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時代的經學”暨第八期經史傳統與中國思想工作坊紀要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2-07-05 17:19:51
標簽:經史傳統

“轉型時代的經學”暨第八期經史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工作坊紀要

來源: “解釋”公眾(zhong) 號

時間:西元2022年7月4日


 

文/李元駿

 

2022年6月25日,“轉型時代的經學”暨第八期經史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工作坊在暨南大學第二文科樓816-1會(hui) 議室召開。暨南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高華平教授代表主辦方致開幕辭。其後,來自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的四位老師圍繞本次工作坊的主題進行了學術報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秦際明老師從(cong) 曆史、政治、文明三個(ge) 維度看待現當代對經學概念的思考,認為(wei) :從(cong) 文明論的角度,可以審視經學於(yu) 當代何以仍堪為(wei) “經”。劉偉(wei) 老師就如何於(yu) 曆史進化論視角下的現代學術中安頓可能基於(yu) 循環論展開的經學,和秦老師展開了討論。其他各位老師提問:經學是否真的可以作為(wei) 文明共識、在何種意義(yi) 上能夠確定這種共識的內(nei) 涵。秦老師回應:“共識”指與(yu) 西方比較下能提煉出的相對的共識。

 

劉體(ti) 勝老師圍繞稱孔子“修《春秋》”或“作《春秋》”的問題,分析了朱熹和章學誠的相關(guan) 思想,最終關(guan) 切於(yu) 經史關(guan) 係的問題。他認為(wei) ,朱熹相關(guan) 說法折中而複雜,這種複雜性緣於(yu) 朱熹對四書(shu) 學的重視;而章學誠闡釋“述而不作”的論點有三:道法上周公已作、德位上有德無為(wei) 不必作、傳(chuan) 統上政教分離故隻能述。他將章學誠的觀點歸結為(wei) :孔子所承接在於(yu) 道,述六經在於(yu) 以器明道。進入點評與(yu) 提問環節後,馬永康老師提出“述”“修”“作”的解釋與(yu) 不同儒者對孔子的形象定位有關(guan) ,或許可圍繞《論語》“述而不作”的解釋史為(wei) 綱進行寫(xie) 作。黎漢基老師認為(wei) 今古文關(guan) 於(yu) “修”和“作”的爭(zheng) 論這麽(me) 截然二分可能是皮錫瑞建構出的。賴嶽山老師講到述和作的問題與(yu) 孔子的聖人身份問題的關(guan) 係。

 

陳慧老師區分了陳澧和曾國藩繼承韓愈關(guan) 於(yu) 士大夫之學和博士之學關(guan) 係思想的不同方式。陳澧和曾國藩均把義(yi) 理、辭章、考據、經濟對應孔門四科之學,兩(liang) 人的區別在於(yu) :陳澧主要強調四科各有其學,據性情可以分別有所偏重,最主文學——即漢代經學;曾國藩強調四科應該相用,在四科之上以禮學統之。這篇文章是從(cong) 唐宋古文問題出發,以文學的視野,為(wei) 哲學學科的經學研究提供了很多啟發。劉依平老師認為(wei) ,陳澧、曾國藩發展了桐城派理論,表現為(wei) 以“詞章”之學為(wei) 機樞,溝通了“義(yi) 理”“考據”和“經濟”,四科之間構成一個(ge) 整體(ti) 。各位老師就此展開了豐(feng) 富的討論。

 

黃燕強老師帶著比較的視野講了熊十力的原儒,談到:如果說章太炎是以語言學的方法區分名號上的問題,注意“儒”的曆史性,熊十力就是即道以原儒,重視儒的常道性;另一方麵,和康有為(wei) 的原儒相比,兩(liang) 者都涉乎“常”,但康有為(wei) 偏重闡發“儒”的宗教性,討論孔教的超越性,產(chan) 生了對象化,熊十力則“即世”,所原的是作為(wei) 哲學、思想的儒學。他繼而又講到熊十力在“原儒”時對於(yu) 學統的建構等。賴區平指出,近現代以西方學問框架下的學科如宗教、哲學等來界定儒學(經學),是否基於(yu) 西方文明框架來致思。王堃、宋德剛等各位老師聯係《乾坤衍》等,與(yu) 黃老師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四場報告和相關(guan) 討論結束後,李元駿老師作會(hui) 議總結。其後,李長春老師作閉幕致辭,他認為(wei) 本次工作坊的論文主題統一,關(guan) 聯緊密,都圍繞近代或者其他學術轉型期的經學問題展開,且並非局限在某些經學細節問題裏,而是都涉及經學的概念、經學何以為(wei) 經學、何以哲學這樣的根本問題。本期工作坊的幾個(ge) 報告,比以往任何一期都更貼近“經史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這一主題。希望繼續以這一主題為(wei) 方向,進一步凝聚學術共識,推進珠三角地區中國哲學及相關(guan) 學科的跨學科交流與(yu) 合作。至此,本次工作坊圓滿結束。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