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美】韓國對儒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探析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2-07-04 11:11:50
標簽:韓國儒學

韓國對儒家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探析

作者:王曰美

來源:《孔子研究》2022年第3期


摘    要:儒學源於(yu) 中國,澤被全球。中國儒學傳(chuan) 入朝鮮半島後,與(yu) 其本土的地理環境、風俗習(xi) 慣、禁忌文化漸趨融合,形成具有本土色彩的韓國儒學,並在朝鮮半島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讓儒家文化真正“活”了起來,從(cong) 而使本土化的韓國儒學更具生命力。這主要表現在三個(ge) 方麵:一、韓國對本土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二、韓國善於(yu) 學習(xi) 借鑒儒家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三、韓國儒學的生活化使傳(chuan) 統文化更具生命力。


關(guan) 鍵詞: 韓國; 儒學; 傳(chuan) 統文化; 本土化;

 

作者簡介:王曰美,女,1973年生,山東(dong) 東(dong) 營人,文學博士,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孔子與(yu) 山東(dong) 文化強省戰略協同創新中心兼職教授,主要從(cong) 事儒學史和海外儒學傳(chuan) 播研究。


 

創立於(yu) 中國的儒學,伴隨著文明的傳(chuan) 播,影響著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中國的周邊國家,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wei) 特征的“東(dong) 亞(ya) 儒教文化圈”。“從(cong) 東(dong) 亞(ya) 文化的特質來看,中國儒學的原創性決(jue) 定了它隻能是中國的儒學,傳(chuan) 播到日本和韓國的儒學在與(yu) 本國固有的傳(chuan) 統文化思想相結合後,就形成了與(yu) 中國儒學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儒學和韓國儒學”【1】。中國儒學傳(chuan) 入朝鮮半島後,與(yu) 其本土的地理環境、風俗習(xi) 慣、禁忌文化漸趨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色彩的韓國儒學,並在朝鮮半島紮根,發芽,開花,結果,從(cong) 而使本土化的韓國儒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韓國大力保護、傳(chuan) 承本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二戰後,曾被視為(wei) 世界上最貧窮的東(dong) 亞(ya) 國家之一的韓國迅速崛起,一躍成為(wei) 一個(ge) 新興(xing) 的工業(ye) 化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始,韓國持續保持7%-9%的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率近40年之久,創造了令世人震驚的“漢江奇跡”,從(cong) 而使韓國僅(jin) 以四十餘(yu) 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由農(nong) 業(ye) 化國家到現工業(ye) 化國家的巨大轉變,人均國民收入從(cong) 1963年的100美元一下猛增至2006年的20000美元,這不僅(jin) 使韓國摘除了世界上貧窮國家的帽子,更使其獲得了20世紀“亞(ya) 洲四小龍”的美譽。在韓國經濟騰飛的曆史進程中,韓國政府及人民對其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投入了極大的熱忱和力量,力爭(zheng) 做到經濟與(yu) 文化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可以說,韓國是在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弘揚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可謂經濟與(yu) 文化協調均衡發展的典範。

 

自20世紀60年代始,韓國政府就已效仿日本文化保護政策,製定了《文化財產(chan) 保護法》,並對其不斷修訂,進而對韓國“無形文化財產(chan) ”形成了“政府—團體(ti) —個(ge) 人”多維度、全方位的保護、弘揚製度。首先,就韓國政府而言,截止到2017年,韓國政府已確立近140種國家級重要無形文化財產(chan) 。此外,韓國政府對無形文化產(chan) 業(ye) 的財政扶持力度逐年遞增,從(cong) “2003-2008年的不到100億(yi) 韓元到2012年達到曆史最高600億(yi) 韓元,此後每年保持在500億(yi) 韓元左右的規模”【2】。其次,就民間團體(ti) 而言,1986年韓國開始出現以團體(ti) 認定的方式保護個(ge) 人無法完成保護的無形文化財產(chan) 。迄今,已有100多種文化遺產(chan) 得以團體(ti) 認定。如在朝鮮時代人民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春香傳(chuan) 》【3】的家鄉(xiang) 全羅道南原鎮,不僅(jin) 建立了“春香館”,每年還要舉(ju) 行隆重的“春香祭”;在現代短片小說代表作《蕎麥花開的時候》的取景地平昌,舉(ju) 辦“平昌孝石文化節”,使民眾(zhong) 和參觀者得以近距離欣賞蕎麥花海和親(qin) 手製作蕎麥食物;在被認為(wei) 是“韓國最大糧倉(cang) ”的金堤市,舉(ju) 辦“金堤地平線慶典”以表達豐(feng) 收的喜悅等等。諸如此類節慶民俗活動都是為(wei) 了宣傳(chuan) 和弘揚朝鮮民族的農(nong) 耕文化。這些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民眾(zhong) 的參與(yu) 度高,且大部分為(wei) 代代相傳(chuan) 的民俗活動,並無政府的資助或引導,完全由當地民眾(zhong) 自發組織,旨在保護和弘揚韓國的民族文化。也就是說,在韓國,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已完全滲入到韓國全體(ti) 民眾(zhong) 的血液裏,成為(wei) 韓國人具有的獨特基因編碼。正如2019年世界非遺論壇上中國藝術產(chan) 業(ye) 研究院副院長西沐所言:“其實,韓國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做法很簡單:尊重、愛護文化遺產(chan) ,以代代相傳(chuan) 為(wei) 己任。這種意識已經融入韓國普通民眾(zhong) 的血脈之中。”【4】

