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
——杜甫詩中的家國情懷
作者:荊曉燕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廿九日辛亥
耶穌2022年6月27日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時代,而盛唐則是巔峰中的巔峰。這一時期,三位大詩人占據了詩壇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詩仙”李白的詩歌意境開闊、浪漫豪放,讀來令人悠然神往;“詩佛”王維的詩歌空靈靜定、恬淡自然,讀來令人寧靜平和;“詩聖”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悲天憫人,讀來令人潸然淚下。滿紙血淚,千古常新,杜甫的作品有一種跨越時代的穿透力,這力量不僅(jin) 來自他出眾(zhong) 的文采,而且來自他傾(qing) 注筆端的深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他濃重的家國情懷。
遙憐小兒(er) 女,未解憶長安:
無法割舍的親(qin) 情牽掛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杜甫對於(yu) 家庭十分看重,他詩歌中經常出現對於(yu) 家人的描寫(xie)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秋,杜甫因安史之亂(luan) 困居長安,他思念著位於(yu) 鄜州(今陝西富縣)的妻兒(er) ,寫(xie) 下這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er) 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yun) 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兵荒馬亂(luan) ,家人離散,在這樣的秋夜,妻子想必也在望月懷遠,不知道她會(hui) 不會(hui) 雲(yun) 鬟沾濕、玉臂生寒?而兒(er) 女年紀尚幼,可能還不知道思念身在長安的父親(qin) 吧?字裏行間,真情流露。戰亂(luan) 之中,杜甫熱情盼望收到家書(shu) ,“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但是又怕家書(shu) 傳(chuan) 來噩耗,所以“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從(cong) 盼家書(shu) 到怕家書(shu) ,這種惴惴然微妙的心理變化躍然紙上,讓人唏噓。杜甫十分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在次子宗武生日那天,寫(xie) 下對他的勉勵:“詩是吾家事,人傳(chuan) 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與(yu) 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杜甫分外珍惜,“老妻畫紙為(wei) 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雖是尋常生活,讀來卻讓人覺得平和幸福。但杜甫沒有沉湎於(yu) 個(ge) 人和家庭的悲歡,而是將視野擴大到對家國民眾(zhong) 的關(guan) 注。他既是一個(ge) 家庭的領路人,又是整個(ge) 時代的記錄者。他將對親(qin) 人的惦念和對人民的眷戀融合,將小家的浮沉與(yu) 國家的興(xing) 衰融合,真摯而博大。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矢誌不渝的政治理想
杜甫出身名門,才華橫溢,因而年輕時對仕途充滿信心,立誌在為(wei) 官之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輔佐君主以濟天下蒼生。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初試不第,求取官職之路亦是四處碰壁,直到安史之亂(luan) 前夕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jun) 這樣一個(ge) 卑微的官職。安史之亂(luan) 爆發後,杜甫一度被困於(yu) 叛軍(jun) 占據下的長安,後來曆盡艱辛,隻身逃出,投奔駐於(yu) 鳳翔的唐肅宗。肅宗感其忠義(yi) 和文采,於(yu)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授予他左拾遺的官職。“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liang) 肘。朝廷湣生還,親(qin) 故傷(shang) 老醜(chou) 。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這首《述懷》描述的就是杜甫對於(yu) 此次被授左拾遺的喜悅、感激之情。拾遺雖然官品不高,但卻可以直接向皇帝進言,因此杜甫這次擔任左拾遺,是他一生中最接近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期。“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這首《春宿左省》描寫(xie) 杜甫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從(cong) 中可以看出他心係政事的勤勉。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在擔任左拾遺短短一年之後,杜甫因為(wei) 房琯事件而被貶為(wei) 華州司功參軍(jun) 。他雖有經天緯地之誌,卻無扭轉乾坤之力,任華州司功參軍(jun) 不足一年便棄官,飄零江湖,生計窘迫。但即使在艱難困苦之中,杜甫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理想。大曆四年(公元769年)秋天,杜甫在給道州刺史裴虯的回贈詩中,殷切囑托他“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寫(xie) 這首詩時,杜甫已經老病交加、時日無多,他自知衰朽多病之軀已經無法再實現致君堯舜的理想了,因而囑托朋友。他胸懷著不變的忠貞和堅韌,從(cong) 未放棄過經天緯地的抱負和理想。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
