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nong) 與(yu) 中華文明和湖湘文化
作者:鄭佳明
來源:“湖湘讀書(shu) ”微信公眾(zhong) 號
本文為(wei) 鄭佳明先生在“石頭記炎陵社暨‘炎帝與(yu) 中華文化’主題讀書(shu) 會(hui) 上的講稿。鄭佳明,湖南長沙人,著名湖湘文化學者,中共湖南省委宣傳(chuan) 部原副部長、省社科聯原主席、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師範大學教授,電視劇《走向共和》《恰同學少年》總策劃,《雍正王朝》總監製。
神農(nong) 炎帝是全球華人公認的華夏民族的始祖,華夏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締造者之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近代卻經曆了一個(ge) 由熱到冷,又由冷到熱的曆史過程。基於(yu) 當時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背景,基於(yu) 排滿反帝的政治需要,近代炎帝文化熱鬧過一陣。後來冷卻下來。顧頡剛、楊向奎等先生,生前都曾感歎學術界對炎帝文化重視不夠。直到最近這些年,才出現了“炎帝熱”,有意思的是,這個(ge) “炎帝熱”與(yu) 各地旅遊文化的發展關(guan) 係很大。一方麵推動了炎帝神農(nong) 氏的研究,另一方麵研究者也明顯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今天是我們(men) 炎陵縣委中心組學習(xi) ,我力圖客觀地向大家介紹一下炎帝神農(nong) 現象的來龍去脈。
一、神農(nong) 炎帝其人
(一)起初“神農(nong) ”與(yu) “炎帝”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傳(chuan) 說人物。
1、最初關(guan) 於(yu) “神農(nong) ”的傳(chuan) 說,記載的是母係氏族晚期的生活。關(guan) 於(yu) 炎帝神農(nong) 的記載,均來源於(yu) 傳(chuan) 說。炎帝神農(nong) 生活的時代,是原始社會(hui) 由母係氏族社會(hui) 向父係氏族社會(hui) 過渡的時代,是人類社會(hui) 文明初創的時代。距今5000年至6000年左右,正好與(yu) 中華文明史的初創時代相吻合。較早的記載,這兩(liang) 個(ge) 名字是分開的,“神農(nong) 炎帝”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元素整合而成的。“炎帝神農(nong) 氏”傳(chuan) 說的文化構成,是由先秦時期“神農(nong) ”與(yu) “炎帝”兩(liang) 個(ge) 不同傳(chuan) 說人物構成。
《周易•係辭傳(chuan) 下》:包犧氏沒,神農(nong) 氏作。斫(zhou軸)木為(wei) 耜(si),揉木為(wei) 耒,耒耨(nou)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莊子•盜蹠》(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說:“神農(nong) 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yu) 於(yu)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yu) 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神農(nong) 時代,“臥則居居,起則於(yu) 於(yu) ”,人們(men) 睡臥時安然恬靜,起身時,寬舒自得。
《商君書(shu) •畫策》(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說:“神農(nong) 之世,公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白虎通義(yi) 》(公元79年)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shou) 肉,至於(yu) 神農(nong) ,人民眾(zhong) 多,禽獸(shou) 不足,於(yu) 是神農(nong) 教民農(nong) 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nong) 也。
從(cong) 這幾段記載看,神農(nong) 氏處於(yu)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會(hui) 的母係氏族公社階段。但是這是母係氏族社會(hui) 末期,神農(nong) 時代是中華遠祖由采集漁獵文明進入農(nong) 業(ye) 文明的時期,神農(nong) 氏指的是民間傑出的能人,創造了耒、耜等先進工具,教會(hui) 人民農(nong) 耕定居,開創了農(nong) 耕時代文明,逐漸被傳(chuan) 頌為(wei) 農(nong) 神,與(yu) 其他神祗一起,受到崇拜和祭祀。這是一個(ge) “神祗”崇拜為(wei) 特征的時期。“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這是原始共產(chan) 主義(yi) ,沒有壓迫,更沒有戰爭(zheng) ,給中華文明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與(yu) “習(xi) 用幹戈”的炎黃爭(zheng) 霸時代完全不一樣。
2、炎帝傳(chuan) 說多記載向父係氏族轉變時期的生活。父係氏族時期,鐵器發明,進入所謂“軸心時代”,“井田製”(公耕)破壞,“初稅畝(mu) ”實行,家庭和私有製產(chan) 生,氏族血緣群體(ti) ,容納不下日益增多的人口和日益擴展的地域,部落兼並戰爭(zheng) 開始,部落聯盟(國家的雛形)產(chan) 生,炎帝登上曆史舞台。這是一個(ge) 英雄崇拜的時代。從(cong) 母係氏族社會(hui) 到父係氏族社會(hui) 的轉變的過程中,正如恩格斯所說,家庭、私有製、階級和國家的漸次產(chan) 生。
(二)炎帝神農(nong) 氏合稱始自戰國時代。