 

正是基於(yu)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韓國人自小就有著十分濃厚的文物保護和傳(chuan) 承熱情。例如,韓國從(cong) 幼兒(er) 園開始就注重國民的道德素質教育,將儒家“仁義(yi) 禮智信”等傳(chuan) 統道德倫(lun) 理貫徹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以此來塑造國民的精神人格,培養(yang) 國民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韓國學校還專(zhuan) 門開設與(yu) 國家曆史文化相關(guan) 的課程,讓學生們(men) 通過課程學習(xi) ,領略韓國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yang) 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韓國父母十分注重對子女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即便是地處偏遠的韓國慶州私人陶窯博物館,許多韓國父母依舊帶著年幼的子女前來參觀,用通俗的話語和鮮活的文物,使子女能夠近距離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由此使得韓國人自小就有著十分濃厚的文物保護和傳(chuan) 承熱情。這與(yu)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麵臨(lin) 年輕人不願意學、不願意傳(chuan) 承的發展囧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韓國從(cong) “1973年開始每年以年度為(wei) 計劃建設傳(chuan) 授教育館,並在傳(chuan) 承多種項目的地區,優(you) 先建立起重要無形文化遺產(chan) 教育館”【5】,麵向20-25歲間想要接受教育且具有一定天賦的人員傳(chuan) 授無形文化財產(chan) ,以此來避免無形文化財產(chan) 的消亡。又如,韓國政府對無形文化財產(chan) 進行了細致嚴(yan) 謹的編號:宗廟祭禮樂(le) 於(yu) 1964年被認定為(wei) 1號無形文化財產(chan) ;農(nong) 樂(le) 於(yu) 1966年被認定為(wei) 第11號無形文化財產(chan) ;佾舞於(yu) 1969年被認定為(wei) 第27號無形文化財產(chan) ,等等。對無形文化財產(chan) 進行編號表明了韓國人對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高度重視。再如,20世紀80年代,一處殘留“河圖洛書(shu) ”“伏羲先天八卦圖”等石刻文字遺跡的小山穀,經人發現後,很快就被當地居民集資保護起來,後來此山穀被考證為(wei) 韓國一位古代理學家的隱居之地,接著韓國政府又對其進行了合理開發。現在,該山穀(穀雲(yun) 九曲)獨特的理學文化底蘊成為(wei) 韓國北部最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景點內(nei) 的廟宇內(nei) 香火不斷,遊客絡繹不絕。

 

民族風俗文化是一個(ge) 國家(民族)悠久曆史文化經長期積澱而成的文化遺產(chan) ,對增強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意義(yi) 重大,故任何一個(ge) 國家的政府都特別重視民俗文化的管理。韓國政府在這方麵就做得比較成功。韓國政府的有效管理與(yu) 大力弘揚使得韓國的民俗傳(chuan) 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如韓國“江陵農(nong) 樂(le) ”由衰到興(xing) 的過程就是一典型例證。“江陵農(nong) 樂(le) ”與(yu) 朝鮮民族以“農(nong) 者天下之大本”的重農(nong) 意識密不可分。從(cong) 祭禮到一年12個(ge) 月的歲時風俗,“江陵農(nong) 樂(le) ”用它單純的樂(le) 器、動作與(yu) 舞蹈,將耕者的情感表現得真實而生動,因而深受民眾(zhong) 的歡迎。但由於(yu) 種種原因,“江陵農(nong) 樂(le) ”曾幾度陷於(yu) 困境,鑒於(yu) 這種情況,韓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對“江陵農(nong) 樂(le) ”進行保護。如組織全國性的民俗藝術競賽,並頒發各類獎項;江陵市長每年都參加“江陵農(nong) 樂(le) ”的民俗演出;認定“江陵農(nong) 樂(le) ”為(wei) 國家“重點無形文物第11-4號”,政府給予大量資金援助;支持成立“江陵農(nong) 樂(le) 保存會(hui) ”;創辦“江陵農(nong) 樂(le) 學校”,培育相關(guan) 人才,等等。上述措施不僅(jin) 解決(jue) 了“江陵農(nong) 樂(le) ”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而且培養(yang) 了充足的後備力量,“江陵農(nong) 樂(le) ”不僅(jin) 無失傳(chuan) 之虞,而且越辦越紅火。

