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震 著《朱子學與陽明學》出版暨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7-05 17:03:50
標簽:《朱子學與陽明學》
吳震

吳震,男,西元1957年生,江蘇丹陽人。現任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主要著有《陽明後學研究》《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傳(chuan) 習(xi) 錄〉精讀》《當中國儒學遭遇“日本”——19世紀末以來儒學日本化的問題史考察》《朱子思想再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傳(chuan) 習(xi) 錄》《東(dong) 亞(ya) 儒學問題新探》《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中國政教問題再思》等。

吳震 著《朱子學與(yu) 陽明學》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朱子學與(yu) 陽明學》

作者:吳震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社:2022年6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脫胎於(yu) 複旦大學的課程 “朱子學與(yu) 陽明學”,又借鑒了日本“文庫本”中島田虔次《朱子學與(yu) 陽明學》、小島毅《朱子學與(yu) 陽明學》等的寫(xie) 法,結合思想史與(yu) 哲學史,用“十講”的容量,介紹了以朱子學和陽明學為(wei) 代表的宋明理學,其產(chan) 生的思想背景、社會(hui) 背景、問題的源流、義(yi) 理脈絡以及大致的發展過程。

 

總體(ti) 上,本書(shu) 有如下特點:一、注重思想發展的前後關(guan) 聯,從(cong) “近世中國”的思想脈絡來審視宋明理學的發展曆程,將宋明理學的衰落與(yu) 明清學術嬗變勾連起來。二、謀篇布局上,以問題空間取代個(ge) 案人物的線性結構方式,打破了一般哲學史以人頭或學派來安排敘述的寫(xie) 作方式,凸顯宋明新儒學的哲學性。三、簡明扼要,突出對問題本身的脈絡梳理及事實敘述,剔除與(yu) 核心問題無關(guan) 的細節討論。

 

【作者簡介】

 

吳震,京都大學博士,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複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國際儒聯理事暨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理事、朱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日本哲學會(hui) 常務理事、日本井上圓了國際學會(hui) 理事、韓國國立忠南大學儒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宋明理學、明清勸善思想、東(dong) 亞(ya) 儒學特別是日本儒學。主要論著有:《陽明後學研究》、《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係年:1522—1602》《羅汝芳評傳(chuan) 》《泰州學派研究》《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傳(chuan) 習(xi) 錄精讀》《當中國儒學遭遇“日本”——19世紀末以來“儒學日本化”的問題史考察》《顏茂猷思想研究——17世紀晚明勸善運動的一項個(ge) 案考察》《儒學思想十論——吳震學術論集》《東(dong) 亞(ya) 儒學問題新探》《朱子思想再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傳(chuan) 習(xi) 錄》《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中國政教問題再思》等。

 

【目錄】

 