《世本》(成書(shu) 年代約為(wei) 秦始皇十一年至十九年公元前236年-前228年)稱“炎帝即神農(nong) 氏”。但司馬遷寫(xie) 《史記》(公元前104年)時,沒有采用這個(ge) 說法。他的記載中,神農(nong) 、炎帝、軒轅、蚩尤各有其人。由於(yu) 《史記》是一部影響很大的史書(shu) ,這段記載引起很多歧義(yi) 。炎帝、神農(nong) 是一人還是兩(liang) 人?蚩尤與(yu) 炎帝是什麽(me) 關(guan) 係?阪泉之野與(yu) 涿鹿之野兩(liang) 戰是什麽(me) 關(guan) 係?眾(zhong) 說紛紜。一直到今天還使得人們(men) 爭(zheng) 論不已。
階級和國家形成過程中,爭(zheng) 奪土地水源財富的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zheng) 頻發,炎帝是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領導著一個(ge) 很大的部落聯盟,薑廣輝先生認為(wei) ,炎帝部落興(xing) 盛早於(yu) 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與(yu) 黃帝和其他部落之間,既有合作,又有戰爭(zheng) 。所謂炎黃大戰,是黃帝與(yu) 炎帝後人之間的戰爭(zheng) ,是後起之秀的黃帝部落取代先前炎帝部落的主導地位的戰爭(zheng) ,炎帝部落隨後向東(dong) 南方向拓展。炎黃最終融合在一個(ge) 大家庭中,一起為(wei) 中華文明的創造做出了突出貢獻。很明顯,這個(ge) 時代比早期神農(nong) 傳(chuan) 說的時代要晚得多,可能不止千百年。既然不是同一個(ge) 時代的人,傳(chuan) 說中的炎帝與(yu) 神農(nong) 應該不是指同一個(ge) 人。
(三)炎帝神農(nong) 氏是哪裏人?
在炎帝傳(chuan) 說流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其“長於(yu) 薑水”,“都陳”與(yu) “葬於(yu) 長沙”的說法。這三個(ge) 地方之間似乎缺乏必然的聯係,但是仔細研究可以發現一些曆史文化的線索。先秦時期,神農(nong) 炎帝的傳(chuan) 說在多地發生,炎帝生於(yu) 北方的說法較多,神農(nong) 源於(yu) 南方說法較多。通過長時間的傳(chuan) 播,最終形成“炎帝神農(nong) 氏”的合稱。前麵講到,炎帝部落在與(yu) 黃帝部落的戰爭(zheng) 之後,向南方的擴散,並與(yu) 其他部落融合。“薑水”、“陳”與(yu) “長沙”,可能是炎帝傳(chuan) 說流行過程中三個(ge) 重要的地理標誌。這三個(ge) 地方,從(cong) 北到南,依次排列於(yu) 從(cong) 黃河流域到長江的地帶。而這個(ge) 地區正是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位置。實際上很多學者都注意到,炎帝神農(nong) 氏的傳(chuan) 說,大體(ti) 上流行於(yu) 黃河與(yu) 長江之間廣大的領域,南方北方都是相對而言,說他們(men) 生長於(yu) 南方北方都對。
漢代劉安撰的《淮南子•主術訓》中說,炎帝神農(nong) 氏“地南至交趾(今嶺南一帶),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東(dong) 至暘穀(今山東(dong) 東(dong) 部),西至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莫不聽從(cong) ”,範圍達大半個(ge) 中國。當然,這主要應該看作炎帝神農(nong) 氏的影響所在,但是,也大體(ti) 可以看作是炎帝神農(nong) 氏部落及其部落聯盟的活動地域。
東(dong) 漢後期“三皇五帝”係統整合工作的完成,魏晉時期以現實生活中的帝王為(wei) 標準,對傳(chuan) 說中古帝王的生平事跡、都城、陵墓所在等關(guan) 鍵環節的再次整合,盡管依舊保留著相當濃鬱的傳(chuan) 說色彩,然而炎帝的人格化傾(qing) 向卻日益凸現,隨著曆史進程,傳(chuan) 說與(yu) 現實之間互相印證和補充,讓傳(chuan) 說為(wei) 現實服務,並能夠“自圓其說”,這是古代聖王傳(chuan) 說演變過程中一個(ge) 值得關(guan) 注的曆史文化現象。
炎帝是哪裏人?現在,陝西寶雞、山西高平、湖北隨州、湖南會(hui) 同和炎陵都說自己是炎帝故裏。從(cong) 以上的分析來看,這些傳(chuan) 說中的主人公,我們(men) 的炎帝神農(nong) 氏,存在於(yu) 廣闊的黃河與(yu) 長江流域的不同地方,存在於(yu) 從(cong) 新石器時代到中華文明誕生的數千年曆史長河之中,我們(men) 很難確定他具體(ti) 是哪裏人,討論也許會(hui) 永遠繼續下去。唯一能認定的是,他是華夏的先祖,生活於(yu) 華夏文明的誕生曙光之中,生活於(yu) 長江黃河之間,這個(ge) 中華民族的搖籃之中。
(四)關(guan) 於(yu) 炎帝神農(nong) 氏的幾個(ge) 相互矛盾的信息
1、炎帝神農(nong) 氏是神還是人?《帝王世紀》介紹炎帝神農(nong) 氏時說:“炎帝神農(nong) 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wei) 少典正妃。遊於(yu) 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yu) 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yu) 薑水,因以氏焉。”感神龍而生,人身牛首,豈是凡人?其次,一些古籍對炎帝神農(nong) 氏的功績的神化記載,也造成人們(men) 對炎帝神農(nong) 氏是神的印象。從(cong) 先秦到漢,由神到人,殷朝崇尚鬼神,周代崇尚人文。孔子說,“周監於(yu) 二代,鬱鬱呼文哉,吾從(cong) 周。”我們(men) 的祖先由神祗崇拜轉變到人文崇拜。“炎帝神農(nong) 氏”也從(cong) 神變成了人。
2、炎帝是一個(ge) 人還是兩(liang) 個(ge) 人,還是很多人?宋朝的《通鑒外紀》把炎帝神農(nong) 氏傳(chuan) 八代的帝王名字、即位元年之甲子、在位時間都一一注明,“自神農(nong) 至榆罔四百二十六年,臨(lin) 魁至榆罔七帝,襲神農(nong) 氏之號三百六年。”該書(shu) 認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氏的有七代子孫,都是沿襲先祖“炎帝神農(nong) 氏”的稱號。所以,“炎帝神農(nong) 氏”可能是一個(ge) 係列,一個(ge) 稱號,代表不止一個(ge) 人。
3、炎帝和黃帝是什麽(me) 關(guan) 係?
