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 王芳明】《聰訓齋語》與家風

欄目:家文化研究、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22-07-05 16:42:34
標簽:《聰訓齋語》、家風

《聰訓齋語》與(yu) 家風

作者:韓婷婷 王芳明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初六日戊午

          耶穌2022年7月4日

 

我國古代家教家訓肇端久遠,其中清代張英所著《聰訓齋語》影響甚遠。張英通過言傳(chuan) 身教及所著《聰訓齋語》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為(wei) 人稱道的“江左第一家風”並為(wei) 後世傳(chuan) 承。

 

張英(1638—1708年),字敦複,號學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中進士,欽授庶吉士,後擔任經筵講官,成為(wei) 清代入直南書(shu) 房的第一批官員。他先後任內(nei) 閣學士、禮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工部尚書(shu) ,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shu) ,卒後諡文端;著有《篤素堂文集》《南書(shu) 房記注》及《書(shu) 經衷論》等。張英品格端方、學識淵博、為(wei) 官清廉勤慎,是著名的賢臣良相,康熙皇帝讚譽其“始終敬慎,有古大臣之風”。

 

張英頗得好評,因他治家有術、教子有方。後世子孫秉承家學,在科舉(ju) 、仕宦方麵多有成就。張氏家族相繼出現“父子雙宰相”(張英、張廷玉)“三世得諡”“四世講官”“五朝金榜題名”“六代翰林”“七世為(wei) 官”等盛景;在學術、詩文及藝術創作上同樣成就斐然,成為(wei) 清代聲名顯赫的政治世家、科舉(ju) 世家、文化世家,雍正帝稱其“一門感勵名節,溫恭謙謹”。曾國藩曾教誨其子:“顏黃門之推《顏氏家訓》作於(yu) 亂(luan) 離之世,張文端英《聰訓齋語》作於(yu) 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極精,爾兄弟宜各覓一冊(ce) ,常常閱習(xi) 。”

 

張英在《聰訓齋語》中,闡述了其家教家訓主要內(nei) 容——“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shu) 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qing) ,擇交者不敗”;並通過“教之孝友,教之謙讓,教之立品,教之讀書(shu) ,教之擇友,教之養(yang) 身,教之儉(jian) 用,教之作家”等方式,使後世子孫實現個(ge) 體(ti) 幸福、促家族綿延、保社稷安寧。

 

諄諄教子,立身成人

 

詩書(shu) 繼世長。讀書(shu) 是學習(xi) 的重要途徑。張英深受儒家耕讀文化影響,繼承並發展了“詩書(shu) 繼世長”的傳(chuan) 統家訓。在張英看來讀書(shu) 有諸多益處。其一,“書(shu) 卷乃養(yang) 心第一妙物”,讀書(shu) 可以修身養(yang) 心。因為(wei) 人心靈敏異常,變化多樣,不能使之過於(yu) 勞累或過於(yu) 放逸。一個(ge) 人如果終日不看書(shu) ,耳目身心無處安頓,就會(hui) 怏怏不樂(le) 。隻有通過讀書(shu) 才能拓寬視野,涵養(yang) 心性,獲得感受幸福、直麵挫折的能力和隨遇而安的心境。其二,讀書(shu) 能提升氣質,使人不敢輕賤。“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shu) 為(wei) 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其人德性,亦必溫和,行事決(jue) 不顛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遲速也”。因為(wei) 讀書(shu) 能開闊心胸,躬身自省,做到與(yu) 他人與(yu) 社會(hui) 和諧相處,獲得他人敬重。

 

積德者不傾(qing) 。“國無德不興(xing) ,人無德不立。”道德修養(yang) 既是個(ge) 人的必修課,也是家族立身之本。張英不但用儒家的傳(chuan) 統道德價(jia) 值觀如四維、五德、八常等來教育後代,同時還要求他們(men) 與(yu) 人為(wei) 善、禮讓為(wei) 先。張英為(wei) 人端正忠厚,常稱“與(yu) 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yu) 人,便是善人”。他遇朋友有信,待桑梓以恩,為(wei) 官時與(yu) 同僚相處和睦,每每舉(ju) 薦他人,從(cong) 不令他人知曉,康熙帝稱讚其“謹厚慈祥”。所以在他致仕歸家時,康熙帝親(qin) 自率百官設宴為(wei) 他餞行,地方士紳、親(qin) 朋好友及家鄉(xiang) 父老數千人郊迎數十裏。

