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獨特的“文明”意識
作者:曹潤青(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廿二日甲辰
耶穌2022年6月20日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華文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推動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講清楚中國是什麽(me) 樣的文明和什麽(me) 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源頭之一,同時又是世界曆史上唯一實現連續發展的文明體(ti) 。在應對戰爭(zheng) 分裂、族群差異、文化衝(chong) 擊等曆史重大事件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保持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和諧以及傳(chuan) 統的延續,形成了統一、連續、和諧的民族共同體(ti) 和政治文明體(ti) ,取得了世所罕見的成就。這一偉(wei) 大事實表明,中華文明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與(yu) 穩定性。而這種生命力與(yu) 穩定性的達成,既得益於(yu) 相對隔絕、自成一統的地緣因素,又與(yu) 中華文明自身的自洽與(yu) 成熟密不可分。數千年來,對中華文明始終抱持高度自覺與(yu) 認同的中華民族,始終堅決(jue) 維護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普遍性與(yu) 神聖性,體(ti) 現了自覺而深層的中華文明立場意識。具體(ti) 來看,中華民族在對文明的理解與(yu) 實踐上的基本立場,主要呈現著這樣如下的鮮明特點:
第一,對人文主義(yi) 的推重。從(cong) 中華文明的立場來看,文明首先意味著人擺脫神成為(wei) 天地中自立自主自為(wei) 的存在,意味著人對自身的自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文明都是宗教性文明,與(yu) 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華文明最早實現了從(cong) “以神為(wei) 本”到“以人為(wei) 本”的轉向,奠定了以人為(wei) 中心的人文立場。夏商時期,中華文明仍保留著崇拜鬼神的原始信仰,現今傳(chuan) 世的大量甲骨就是古人占問鬼神的實物材料。麵對人神相通導致的嚴(yan) 重問題,西周社會(hui) 產(chan) 生了人文主義(yi) 思潮,這一思潮重新對人神關(guan) 係加以思考,並進一步重建了兩(liang) 者關(guan) 係,神被放置於(yu) 人之後,人取代神成為(wei) 文明的中心。此後,儒家繼承西周時期的人文立場,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觀念,明確將文明的邊界限定在屬人的方內(nei) 世界,鬼神代表的宗教係統則被置於(yu) 方外世界,存而不論。
人文立場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基本立場,它的影響廣泛存在於(yu) 中華文明的各個(ge) 方麵,其中,最為(wei) 深遠的影響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人文立場使中華文明始終關(guan) 注的是人的現實世界,而非彼岸世界。由此影響中華民族對現實世界產(chan) 生強烈的參與(yu) 意識,從(cong) 而在根本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現實主義(yi) 傾(qing) 向與(yu) 實踐精神。其二,人文立場使中華民族始終以人作為(wei) 尺度建構文明。在承認人的有限性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人作為(wei) 天地之心的獨特地位,從(cong) 而以人的眼光、人的標準出發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使中華文明在各個(ge) 領域表現出強烈的人文關(guan) 懷與(yu) 人性色彩。
第二,對道德自覺的尊崇。如果說中華文明的人文主義(yi) 體(ti) 現的是人對自身的覺醒,那麽(me) 中華文明的道德中心主義(yi) 則進一步表明,人對自身的覺醒不是對人的欲望、本能、情感、理性或其他方麵的覺醒,而主要是對人自身的道德意識的覺醒。由此來看,人文主義(yi) 與(yu) 道德中心主義(yi) 是一而二的關(guan) 係,二者在本質上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一體(ti) 兩(liang) 麵。進言之,從(cong) 中華文明的立場出發,文明與(yu) 野蠻的區別,不是像古希臘那樣建立在理性或者知性的自覺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德性自覺上。由於(yu) 道德自覺成為(wei) 中華文明建立其文明意識具有優(you) 先地位的曆史出發點,因此,對中華文明而言,道德並非是文明諸多方麵中的一個(ge) 具體(ti) 方麵,而是整個(ge) 文明得以成立的根本標準,是中華文明的基礎與(yu) 中心,其地位類似於(yu) 宗教性文明中宗教的核心地位。顯然,以道德代替宗教顯示了中華民族文明意識與(yu) 文明立場的獨特性。