《周易•係辭下傳(chuan) 》說:“包犧氏沒,神農(nong) 氏作。神農(nong) 氏沒,黃帝、堯、舜氏作。”之後眾(zhong) 多史籍幾乎是一致的采用這一觀點:炎帝和黃帝是前後相承的關(guan) 係。當然,史籍中也還有別的說法。一為(wei) “兄弟說”。這主要是由於(yu) 《國語》的一段記載所引起的。《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yu) 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看起來,黃帝、炎帝是少典與(yu) 有蟜氏生的兩(liang) 兄弟。二為(wei) “同代說”。這主要是由於(yu) 《史記》的那段記載表述的不精確所產(chan) 生的歧義(yi) ,對於(yu) 《史記》表述的不精確,以後的許多史籍都給予了訂正。《漢書(shu) •律曆誌》載:黃帝“與(yu) 炎帝之後戰於(yu) 阪泉,遂王天下”。這就是說,炎、黃阪泉之戰並非黃帝與(yu) 炎帝之戰,而是黃帝與(yu) 炎帝之後之戰。《三皇紀》曰:“炎帝之後凡八代,五百餘(yu) 年,軒轅氏代之。”炎帝、黃帝並非同時代的人,應該說是說得十分清楚的了。
綜上所述,炎帝神農(nong) 氏與(yu) 黃帝軒轅氏的關(guan) 係是同源共祖、前後相繼的關(guan) 係,他們(men) 各自代表著一個(ge) 時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異族。炎黃之間的戰爭(zheng) ,是部落聯盟內(nei) 部兼並與(yu) 反兼並、控製與(yu) 反控製之爭(zheng) ,是領導權即盟主地位之爭(zheng) 。他們(men) 的逐漸融合、統一,形成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因而,我們(men) 中華兒(er) 女,莫不是炎黃子孫。
二、炎帝神農(nong) 氏的偉(wei) 大功績和曆史文化意義(yi)
(一)炎帝神農(nong) 氏的豐(feng) 功偉(wei) 績
關(guan) 於(yu) 炎帝神農(nong) 氏的豐(feng) 功偉(wei) 績,史籍中少有成篇的全麵的記載,但在各種史籍中,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氏歌功頌德卻是隨處可見的。
《逸周書(shu) 》說:“神農(nong) 之時,天雨粟,神農(nong) 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wei) 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xing) ,以助蓏果之實。”
《周易•係辭下傳(chuan) 》載:“包犧氏沒,神農(nong) 氏作,斫木為(wei) 耜,揉木為(wei) 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盍取諸益。日中為(wei) 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盍取諸噬嗑。”
《管子•輕重戊》載:“神農(nong) 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
《淮南子•修務訓》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shang) 之害,於(yu) 是神農(nong) 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燥濕肥磽高下,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nong) 氏,長於(yu) 薑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嚐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shang) 人命。”
《新論•琴道》載:“琴,神農(nong) 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昔神農(nong) 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yu) 天,下取法於(yu) 地。於(yu) 是始削桐為(wei) 琴,練絲(si) 為(wei) 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農(nong) 氏為(wei) 琴七弦,足以通萬(wan) 物而考理亂(luan) 也。”
《吳越春秋》載:“古者人民樸質,饑食鳥獸(shou) ,渴飲霧露,歿則裹以白茅投於(yu) 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wei) 禽獸(shou) 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歌曰‘繼竹、續竹,飛土、逐突’之謂也,於(yu) 是神農(nong) 弦木為(wei) 弧,剡木為(wei) 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通典•樂(le) 》載:“伏羲樂(le) 曰《扶來》,亦曰《立本》。神農(nong) 樂(le) 名《扶持》,亦曰《下謀》。黃帝作《鹹池》。少皞作《大淵》。顓頊作《六莖》。帝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大韶》。”