 

張英在《聰訓齋語》傳(chuan) 諸後世的還有“終身讓路,不失尺寸”八字。他說“餘(yu) 行年五十餘(yu) ,生平未嚐多受小人之侮,隻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yu) 受大氣,吃得小虧(kui) ,則不至於(yu) 吃大虧(kui) ”。根據《桐城縣誌略》記載:張英家人與(yu) 鄰居發生宅第糾紛時,飛書(shu) 傳(chuan) 至京城請他出麵解決(jue) 糾紛。張英閱後卻回詩一首:“一紙書(shu) 來隻為(wei) 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wan) 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信後深受啟發和教育,主動將院牆向後移了三尺,鄰人也深為(wei) 感動,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可以說,張英主動禮讓出三尺,既是其道德體(ti) 現,也是其人生智慧選擇。

 

擇交者不敗。張英目睹過諸多世家子弟因交友不慎身敗名裂乃至家族覆滅的悲劇,為(wei) 避免重蹈他人覆轍,他將交友提到“保家”的重要地位:“人生以擇友為(wei) 第一事”“保家莫如擇友”。他仔細觀察了子女從(cong) 幼年到成年的發展心理:“自就塾以後,有家有室,漸遠父母之教,初離師保之嚴(yan) 。此時乍得朋友,投契締交,其言甘如蘭(lan) 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聽受,惟朋友之言是信。”這個(ge) 時候,就一定要選擇那些品行端正、為(wei) 人謙慎、喜好讀書(shu) 的人為(wei) 朋友,隻有這樣,才能交到“有善相勉,有過相規,有患難相救”的諍友、諒友、直友,也讓家族遠離禍殃。

 

謙恭謹慎,耕讀傳(chuan) 家

 

謙恭謹慎以治家。“治家之道,謹肅為(wei) 要”。一方麵,雖然張英走進了權力的中心,但他清醒地意識到“高位者,責備之地,嫉忌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guan) ,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而且人們(men) 不會(hui) 當麵指摘世家子弟的過失,導致他們(men) 成才反而比寒門子弟更為(wei) 艱難。另一方麵,張英入仕後一直在京為(wei) 官,諸子則在桐城、南京等地讀書(shu) 生活,難以做到耳提麵命。因此,張英一再強調家族子弟要自我約束,在讀書(shu) 、為(wei) 人、治家、做官等方麵都要敦厚謙謹、慎言守禮,切勿“飯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話不想便說,事不思便做”。在他的“始終敬慎”的言傳(chuan) 身教下,“張氏當隆盛時,其子弟無不謹敕謙約,可為(wei) 大臣家法”。當然,這種謙虛謹慎更多的是講規矩、守戒律,是要求自己和他人把握好為(wei) 人處世做官的尺寸與(yu) 底線,而不是毫無原則地明哲保身。

 

讀書(shu) 進學以興(xing) 家。張氏家族起自科舉(ju) ,興(xing) 於(yu) 科舉(ju) ,極其重視通過科舉(ju) 考試來實現家族繁盛。但張英同時也認識到“每見仕宦顯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後無讀書(shu) 之人也;其家鬱然者,其後有讀書(shu) 之人也”。所以,即使遠在京城,張英依然堅持通過頻繁的書(shu) 信“遠程指導”子侄讀書(shu) ,讓他們(men) 定期將讀書(shu) 心得、所做文章寄給自己並精心點評,希望張家成為(wei) 詩禮簪纓之族。張英還對如何讀書(shu) 提出了真知灼見。那就是一要多讀精品,不貪多求全。根據修身養(yang) 性和學習(xi) 需要,選擇六十到一百篇精心學習(xi) 即可。二要根據不同年齡選擇書(shu) 籍。年幼時候反複誦讀四書(shu) 五經、秦漢古文,二十歲之後可以根據興(xing) 趣研讀諸家作品。三是要認真習(xi) 字,多習(xi) 楷書(shu) ,“以端莊嚴(yan) 肅為(wei) 尚”。張氏家族後來的興(xing) 盛,也是發端於(yu) 張英的精心指導及其諸子在科舉(ju) 考試上的成功。