杜甫深沉地愛著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川江河,愛它的四時風物。“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泰山的雄奇秀麗(li)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是長江的奔騰壯闊;“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是春日的明媚旖旎;“露從(cong) 今夜白,月是故鄉(xiang) 明”這是秋天的清澈明淨。所以當這樣的家國破碎,那種錐心之痛無以言表,確實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的一生,經曆了安史之亂(luan) 的曆史轉折,戰爭(zheng) 離亂(luan) 使他對於(yu) 國家傾(qing) 注了格外深厚的感情。他時刻關(guan) 心戰局進展,時刻關(guan) 心國家安危,所以當聽到“劍外忽傳(chuan) 收薊北”的消息時,無法抑製歡喜,一刻都不想等待,隻想“即從(cong) 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jun) 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全無杜詩一貫的凝重穩健,一氣奔流、略無凝滯,愛國之情奔湧全篇。暮年寓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杜甫創造了代表他一生詩歌最高成就的作品——《秋興(xing) 八首》組詩。《秋興(xing) 八首》以遙望長安為(wei) 主題,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不可忽視的一個(ge) 重要原因是作品中不僅(jin) 呈現身世之悲、離亂(luan) 之苦,而且彌漫著故園之思、家國之情。“叢(cong) 菊兩(liang) 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明寫(xie) 心係故園之情,“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直抒思念國都之意,悲壯蒼涼,意境深閎。就算山河破碎,就算漂泊無依,但一刻都不曾放下對國家的深情,這是一種不可撼動的堅定與(yu) 執著。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nei) 熱:
心係蒼生的為(wei) 民情結
杜甫的詩被稱為(wei) “詩史”,其《三吏》《三別》《悲陳陶》《悲青阪》等作品深刻反映了戰爭(zheng) 離亂(luan) 中人民的痛苦生活,幾乎每一首詩都是一出悲劇,字字血淚,句句沉重。其實單就作品的文學性而言,過度的寫(xie) 實會(hui) 減損其藝術性,但杜甫為(wei) 什麽(me) 要堅持以詩為(wei) 史、記錄時代?他何嚐不能縱橫捭闔、恣意飛揚?“蕩胸生層雲(yun) ,決(jue) 眥入歸鳥”是何等的高度!“吳楚東(dong) 南坼,乾坤日夜浮”是何等的氣魄!但是,他願意俯下身子,貼近大地,貼近蒼生,去記錄時代的悲歌,去擔負人民的苦難。杜甫心係蒼生的情結不僅(jin) 體(ti) 現在上述堪稱“詩史”的作品中,在其日常生活細微的點滴中也有折射。公元759年歲末,杜甫遷居蜀中,次年春在成都浣花溪畔建立草堂,過了一段相對安穩、閑適的生活。但某個(ge) 秋日一場不期而至的暴風雨使得詩人全家陷入“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困境中。然而就是在這樣“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煎熬中,杜甫更多想到的是天下無數流離失所的人,希望能為(wei) 他們(men) 提供庇護、免除饑寒。他在《茅屋為(wei) 秋風所破歌》中寫(xie) 道:“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將自己的苦痛悲憤化為(wei) 對他人的關(guan) 愛,這是一種無與(yu) 倫(lun) 比的胸懷氣度,更是一種打動人心的悲憫情懷。
清末民初大學者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寫(xie) 道:“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yu) 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wei) 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wei) 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的確,杜甫有聖賢之心,但卻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他飽嚐了世間的苦難悲涼,但一腔火熱的真情從(cong) 未冷卻。他獲得“詩聖”的美譽,不僅(jin) 是因為(wei) 精深醇厚的詩歌造詣、承前啟後的詩壇地位,更是因為(wei) 他心係家國的品格、心係蒼生的情懷。這種品格和情懷穿越曆史的雲(yun) 煙,在今天仍然帶給我們(men) 溫暖和力量。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常建華】中國宗族演變的階段性及其特色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