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
中華文明的文明觀和文明態度
作者: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來源:“紅旗文稿”微信公眾(zhong) 號
在曆史上,中華文明與(yu) 亞(ya) 洲其他文明曾有過豐(feng) 富的交流,這種交流促進了中華文明和亞(ya) 洲其他文明的多彩發展。文明的通暢交流,依賴於(yu) 一定的世界觀和價(jia) 值觀。中華文明與(yu) 亞(ya) 洲其他文明的豐(feng) 富交流,就中華文明的方麵來說,是依據於(yu) 中華文明的價(jia) 值觀和世界觀,尤其是“和而不同”的觀念。
《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期史伯的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同是單一性的重複,和是多樣性的協和。這種思想認為(wei) ,不同事物的調和配合是事物得以產(chan) 生的根本,相同事物的單純重複卻不能生成。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多樣性的存在是生成新事物的前提,如五行是五種最基本的元素或材料,由五種不同的元素或材料相互結合而能生成一切事物,單一的元素則不能生成。這種推崇“和”而反對“同”的主張,後來被孔子概括為(wei) “和而不同”的原理。這種思想明確反對單一性,認為(wei) 多樣性才是繁盛發展的根本,強調多元要素的調和、配合、結合遠遠優(you) 越於(yu) 單一性,單一性隻能阻遏生成發展。這是一種真正的中國智慧,也是一種價(jia) 值理想和態度。
《左傳(chuan) 》記載了春秋後期的智者晏嬰關(guan) 於(yu) “和”的思想:“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zhuan) 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這也是認為(wei) 不同事物的調和、互補才能滿足人們(men) 社會(hui) 文化實踐的需要,多樣性、差別性、他性的存在是事物生長的前提,差別的多樣性的調和才是生生的根本條件。這種強調多樣性的辯證思維在孔子以前已經發展,經過孔子的總結,成為(wei) 中國哲學固有的崇尚多樣性的思想資源,並廣泛應用於(yu) 政治、社會(hui) 、文化等領域。“和而不同”的觀念為(wei) 中華文明對於(yu) 文明交流和文明多樣性的態度提供了世界觀的基礎。
“和”不僅(jin) 是多樣性的協和,它所具有的一般和諧或普遍和諧的意義(yi) ,更在中國文明早期便開始發展。《尚書(shu) ·舜典》記載,帝舜命其樂(le) 官通過詩歌音樂(le) ,達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lun) ,神人以和”。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音樂(le) 的和諧作用,並期望歌樂(le) 的和諧能使人與(yu) 神能達到一種和諧的關(guan) 係。春秋時代的人繼承了這種思想,也主張通過各種樂(le) 聲之“和”,擴大到超越人間的“和”,即“以和神人”,體(ti) 現了早期智者對宇宙和諧的向往。古代中國人反複地以聲樂(le) 之和比喻世界各種事物之間的和諧,從(cong) 而成為(wei) 一種文化的普遍追求。又如《左傳(chuan) 》襄公十一年載晉侯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le) 之和,無所不諧。”中國古人將音樂(le) 的和、諧作為(wei) 處理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族群與(yu) 族群、人與(yu) 天地等關(guan) 係的模型,對“和”的追求成為(wei) 中國文化思想的普遍理想,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取向、審美追求。
把追求永久和諧作為(wei) 對待外部族群的態度,在中國文明中也是源遠流長。《尚書(shu) ·堯典》提出:“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以後“協和萬(wan) 邦”便成為(wei) 中國文明世界觀的典範。類似的說法還有“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wan) 民”。孔子早就用“和”作為(wei) 對外部世界的交往原則。他說:“‘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周易·乾卦彖辭》說:“首出庶物,萬(wan) 國鹹寧。”這也是與(yu) 協和萬(wan) 邦思想一致的。一個(ge) 和平共處的世界,是中國文明幾千年來持久不斷的理想。