 

韓國民俗村的保護離不開韓國政府的立法與(yu) 財政支持。其一,就立法方麵而言,《文化財產(chan) 保護法》是民俗村保護的主要法律依據,該法案涉及關(guan) 於(yu) 民俗村(保護物或保護區域)的指定;《文化財產(chan) 保護法施行令》則涉及民俗村選定的標準【6】;《文化財產(chan) 保護法施行規則》中又詳細“解釋了關(guan) 於(yu) 民俗村保存的規則和範圍”【7】。其二,就經濟方麵而言,韓國政府以是否保留村落原始樣貌為(wei) 獎勵前提,若村民不破壞村落原始樣貌,則會(hui) 給村民提供優(you) 厚的待遇,如“按需分配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免費提供義(yi) 務教育、旅遊收入歸村集體(ti) 所有、給村民提供工作機會(hui) ”等等【7】,這些做法不僅(jin) 有效緩解了現代化發展對原始村落的衝(chong) 擊,而且因考慮到原村民的實際需求,製定了細致全麵的相關(guan) 補救措施,從(cong) 而解除了村民們(men) 衣食住行以及孩子受教育的後顧之憂,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村民們(men) 保護傳(chuan) 統村落的積極性。

 

因此,我們(men) 可以看出:韓國雖是個(ge) 現代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但韓國政府一直特別重視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與(yu) 弘揚。重視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有利於(yu) 韓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也正是在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尊敬與(yu) 保護中,一代又一代的繼承發展下去,由此形成了韓國人熾熱的愛國主義(yi) 精神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二、韓國善於(yu) 學習(xi) 借鑒儒家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數千年來,儒家文化中蘊含的仁愛、孝悌、忠信等文化價(jia) 值觀,一直深刻影響著中國、韓國、日本等東(dong) 亞(ya) 國家。朝鮮王朝(1392—1910年)定儒教為(wei) 國教,以儒治國,從(cong) 而使得儒家文化對韓國社會(hui) 產(chan) 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

 

為(wei) 推動儒學的發展,朝鮮王朝采取了許多措施。1398年,朝鮮王朝的建立者太祖李成桂在首都漢城設成均館,並在館內(nei) 專(zhuan) 設文廟奉祀孔子。隨後,州、府、郡、縣紛紛效仿,祭孔之風盛行於(yu) 朝野。1409年,太宗命成均館典簿許稠厘定“釋奠大祭”,以統一和規範各地的祭孔禮儀(yi) 。1466年,世祖命被冊(ce) 立為(wei) 世子的王子珦,戴儒冠入成均館行謁聖禮。此後,冊(ce) 立世子要先釋奠孔子成為(wei) 朝鮮定製。1601年,宣宗重建被日軍(jun) 燒毀的成均館文廟【8】。另據《朝鮮誌》記載:朝鮮王朝時,國王“時時親(qin) 行釋奠,或不時幸學,於(yu) 師儒講經,或橫經問難,或行大射禮,或親(qin) 策儒生”【9】。以前,朝鮮王朝的國王會(hui) 親(qin) 自參加“釋奠大祭”。而今,韓國文化部長以上的官員也時常蒞臨(lin) “釋奠大祭”的活動現場。此外,這項祭孔活動早於(yu) 1986年被韓國政府注冊(ce) 為(wei) 韓國國家級的“第85號重要的無形文化財產(chan) ”。韓國民眾(zhong) 每年2月和8月也願參加在成均館大學文廟隆重舉(ju) 行的祭孔儀(yi) 式,通過虔誠的“釋奠大祭”來傳(chuan) 達對孔子深深的尊敬與(yu) 推崇。