朱子學與(yu) 陽明學:宋明理學綱要

目 錄

第一講 導論:思想史意義(yi) 上的“近世中國”001

一 唐宋變革與(yu) 近世中國的思想走向002

1. 唐宋變革004

2. 近世中國007

二 “刺激-回應”模式的問題省思010

1. 新儒學源自哲學的批判意識011

2. 新儒學源自文化的擔當意識013

三 儒釋道三教的交錯與(yu) 儒學複興(xing) 014

1. “三教合一”抑或“三教融合”?014

2. 儒釋道是中國哲學的共同智慧018

四 研究史的回顧與(yu) 問題的展望021

1. 問題的反省與(yu) 展望021

2. 一份簡要的閱讀書(shu) 單024

第二講 廣義(yi) 理學視域中的朱子學和陽明學026

一 作為(wei) 思想運動的宋明理學思潮026

1. 道學、理學、新儒學027

2. 何謂“廣義(yi) 宋明理學”?030

二 關(guan) 於(yu) 宇宙的認知圖式:理與(yu) 氣032

1. 理氣的建構033

2. 理氣與(yu) 體(ti) 用034

三 關(guan) 於(yu) 人生的實踐進路:德與(yu) 知036

1. 德性之知037

2. 德-知之爭(zheng) 038

四 朱子學與(yu) 陽明學的稱謂來由043

1. 四海共宗朱子學043

2. 世遂有“陽明學”045

第三講 宋代新儒學與(yu) 經典理學化047

一 漢唐經學思潮的形成及其嬗變047

1. 漢唐經學的演變及其特征048

2. 對漢唐經學的“思想突破”050

二 新經典的形成:四書(shu) 係統的建構053

1. 《大學》《中庸》的獨立053

2. 《四書(shu) 集注》與(yu) “四書(shu) 學”056

三 經典詮釋的重建與(yu) 理學化思潮059

1. 注重經義(yi) 的風氣出現060

2. 經學理學化的展開062

四 禮與(yu) 理:禮教思想的社會(hui) 化067

1. 何謂“禮不下庶人”?068

2. 禮即理與(yu) 以理釋禮073

3. 《家禮》學的出現075

第四講 朱子學與(yu) 陽明學的思想時代079

一 朱子的學思曆程及其思想時代079

1. 接續洛學079

2. 東(dong) 南三賢083

3. 參悟中和085

二 陽明的學思曆程及其思想時代092

1. 格竹事件092

2. 龍場悟道095

三 作為(wei) 理學傳(chuan) 統的朱子學099

1. 理學道統論的重建099

2. 二程對道學的建構102

四 作為(wei) 心學傳(chuan) 統的陽明學106

1. 心法、心傳(chuan) 與(yu) “心學”106

2. 象山學旨趣:心同理同109

3. 朱陸之辯及其問題所在114

第五講 理學與(yu) 心學的哲學基礎120

一 性即理與(yu) 天理觀的重建120

1. 性即理與(yu) 性善證明121

2. 天理觀的形上建構124

二 心即理與(yu) 心性論的重建128

1. 心即理與(yu) 心外無理129

2. 心即理與(yu) 心外無物133

三 理一分殊與(yu) 多元一體(ti) 136

1. 理一分殊與(yu) 具體(ti) 普遍性137

2. 理一分殊與(yu) 多元一體(ti) 論140

四 良知自知與(yu) 當下呈現143

1. 良知自知與(yu) 自反自證144

2. 良知遍在與(yu) 當下呈現148

第六講 宇宙論、本體(ti) 論以及氣學問題154

一 從(cong) 氣化宇宙論到本體(ti) 宇宙論155

1. 太極即理155

2. 太虛即氣160

二 實理、實體(ti) 、實有的觀念論166

1. “天下無實於(yu) 理”的實體(ti) 觀167

2. 良知即天理的實體(ti) 化趨向172

三 朱子學的理氣宇宙觀181

1. 理在氣先與(yu) 理在氣中182

2. “理生氣”何以可能?185

3. 不離不雜:理氣二元論193

四 陽明心學與(yu) 氣學的思想異動196

1. 一氣流通與(yu) 良知學宇宙觀197

2. “生之謂性”的意義(yi) 重估199

3. 氣質何以通向道德?202

第七講 儒家仁學的本體(ti) 與(yu) 價(jia) 值的重建208

一 二程仁學的本體(ti) 論建構209

1. 仁性愛情與(yu) 以生言仁209

2. 仁道、仁理、仁體(ti) 214

二 萬(wan) 物一體(ti) 與(yu) 以公言仁217

1. 萬(wan) 物一體(ti) 217

2. 以公言仁221

三 朱子仁學四句的全麵重建225

1.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225

2.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229

四 陽明學萬(wan) 物一體(ti) 論的意義(yi) 232

1. 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233

2. 重建共同體(ti) 的基礎238

第八講 工夫論重建:格物與(yu) 誠意243

一 居敬窮理的工夫論重建244