《周易》提倡“保合太和”,太和就是永久和諧,表明和諧的確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這一思想對孔子也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孔子延續了西周文化對樂(le) 的重視。他也主張樂(le) 的功能在於(yu) “和”,認為(wei) 樂(le) 所體(ti) 現的和諧精神可促進禮的實踐和補充禮的作用。《禮記·樂(le) 記》說:“樂(le) 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這清楚地顯示,在儒家看來,人類的和諧在根本上來源於(yu) 天地的和諧,即自然的和諧。和諧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沒有和諧就沒有萬(wan) 物化生,和諧的實現有著深刻的宇宙論的根源。《禮記·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中是中道平衡原理,和是和諧原理,平衡與(yu) 和諧不僅(jin) 僅(jin) 具有人類的意義(yi) ,更是宇宙普遍的法則。人必須與(yu) 宇宙一致,奉行平衡與(yu) 和諧的原則,其結果將不僅(jin) 是人類社會(hui) 的繁榮,也必將促進宇宙的發育和秩序。
漢魏以後印度文明與(yu) 中國文明的交流,主要通過佛教的傳(chuan) 入。唐代以後,祆教、景教、伊斯蘭(lan) 教等傳(chuan) 入中國,進一步增進了亞(ya) 洲不同文明的交流。佛教從(cong) 印度的東(dong) 傳(chuan) ,使得中國文化不僅(jin) 吸收了佛教文化,而且在意識中明確了解到在中華文明之外存在著其他的高級文明。這使得中國人開辟了多元的文明視野,而且中國文明與(yu) 印度文明的交流始終是和平的。由於(yu) 佛教的傳(chuan) 入和發展,中國古代各個(ge) 王朝大都同時支持儒釋道“三教”,在中國後來的思想界也流行所謂“三教合一”的口號,表明不同宗教有可能互相融合,從(cong) 而使宗教戰爭(zheng) 在中國與(yu) 外部世界之間不可能發生。這樣一個(ge) 不同文明、多元宗教融合的傳(chuan) 統,是古代中國“和而不同”觀念的文化實踐,也是中國文明至少自唐代以來的重要的處理宗教文化的資源。這都表明,中華文明所追求的和諧是以多樣性共存互補為(wei) 前提的和諧觀。
中華文明對其他文明的包容態度,得到孔子的仁學的支持。孔子說:“仁者,人也。”這是說儒學強調的是對他人的友愛與(yu) 關(guan) 懷的態度。“仁者,人也”是他者優(you) 先的倫(lun) 理,特別表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和而不同”與(yu) “與(yu) 人為(wei) 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話,指包容差異,尊重差異,注重多元。而“與(yu) 人為(wei) 善”是孟子的話,包含著與(yu) 自己不同的他者和善相處、友好對待。這兩(liang) 點也是處理文明關(guan) 係的善好原則。遺憾的是,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抱持一種“異者為(wei) 敵”的狹隘觀念,堅持單一性的自我中心,把與(yu) 自己不同的他者都看成是敵人,力圖用一切手段甚至是利用武力來改變甚至消滅對方。他們(men) 所說的“異者”不僅(jin) 是指民族、國家,甚至是文明。這既不符合文明發展的世界潮流,也有悖於(yu) 文明交流的普遍價(jia) 值。
近年來,反全球化的聲音日益彌漫,全球的或地域的命運共同體(ti) 建構,需求迫切而任重道遠。麵對這些問題,我們(men) 相信,僅(jin) 僅(jin) 依靠西方現代性價(jia) 值和西方文明的文明觀去解決(jue) ,是不可能的。我們(men) 必須開放各種探求,包括重新發掘亞(ya) 洲文明的價(jia) 值觀和世界觀,發揮“和而不同”的文明觀與(yu) “與(yu) 人為(wei) 善”的文明態度,使當今這個(ge) 令人不滿意的世界得以改善。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