《皇王大紀•卷一》載:炎帝“相土田燥濕肥磽,興(xing) 農(nong) 桑之業(ye)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為(wei) 台榭而居,治其絲(si) 麻為(wei) 之布帛。”
史籍關(guan) 於(yu) 炎帝神農(nong) 氏的功績的記載,相對而言,比較係統一點、全麵一點的要算宋代羅泌所著的《路史》了。《路史》說炎帝“斫木為(wei) 耜,揉木為(wei) 耒”;“教之麻桑,以為(wei) 布帛”;“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趨避”“眾(zhong) 金貨、通有亡,列廛於(yu) 國,日中為(wei) 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嚐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yang) 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每歲陽月,盍百種,率萬(wan) 民蠟戲於(yu) 國中,以報其歲之成”;“命邢夭作扶犁之樂(le) ,製豐(feng) 年之詠,以薦釐來,是曰‘下謀’。製雅琴,度瑤瑟,以保合大和而閑民欲,通其德於(yu) 神明,同其和於(yu) 上下”,等等。限於(yu) 篇幅,我們(men) 且引述上麵的一些記載。
概括起來,它們(men) 記載了炎帝神農(nong) 氏的八大功績:
1、始作耒耜,教民耕種;
2、遍嚐百草,發明醫藥;
3、日中為(wei) 市,首辟市場;
4、治麻為(wei) 布,製作衣裳;
5、削桐為(wei) 琴,練絲(si) 為(wei) 弦;
6、弦木為(wei) 弧,剡木為(wei) 矢;
7、作陶為(wei) 器,冶製斤斧;
8、建屋造房,台榭而居。
當炎帝神農(nong) 氏帶領人民脫離了饑寒交迫、無醫無藥、顛沛流離的日子,而過上了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醫藥,並且還能逛市場、聽音樂(le) 、唱豐(feng) 年的日子,這是一種多麽(me) 巨大的變化!展現在他們(men) 麵前的物質的精神的文明,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人們(men) 怎能不世世代代紀念炎帝神農(nong) 氏、歌頌炎帝神農(nong) 氏呢?這是一個(ge) 從(cong) 野蠻走向文明的曆史性轉變過程,神農(nong) 炎帝是這個(ge) 轉變的代表人物。
(二)神農(nong) 炎帝從(cong) 曆史傳(chuan) 說變成文化現象
1、從(cong) 《周易》到《漢書(shu) 》,炎帝與(yu) 神農(nong) 的說法定型,炎帝與(yu) 神農(nong) 合二為(wei) 一。《漢書(shu) 》(105年)在《古今人表》的“上上聖人”中把“炎帝”與(yu) “神農(nong) 氏”合稱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氏”。《漢書(shu) 》是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著名史書(shu) ,是第一部把炎帝和神農(nong) 氏合在一起稱呼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氏”的正史。彌補了《史記》的不足。自此之後,許多史籍均持這一說法,這就是說,史籍基本上是以《漢書(shu) 》劃線的:之前,炎帝和神農(nong) 氏有合稱但以分稱居多,之後,炎帝和神農(nong) 氏就基本上隻有合稱之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氏”的了,也就是說,自《漢書(shu) 》而後,史籍就普遍認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是一人而不是兩(liang) 人了。
2、從(cong) “五德終始”到“獨尊儒術”。
(1)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推行的“五德終始”說,對於(yu) 炎帝神農(nong) 氏地位的確立,起了很大作用。鄒衍用五行生克的理論,物質論、相克論、循環論,論證朝代更替的曆史規律。水,北方黑帝;火,南方赤帝;木,東(dong) 方青帝;金,西方白帝;土,中央黃帝。在《世經》中把中國古史按五德相生順序,編排成一個(ge) 完整的帝王係統,將帝王係統太昊、炎帝、黃帝與(yu) 《易傳(chuan) 》中的文明創始人庖犧氏、神農(nong) 氏合起來,提出一個(ge) 由太昊庖犧氏、炎帝神農(nong) 氏、黃帝軒轅氏到漢高祖皇帝組成的帝王係統。另一方麵,炎帝本來就與(yu) 火有關(guan) ,由於(yu) 受“五德終始”觀念的影響,漢初的文獻也常常將炎帝列入上古帝王係統。如《淮南子•天文訓》雲(yun)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
