亶父時期,周族迫於(yu) 周邊壓力,無法安居與(yu) 豳地,再次遷徙至岐山之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觀察哪個(ge) 地方適合蓋房子。“當是時也,內(nei) 無怨女,外無曠夫。”他愛自己的夫人太薑,同時也使得當時整個(ge) 周族無“怨女”“曠夫”。“怨女”“曠夫”,一說古代丈夫被征發在外服勞役或者作戰,與(yu) 妻子兩(liang) 地分居,不得相見,發出哀怨;另一說是指找不到結婚對象之人。在古人看來,男女能否正常結合並過上安穩的日子,是社會(hui) 穩定的重要指標。“王如好色,與(yu) 百姓同之,於(yu) 王何有?”“好色”也沒關(guan) 係,要“與(yu) 百姓同之”,要有推己及人之心。

 

接著,宋老師引用焦循、朱子之語總結了此章章旨。既然身為(wei) 君主,就要為(wei) 人之所不能,做別人認為(wei) 比較困難的事情。孟子的高超之處就在於(yu) 沒有因齊宣王說自己“好貨”“好色”而加以批評,反是加以鼓勵。正如杜甫所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儒家相信,通過對君主的規訓可以使得君主向善向好。

 

2.6“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yu) 其友”章

 

宋老師首先對本章內(nei) 容進行了梳理。“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yu) 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孟子以設喻的方式給齊宣王說了一個(ge) 故事:“托其妻子於(yu) 其友”,您有一個(ge) 臣子將要遠行,將他的妻兒(er) 托付給朋友。等到他回來之後,發現自己的妻兒(er) 沒有被照料好,朋友失信於(yu) 自己。孟子說“則如之何?”齊宣王說:“棄之。”這樣的朋友不值得交,斷絕來往。孟子接著問:“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是指獄官。“不能治士”,不能管理好自己手底下的官員。一個(ge) 官員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該怎麽(me) 辦呢?“王曰:‘已之’。”罷黜這位官員,不要再讓他做官了。孟子又說:“四境之內(nei) 不治,則如之何?”孟子一步步引導,最後將話題引到齊宣王身上。齊國國境之內(nei) 得不到治理,那又該怎麽(me) 辦呢?“王顧左右而言他。”齊宣王無法正麵回答,隻好“顧左右而言他”。

 

接著,宋老師圍繞“友道”“臣道”“君道”等問題對本章進行了深入闡發,認為(wei) 由此可以聯想到儒家的“五倫(lun) ”。《大學》裏說:“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孟子將其歸結為(wei) “五倫(lun) ”:“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父子、夫婦、長幼這三倫(lun) 都是家庭血緣關(guan) 係,而君臣及朋友都是社會(hui) 關(guan) 係。孟子通過多番引導,最後引導出臣要盡臣子的使命,君也要盡君之職責。孟子問如果君主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怎麽(me) 辦,齊宣王卻“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沒有繼續往下說,但這不意味著孟子沒有去想,在《孟子·萬(wan) 章下》中孟子對“君不君”的問題做了回答。“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卿大夫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種是“貴戚之卿”,一種是“異姓之卿”。“貴戚之卿”和世臣一樣。君王有大過要勸誡,如果反複勸誡卻不聽就要“易位”。齊宣王聽後“勃然變乎色”,這裏麵的情感應該是極為(wei) 複雜的,有惱怒,有羞愧,還有緊張、焦慮。孟子就是一位“異姓之卿”,君王有過錯就勸誡,反複勸誡而君王不聽就離開。事實上也是如此,孟子最後離開了齊國。“異姓之卿”與(yu) “貴戚之卿”的職責是不一樣的,孟子一直在想辦法勸誡齊宣王,孟子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2.7“所謂故國者”章

 

“故國”,一般指曆史悠久的國家。如果因一棵樹有上千年的曆史,就說這個(ge) 地方曆史悠久,還不夠,“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qiao) 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何謂“世臣”?與(yu) 國同休戚者也,世代建立功勳的大臣,這和周代的世卿世祿製度有關(guan) 。“王無親(qin) 臣矣”,“親(qin) 臣”和“世臣”有何區別?“親(qin) 臣”是王所親(qin) 信的臣子,並不一定是和國家休戚者,而是與(yu) 君主休戚者。這樣的親(qin) 臣,“王無”,“無”是沒有的意思,還是不的意思?宋老師覺得其實都可以讀得通。不要找親(qin) 臣,要重視世臣,親(qin) 臣是隻對你一時的好惡負責任,但是他對這個(ge) 國家沒有感情。“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西南聯大時期,著名的教育學家梅貽琦先生所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而謂也,有大師而謂也。”就化用於(yu) 這裏。

 