 

成均館大學不僅(jin) 是韓國推崇儒學的重要象征,而且是當今世界唯一的一所儒教大學。成均館大學以儒家思想為(wei) 辦學宗旨,以“仁、義(yi) 、禮、智”為(wei) 校訓,以銀杏葉圖案為(wei) 校徽,儒家傳(chuan) 統的教學方法和儒家經典“四書(shu) 五經”則成為(wei) 該校授課的重要方式和講授的主要內(nei) 容。此外,成均館大學的文廟內(nei) ,“不僅(jin) 供奉著孔聖十哲和韓國的曆代儒家著名聖賢,而且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朝鮮王朝以來祭祀孔子時的釋奠禮、焚香禮等”。成均館大學的林鶴璿教授整理並借鑒古代祭孔舞譜,創編出新的祭孔舞蹈——文廟佾舞。“正是由於(yu) 以林鶴璿為(wei) 代表的韓國藝術家所具備的較為(wei) 深厚的儒學修養(yang) ,韓國版的佾舞表演呈現出一種令人信服的本真意境”【10】。

 

而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的傳(chuan) 統鄉(xiang) 校,在韓國至今還有230多所。自高麗(li) 王朝起,鄉(xiang) 校就成為(wei) 地方教育的重要機構。朝鮮王朝時,以儒教立國,州、府、郡、縣等地方行政單位均設立鄉(xiang) 校,儒家經典成為(wei) 鄉(xiang) 校授課的主要內(nei) 容,“仁義(yi) 禮智信”等儒學理念得以廣泛宣傳(chuan) 。太祖李成桂曾一度將鄉(xiang) 校的興(xing) 廢情況納為(wei) 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標準之一。目前,韓國現存的鄉(xiang) 校仍舊承擔著地方儒學教育的重任,並專(zhuan) 設“明倫(lun) 堂”教授經書(shu) 和宣傳(chuan) 儒家文化。正如高麗(li) 大學編寫(xie) 的《韓國民俗大觀》所言:“事實上,儒教不僅(jin) 僅(jin) 改變了人的思想和性格,而且使社會(hui) 構造、習(xi) 慣、製度也發生了大的變動。所以,在當今現代化、西洋化風潮中,韓國在東(dong) 洋三國中仍然是一個(ge) 父家長製、血緣主義(yi) 最強的社會(hui) 。韓國人所具備的純韓國人式的性格、思考方式、行為(wei) 規範仍以此為(wei) 準繩,儒教至今仍深深紮根於(yu) 我們(men) 社會(hui) 的基層。”【11】中國知名學者樓宇烈通過實地考察現代韓國儒學後,得出“韓國是目前世界上儒教傳(chuan) 統保留最多的一個(ge) 國家”“現代韓國社會(hui) 受儒教影響頗巨”【12】等結論。換言之,不論是韓國本土學者,還是中國學者,都認為(wei) 儒教對韓國人、韓國社會(hui) 影響深刻。

 

韓國儒學的教育機構除了鄉(xiang) 校,還有書(shu) 院。目前,韓國約有580餘(yu) 所書(shu) 院。如果說鄉(xiang) 校主要承擔著地方普通民眾(zhong) 的儒學教育,那麽(me) 書(shu) 院則擔負著地方貴族子弟的儒學教育工作。書(shu) 院源出中國,興(xing) 於(yu) 唐,盛於(yu) 宋,到明朝漸趨衰落,是中國文化發展、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據學者研究,“朝鮮的文物典章悉仿中國。在有‘東(dong) 國朱子’之稱的李滉的倡導下,朝鮮全麵引進中國書(shu) 院製度”【13】。朝鮮王朝自16世紀全麵引進中國的書(shu) 院製度,且興(xing) 盛一時。據《李朝實錄》載:“我東(dong) 方書(shu) 院之作,始於(yu) 嘉靖年間。厥初創建,未過十所,俱聞於(yu) 朝,明舉(ju) 祀典。逮至萬(wan) 曆以後,朝宇之作,歲益浸盛,比邑相望。”【14】時至今日,我們(men) 依舊可以在韓國看到朝鮮王朝時期書(shu) 院的原貌,並在韓國現行流通的紙幣上,印有韓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圖案。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朝鮮王朝時期的九座書(shu) 院(榮州紹修書(shu) 院、安東(dong) 陶山書(shu) 院、安東(dong) 屏山書(shu) 院、慶州玉山書(shu) 院、達成道東(dong) 書(shu) 院、鹹陽藍溪書(shu) 院、井邑武城書(shu) 院、長城筆岩書(shu) 院、論山遁岩書(shu) 院),以“韓國新儒學書(shu) 院”(Seowon,Korean Neo-Confucian Academies)之名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ICOMOS)的評估結論如是說:“這些書(shu) 院反映了來自中國的新儒家思想與(yu) 韓國當地實際相適應和契合的曆史過程,最終形成的書(shu) 院從(cong) 功能、規劃和建築等各方麵傑出見證了這一變革性和本地化的過程。”【15】