(2)獨尊儒術與(yu) 炎帝神農(nong) 傳(chuan) 說。西漢末年以後的曆史文獻為(wei) 什麽(me) 會(hui) 將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代、不同形象、不同地域的炎帝和神農(nong) 等同起來,合為(wei) 一人。從(cong) 春秋戰國到秦漢,中華文明進行了一場偉(wei) 大的整合。“周秦之變”使華夏大地政治上實現了統一。在文化上、政治製度上也開始了變革與(yu) 整合。價(jia) 值觀從(cong) 模糊的天帝崇拜、祖宗崇拜、英雄崇拜,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仁愛的道德思想,民本的政治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進一步提出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大一統,法祖、法古、法先王,帝王係統,道統等思想,漢王朝完成了秦朝沒有完成的曆史任務,由氏族組織到區域組織,由諸侯方國到秦漢帝國,由封建製到郡縣製,由區域文化到華夏文化,“百家爭(zheng) 鳴”到“獨尊儒術”。在這個(ge) 整合統一過程中,完成了民族文化的創造和意識形態的確立,這個(ge) 過程,既需要形而上的哲學思想文化,更需要形而下的神聖人物形象,才能達到統一知識分子和老百姓思想的雙重目的。神農(nong) 與(yu) 炎帝結合到一起,並不斷完善和豐(feng) 滿,有曆史的必然性。
(3)黃河流域的炎帝和長江流域的神農(nong) 合二為(wei) 一,不是偶然的曆史巧合。朱漢民先生對此作了深入研究。漢代文化代表著中華文明的成熟。漢代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懷和雄渾的氣魄,將秦文化、楚文化、魯文化、齊文化等各種地域文化整合成為(wei) 一個(ge) 博大深厚的中華文化。神農(nong) 文化更多地傳(chuan) 播於(yu) 楚地,炎帝文化有著更多的中原特色。在漢文化體(ti) 係之中,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一直居於(yu) 主導地位,漢文化主要是由中原文化與(yu) 楚文化整合而成。
一方麵,漢文化受楚文化影響很深。秦末起義(yi) 的項羽、劉邦均是楚人,所以有楚南公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著名預言。陳勝起義(yi) 就是以楚人為(wei) 主體(ti) ,以“大楚”為(wei) 旗幟。繼起的項羽、劉邦也是以楚人為(wei) 主體(ti) ,“四麵楚歌”,以複興(xing) 楚國為(wei) 旗幟。老莊亦是楚人。所以,漢朝建立後,一直保留著很濃厚的楚文化。從(cong) 漢初的禮儀(yi) 製度,到崇尚黃老道家學說,從(cong) 民間的巫風淫祀,到官方的讖緯之學,無不滲透著濃厚的楚文化影響。漢代對神農(nong) 的崇拜和推崇,也是和他們(men) 受楚文化影響分不開。
另一方麵,秦朝文化本來是以秦晉文化為(wei) 主體(ti) ,漢文化受中原文化特別是其中的秦晉文化影響很深。漢朝建都於(yu) 秦朝舊地,必然受到這個(ge) 地方的政治環境、地域文化的深刻影響。表現在政治製度上,就是出現了所謂的“漢承秦製”;體(ti) 現在文化上,就是吸收、接受了這個(ge) 地域的周秦曆史文化。關(guan) 於(yu) 炎帝、黃帝的傳(chuan) 說,就是產(chan) 生於(yu) 這個(ge) 地域。炎帝的名稱,在先秦文獻《左傳(chuan) 》、《國語》中就已經出現,《國語•晉語》還提到“炎帝以薑水成”。所以,漢朝對炎帝文化、黃帝文化十分重視。
“炎帝神農(nong) ”的觀念的出現,體(ti) 現了漢文化對楚文化和秦晉文化的整合。它既包含著漢對楚文化、長江流域文化的深刻眷念,又包含著對秦晉文化、黃河流域文化的全麵融會(hui) 。劉邦等人的抗秦力量主要是楚人,故而有深厚的楚文化背景。楚俗向來有尚赤的傳(chuan) 統,劉邦起兵時還自托“赤帝子”,他“祭蚩尤於(yu) 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史記•高祖本紀》)東(dong) 漢以後的思想文化界都普遍地接受了“炎帝神農(nong) ”的觀念。西漢末年將不同地域的神農(nong) 、炎帝合並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氏”以後,“炎帝神農(nong) ”不僅(jin) 成為(wei) 中國人共同崇敬的始祖,也成為(wei) 中國人共同崇敬的農(nong) 耕文明創始人,體(ti) 現出古代中國人將宗法文化、農(nong) 耕文化及不同地域文化合一以建構統一中華文化的要求。
(三)炎帝神農(nong) 與(yu) 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為(wei) 一個(ge) 曆史人物,神農(nong) 炎帝的形象是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隨著曆史的演進,他變成一個(ge) 高大清晰的聖人,一個(ge) 神聖光輝的先祖。我們(men) 的祖先千千萬(wan) 萬(wan) ,為(wei) 什麽(me) 炎帝神農(nong) 氏會(hui) 成為(wei) 代表呢?這個(ge) 過程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民族精神形成的過程,華夏文化形成的過程,炎帝神農(nong) 氏是這個(ge) 過程的代表人物之一,中華文明的初創時期文化的人格形象。