齊王問,怎麽(me) 辨別呢?孟子說,“國君進賢”你要進用賢人,“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一般來講,進賢就是要用“世臣”,但要在“世臣”之外找賢人,可能會(hui) “使卑逾尊”。所謂“世臣”,都是和國君血緣關(guan) 係上比較密切的人,如果提拔一個(ge) 比較疏遠的人,會(hui) 給官場結構造成矛盾和衝(chong) 突。“可不慎與(yu) ?”能夠不謹慎從(cong) 事嗎?要選這個(ge) 賢人,就要慎之又慎。

 

接著,宋老師圍繞本章中“皆曰賢”“皆曰不可”與(yu) “皆曰可殺”所展現的問題,層層遞進。“左右皆曰賢”,“左右”是親(qin) 近之人,是君主身邊最親(qin) 近的人,這些人往往最善於(yu) 察言觀色、沒有原則性,可以通過自己和君主的私人感情來進言,從(cong) 而左右一些事情,所以“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朝廷當中,諸大夫都說好也未必好,怎麽(me) 辦?看國人,但“國人皆曰賢”,也不一定就是好,“然後察之”,“察”很關(guan) 鍵,需要本人親(qin) 自去查驗、觀察,“見賢焉,然後用之”。反過來,“左右皆曰不可,勿聽”不要直接認為(wei) 這個(ge) 人不行,要反複地去調查,“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引申出殺不殺的問題。“左右皆曰可殺”也不要聽,然後察之,“故曰國人殺之也”,這不是一個(ge) 人的私諫,而是公議。

 

孟子的這段話體(ti) 現了很深刻的政治理念。康有為(wei) 在《孟子微》當中講,孟子這一思想,是“民主之先聲”,“國人皆曰可”“國人皆曰不可”,需要征求國人的意見。康有為(wei) 在《孟子》這裏,找到了打通儒家經典和西方民主政治的關(guan) 係的依據。船山先生講,“孟子對王道,有前半截,無後半截”。什麽(me) 是前半截?從(cong) 理念上我們(men) 明白,“國人皆曰可”“國人皆曰不可”,但是怎麽(me) 做到呢?怎麽(me) 把“可”“不可”落實下來?齊國不大,大約也有一百萬(wan) 左右的人,這些人要如何表態呢?怎麽(me) 才能“國人皆曰”?孟子沒有這樣的設計,所以有前半截,而無後半截,前半截是理念,後半截是製度,沒有設計出來,具體(ti) 實操怎麽(me) 做不知道。

 

張定浩在《孟子讀法》中講,“這種地方,正是今天的人最容易詬病孟子的地方。”看著和今天的民主很相近,但又不是,沒有設計出來怎麽(me) 做。“然而,我建議大家在研習(xi) 古代經典的時候,每逢遇到這種地方,先不要著急下結論,而是以此為(wei) 起點再進一步思考古人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這種思考,恰恰會(hui) 讓我們(men) 真正地從(cong) 古代經典中受益。在我想來,孟子並非不懂得製度建設的重要性,隻是他覺得這種製度建設應該由世臣來完成,因為(wei) 世臣最懂得這個(ge) 國家。”這是張定浩的一種理解,是他在讀孟子這段話時的思考。他前邊的說法我很讚同,就是我們(men) 在研習(xi) 古代經典的時候,遇到這樣和今天的理念、和我們(men) 的認知有差距的地方,先不要著急下結論,因為(wei) 批評很容易,但是不解決(jue) 問題,而是以此為(wei) 起點再進一步思考古人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我覺得這種思考是我們(men) 研習(xi) 經典非常必要的做法。

 

2.8“湯放桀”章

 

宋老師認為(wei) ,這段話讀起來蕩氣回腸。對於(yu) 君主來講,這種放君、弑君的做法,是大逆不道的,因此齊宣王很關(guan) 心這件事。“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yu) 傳(chuan) 有之”,就是有文獻的記載。有記載,但是有新的解釋。“湯放桀,武王伐紂”是臣弑君嗎?是大逆不道嗎?“賊仁者謂之‘賊’,賊義(yi) 者謂之‘殘’”,破壞仁德的就是“賊”,傷(shang) 害道義(yi) 的就是“殘”。像這樣傷(shang) 仁敗義(yi)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一夫”即“獨夫”。所以,“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武王伐紂,殺得是“一夫紂”,殺了“獨夫”“賊”,怎麽(me) 能算是弑君呢?從(cong) 儒家的角度來講,武王伐紂是正義(yi) 的行為(wei) ,是革命的行為(wei) 。儒家講,湯武革命,順乎天應乎時。焦循講:“孟子言紂以崇惡,失其尊名,不得以君臣論之,欲以深寤齊王,垂戒於(yu) 後也。”這裏,孟子做了個(ge) 真正的名實之辯,什麽(me) 是王?什麽(me) 是君?什麽(me) 是臣?君臣要名實相符,君不君就可以易位,可以革命,這是非常重要的。