 

與(yu) 韓國書(shu) 院相似的另一項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韓國江陵端午祭,早於(yu) 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wei) “人類傳(chuan) 說及無形遺產(chan) 著作”。

 

韓國的端午節與(yu) 中國的端午節時間是一致的,皆為(wei) 每年農(nong) 曆五月初五。韓國人別稱端午節為(wei) “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等,上述別稱亦與(yu) 中國叫法相似。雖然韓國曆史上關(guan) 於(yu) 江陵端午祭起源的資料匱乏,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江陵端午祭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深受中國端午節的影響。如:江陵端午祭吃艾子糕的本土化風俗,相當於(yu) 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江陵端午祭時,各家各戶用“赤符、端午符貼門上以避邪”【16】則是中國端午節人們(men) 掛艾草、喝雄黃酒的一種衍變。但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當端午節傳(chuan) 到韓國後漸漸本土化,因而擁有了韓國端午祭的鮮明特色。與(yu) 中國端午節“往往是一家一戶獨自過節,且時間僅(jin) 為(wei) 一天”不同,韓國江陵端午祭是一項大規模的區域性慶祝活動,往往是江陵全體(ti) 民眾(zhong) 集體(ti) 參與(yu) 慶典,且時間從(cong) 五月初五始,持續一個(ge) 月之久。除慶祝的規模、持續時間不同外,其節慶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多彩,如“漢詩創作比賽、鄉(xiang) 土民謠競唱大賽、射箭、端午放燈、官奴假麵戲、兒(er) 童農(nong) 樂(le) 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伽琴並唱”等,其中祭禮的祭儀(yi) “無論是‘儒教祭儀(yi) ’,還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形態”【16】。

 

韓國江陵端午祭與(yu) 韓國書(shu) 院的申遺成功說明韓國傳(chuan) 統文化在向現代轉化的過程中,注重學習(xi) 、吸收、融合中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由此形成獨具本土特色的韓國文化,也說明韓國人在傳(chuan) 承弘揚儒家文化的某些方麵已經走到了我們(men) 的前麵,應引起我們(men) 的反思。


三、韓國儒學的生活化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具生命力

 

“儒學傳(chuan) 統如何關(guan) 聯當代社會(hui) 生活”是現代儒學發展的一大難題。這一難題的出現與(yu) 大多數儒學研究者把主要精力集中於(yu) 對經學典籍的學術詮釋、儒學意蘊的哲學探討及禮樂(le) 傳(chuan) 統的理論建構,而忽視了儒學的生活化、大眾(zhong) 化、民間化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在解決(jue) “儒學傳(chuan) 統如何關(guan) 聯當代社會(hui) 生活”這一新時代儒學發展的瓶頸問題上,韓國有一些既接地氣、又很實用的做法值得我們(men) 借鑒。可以說,生活化的韓國儒學激發了當代儒學發展的活力。


(一)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wei) 天。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論語·鄉(xiang) 黨(dang) 》)孔子對飲食安全的“苛刻”要求,折射出其健康養(yang) 生的生活智慧。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在飲食養(yang) 生方麵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而韓國人清淡的口味及生食蔬菜的飲食習(xi) 慣就是“原生態”飲食的典型例子。相較於(yu) 中國人煎、炒、燜、炸、燉、燴、鹵等多樣化的烹飪方法,韓國人以煮和烤為(wei) 主,輔之以生吃的烹飪方式顯得較為(wei) 簡單。韓國人“原始化”的食物處理方式,雖然會(hui) 使食物風味稍顯單一,但是卻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本真的味道與(yu) 營養(yang) ,還能減少能源的消耗以降低對環境的汙染,更能預防因多油、多鹽以及多糖等帶來的諸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膽固醇等多種身體(ti) 疾病。可以說,韓國“原生態”的飲食文化不僅(jin) 對國民身體(ti) 健康產(chan) 生了良好的影響,而且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起到了助力作用。