1. 中和問題與(yu) 居敬涵養(yang) 244

2. 以心觀心與(yu) 以心使心249

3. 格物補傳(chuan) 的工夫綱領253

二 《大學》工夫是一套係統256

1. 格物誠意是兩(liang) 個(ge) 關(guan) 256

2. 格物誠意不是兩(liang) 事260

三 物為(wei) 意之所在的意知物266

1. 心意知物的貫通267

2. 意之所在便是物271

四 以良知重建儒家工夫論274

1. 良知一念與(yu) 念念致良知275

2. 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論281

第九講 儒家心性論的義(yi) 理開拓286

一 心體(ti) 與(yu) 性體(ti) 的疏通287

1. 心是“恁地神出鬼沒”288

2. 心性合一與(yu) 知行合一293

二 理欲與(yu) 性情的分合298

1. 存天理、去人欲299

2. 道心與(yu) 人心之辯306

3. 即人心而識道心310

三 無善無惡與(yu) 心性本體(ti) 315

1. 晚年宗旨“四句教”315

2. 無善無惡是謂至善320

四 現成良知與(yu) 晚明心學325

1. 見在、現成與(yu) 當下論326

2. 現成良知與(yu) 滿街聖人332

第十講 結語:宋明新儒學的衰落與(yu) 重振339

一 後陽明學與(yu) 明清學術之嬗變340

1. 承體(ti) 起用與(yu) 因用顯體(ti) 340

2. 儒學政治化與(yu) 宗教化344

二 從(cong) 明清思想轉型看戴震哲學349

1. 戴震思想與(yu) 宋儒批判350

2. 由訓詁尋義(yi) 理的限製356

三 傳(chuan) 統與(yu) 現實:儒學的時代性362

1. 近現代新儒學的命運362

2. 哲學、文化與(yu) 新儒學365

參考文獻370

後 記380

 

【後記】

 

嚴(yan) 格說來,本書(shu) 是一部教科書(shu) ,而教科書(shu) 須預先設定讀者對象,這就需要說一下本書(shu) 撰寫(xie) 的緣起。

 

發願寫(xie) 一本教科書(shu) ,是在2019年2月下旬,距開學約一周才開始動筆,這是一門以大學本科生為(wei) 對象的名為(wei) “朱子學與(yu) 陽明學”的新課。然而完成之後回頭來看,這部教科書(shu) 卻有點研究論著的特質,似亦可為(wei) 研究生所參考。由於(yu) 以前從(cong) 沒有這門課的備課記錄可供使用,所以動筆之初,一直在擔心寫(xie) 作的速度能否跟得上課的進度。後來事實說明,這個(ge) 問題倒是其次的,更關(guan) 鍵的問題在於(yu) 怎麽(me) 寫(xie) 教科書(shu) 。

 

早在20世紀80年代留學國外時,就聽說過教科書(shu) 在國際學術界並不算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教師在課堂上也從(cong) 來沒有指定某部教科書(shu) 的習(xi) 慣。於(yu) 是,漸漸地就形成了一種觀念,以為(wei) 教科書(shu) 隻是對某學科基礎知識的介紹或羅列而已。不過,事實的另一麵是:許多著名學者盡管對通史類的教科書(shu) 不以為(wei) 然,但卻很重視撰寫(xie) 學術性與(yu) 通俗性兼顧的通俗讀本(在日本叫作“文庫本”),這類讀本往往具有教科書(shu) 與(yu) 研究論著的雙重特征,例如島田虔次《朱子學與(yu) 陽明學》、小島毅《朱子學與(yu) 陽明學》。毋庸諱言,本書(shu) 的寫(xie) 作受此啟發,不過為(wei) 示區別,加了一個(ge) 副標題“宋明理學綱要”。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決(jue) 定寫(xie) 一部以大學本科生或研究生為(wei) 對象的教科書(shu) ,是因為(wei) 我在心底裏有一願望,想嚐試一下能否將教科書(shu) 寫(xie) 得有些學術味。為(wei) 此,在動筆之初,就為(wei) 自己定下了三方麵要求:

 

第一,打破哲學史按人頭或學派來安排敘述過程的線性處理方式,而突出哲學史中的問題源流及義(yi) 理脈絡,以問題空間取代個(ge) 案人物的線性時間的結構方式,更好地凸顯宋明新儒學的哲學性;

 

第二,對於(yu) 教科書(shu) 需要做到知識點的詳盡羅列必須盡量克製,同時又要照顧到基礎教育對於(yu) 廣泛知識性層麵的重視,所以必須減少煩瑣的概念論證,而要突出問題本身的脈絡梳理及事實敘述;

 

第三,與(yu) 上述兩(liang) 點相應,在事實敘述和觀點論述的過程中,要緊扣核心問題的環節,剔除所有與(yu) 核心問題無關(guan) 的細節討論。所以本書(shu) 一概不出腳注,原文引用也盡量克製在必要的範圍內(nei) 。

 

至於(yu) 這部教科書(shu) 是否可以兼得學術論著的身份,或可作為(wei) 教學之外的學術參考書(shu) 來使用,這要由讀者來最終定位。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