 

2.9“孟子見齊宣王”章

 

“巨室”,即大型宮殿,王為(wei) 了凸顯權威、地位,滿足自己的欲望、權力,大興(xing) 土木,修建大殿。做大殿就要用大木頭,“必使工師求大木”。什麽(me) 是“工師”?工師是古代的官員,主管各路工匠。“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wei) 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得了大木能直接用嗎?不能。工師的任務結束了,匠人的任務才開始,要進行加工。加工後的大木變小了,“以為(wei) 不勝其任矣”。對此,宋老師指出,這就是王不懂工匠的職責,隻知大木是大木,而不知大木如何變成棟梁。

 

“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這裏的“人”,孟子其實代指像自己這樣的人,從(cong) 小就學孔子之道、學王道,“壯而欲行之”長大之後,要推行王道。“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cong) 我。’”,姑且舍棄那些原來學的東(dong) 西,來幫我治理國家,“則何如”。但是,孟子、儒家,是希望以其所學來匡扶國君,行其道,而國君的意思則是按照他的欲望來遂其心願,南轅北轍。“則何如”這能行嗎?“今有璞玉於(yu) 此”,“璞玉”是沒有被雕琢的玉石,一般被藏在石頭之中,需要被剖開,切磋琢磨。“有璞玉於(yu) 此,雖萬(wan) 鎰,必使玉人雕琢之”,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齊宣王應該懂。雕玉是玉匠的事情,做棟梁、製宮殿是匠人的事情,治國家,是士人的事情。所以“‘姑舍女所學而從(cong) 我。’則何以異於(yu) 教玉人雕琢玉哉?”強迫我放棄我的道去追隨你,就像你強迫玉人去聽你的指令去雕玉。

 

接著,宋老師針對此章內(nei) 容進行總結,這一章明確了專(zhuan) 業(ye) 意識。孟子特別強調士農(nong) 工商四民的分工,每個(ge) 階層都有自己的職責。所以,我想孟子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很先進的。他對於(yu) 士人的使命、職責有一種自覺,對自己所從(cong) 事的道有一種自信,這是孟子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既有自覺又有自信。

 

 

 

 

與(yu) 談人劉奎老師

 

講讀結束後,劉奎老師就通講內(nei) 容進行了總結和補充。

 

劉老師指出,這一篇,從(cong) 2·1到2·9章,都是孟子和齊宣王之間的對話,齊宣王考慮的問題實際上和前麵梁惠王考慮的問題具有一致性。

 

2·5章,從(cong) “毀明堂”開始討論,然後談到了王政的問題,接著圍繞“好貨”“好色”的問題展開討論。認為(wei) 宣王此時提出“毀明堂”,即通過摧毀明堂這一公共議政的具體(ti) 場所,進而取消齊國政治中殘餘(yu) 的公共議政傳(chuan) 統。

 

2·6章,孟子和齊宣王從(cong) 朋友之信入手,進而談到士師之任,最後升華到君主之責。這裏實際上孟子是在暗引《尚書(shu) ·湯誥》裏“其爾萬(wan) 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wan) 方。”強調了君主對天下,對百姓的責任。

 

2·7章,從(cong) 故國,引申到了喬(qiao) 木、世臣。然後齊宣王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孟子也予以解答,提出“進賢需慎名器”,提拔官員的時候要提前審查,同時提出了一套選拔的理念。

 

2·8章,談“湯武革命”,體(ti) 現了孟子的“君臣觀”。劉老師認為(wei) ,孟子是將君主視作一個(ge) 集團裏CEO一樣的職位,與(yu) 後儒在董仲舒“屈民而申君”影響下的君臣觀是不一致的。一直到黃宗羲,才指出“古者,天下為(wei) 主君為(wei) 客”,將這兩(liang) 種君臣觀區分開來。

 

2·9章,孟子用“工師斫大木,玉人琢璞玉’的例子來比喻國君用賢,強調使用“技術性官僚”。劉老師認為(wei) ,這裏體(ti) 現了儒家的一種“君主無為(wei) ”的觀念。通觀整個(ge) 《孟子》,孟子圍繞齊國伐燕提出了整部《孟子》中可以說是唯一一個(ge) 的具體(ti) 施政舉(ju) 措。

 

活動最後,大家對宋老師的講解、劉老師的與(yu) 談報以熱烈掌聲,“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五講活動圓滿結束。

 

 

 

孟子研究院現場聽眾(zhong)

 

 

 

洙泗書(shu) 院現場聽眾(zhong)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