 

被稱為(wei) “韓國第一菜”的泡菜就是原生態飲食的典型食物。韓國冬季寒冷、漫長,不長果疏,所以,古代韓國人把深秋收獲的白菜、蘿卜用鹽醃製起來以備冬季食用,這就是泡菜。韓國泡菜有其悠久曆史,但中韓學者普遍認可泡菜來源於(yu) 中國菹菜的說法。首先,從(cong) 泡菜的起源來看,我國古人在仲秋之月“務蓄菜,多積聚”(《禮記·月令》)以備度過寒冷且無新鮮之菜的冬天。《詩經》載:“我有旨蓄,亦以禦冬。”(《詩經·邶風·穀風》),鄭玄注雲(yun) :“蓄聚美菜者,以禦冬月之無時也”。朱熹在《詩集傳(chuan) 》中進一步解釋為(wei) “又言我之所以蓄積美菜者,蓋欲以禦冬月乏無之時;至於(yu) 春夏,則不食之矣”【17】。高亨在《詩經今注》中解釋為(wei) “夏秋天弄好,以備冬天食用。冬天沒有鮮菜,有蓄菜就可以對付過去了”【18】。可以說,自古至今,學者們(men) 一致認為(wei) 我國古人有蓄菜以備寒冬的傳(chuan) 統。古代韓國人在深秋將收獲的白菜、蘿卜用鹽醃製起來以備冬季食用的做法與(yu) 我國古人的做法相似。其次,從(cong) 泡菜的種類看,《詩經》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詩經·小雅·信南山》)“菹”為(wei) 我國古人保存“廬”“瓜”等秋季新鮮蔬菜的方法,許慎《說文解字》曰:“酢菜也。從(cong) 艸,沮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yun) :“酢,今之醋字。”可見,“菹菜”就是酸菜。除了廬、瓜等蔬菜外,還存在其餘(yu) 七種酸菜,也被稱為(wei) “七菹”,原材料分別為(wei) 韭、菁、茆、葵、芹、菭、筍【19】。再看韓國泡菜,起初韓國泡菜的種類僅(jin) 局限於(yu) 白菜、蘿卜,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種類不斷增加,現在的韓國人已經可以醃製出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泡菜,大白菜、蘿卜、時蔬、海鮮、水果等均可製成泡菜。可見,就泡菜種類而言,以瓜、菜等為(wei) 泡菜對象的做法中韓兩(liang) 國人民如出一轍。由此可見韓國泡菜的源頭乃中國古代的菹菜(酸菜)。

 

泡菜不僅(jin) 是韓國原生態飲食的代表,亦是一代又一代韓國人心中永遠的“鄉(xiang) 愁”。據韓國文化廳2011年的問卷調查顯示:“95%的韓國人一天至少有一餐會(hui) 吃泡菜,64%的韓國人一日三餐都會(hui) 吃泡菜。”【20】韓國“越冬泡菜文化”也於(yu) 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現在韓國國家民俗博物館和圃美多泡菜博物館都有泡菜文化的大型展覽”【21】。

 

另外,儒家傳(chuan) 統飲食文化中的“五行”理念也對韓國飲食文化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五行”一詞作為(wei) 中國哲學史上重要的範疇之一,最早見於(yu) 《尚書(shu) ·洪範》篇,其具體(ti) 內(nei) 涵散見於(yu) 先秦諸多典籍中。《國語》載:“以土與(yu) 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左傳(chuan) 》亦雲(yun) :“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左傳(chuan) ·襄公二十七年》)杜預以“金、木、水、火、土”為(wei) “五材”作注。《周禮》又曰:“或審曲麵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周禮·考工記·總目》)鄭玄注為(wei) :“此五材,金,木,皮,玉,土。”上述關(guan) 於(yu) “五材”具體(ti) 內(nei) 涵的闡釋均與(yu) 《尚書(shu) 》中關(guan) 於(yu) “五行”的記述相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書(shu) ·洪範》)。《尚書(shu) ·洪範》還明確記載了“五行”與(yu) “五味”的關(guan) 係:“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cong) 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cong) 革作辛,稼穡作甘。”(《尚書(shu) ·洪範》)此即將“水和鹹、火和苦、木和酸、金和辛、土和甘”兩(liang) 兩(liang) 相應,從(cong) 而使五行與(yu) 五味緊密聯係起來。除五行與(yu) 五味相連外,《逸周書(shu) 》還將五行與(yu) 五方相連:“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22】由此,五行、五味與(yu) 五色間的對應關(guan) 係得以清晰明朗:水對應鹹與(yu) 黑;火對應苦與(yu) 赤;木對應酸與(yu) 青;金對應辛與(yu) 白;土對應甘與(yu) 黃。見下表:



 

這些對應關(guan) 係不僅(jin) 是我國古人生活實踐的科學總結,更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智慧的結晶。韓國人則將五行與(yu) 五色、五味等相應關(guan) 係運用到自己的飲食文化當中,因而,韓國菜就有了“五色五味”之稱。“五色”即紅、白、黑、青、黃,“五味”即苦、辣、鹹、酸、甜,並且韓國“五色”與(yu) “五味”的對應關(guan) 係與(yu) 我國古代五味五色的對應關(guan) 係完全相同。

 

韓國五色食物頗多,石鍋拌飯就是典型的一例。韓式石鍋拌飯主要原料為(wei) 白色的大米,輔之以時令蔬菜和泡菜。做法是將白米放在石鍋中加熱,然後將細絲(si) 狀的黃色胡蘿卜、綠色豆芽、青色西葫蘆等新鮮蔬菜分區域鋪在米飯上麵,再放上金黃色的煎蛋,最後淋上“韓式辣醬”。食客隻需等上三、五分鍾,待看到賣家端上來的成品時,辣醬的紅、煎蛋的黃、蔬菜的青、米飯的白以及石鍋的黑,“五色”在石鍋的一隅天地中相得益彰。


(二)孝子產(chan) 業(ye) 。

 

孝道作為(wei) 儒家文化的基石,影響著韓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點點滴滴。韓國將儒家文化的孝悌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ti) ,加以廣泛宣傳(chuan) 。

 

20世紀末的亞(ya) 洲金融危機重創了韓國經濟,再加上金錢萬(wan) 能、人情冷漠極端個(ge) 人主義(yi) 等日益影響著韓國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為(wei) 此,韓國政府提出了以儒教等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業(ye) 拉動全國經濟發展,推動文明進步的“文化立國”國策。韓國在推行“文化立國”的國策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將“仁義(yi) 禮智信”等儒學精髓滲透到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與(yu) 美國打造肯德基、好萊塢等文化品牌,以期向全球輸送所謂的“美式自由和民主”等文化理念不同,韓國政府通過政策立法、影視作品等將儒家的“孝”文化植根於(yu) 國人的靈魂與(yu) 血脈之中。

 

就立法而言,韓國頒行了世界上第一部專(zhuan) 門對“孝行”進行獎勵資助的法律——《孝行獎勵資助法》,該法以國家政府名義(yi) 獎勵資助那些“盡孝”優(you) 異的國民,以期解決(jue) 伴隨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係列社會(hui) 問題。該法案自2008年頒布實行以來,雖取得了良好的宣揚孝道的社會(hui) 效果,但韓國媒體(ti) 仍屢屢曝光年輕子女與(yu) 年邁父母間因各種矛盾產(chan) 生的家庭悲劇。據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14年,韓國共發生5772起虐待老人的案件,其中51.1%的加害者為(wei) 子女。韓國因贍養(yang) 父母而引發的官司由2005年時的151件,增加到了2014年的262件”【23】。為(wei) 進一步保護老年人的權益,懲戒對父母不盡孝道的子女,韓國出台了《不孝子防止法》。該法規定,麵對繼承父母財產(chan) 而不盡孝的子女,父母有權收回贈予他們(men) 的財產(chan) 。與(yu) 此同時,即使父母不願對毆打、虐待他們(men) 的子女提出訴訟,司法部門仍然可以根據老人的傷(shang) 勢,對子女進行相應的刑事處罰。

 

就影視作品而言,無論是家庭題材的《搞笑一家人》《家門的榮光》《請回答1988》,還是愛情題材的《繼承者們(men) 》《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等,這些韓國影視劇作品均將儒學的核心理念——“八德”,尤其是“孝道”刻畫得真實生動,淋漓盡致。韓劇中傳(chuan) 達出的“孝”文化因子,不僅(jin) 主導著韓國國民的精神生活,而且使具有相同文化基因的亞(ya) 洲,尤其是中國掀起了一陣“韓流”熱潮。韓國泡菜、韓國化妝品、韓國演員、韓國歌曲等一度風靡全球,深受韓劇迷的喜愛與(yu) 追捧。據統計,“韓國文化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僅(jin) 在中國市場的經濟效益就高達30多億(yi) 美元”【24】。韓國把這些由儒家“孝道”而產(chan) 生的文化產(chan) 業(ye) 通稱為(wei) “孝子產(chan) 業(ye) ”。韓國還成立了“孝道委員會(hui) ”“韓國文化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院”“孝子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基金”等相關(guan) 組織,以推進“孝子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2004年,“韓國文化產(chan) 品已經在世界市場上占到3.5%的份額,成為(wei) 世界第五大文化產(chan) 業(ye) 強國”【25】。2010年,韓國文化產(chan) 值已超過650億(yi) 美元。文化的興(xing) 盛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而儒家思想正是韓國經濟得以增長的重要因素,為(wei) 韓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想來源和文化支撐。此亦說明在現代化進程中,儒家文化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能。