 

精心守田以立家。張英一生耕讀傳(chuan) 家,既能於(yu) 廟堂運籌帷幄,又長於(yu) 教子之道,還熟諳田產(chan) 經營之法。他認為(wei) “長子孫者,畢竟是耕讀兩(liang) 字”。所謂耕讀,首先得有田可耕,才能安心讀書(shu) 治學。即使子孫後代不能通過科考取得進身之道,也可以通過經營田產(chan) 而存活於(yu) 世。因此,張英教授後代“守田之法”,其法有三:一要安心田產(chan) ,不要學商人逐一時之利。二要挑選好的佃戶,因為(wei) 他們(men) 會(hui) 及時耕種、興(xing) 修水利,比良田更值得珍惜。三要躬耕田畝(mu) 、經營田產(chan) ,要“目擊田家之苦,開倉(cang) 糶穀時,當令其持籌”。從(cong) 而學會(hui) 勤儉(jian) 持家,戒除奢靡惡習(xi) 。張英還要求家人用田產(chan) 的收入來扶助孤苦族人、周濟貧寒士子、救助受災鄉(xiang) 民。

 

清廉為(wei) 官,勤勉理政

 

清廉是為(wei) 官之本,也是張氏家族世代傳(chuan) 承的家教家訓要求。張氏家族自從(cong) 張英曾祖父張淳入朝為(wei) 官以來,始終清廉傳(chuan) 家。張英一生廉儉(jian) 為(wei) 官,並聲稱“使我為(wei) 州縣官,決(jue) 不用官銀媚上官”。張廷玉恪守父訓,反複強調“為(wei) 官第一要廉”“養(yang) 廉之道,莫如能忍”。雍正帝稱讚他們(men) 父子:“汝(張廷玉)父清白傳(chuan) 家,中外所知。汝遵守家訓,摒絕饋遺。”

 

為(wei) 官清廉是底線,勤政盡責方稱職。張英學識淵博,政治經驗豐(feng) 富。他在朝為(wei) 官30餘(yu) 年,因為(wei) 勤勉為(wei) 官、公忠體(ti) 國、謀略得當而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康熙初年,張英與(yu) 兵部尚書(shu) 明珠力排眾(zhong) 議,堅決(jue) 主張三藩同撤,有力維護了清王朝的大一統局麵。自此之後張英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每次禦駕親(qin) 臨(lin) 南苑及巡行四方,都詔令其隨從(cong) 。但他並未因此驕矜自持,而是一如既往地“供奉內(nei) 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而且“有關(guan) 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國事,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張英去世後,康熙帝特賜祭葬加等並諡“文端”;雍正帝即位後追贈為(wei) 太子太傅,並將其牌位入祀賢良祠。

 

張英的《聰訓齋語》是一部語句平實、思想深刻的傳(chuan) 世家訓,既蘊含了立德為(wei) 先、與(yu) 人為(wei) 善、廉儉(jian) 禮讓、耕讀傳(chuan) 家等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也蘊含了言傳(chuan) 身教、修身養(yang) 性、肯定鼓勵、循序漸進等科學的教育方法;還蘊含著重視家庭和睦、追求親(qin) 近自然的人生態度。這些都反映了張英的人生認知和感悟,至今依然予人以諸多啟示。數百年來,《聰訓齋語》與(yu) 《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成為(wei) 人們(men) 教育子孫的當讀書(shu) 目,在中國家教家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