從(cong) 曆史的角度來看,西周人文主義(yi) 思潮的產(chan) 生,在推動產(chan) 生了以人為(wei) 中心的人文立場外,另一個(ge) 重大結果就是推動了“敬德保民”德性傳(chuan) 統的產(chan) 生。為(wei) 此,孔子在總結三代曆史特別是西周曆史的基礎上,以“仁”的觀念對三代德性傳(chuan) 統進行了高度概括,由此在根本上進一步確立了中華文明以道德為(wei) 中心的文明根基。自此以後,一方麵,高舉(ju) 循道立德的文明取向,中華文明在曆史上形成了複雜的道德規範體(ti) 係,仁義(yi) 禮智信代表的“五常”和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代表的“八德”成為(wei) 全社會(hui) 普遍奉行的道德準則,為(wei) 支撐社會(hui) 發展和維護社會(hui) 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麵,堅持以道德為(wei) 根基,中華文明將道德意識與(yu) 道德要求滲透在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比如在政治上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王道觀,在經濟上強調“義(yi) 利之辨”“以義(yi) 為(wei) 利”的利益觀,在治理上強調“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的教化觀,在世界秩序上強調“協和萬(wan) 邦”“各得其所”的天下觀,在個(ge) 人生活上強調“仁以為(wei) 己任”“修身為(wei) 本”的修養(yang) 觀。這些無疑鮮明反映了中華文明以道德來調節和規範社會(hui) 生活的基本立場與(yu) 思路。
第三,對倫(lun) 理本位的強調。中華文明的人文覺醒,不是人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覺醒,而是人作為(wei) 群體(ti) 的覺醒。在中華文明看來,文明產(chan) 生於(yu) 人對群體(ti) 的知覺,因此,中華文明始終強調的不是個(ge) 人的權力,而是群體(ti) 的價(jia) 值,個(ge) 人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也需要在群體(ti) 之中得到說明。在中華文明的語境中,這種對群體(ti) 本位的強調是以倫(lun) 理本位的具體(ti) 形式呈現的。具體(ti) 而言,中華文明認為(wei) 人總是處於(yu) 不同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中,扮演著不同的倫(lun) 理角色,通過承擔不同的倫(lun) 理責任與(yu) 他人建立緊密的關(guan) 聯,由此形成規模不一的群體(ti) 。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被視作最重要的“五倫(lun) ”,是群體(ti) 得以建立的最基本的五種關(guan) 係,身、家、國、天下的四級結構也在此基礎上得以確立。
中華文明高度強調人倫(lun) 的和諧,其實質表達的是對群體(ti) 價(jia) 值的重視。而在中華文明的視野中,群體(ti) 價(jia) 值的實現亦即和諧倫(lun) 理關(guan) 係的達成,主要是建立在個(ge) 人對倫(lun) 理責任的承擔上,而非個(ge) 人對權力的主張與(yu) 欲求上。也正因為(wei) 如此,中華文明很早就建立起以他人為(wei) 重、責任義(yi) 務為(wei) 先的倫(lun) 理道德意識,使倫(lun) 理本位與(yu) 德性傳(chuan) 統高度結合在一起。此後,由於(yu) 這種倫(lun) 理道德意識在實踐上廣泛而普遍地體(ti) 現於(yu) 個(ge) 人在處理自己與(yu) 家、國、天下等不同關(guan) 係上的日常實踐之中,從(cong) 而使中華民族產(chan) 生了以家、國、天下為(wei) 重的觀念,表現出強烈的家國情懷、天下擔當。家、國、天下雖然規模不同,但在根本上它們(men) 都是通過倫(lun) 理關(guan) 係的調節,即通過對倫(lun) 理責任的規定與(yu) 承擔來維持群體(ti) 秩序和發展的,因此,對中華文明而言,家、國、天下是倫(lun) 理關(guan) 係逐級擴大的現實政治表現形式,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著內(nei) 在統一性的連續發展。依循著這樣一條文明發展的脈絡,倫(lun) 理本位的立場從(cong) 根本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養(yang) 成了中國人關(guan) 注事物普遍關(guan) 聯、關(guan) 注事物變化發展的整體(ti) 性思維,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人生觀。
概括來看,人文主義(yi) 的人類關(guan) 懷意識、道德至上的內(nei) 在超越立場和倫(lun) 理責任導向的共同體(ti) 原則,雖然不能囊括中華文明底蘊的全部,但卻在最基本的層麵上奠定了中華民族文明意識的最基本要素,凝結成了中華文明文野之別的最基本邊界,成為(wei) 中華民族能夠在浩蕩的曆史洪流中始終站穩腳跟的“文明的靈魂”。正如《周易·賁卦·彖辭》中所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明的文明意識以人文化成為(wei) 理想,以人格的養(yang) 成與(yu) 人類的和諧為(wei) 終極追求,顯示出超越種族、地域、宗教和文化界限的普遍性格,蘊含著全人類追求的共同價(jia) 值。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