 

總之,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不僅(jin) 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hui) ,而且對韓國社會(hui) 的影響至深至遠。對此,我們(men) 應該有一個(ge) 清醒的認識:今天世界各國的較量,不單單是經濟、科技、軍(jun) 事等硬實力的較量,還有文化、外交、價(jia) 值觀、國家形象等軟實力的較量。假如硬實力為(wei) 一個(ge) 固定值,那麽(me) 軟實力即為(wei) 一個(ge) 可變量,且其增長的速度有時會(hui) 超過硬實力。21世紀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比以往任何時期需要更加堅定的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中華民族漫漫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始終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更是構建新時代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家園的源頭活水。我們(men) 應以堅定不移的信心、隻爭(zheng) 朝夕的勁頭和韌如蒲葦的毅力,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與(yu) 中國方案。


注釋
 
1 李甦平:《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見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93-94頁。
 
2 金奎燦:《文化產業政策20年評價與展望》,首爾: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2015年版,第129頁。
 
3 《春香傳》是韓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多年來被譯成漢、英、法、俄、德、日等十幾種文字,甚至被編入了韓國高中國語課本,其地位和影響如《紅樓夢》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
 
4 本報記者:《2019年世界非遺論壇與韓國非遺節在全州舉辦——保護非遺即保障民眾生活》,《中國文化報》2019年10月28日。
 
5 鄭義淑:《韓國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6 詳細選定標準參見:端木嫻、唐曉嵐:《韓國民俗村發展研究及思考》,《國際城市規劃》2016第3期。
 
7 端木嫻、唐曉嵐:《韓國民俗村發展研究及思考》,《國際城市規劃》2016第3期。
 
8  1592年,日軍攻占了漢城,成均館文廟被日軍燒毀。
 
9 《朝鮮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4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77頁。
 
10 王霄冰:《從〈祭孔樂舞〉看“非遺”的舞台表演及其本真性》,《民族藝術》2014年第4期。
 
11 張敏:《儒學在朝鮮的傳播與發展》,《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12 樓宇烈:《儒學在現代韓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1期。
 
13 鄧洪波、趙偉:《曆史視閾中的朝鮮書院及其“突出的普遍價值”》,《大學教育科學》2019年第4期。
 
14 《李朝實錄·仁祖實錄》,東京: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62年,第446頁。
 
15 陶君:《韓國九所儒學書院成功申遺,書院文化母國之後人有何感》,《中國當代儒學網》2019年7月11日。
 
16 王曰美:《中國儒學與韓國社會》,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年,第278,279頁。
 
17 朱熹注,王逸注,洪興祖補注:《詩集傳》,長沙:嶽麓書社,1989年,第26頁。
 
18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1頁。
 
19 《周禮·天官·醢人》:“凡祭祀……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鄭玄注:“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筍。”
 
20 吳麗娟、周倩、苗靜、胡嫣、祁際:《淺談韓國泡菜文化發展之道》,《科教文匯》2015年第3期。
 
21 參閱呂夢佳:《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以韓國博物館泡菜展覽為例》,《人文天下》2019年第3期;李冰:《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由韓國泡菜申遺引起的反思》,《文化學刊》2015年第6期;《韓國泡菜申遺刺痛了誰》,《大連日報》2013年11月21日。
 
22 (晉)皇甫謐撰,(清)宋翔鳳、錢寶塘輯,劉曉東點校:《逸周書·小開武》,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頁。
 
23 金惠真:《韓國立法嚴懲不孝子女》,《老同誌之友》2017年第1期。
 
24 劉曦:《中國遊客蜂擁而至韓國去年賺千億》,新華網2015年2月16日。
 
25 李朝陽:《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共享文化”策略》,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1年,第159頁。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