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聽雨落思童蒙
——關(guan) 於(yu) 四海孔子書(shu) 院幼教理念的思考
作者:馮(feng) 哲(四海孔子書(shu) 院院長)
來源:“四海孔子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廿九日辛亥
耶穌2022年6月27日
昨夜北京一場大雨,晨起不停,窗邊聽雨,神思悠悠。伴著雨聲與(yu) 鳥鳴,沉入夫子、朱熹、陸九淵和張載的教育世界。
北宋五子之張載夫子在其《語錄鈔》中說:“為(wei) 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他言書(shu) 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意思是讀書(shu) 需要整本背誦,認真思考多在晚上,靜坐時得到真諦,理解書(shu) 的意思後,更容易記住。
他強調讀書(shu) 要背誦和記憶,不然就無從(cong) 思考了。若能了解全書(shu) 的大義(yi) 主旨,就更容易記住。
蒙以養(yang) 正,聖功也
張載夫子著有《正蒙》一書(shu) 。蒙以養(yang) 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說的是童蒙時期各種行為(wei) 習(xi) 慣都要養(yang) 正,不能養(yang) 歪,自幼養(yang) 正走正道。教育以蒙養(yang) 為(wei) 先,養(yang) 之以未發,行之以未禁。少成若天性,習(xi) 慣成自然。不然,幼時壞習(xi) 慣一旦養(yang) 成,惡習(xi) 成性,猶如燒焦的種子,永遠不會(hui) 再發芽。
宋代大儒朱熹同樣重視“蒙以養(yang) 正”,視之為(wei) 教育之本,他認為(wei)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ang) 兒(er) 童的正心誠意、修身以敬、持敬從(cong) 事的習(xi) 慣和品格最重要。
在孔夫子那裏,其教育強調“以禮修身,以禮成人”,他對心愛的弟子顏回的教法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來統攝生活中的視聽言動。禮主敬,以時為(wei) 大,也就是說儒者做工夫,需在一言一行,一舉(ju) 一動,揖讓進退,進出應對中修行。時時提醒,處處警覺,真可謂是鳶飛戾天,魚躍於(yu) 淵,上下察也。可見,夫子的教育,不止於(yu) 頭腦,不止於(yu) 課堂,而是整個(ge) 身體(ti) ,整個(ge) 生活,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用陸九淵的話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起心動念處,由近及遠,感通天地萬(wan) 物。
張載教育六為(wei) 法
而張載準確把握了夫子教育心法,他提出了:“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wei) ,宵有得。息有養(yang) ,瞬有存。”後人簡稱“教育六有或六為(wei) 法。”
“言有教,動有法”說的是一位君子生活中一言一動對別人都有教化意義(yi) 和規矩法度。“晝有為(wei) ,宵有得”說的是每日奮發上進,自強不息,晚上應當總結一日行為(wei) ,省思得失。“息有養(yang) ,瞬有存”即居家課間休息時時時涵養(yang) 正念,既便在瞬息之間也不能放逸散漫,心不可亡。這顯然是把教育貫徹人的生活全部。
用他的活說:“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則終身由之,隻是俗事。”意思是,凡舉(ju) 事,聖賢誌聖賢心不可忘,不忘,做什麽(me) 都合乎道,都有意義(yi) 。心若亡了,無論做什麽(me) ,失去背景與(yu) 統攝,皆是俗事。
他又言:“有誌於(yu) 學者,更不論氣之美惡,隻看誌如何!匹夫不可奪誌也,惟患者不能堅勇。”英雄不問出身,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孩子的成長,需要汗水、淚水,曆經世上風霜。
儒學的教育目標
由此,我想到儒學的教育目標。
一般幼兒(er) 教育的目標,無非是讓孩子更能適應社會(hui) ,增長知識與(yu) 技能。而儒學教育稱之啟蒙,是讓他更能接近生命本性。這是二條不同的教育主張。
例如,論語中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ong) 。”請學為(wei) 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yi) ,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從(cong) 夫子最後的回答“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我們(men) 可以得知,夫子與(yu) 樊遲所討論的主題應是如何能讓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樊遲的主張是用農(nong) 業(ye) 來吸引人民歸順,而夫子卻認為(wei) ,除非領導者重禮,重義(yi) ,重信,人格上表現出德性的高度,人民才能打心底敬重你,信服你,對你有情。因此一個(ge) 人要想利益人間,絕不能停留在利益上的引誘,而應回頭修養(yang) 德行,一旦德行動人,方能產(chan) 生改變世間的力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弘,是大且心量寬廣,毅,是強而能決(jue) 斷。作為(wei) 一個(ge) 有誌的學者,心必須寬廣堅定,因為(wei) 他的一生,將會(hui) 順著內(nei) 心深沉的向往,背著自許的重負,步向一條遙遠的路。天道生生,他卻直下繼承,讓此生生成為(wei) 自己的教化的責任,難道不沉重嗎?這是至死也堅持不停息的路,難道不遠嗎?
對一個(ge) 孩子的教育如能讓其接近生命本性,讓其至誠盡性以致於(yu) 通達天命。這不就是學以成人嗎,符合中國人的教育是立德樹人。
思此窗外雨停,遠眺西山,鬱鬱綿延。院外鳥鳴犬吠,庭院裏孩子們(men) 的嘻戲笑聲傳(chuan) 來,疫情停學兩(liang) 月後,寂靜的校園又恢複往日生機,頓感喜悅無限。馮(feng) 哲記於(yu) 2022年6月27日晨
北京四海兒(er) 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出版了係列經典教材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黃帝內(nei) 經》《詩經》《周易》《禮記》《孝經》《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龍文鞭影》等。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五期開講
【下一篇】【吳鉤】再談《夢華錄》裏的宋人生活細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