關(guan) 於(yu) 眼底的諸多傳(chuan) 說講的是曆史事實,盡管是傳(chuan) 說,仍然反映了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產(chan) 生的主要內(nei) 容和曆史過程。從(cong) 蒙昧到文明,主要是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改善,既包括物質文明的進步,也包括精神文明的進步,集體(ti) 和個(ge) 體(ti) 意識和心理的變化,智力的提高,道德的形成。農(nong) 業(ye) 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民族價(jia) 值體(ti) 係的形成。民族價(jia) 值體(ti) 係的載體(ti) 有兩(liang) 種方式,一種現在文字之中,從(cong) 《六經》開始,到“百家爭(zheng) 鳴”,思想家的論述源源不斷;另一種方式就是民間傳(chuan) 說,民間傳(chuan) 說以事跡傳(chuan) 揚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創造和弘揚自己的價(jia) 值體(ti) 係。這二者都蘊含了中華文明的基因,炎帝神農(nong) 氏是的傳(chuan) 說,是中華文明產(chan) 生時代,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ti) ,這既是這些傳(chuan) 說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也是他隨著時代繼續發揮作用的原因。
(四)神農(nong) 炎帝的當代價(jia) 值
我們(men) 開會(hui) 也好,搞活動也好,都是為(wei) 了紀念炎帝神農(nong) 氏,今天我們(men) 講的這個(ge) 課的主題中心,就是炎帝神農(nong) 氏為(wei) 什麽(me) 會(hui) 成為(wei) 我們(men) 偉(wei) 大的先祖,天下華人共同的始祖,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紀念他要尊重他,在炎陵具有特別的意義(yi) 。我歸納了一下,有這麽(me) 幾點:
1、中華民族共同的先祖,對於(yu) 民族凝聚意義(yi) 重大;
2、厚德載物,為(wei) 人類服務的價(jia) 值觀閃爍古今。
3、篳路藍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勵後人。
4、上下求索,創造創新的民族智慧照亮未來。
三、神農(nong) 炎帝對湖湘文化的影響
(一)神農(nong) 文化的湖湘之源
關(guan) 於(yu) 炎帝神農(nong) 氏與(yu) 湖湘文化的關(guan) 係,朱漢民教授曾著文闡述,我們(men) 在這裏共同學習(xi) 一下他的主要觀點。
(1)農(nong) 家學派來自於(yu) 南方。古代中國原始農(nong) 業(ye) 十分發達,並且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祭祀農(nong) 神的傳(chuan) 統。從(cong) 有限的文獻資料來看,“神農(nong) 氏”的文化主流應是源於(yu) 長江流域。先秦諸子都有其地域文化的曆史背景,如儒家之於(yu) 魯、法家之於(yu) 秦。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崇拜神農(nong) 的農(nong) 家學派看出,“神農(nong) 氏”崇拜是南方楚文化的曆史傳(chuan) 統。戰國時期諸子學派中,其中就有崇拜神農(nong) 的農(nong) 家學派,他們(men) 來自南方的楚地。《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戰國中期,農(nong)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許行從(cong) 楚地進入滕國,他信奉神農(nong) 之言,假托神農(nong) 之言立說,按照神農(nong) 之言進行實踐,在滕地過著自食其力的耕織生活。這一段史實,充分反映“神農(nong) 氏”崇拜是長江流域地域文化的產(chan) 物我們(men) 已經從(cong) 崇拜神農(nong) 的農(nong) 家學派,考察出“神農(nong) 氏”崇拜是南方楚文化的曆史傳(chuan) 統。要特別強調神農(nong) 文化的湖湘之源。
根據“雙重證據法”的古史研究方法,一方麵循著曆史文獻提供的線索,一方麵用近些年發現的大量考古學材料,證明神農(nong) 文化在湖湘大地有著十分久遠的曆史。
1、道縣玉蟾岩洞穴遺存發現有超過一萬(wan) 兩(liang) 千多年的陶器和稻穀;
2、澧縣彭頭山新石器遺址的測定年代為(wei) 距今9100-8250年;
3、石門縣皂市下層新石器文化遺存,的測定年代距今7900-7200年;
4、大溪文化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在距今6500年左右,洞庭湖區和澧水中下遊;
5、屈家嶺文化的新石器文化遺存,距今5000年左右。
6、王應章《嘉禾縣學記》雲(yun) :“天降嘉種,神農(nong) 拾之以教耕種,於(yu) 其地為(wei) 禾倉(cang) 。後以置縣,徇其實曰嘉禾縣。”這說明,神農(nong) 在湖南嘉禾發現了嘉種,並教民開始耕作。嘉禾應該就是現在的水稻。
7、神農(nong) 在長江流域發明耒、耜也有傳(chuan) 說流傳(chuan) ,據《衡湘傳(chuan) 聞》載:神農(nong) 氏之裔赤製氏,作耒、耜於(yu) 郴州之耒山。農(nong) 神崇拜不僅(jin) 需要發達的農(nong) 耕文明為(wei) 物質基礎,同時需要與(yu) 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的神靈崇拜為(wei) 文化條件。
8、20世紀90年代初,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湘西洪江市發掘的高廟遺址,時間上限是距今7800年左右,延伸到距今6300年左右,時間正好和古史記載的神農(nong) 時代比較接近。這個(ge) 遺址的地名稱為(wei) “高廟”,“與(yu) 當地先民在此祭祀天地神靈和紀念藥王神農(nong) 的活動相係”。
從(cong) 高廟遺址出土文物來看,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體(ti) 現出來的宗教祭祀文化內(nei) 容。從(cong) 高廟文化遺存中大量遺物所體(ti) 現出來的宗教文化內(nei) 容來看,上古時期湘西地區先民心中的神靈譜係包括各種天地、自然、社稷的神靈,高廟文化遺存時間上限是距今7800年左右,洪江的高廟文化成為(wei) 湖南及長江流域農(nong) 神崇拜的重要依據。如果不拘泥於(yu) 具體(ti) 的位置,而是將湖南、湖北的長江中遊地區作為(wei) 神農(nong) 崇拜的發源地區,完全是沒有問題的。我們(men) 可以把湖南、湖北為(wei) 中心的長江流域地區新石器時期的農(nong) 耕文明及其相關(guan) 的宗教文化看成一個(ge) 整體(ti) ,包括道縣玉蟾岩文化、澧縣彭頭山文化、洪江的高廟文化、皂市下層文化、澧水中下遊大溪文化與(yu) 屈家嶺文化,可以證明這裏有著相當久遠的神農(nong) 崇拜的文化淵源。這和曆史文獻記載的神農(nong) 崇拜淵源於(yu) 南方是一致的。
(二)炎陵與(yu) 湖湘地域文化
1、宋朝以後炎帝陵建立於(yu) 湖南,以及祭祀炎帝神農(nong) 氏的活動在湖南開展,對湖湘文化的建構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先秦文獻有“炎帝”與(yu) “神農(nong) ”的記載,兩(liang) 漢時期炎帝與(yu) 神農(nong) 合二為(wei) 一,但是那時均未見過關(guan) 於(yu) 炎帝陵的文獻記載。最早有炎帝安葬地點的記載見於(yu) 晉朝。《太平禦覽》引司馬彪《續漢書(shu) •郡國誌》已有“炎帝神農(nong) 氏葬於(yu) 長沙”之說。晉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也說,炎帝神農(nong) 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盡管從(cong) 晉開始出現了炎帝神農(nong) 氏葬長沙的記載,但是並沒有關(guan) 於(yu) 炎帝陵具體(ti) 方位、地點的記載。關(guan) 於(yu) 湖南炎帝陵的確切記錄是從(cong) 宋代開始的。
2、炎帝陵的修建與(yu) 宋朝宣揚火德文化有關(guan) 。根據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漢人已經將炎帝與(yu) 火德、南方聯係在一起,由於(yu) 宋人以火運自居,將炎帝視為(wei) 感生帝,才推動了宋朝炎帝陵的建設。宋乾德元年(963),太常博士聶崇義(yi) 指出:“皇帝以火德上承正統,請奉赤帝為(wei) 感生帝,每歲正月,別壇而祭,以服火德。”(《宋史•禮誌》)所以,宋朝特別重視祭祀炎帝。據宋羅泌《路史•後記》所載,“太祖撫運,夢感見帝,於(yu) 是馳節覓求,得諸南方。”於(yu) 是,乾德五年(967),宋太祖下詔於(yu) 衡州茶陵,並遣官祭告。此後,炎帝陵的維修、祭祀活動得以延續。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衡州州守劉清之奏:“史載炎帝陵在長沙茶陵,今衡州茶陵縣是也。陵廟皆在康樂(le) 鄉(xiang) 白鹿原,距縣百裏,而祠宇廢。祖宗時給近陵七戶守視,禁其樵牧。”
3、宋以後,元、明、清各朝對炎帝陵的祭祀一直保持下來,而且日益隆重。現保留於(yu) 炎帝陵的文獻碑刻,均為(wei) 明清時期留下。從(cong) 漢代將“炎帝”與(yu) “神農(nong) ”合二為(wei) 一,稱名“炎帝神農(nong) 氏”,到宋代修建祭祀“炎帝神農(nong) 氏”的陵與(yu) 廟,其起因和目的都非常明確,都是為(wei) 新王朝的合法性服務的,也就是說湖南炎帝陵的修建、祭祀,具有標明“政統”的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意義(yi) 。但是,炎帝陵廟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政治設施,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設施;祭祀炎帝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政治活動,而且也是一種文化活動。由於(yu) 湖南地區有著久遠的神農(nong) 崇拜的文化淵源,加之炎帝陵及其祭祀活動具有十分豐(feng) 厚、複雜的文化內(nei) 涵,故而對宋以後的湖湘文化建構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三)炎陵對湖湘文化道統的意義(yi)
將“炎帝”與(yu) “神農(nong) ”合一,不僅(jin) 是北方的中原文化與(yu) 南方的長江文化的結合,同時也是政治人物與(yu) 宗教神祇的結合,是君主政治文明與(yu) 農(nong) 業(ye) 物質文明的結合。具有綜合性文化象征的炎帝陵廟落戶於(yu) 向來是南蠻之地的湖南之後,給湖湘文化建設、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
1、對湖湘文化主流文化道統的影響。
炎帝陵及其祭祀對主流精英文化的影響,這主要體(ti) 現在炎帝神農(nong) 氏崇拜中所包含的道統觀念。炎陵是從(cong) 宋初開始修建的,恰恰是宋代興(xing) 起的理學,特別強化了遠古的英雄、聖王在文化上的道統意義(yi) 。儒家道統論的確立者朱熹早就將“神農(nong) ”納入傳(chuan) 授道統的聖王,他說“此伏羲、神農(nong) 、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le) 之官所由設也。”朱熹這一道統觀念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在對炎帝神農(nong) 的陵廟祭祀時,曆代帝王不僅(jin) 從(cong) 政權合法性角度強調其政統意義(yi) ,而且還從(cong) 文化傳(chuan) 承意義(yi) 上強調其道統意義(yi) 。
從(cong) 明代開始,神農(nong) 與(yu) 伏羲、黃帝以“皇師”身份在文化殿東(dong) 室奉祀。元明清朝廷遣官致祭炎陵時,其祭文主要內(nei) 容大多是“繼天立極,宣著人文”等道統意義(yi) 。可見,朱熹將神農(nong) 列入道統譜係,影響深遠,炎帝祭祀包含的道統意義(yi) ,對湖湘道統意識的強化起到了推動作用。道統意識本是宋元明清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中華文化體(ti) 係中具有普遍意義(yi) 的文化內(nei) 容。但是,從(cong) 先秦儒家提出道的授受譜係以來,一直到唐宋完成的道統學說,那些傳(chuan) 授道統的聖王、聖賢主要是中原人士,而湖南向來被認為(wei) 是遠離儒家主流文化的蠻夷之地。從(cong) 宋代開始,炎帝陵修建於(yu) 湖南茶陵,祭祀炎帝神農(nong) 的儀(yi) 式持續在湖南舉(ju) 行。而恰恰是在宋代,湖南出現了理學的開山祖周敦頤,湖湘之地成為(wei) “理學之邦”。這樣,由炎帝、舜帝的陵廟所代表的上古道統文化,由周敦頤、張栻等湖湘學者所代表的宋代道學文化,奠定了湖湘道統意識的基礎。兩(liang) 個(ge) 道統,不是外來的,而是本身的。
這雙重道統文化對湖湘道統意識的建構影響很大,並且表現得愈來愈明顯。宋以前,作為(wei) 蠻夷之地的南楚、湖湘向來是道統意識的邊緣化區域,但宋元明清時期的湖湘學人卻有強烈的道統擔當意識。南宋湖湘學者胡宏、張栻認為(wei) 周敦頤是孔孟道統的“道學宗主”,正是體(ti) 現了湖湘學人的道統擔當意識。明中葉以來,陽明心學興(xing) 起,王陽明及其弟子也在湖南有過短暫講學,但是,湖湘學界主流則堅持周、程、朱、張的學統和道統。清代乾嘉文學興(xing) 起,湖湘學者“傳(chuan) 教生徒,輒屏去漢唐諸儒書(shu) ,務以程朱為(wei) 宗。”他們(men) 均是受道統意識的影響而具有強烈的道統擔當意識。最突出的是曾國藩發布討伐太平天國的《討粵檄》,完全是以道統觀念來動員湖湘士大夫與(yu) 民眾(zhong) ,他要求“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橫行中原,赫然奮恕,以衛吾道”。
蠻夷之地的湖湘士大夫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樣堅強的道統意識?其關(guan) 於(yu) 道統的文化資源首先來自上古的炎帝神農(nong) 、虞舜,其次是宋周敦頤以來的道學文化。因此,我們(men) 認為(wei) ,“聖代崇陵寢,南邦奠古皇”的炎帝陵在為(wei) 湖湘士大夫樹立道統為(wei) 核心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大貢獻,通過湖湘學人的道統擔當意識的確立,推動並完成了中華文化到湖湘地域文化的曆史建構。
2、炎帝神農(nong) 的陵廟及其祭祀對湖湘民間文化的影響。神農(nong) 即農(nong) 神,農(nong) 神崇拜在南方源遠流長,從(cong) 新石器時代以來湖南就有著發達的稻作農(nong) 業(ye) 文明,因而農(nong) 神崇拜在湖湘地區有著十分濃厚的民間文化基礎。漢以後,官方將北方的炎帝與(yu) 南方的神農(nong) 統一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氏”,特別是宋代在茶陵建炎帝神農(nong) 的陵廟之後,進一步促進了湖湘地區對炎帝神農(nong) 的民間信仰。
當然,官方倡導對炎帝神農(nong) 氏的信仰是為(wei) 了改造湖湘信巫尚鬼的習(xi) 俗,如淳熙七年(1247)一些湖湘士大夫提出:“湖湘之俗,信巫尚鬼,如慶曆之黃捉鬼,南渡之鍾相,皆始於(yu) 造妖惑眾(zhong) 。遂嚴(yan) 為(wei) 禁防,毀郡縣淫祠,修崇南嶽祠、炎帝陵廟、屈大夫、賈太夫祠,由是楚俗一變。”在湖湘之地做官的諸多儒家士大夫希望通過建立起對炎帝神農(nong) 、舜帝及屈賈的“正祀”,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